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 極客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部派佛教系以斷盡煩惱,悟得阿羅漢果為目的,故於'見道'斷除思想上之錯誤、知識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稱見惑);於'修道'斷除人性根本屬於情意之惡德(即 ...
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2021-05-0322:16:29字數5231閱讀7444
1樓:釋妙偉
惑,為煩惱之別稱。
即依有漏道、無漏道之力斷除煩惱,便惑障不生起。
又作斷結(結使,為煩惱之異名)、斷障、離染。
由無間道能斷除煩惱,由解脫道能證得涅盤(菩提)之真理,兩者合稱為斷惑證理,略稱為斷證。
部派佛教系以斷盡煩惱,悟得阿羅漢果為目的,故於‘見道’斷除思想上之錯誤、知識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稱見惑);於‘修道’斷除人性根本屬於情意之惡德(即迷事惑,或稱修惑)。
因見惑能在短期內速斷,修惑則須長期修行始能次第斷除,故斷見惑稱為頓斷,斷修惑稱為漸斷。
斷煩惱有兩種,一為聖者生起無漏智,徹底斷除煩惱之種子,使不再生起,此稱無漏斷或畢竟斷;一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相對觀上地與下地,而斷下地之煩惱,或壓抑煩惱之現行,此稱有漏斷或損伏斷。
又依俱舍論卷二十一載,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斷惑可分為三斷,其以見道斷者,稱為見所斷,又作見道所斷、見斷;以修道斷者,稱為修所斷,又作修道所斷、修斷;如無漏法亦可不斷者,稱為非所斷,又作非斷、不斷。
如何斷煩惱,有四種情形,此謂斷惑四因。
其中,前三者系斷見惑之因,後者系斷修惑之因。
見惑有苦、集、滅、道等四諦所斷之別,其四諦亦各有二類,苦、集二諦下有自界緣惑、他界緣惑二者,滅、道二諦下有有漏緣惑、無漏緣惑二者。
表解如左。
(一)遍知斷,即斷除見惑中之苦、集二諦下之自界緣惑與滅、道二諦下之無漏緣惑;自界緣惑系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為物件而起之惑,無漏緣惑則為以無漏法之滅、道二諦為物件所起之惑。
此二惑均為迷於四諦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緣(所迷之物件)之理,則惑即可斷除。
例如苦諦下之惑,由遍知苦諦之理而斷;集諦下之惑,由遍知集諦之理而斷。
(二)能緣斷,即斷除苦、集二諦下之他界緣惑。
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為物件而起惑,為他界緣惑。
他界緣之惑為自界緣惑之所緣,故斷能緣之自界緣惑,則所緣之他界緣惑自亦斷除。
(三)所緣斷,即斷除滅、道二諦下之有漏緣惑。
有漏緣惑以無漏緣之惑為所緣,故斷所緣之無漏緣惑,能緣之有漏緣惑亦自然斷除。
(四)對治斷,即指修惑唯以對治道斷除之。
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對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對治。
斷惑依其性質,復分為二斷:(一)自性斷,即如煩惱本身,其性質染汙者,若自體不再起,則能自然斷除。
(二)緣縛斷,又作所緣斷、離縛斷。
如有漏善或色法等,由於成為其煩惱之物件,而為煩惱所束縛,故並非斷其自體,而系斷除能緣能縛之煩惱,始得解脫。
大乘唯識宗主張,依邪師、邪教、邪思惟而起之分別起煩惱,為見所斷;與生俱來之煩惱,即俱生起之煩惱,為修所斷。
斷除見所斷煩惱之種子,為初地入見道時;斷除修所斷煩惱之種子,則為金剛喻定時。
總言之,俱舍宗承認有漏智慧斷惑,但經部、唯識宗則主張有漏智僅能制伏煩惱現行,而不能斷其種子。
因此,俱舍宗主張有漏、無漏之無間道皆能斷惑,稱為斷道;相對於此,唯識宗主張加行智與有漏道是伏道,並非斷道,但根本智、後得智與無漏道是伏道亦是斷道(斷道為對治道,即斷煩惱之道)。
成唯識論卷八並提出自性斷、離縛斷、不生斷等三斷說,依次能斷除染汙、有漏善與無覆無記、諸惡趣與無想定。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則舉出四斷說,即自性斷、相應斷(指其自體雖非染汙,但因與煩惱相應而成為染汙之有漏八識等,一旦斷除相應之煩惱時,即可從煩惱之繫縛中解脫)、緣縛斷與不生斷。
此外,三論、華嚴、天台等宗主張,所有存在之真相為覺悟之本體,雖言斷煩惱,但畢竟仍是無斷。
密教則認為顯教之斷惑,乃視一切煩惱為過患(禍害),藉修道而以始覺之智斷除之,此為過患斷;密教之斷惑則視煩惱與本覺之德無二,故悟其本無(本來即無)即為斷煩惱,稱為功德斷。
〔大毗婆沙論卷五十
一、卷五十
三、俱舍論卷十
六、卷二十
五、順正理論卷
六、成唯識論卷
十、瑜伽師地論卷五十
四、卷五十
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
九、大乘義章卷九〕
思惑是什麼?貪、嗔、痴、慢、疑、惡見,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氣,俱生煩惱。
合起來這是四住,見叫一住,思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四住了,合起來是煩惱障,通常我們也稱為見思煩惱。
2樓:匿名使用者
依劍兄您好:
這個在南禪七日的第22盤中有,而且很對我們的機緣思惑---貪、嗔、痴、慢、疑的習氣無始來太重基本是慢慢斷的----事非頓除,依次第盡
見惑--有明師錘鍊,依照經典,深刻反省,加以修行我們這一生是絕對有機會的
還有,注意欲界有欲界的見思惑
色界有色界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
這個在看字典或佛經中要注意,物件不同
細微的層次是不同的..........
其他的,建議讀一讀,《如何修證佛法》
理路明,則妄心死,正好一心念佛
縱然思惑未斷,也可憑願力,善行,見地,功夫,..
蒙彌陀接引的,
那時同遊極樂,並肩於彌陀坐下聽法
豈不快哉..........
3樓:不知山人
南無(梵namas,巴namo,藏phyag-h!tshalba)意譯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是眾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順的話。
音譯又作南謨、南忙、那模、娜謨、納莫、曩謨。
歸依阿彌陀佛之意。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無量壽者,乃是此地漢音。
言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西國正音。
又南者是歸,無者是命,阿者是無,彌者是量,陀者是壽,佛者是覺。
故言歸命無量壽覺,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
’另梵本阿彌陀經謂,阿彌陀有無量壽(梵amita^yus,音譯作阿彌多廋遮)、無量光(梵amita^bha,音譯作阿彌多婆)二義,玄奘譯之稱讚淨土經亦准此區分;然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均譯為‘阿彌陀’而不別之,又支婁迦讖、支謙、慈賢等歷代譯經家亦然。
此外,深勵之阿彌陀經講義謂,古來翻譯阿彌陀之梵語為無量壽、無量光,全稱為‘歸命無量壽覺’,即南無阿彌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amita^yus/ebuddha^ya),亦即表示歸敬無量壽佛;若以阿彌陀婆耶(梵amita^bha^ya)表之,則為歸依無量光佛之意。
稱念六字名號,願生西方淨土,乃廬山慧遠等所倡,當時非純粹稱名往生,乃藉稱名而便於觀想,為專注思惟而唸佛,後歷曇鸞、道綽至善導即倡‘唸佛往生’,而主張他力唸佛。
六字名號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以成就其體義、德用,故功德效驗甚大。
無量壽經謂,稱一聲此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觀無量壽經謂,但聞佛名,能除無量劫生死之罪;阿彌陀經謂,唸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恆沙之諸佛護念之。
〔無量壽如來修行供養儀軌、觀經疏玄義分、贊阿彌陀佛偈(曇鸞)〕
斷是斷除。
惑指內心的迷亂狀態。
為妨礙開悟之心理作用的總稱。
包含對事與理之迷惑。
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邊見(遍於一邊的惡見。
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
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
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遍於一邊)、邪見(1撥無因果之見叫做邪見。
2.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見都可叫做邪見)、見取見(執著自己的見解,安住不捨,而且強非為是,即近於普通人的成見)、戒禁取見(執行邪戒卻以為是正戒)等**正見是。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多求無厭的意思)、嗔(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痴(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慢(驕慢)、疑(狐疑不信)等五煩惱是。
佛教裡所講的三大煩惱分別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裡所說的三大煩惱分別是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
具體如下:
1、無明煩惱
“無明煩惱”又叫“無明惑”,是佛教用語。
無明煩惱是根本煩惱,能障蔽中道實相的道理,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斷盡,就成佛。
佛菩薩把障礙分成三大類,叫做煩惱,三大類的煩惱。
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的現象,也就是心動念。
這種念動是極其微細,這個起心動念本人完全不知道,連八地以前的菩薩都不知道。
這個極其微細的波動,在佛學裡有個名詞叫無始無明。
無明加一個無始,這兩個字加得妙!無始是什麼?
沒有開始,也沒有理由。
要說:為什麼它會動?
為什麼會有這一動?愈問就愈糟糕,為什麼?愈問它動得愈厲害,波動得愈厲害。
別管它,隨它去吧!它慢慢就降溫,它就變成不動,不動就還源了。
你可不能找它的原因。
所以第一個動,那個微細的東西叫無始無明,從它以後就有因、就有果,第一個沒有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別去追究它,愈追究就愈往裡面鑽,鑽進去就出不來,就壞了,這是無明煩惱。
2、見思煩惱
見惑和思惑。
依小乘俱舍宗來說,是以迷理和迷事來分別見思二惑,迷於理而起之惑如身見邊見等**正見,叫做見惑,迷於事而起之惑如貪嗔痴等五煩惱,叫做思惑。
依大乘唯識宗來說,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來分別,分別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見惑,俱生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是思惑。
此二惑是正受三界生死的因,斷此二惑才能免三界的生死。
斷的次第,須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斷見惑之位,叫做見道,斷思惑之位,叫做修道,二惑皆斷之位,叫做無學道。
3、塵沙煩惱
迷於界內外恆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稱塵沙惑。
二乘斷除見思惑後,易著於空觀而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之塵沙惑,及對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稱著空惑,致妨礙出假利生,化度眾生。
此惑為二乘趨入菩薩間所斷,又稱別惑,但通於界內外,須假觀破之.
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
此惑通界內外。
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
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擴充套件資料
三惑是和三諦是相應的,即不明瞭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瞭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瞭中諦理起無明惑。
所以明瞭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
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
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
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
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這就是三諦圓融。
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
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
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
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
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
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
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
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
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
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
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
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
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
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
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
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相關推薦
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金庸小說的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年齡相差多少
婆婆又要帶孩子月多回老家,我不想讓帶走,老公聽婆婆的,該怎麼辦謝謝大家
虛雲老和尚預言中國,虛雲老和尚毀滅佛法的不是異教,是佛弟子自己
這倆個觀音哪個好,這兩塊玉觀音哪個好些?
相關推薦
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金庸小說的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年齡相差多少
婆婆又要帶孩子月多回老家,我不想讓帶走,老公聽婆婆的,該怎麼辦謝謝大家
虛雲老和尚預言中國,虛雲老和尚毀滅佛法的不是異教,是佛弟子自己
這倆個觀音哪個好,這兩塊玉觀音哪個好些?
相關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金庸小說的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年齡相差多少
婆婆又要帶孩子月多回老家,我不想讓帶走,老公聽婆婆的,該怎麼辦謝謝大家
虛雲老和尚預言中國,虛雲老和尚毀滅佛法的不是異教,是佛弟子自己
這倆個觀音哪個好,這兩塊玉觀音哪個好些?
道士有唸佛經的嗎,僧人唸佛經,道士念道經,那麼道士一般都念什麼經
topic
社會
教育
文化
健康
娛樂
心理
科技
時尚
家居
美食
財經
旅遊
育兒
數碼
汽車
科學
收藏
遊戲
寵物
三農
職場
歷史
體育
動漫
國際
軍事
知識
電影
其它
延伸文章資訊
- 1基本佛法:五利使(見惑)、五鈍使(思惑) - 遠離災害- udn部落格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
- 2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_佛學問答(第三輯) 如本法師講述
43.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 ...
- 3般若信箱~什麼是見惑、思惑、塵沙惑?什麼是留惑潤生? 佛 ...
那我們現在就要稍微來解說一下,什麼叫作「留惑潤生」?什麼叫作「惑」呢?惑,有所謂的見惑、思惑跟塵沙惑。惑的意思,事實上就是一種煩惱;也就是 ...
- 4南無阿彌陀佛,斷見惑思惑是什麼意思 - 極客派
部派佛教系以斷盡煩惱,悟得阿羅漢果為目的,故於'見道'斷除思想上之錯誤、知識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稱見惑);於'修道'斷除人性根本屬於情意之惡德(即 ...
- 5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 隨意窩
201107191650何謂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 1.見思惑:見惑與思惑之並稱。見惑,乃意根對法塵所起之諸邪見。 · 2.塵沙惑:迷於界內外恒沙塵數法所起之惑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