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而擁護堤婆達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釋種,或與佛陀關係密切,而自覺優越,不願接受十方比丘 ...
提婆達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8月20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提婆達多"—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或章節只使用宗教經典作為第一手來源。
請協助添加第二手來源的引用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被提出異議而移除。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提婆達多(梵語、巴利語:देवदत्त,Devadatta)[1],一譯提婆達兜、地婆達兜、諦婆達兜、調婆達兜,法顯略譯作調達[2];Deva即提婆,意為天神;Datta意為授予、啓予、賜予,故其名亦有義譯為天授或天啟者。
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曾經加入釋迦佛的僧團,但是後來因為意見不合與權力鬥爭,另外成立教派。
提婆達多溺水而死,其教派並沒有因為他溺亡而解散,東晉法顯、唐代玄奘遊歷天竺時,還曾看過此派活動。
法顯、玄奘記載提婆達多派只供奉過去三佛,獨不奉釋迦文佛(釋迦牟尼)。
提婆達多在原始佛教中犯下五逆重罪,破和合僧,背叛佛教,設計謀害釋迦佛,是極為負面的人物。
《增壹阿含經》[3]記載提婆達多在地獄中「身體苦痛如斯」。
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中,則紀錄提婆達多亦被釋迦佛授記,將來成佛。
有些佛教典籍說,其實提婆達多是來示現作反派角色,讓眾生體悟作五逆罪者會墮落地獄。
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而提婆達多在阿鼻地獄中「如比丘入三禪樂」。
目次
1生平
1.1出身
1.2出家
1.3提婆達多的惡行
1.3.1破僧
1.3.2提婆達多五法
1.3.3另立僧團
1.3.4害佛惡行
1.4與富蘭那·迦葉的相識
2佛教經典中的形象
2.1部派佛教
2.2大乘佛教
3參考條目
4注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出身[編輯]
提婆達多出身剎帝利釋迦族,祖父為師子頰王,師子頰王有淨飯王、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四子。
提婆達多之父為甘露飯王[4],但不同經典則有異說。
提婆達多為釋迦牟尼佛堂兄[5],佛陀侍者阿難之兄長。
佛典載其「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6]、「大姓出家,聰明,有大神力,顏貌端正」[7]。
出家[編輯]
釋迦牟尼成佛後,返回故國迦毗羅衛城,向宗室說法,淨飯王鼓勵臣民出家追隨佛陀,有釋迦族五百人出家,其中有拔提王、阿難、阿那律陀、優婆離,以及提婆達多等人。
《十誦律》中記載提婆達多:「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
爾時佛所說法,悉皆受持。
」[8]《出曜經》中則言其:「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9]。
由此可見其廣學博文,精進難得。
《西域記》一書記有「大石室,提婆達多於此入定」。
他弘化王舍城時,受到摩竭陀國王子阿闍世的尊敬,「阿闍世日日將從五百乘車,朝暮問訊提婆達多,並供養五百釜飲食」[10]。
等到佛陀沿恆河回到王舍城,不久就引起「破僧」事件。
提婆達多的惡行[編輯]
破僧[編輯]
主條目:破僧
提婆達多以其聰明、口才、博學、禪定、苦行,在摩揭陀國弘法時,以種種神通,深受王子阿闍世的禮敬,在王舍城一帶受到僧俗二眾崇仰,自認與佛陀同「姓瞿曇生釋家」。
因而提婆達多乃以佛陀「為諸四眾,教授勞倦」為由,向佛「索眾」。
要求「令僧屬我,我當將導」,佛陀則以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都未交託統攝教授眾僧之責,何況提婆如此的「噉唾癡人」。
遂令提婆達多心生嫌恨,而提婆達多所理解教義,也與舍利弗、目犍連不同。
提婆弟子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則時常謗毀佛陀兩大脅侍。
阿闍世篡奪父王頻婆娑羅之位後,提婆達多更受王家利養恭敬,地位聲勢益加尊隆。
因名聞利養之故,刻意於苦行更加精嚴,而我慢愈熾,更加企求統攝僧眾的權力。
佛旨:「從佛出家之弟子,不分種姓出身,一律平等。
」然而佛為釋迦族太子,部分釋迦族的比丘則不免自覺優越,以為佛滅後,當由釋迦族比丘統攝僧團。
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11];而擁護堤婆達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釋種[12],或與佛陀關係密切,而自覺優越,不願接受十方比丘攝化教誡。
而這種心態顯與佛法不合。
提婆達多五法[編輯]
主條目:提婆達多五法
提婆達多在戒律上有不同的見解,提出五項極端戒律,這不為釋迦牟尼佛所採納,後世稱為提婆達多五法,天授五法或調達五事。
關於這五項戒律的內容,在經典上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南傳上座部佛教律藏:
「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
至村落者罪。
」
「盡形壽應為乞食者。
受請食者罪。
」
「盡形壽應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
「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
住屋者罪。
」
「盡形壽應不食魚肉。
食魚肉者罪。
」盡形壽的意思就是一生
《四分律》卷4:1.盡形壽乞食,2.盡形壽著糞掃衣,3.盡形壽露坐,4.5.盡形壽不食酥、鹽、魚與肉。
《五分律》卷25:1.不食鹽,2.不食酥乳,3.不食魚肉,4.乞食,5.春夏八月日露坐、冬四月日坐於草庵。
《十誦律》卷4:1.盡形壽受著衲衣,2.盡形壽受乞食法,3.盡形壽受一食法,4.盡形壽受露地坐法,5.盡形壽受斷肉法。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0:1.不食乳酪,2.不食魚肉,3.不食鹽,4.衣服長績,5.住在村中、不住阿蘭若[13]。
《大毗婆沙論》:「云何五法?一者盡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迴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昧鹽蘇乳等。
」
共通的點為
不吃肉不吃魚,遵守頭陀苦行,乞食(化緣),在森林空地中禪坐修行,遠離人群,不居住在房屋中。
另立僧團[編輯]
主條目:提婆達多派
提婆達多以此五法行籌表決,有四伴黨及五百初學比丘依循他,於伽耶山住下,另立僧伽,又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善說非善非善說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等各種非法非律,於「界內別行僧事」,於是破僧[14]。
經舍利弗、目犍連化解,只餘瞿迦梨等四伴黨留下,提婆達多則因五逆重罪墮入地獄。
然已衍生釋迦族比丘與十方比丘不和,導致後來佛教分化之因。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15]記載佛和佛弟子吃乳酪、肉,但提婆達多批判佛和佛弟子吃乳酪和肉是放逸,所以禁止弟子吃肉和乳酪。
《十誦律》[16]記載提婆達多破和合僧時在佛教僧團推行苦行主義,佛拒絕提婆達多,並說一向允許三淨肉,之後提婆達多召開破和合僧布薩[17],有504位比丘追隨提婆達多,成立不吃肉、魚和乳酪的新僧團。
害佛惡行[編輯]
依南、北傳佛典記載,提婆達多索眾不成,舍利弗、目犍連帶領五百比丘返回佛所。
提婆達後心懷嫌恨,誓報此怨,慫恿阿闍世王子禁錮其父,自立為王。
遂有刺客殺佛、推石壓佛、狂象害佛、爪毒傷佛、拋車擊佛等害佛惡行。
並因阿闍世王日漸疏遠,斥責、毆打蓮華色比丘尼致死。
而往昔宿世與佛結怨,誓言生生世世為佛伴友,壞佛亂佛,有爭女、漁師兒、共命鳥、金色鹿等本生因緣。
與富蘭那·迦葉的相識[編輯]
提婆達多失手殺害蓮華色比丘尼後,心中甚憂,以手支頰,退在一邊,愁思而坐[18]。
此情此景被六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看到,並加以誘導,告訴提婆達多無善惡業報[19],至此提婆達多一切善根皆斷絕。
佛教經典中的形象[編輯]
部派佛教[編輯]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記載,提婆達多身陷地獄,佛為阿難說提婆達多未來生處,因提婆達多命終之時,受地火所燒,生懺悔心,「經歷一賢劫,當生四天王上,復輾轉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復墮三惡道,往來天人中,最後受身,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後成「辟支佛」。
名曰南無。
《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則記載:提婆達多造三無間業,遭受無間地獄火燃炙,痛苦不堪。
阿難見其受苦,心生悲愍,要提婆以至誠皈依世尊。
提婆達多深心慇重,口自唱言:「今日我身乃至徹骨,於薄伽畔,至心歸伏。
」隨後即墮無間地獄中。
世尊告諸比丘:「提婆達多善根已續,於一大劫生於無隙大地獄中。
其罪畢以後,得人身。
輾轉修習,終得證悟缽剌底迦佛陀,名為具骨。
」
大乘佛教[編輯]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則記載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
」而有阿私仙人為其宣講妙法華經。
而此阿私仙人即為提婆達多,以其多善知識,成就佛陀「波羅密、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
」
因此佛陀為其授記,預言「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世界名天道。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本事品第四記載,於過去世第三十一劫毗舍浮如來時,有一婆羅門弗沙耶若精進修行,應誓而千年之中不坐不臥七日七夜限食一揣,感化了其弟八人修行。
弗沙耶若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
弟八人中,二人但樂離欲化眾生,故修六波羅蜜而得無礙智,就是後來的彌勒與維摩詰。
餘六人以欲心修行,喜好障礙他人,就是後來的羅睺羅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波羅陀阿修羅王、婆稚毗盧遮那阿修羅王、波旬、提婆達多。
在[佛說興起行經卷下地婆達兜擲石緣經第七]佛陀開示與提婆達多結怨的原因
聞如是。
一時佛在阿耨大泉。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皆是阿羅漢。
六通神足。
唯除一比丘。
阿難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
往昔過去世。
於羅閱只城。
有長者名曰須檀。
大富多饒。
財寶象馬七珍。
僮僕侍使。
產業備足。
子名須摩提。
其父須檀。
奄然命終。
須摩提有異母弟。
名修耶舍。
摩提心念。
我當云何設計不與修耶舍分。
須摩提復念。
唯當殺之。
乃得不與耳。
須摩提語修耶舍。
大弟共詣耆闍崛山上。
有所論說去來。
修耶舍曰可爾。
須摩提。
即執弟手上山。
既上山已。
將至絕高崖頭。
便推置崖底。
以石堆之。
便即命絕。
佛語舍利弗。
汝知爾時長者須檀者不。
則今父王真淨是也。
爾時子須摩提者。
則我身是。
弟修耶舍者。
則今地婆達兜是。
佛語舍利弗。
我爾時貪財害弟。
以是罪故。
無數千歲。
在地獄中燒煮。
為鐵山所堆。
爾時殘緣。
今雖得阿惟三佛。
故不能免此宿對。
我於耆闍崛山。
經行為地。
婆達兕。
舉崖石長六丈廣三丈。
以擲佛頭。
耆闍崛山神。
名金埤羅。
以手接石。
石邊小片。
迸墮中佛腳拇指。
即破血出。
於是世尊。
即說宿命偈曰
我往以財故 殺其異母弟
推著高崖下 以石堆其上
以是因緣故 久受地獄苦
於其地獄中 為鐵山所堆
由是殘餘殀 地婆達下石
崖片落傷腳 破我腳拇指
因緣終不朽 亦不著虛空
當護三因緣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尊佛 得為三界將
阿耨大泉中 說此先世緣
佛語舍利弗。
汝觀如來。
眾惡已盡。
諸善普具。
諸天龍神。
帝王臣民。
一切眾生。
皆欲度之。
尚有宿緣。
不能得免。
況復愚冥未得道者。
舍利弗等。
當學如是。
莫犯身口意。
佛說是已。
舍利弗及五百羅漢。
阿耨大龍王天龍鬼神干沓和阿須倫迦樓羅甄陀羅摩休勒。
聞佛所說。
歡喜受行
參考條目[編輯]
提婆達多派
出佛身血
天啟
破和合僧
注釋[編輯]
^《大唐西域記》卷六
^《法顯傳》中天竺、東天竺記游
^《增壹阿含經》:提婆達兜罪人,身出火光,長三十肘。
若有眾生,興起愛念之心,欲使提婆達兜身永處無為,以二大海水澆灌其身,水尋時盡,火終不滅。
猶如以二渧水著熱鏊上,終無增減。
提婆達兜愚人亦如是,以二大海水澆灌其身,水尋時盡,火終不滅,提婆達兜身體苦痛如斯。
^見《起世經卷第十》:淨飯王生二子,一名悉達多,二名難陀;白飯二子,一名帝沙,二難提迦;斛飯二子,一阿泥婁駄,二跋提梨迦;甘露飯二子,一阿難陀,二提婆達多。
^《五分律》一十五
^《十二游經》
^《四分律》四
^《十誦律》三六
^《出曜經》一五
^《四分律》四
^《有律破僧事》九
^《戒因緣經》卷三、《四分律》卷六、《毗奈耶律》卷十一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10:「於是提婆達多謗毀聖說,決生耶見,定斷善根,但有此生,更無後世。
作是知己,於其徒眾,別立五法。
使告知曰:『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鹹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饑苦。
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
又沙門喬答摩聽食其鹽,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由其鹽內多塵多故。
又沙門喬簽摩受用衣時,截其縷績,我等從今受用衣時,留長縷績。
何緣由此?壞彼織師作功勞故。
又沙門喬答摩住阿蘭若處,我等從今住村舍。
何緣由此?棄捐施主所施物故。
』」故內攝頌曰:「不餐於乳酪,魚肉以及鹽,長績在村中,是天授五法。
」
^《十誦律》:佛在王舍城方黑石聖山,與大比丘眾七百人俱。
爾時世尊中前著衣持鉢,阿難隨後入王舍城乞食。
食後往詣講堂,於眾僧前敷坐處坐。
調達亦如是,中前著衣持鉢,迦留羅提舍隨後,入王舍城乞食。
食後詣講堂隨次第坐,坐已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受著納衣、應盡形受乞食、應盡形受一食、應盡形受露地住、應盡形受斷肉魚。
是五法隨順少欲知足、易養易滿、知時知量、精進持戒清淨、一心遠離、向泥洹門。
若比丘行是五法,疾得泥洹。
」調達爾時,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善說非善非善說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
佛爾時自約勅調達:「汝莫作方便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緣事。
汝與僧共和合,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安樂行。
汝莫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
」調達聞佛如是約勅,不捨破僧因緣事。
當佛約勅調達不捨是事,爾時迦留羅提舍比丘,在調達後以扇扇調達。
加留羅提舍比丘,即時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如佛讚歎頭陀功德,上人調達亦讚歎頭陀功德。
佛何以生妬心?」佛言:「癡人!我有何妬心?過去諸佛讚歎納衣、聽著納衣。
我今亦讚歎納衣、聽著納衣,亦聽著居士衣。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乞食、聽乞食。
我今亦讚歎乞食、聽乞食,亦聽請食。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一食、聽一食。
我今讚歎一食、聽一食,亦聽再食。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
我今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亦聽房舍住。
癡人!我不聽噉三種不淨肉:若見、若聞、若疑。
見者,自眼見是畜生為我故殺。
聞者,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疑者,是中無屠賣家,又無自死者,是人凶惡,能故奪畜生命。
癡人!如是三種肉我不聽噉。
癡人!我聽噉三種淨肉。
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
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
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
我聽噉如是三種淨肉。
癡人!若大祠,所謂象祠、馬祠、人祠、和闍毘耶祠、三若波陀祠、隨意祠,若諸世會殺生處祠,如是大祠世會中,不聽沙門釋子噉肉。
何以故?是大祠世會,皆為客故。
」佛說是已,即從坐起入室坐禪。
爾時調達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憙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唱已調達及四伴即起捉籌。
調達第二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唱第二語已,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
調達第三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憙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第三唱已,復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
爾時調達,即將是眾還自住處,更立法制。
調達作是言:「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不憙樂、不忍受是五法者,是人去我等遠,與我別異不共語。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0:「於是提婆達多謗毀聖說,決生耶見定斷善根,但有此生更無後世。
」作是知已,於其徒眾別立五法,便告之曰:「爾等應知!沙門喬答摩及諸徒眾,鹹食乳酪,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令彼犢兒鎮嬰飢苦。
又沙門喬答摩聽食魚肉,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於諸眾生為斷命事。
又沙門喬答摩聽食其鹽,我等從今更不應食。
何緣由此?於其鹽內多塵土故。
又沙門喬答摩受用衣時截其縷績,我等從今受用衣時留長縷績。
何緣由此?壞彼織師作功勞故。
又沙門喬答摩住阿蘭若處,我等從今住村舍內。
何緣由此?棄捐施主所施物故。
」
^《十誦律》:佛言:「癡人!我有何妬心?過去諸佛讚歎納衣、聽著納衣。
我今亦讚歎納衣、聽著納衣,亦聽著居士衣。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乞食、聽乞食。
我今亦讚歎乞食、聽乞食,亦聽請食。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一食、聽一食。
我今讚歎一食、聽一食,亦聽再食。
癡人!過去諸佛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
我今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亦聽房舍住。
癡人!我不聽噉三種不淨肉:若見、若聞、若疑。
見者,自眼見是畜生為我故殺。
聞者,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疑者,是中無屠賣家,又無自死者,是人凶惡,能故奪畜生命。
癡人!如是三種肉我不聽噉。
癡人!我聽噉三種淨肉。
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
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
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
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
我聽噉如是三種淨肉。
癡人!若大祠,所謂象祠、馬祠、人祠、和闍毘耶祠、三若波陀祠、隨意祠,若諸世會殺生處祠,如是大祠世會中,不聽沙門釋子噉肉。
何以故?是大祠世會,皆為客故。
」
^《十誦律》:爾時調達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憙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唱已調達及四伴即起捉籌。
調達第二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唱第二語已,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
調達第三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
』隨何比丘,憙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
」第三唱已,復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
爾時調達,即將是眾還自住處,更立法制。
調達作是言:「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不憙樂、不忍受是五法者,是人去我等遠,與我別異不共語。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唐朝義淨譯
^晡剌拿曰:「我常謂諸舍迦種內唯汝一個解了聰明。
豈謂汝今亦成愚蠢。
豈有後世,令汝見憂?若有後世,汝造斯業者,我亦為斯愁思而住。
」彼為開解天授情故,便於對面撲破己瓶,而告曰:「縱天世間不能令此更為和會。
更無後世,誰往受之?作者受者並成虛說。
然而可往劫畢羅伐窣睹城,自稱天子,為王而住。
我當作汝第一聲聞。
」於時提婆達多便謗無聖,邪見遂興,能令一切善根斷絕。
參考文獻[編輯]
《提婆達多的傳說》(1966,B.Mukhevjee)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唐朝義淨譯
外部連結[編輯]
季羨林:〈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
提婆達多之研究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提婆達多&oldid=68880648」
分類:佛陀弟子佛教歷史隱藏分類:自2018年8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Français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मराठी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iếngViệt文言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三聞達多觸提婆達多腳指言--四分律藏(第41卷~第60卷)--搜佛說
即于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舍利弗目連告諸比丘。其有是世尊弟子者便隨我來。時舍利弗目連。與五百比丘即從坐起而去。舍利弗目連出外未久。三聞達多觸提婆達多腳指 ...
- 2提婆達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而擁護堤婆達多的“六群比丘”也都以出身釋種,或與佛陀關係密切,而自覺優越,不願接受十方比丘 ...
- 3提婆達多終於犯下了五逆重罪的惡行 - 姜朝鳳宗族
提婆達多雖然修行上有些成就,但因貪著世人恭敬利養,犯下出佛身血、壞和合僧等五 ... 提婆達多四伴黨三聞達多、騫荼達婆、瞿迦梨、迦留盧提舍等皆出身釋迦族[13];而 ...
- 4提婆達多派 - 妙心寺
所以,提婆達多與四伴黨的關係應該是誼兼師友的。 四人之中,三聞達多與俱伽梨較為突出,在佛典中也較常被提及。此外,提婆達多也有左右脅侍弟子,左脅侍是迦留羅提舍,右 ...
- 5提婆達多之研究
本篇之研究從提婆達多的出身、習性,到出家修道;從精進修持,到害佛破僧;查閱其 ... 提婆有四同黨弟子:俱梨迦、乾陀驃、迦留羅提舍、三聞達多,其中以三聞達多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