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因此佛陀所说一切佛法,其实都是为了让众生去除尘垢,导归至无为法的境界,即涅槃寂静,故涅槃亦为无为法之异名。
在不同部派或宗派中,无为法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分为三 ...
无为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无为(道家)。
关于与“无为法”标题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请见“无为”。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业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集结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英语: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英语:Buddhistmodernism)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题查论编
无为法(梵语:a-saṃskṛta-dharma或asaṃskṛtā-dharmāḥ[1]),佛教术语,指不会随因缘变化而出现、变化及消失的法,即“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之法,是涅槃的异名,在大乘佛教还中如同佛性、真如、法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不依赖于外缘而存在;与有为法共同构成一切法的两大分类。
目录
1概论
1.1说一切有部
1.2唯识宗
2参见
3注释
概论[编辑]
佛陀在《解深密经》提出,一切法略分为两种,一者有为法,一者无为法[2]。
这里的“为”是指依赖于外缘而存在的行为。
佛家有云:“万法因缘生”,万法即所谓有为法,有为法都是靠因缘而生成、存在,但也因此必有崩坏、消亡,因终有消亡故执著常有即是苦。
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释迦佛成佛后发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即是说六道众生本来都具足无为法,只是被尘垢蒙蔽包裹,不能发现。
因此佛陀所说一切佛法,其实都是为了让众生去除尘垢,导归至无为法的境界,即涅槃寂静,故涅槃亦为无为法之异名。
在不同部派或宗派中,无为法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分为三无为、四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
说一切有部[编辑]
说一切有部立三无为:
虚空无为(ākāśa-asaṃskṛta)
择灭无为(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
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
唯识宗[编辑]
在法相唯识宗的理论中,五位百法最前的九十四法,皆是有依赖因缘存在而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唯最后六法清净的无为法。
无为法之所以又分立六法,是由于前五种依其原因或作用来判别,唯有最后的“真如无为”是无为法的本体,是法性的本体。
所立六种无为法[3]是:
虚空无为(ākāśa-asaṃskṛta),指真如犹如虚空一般广博寂静,可以容纳各种色法的空间。
择灭无为(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指凭借无漏智慧的简择力,断灭烦恼证涅槃。
非择灭无为(a-pratisaṃkhyā-nirodha-asaṃskṛta),又称费择灭、非数灭、非智缘灭,《俱舍论》:“永碍当生,得非择灭,谓能永碍未来法生,得灭,异前,名非择灭。
”不依择力,仅由缺有为法之自生缘,而毕竟不生,谓之非择灭无为。
择灭者,圣道所得,非择灭者,缘缺所得也。
不动无为(āniñjya-asaṃskṛta),又称不动灭无为,指进入禅定色界四禅,不为苦乐所动乱的境界。
想受灭无为(saṃjñā-vedita-nirodha-asaṃskṛta),又称想受灭定无为,指进入禅定无色定,一切污染心所和苦乐二受俱灭的的境界。
真如无为(tathatā-asaṃskṛta),即如如性,为无为法的本性、本体。
参见[编辑]
有为法
五位百法
五位七十五法
注释[编辑]
^《梵汉辞典》无为法:asaṃskṛtā-dharmāḥ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1:“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
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
^《佛学大辞典》【六无为】:(名数)大乘立六无为。
但非谓有六种之别体,乃断我法二执处所显之一种真理,有、无、常、无常,皆不可名,但是法之实性,故名法性也,此一法性从所显之缘分种种之名也。
一虚空无为,此法性离本来诸障碍之位所显者名之。
二择灭无为,依此法性智慧力断烦恼之位所显者名之。
三非择灭无为,不由此法性之择力而为本来清净或缘缺之位所显者名之。
四不动无为,此法性生于第四禅天离苦乐麤动之位所显者名之。
五想受灭无为,此法性入于圣者非想地所摄之灭尽定。
灭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之位所显者名之。
六真如无为,由此法性有真实如常之相而名。
此中前五无为,就一法性所显之位之差别,而假立为五种之名者也。
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之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之假名也。
由是而论,前五无为名体皆为假立,真如无为,体为定在,但真如之名为假立也。
见唯识论二,百法问答钞九。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無為法&oldid=68111097”
分类:佛教术语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新加坡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其他语言
日本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佛學大辭典/三無為-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名數)小乘立三無為:一擇滅無為,舊云數滅無為。擇者簡擇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數者智慧之法數(有為之法,諸數多故,總名為數 ...
- 2佛学大辞典/三无为-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三无为】. (名数)小乘立三无为:一择灭无为,旧云数灭无为。择者简择事物道理之智慧力也,数者智慧之法数(有为之法,诸数多故,总名为数),与择 ...
- 3部派時代的無為觀 - 喇嘛網
此外,化地部還立三性無為,就是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這三性,在現象上,儘管有其差別,但理體上,是以真如為體,亦即依其不變性而安立,所以稱為善法、不善 ...
- 4是佛教中的常用詞語,真空寂滅之理。簡介【三無為】 【出俱
三無為,是佛教中的常用詞語,真空寂滅之理。簡介【三無為】 【出俱舍論】 無為者。謂真空寂滅之理。本無造作。故名無為。 內容一虛空無為虛空即無礙之義。
- 5無為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於与「無為法」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請見「无为」。 無為法(梵語:a-saṃskṛta-dharma或asaṃskṛtā-dharmāḥ),佛教術語,指不會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