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我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 「薩迦耶見」,南傳作「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簡稱為「身見」,音譯為「薩迦耶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辨識(我)的見解」(identity view)。

移至主內容 Skiptosearch LoginlinksLogin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主選單 主編隨筆網路讀書會導師著作答客問佛法討論區法海涓滴 次選單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您在這裡首頁»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我見? 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我見? 林文亮-週一,2020-09-2816:00 姓名或匿稱: 林文亮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真實我見?有區別?1.真我梵語「pudgala(補特伽羅)。

」(《華雨集》第三冊,p.185)2.「《阿含經》說我空法有,此我,梵語為「阿特曼」,有自在義和真實義。

」(《中觀今論》,p.244)3.「人們直覺的,於自身中計執有我——薩迦耶見,於所對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計為我所。

這種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計執,在生死輪迴中,實為一切執著一切苦痛的根本。

」(《般若經講記》,pp.163-164) 承上題,這樣理解可否?補特伽羅是數取趣,是指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流轉於五趣的眾生。

認為是一個一個實在(流轉中)的(實在)個體。

薩迦耶見是眾生在自己的身心上所起的一個真實自我執見。

阿特曼就是神我、真常我、不變異我。

TweetWidget ShareonFacebook FacebookLike 瀏覽次數:5847 回應 回應「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 lushch-三,2020-09-3018:26 您的補充說明是正確的!筆者另就這三者出現之時代背景略加介紹,或可增益佛法「正見」之深入了解。

 (一)阿特曼(神我、真我):釋尊以前印度《梨俱吠陀》以來傳衍於《奧義書》的名詞《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六)》阿特曼(梵ātman)   印度哲學名詞。

關於其語源,有多種說法,並不一致。

在印度最古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即曾出現此語,表示氣息、精神、我。

進而被用為表示人類生活機能之總體,或表其中心、本質。

在《奧義書》時代,印度哲學盛說阿特曼與宇宙的第一原理「梵」同一,此語遂意味普遍我。

此萬人之我的阿特曼,成為世界之原理而創造宇宙,是普遍存在,表永遠不滅之實在。

若體認人類之真髓阿特曼與宇宙之本體──「梵」,係一體不二,亦即自覺梵我一如,即是最高的認識。

此即為解脫之道。

其後,阿特曼成為印度哲學諸學派的根本研究課題。

佛教強調無我思想,認為並無實體之自我存在。

以為現實之我係由五蘊等多種要素和合而成,可見佛教所否定者,即為此阿特曼。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六)》p.3143.1) 《印度哲學宗教史》的解說(奧義書大師Uddalaka傳授其子)剖割榕樹果實取極微細種子一粒:「由汝所不能見之微細物中,發生廣大之榕樹矣,此即阿特曼(按:ātman神我、真我),此即汝也」(《布利哈德奧義書》六‧一二)亦即廣大如榕樹亦由眼所不得見之核心所生,宇宙雖是廣大,亦由超越經驗且潛藏於吾人內部之「實我」所生。

」(《印度哲學宗教史》,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合著,高觀廬舊譯p.249p./釋依觀新譯p.185,台灣商務印書館) 導師的解說:「我(ātman)是主宰的意思。

印度的神教,都想像身心中有一常恒、妙樂(自在)的「自我」(與一般所說的靈性相近),或說與身心一,或說與身心異。

有了我,為生死流轉中的主體,也就是解脫者的主體。

依佛法說,在現實身心世間中,那樣的「我」是沒有的。

我是自主而宰(支配)他的,沒有我,還有什麼是屬於我——(我所),受我支配的呢?無我無我所,就是空的本義。

」(《華雨集》第二冊,pp.30-31) 「《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感的輪迴論。

如從思想的淵源上說,這不外吠陀以來思想的發揮。

然而他的結論,可能達到傳統宗教的否定。

創造讚歌以來,一元傾向的創造神話,經理性化而成為宇宙的本原,為一神祕的大實在。

在《奧義書》中,稱之為梵。

如顯現為人格的神,即梵天。

有情的生命本質,即人們的真體,稱之為我(ātman)。

在生死的歷程中,人類雖似乎是迷妄的、虛幻的;然探索到自我的當體,到底與真常本淨的梵是同一的。

所以直探宇宙的本體於自我中,見我即見梵,高揭「我即梵也」(《布利哈德奧義書》一‧四、一〇)的梵我一體論。

」(《以佛法研究佛法》,p.46) 「如來,在佛教中是佛的別名,解說為「從如中來」,就是悟入真如而來成佛的(「乘如實道來」)。

在一般人,如來是眾生的別名,所以說:「我有種種名,或名眾生、人、天、如來等」。

換言之,如來就是「我」的別名。

在釋尊當時的印度宗教界,對於眾生的從生前到死後,從前生到後世,都認為有一生命主體;這一生命自體,一般稱之為我(ātman)。

「我」從前世來,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來來去去,生命自體卻是如是如是,沒有變異。

如如不變,卻又隨緣而來去,所以也稱「我」為「如來」,也可以說「如去」。

「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

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覆來答覆他們。

「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

十四置難,即十四無記,在《阿含經》中,是一再見到的。

」(《如來藏之研究》,pp.13-14)  (二)薩迦耶見:釋尊於《阿含經》所要破除的「三結」中的「我見」(「有身見」如《雜阿含57經》、《雜阿含109經》等列二十種身見(我見)。

 (1)「薩迦耶」,南傳作「有身」(sakkāya),另譯為「己身;常住身」,音譯為「薩迦耶」。

(2)「薩迦耶見」,南傳作「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簡稱為「身見」,音譯為「薩迦耶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辨識(我)的見解」(identityview)。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薩迦耶見(梵satkāya-dṛṣṭi))   佛法所破斥的一種妄見,亦即認為在五蘊假和合之生命現象之中,內含一常恒不變的生命主體。

為五見之一、十隨眠之一。

又作薩迦邪見、颯迦耶見。

意譯︰有身見、身見、虛偽身見、移轉身見。

《瑜伽師地論》卷八云(大正30‧313b)︰「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染污慧為體。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云(大正31‧664c)︰「何等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為體,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又,《法蘊足論》卷九云(大正26‧497a)︰「云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惠觀見,名有身見。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九)》p.5794.1) 導師簡要說「我見,梵語薩迦耶見,應譯為身見;這是執取自身(身心)為實自我的。

由此而有我的愛染;攝取有關的一切——我所,而又分別取捨。

這一自我中心的實在感,」(《我之宗教觀》,p.128) (三)補特伽羅:(《阿含經》尚未見使用)部派佛教常用的「有情眾生」別名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5〈三法品4〉:「此中有諸有情者,謂諸有情諦義勝義不可得不可近得、非有非現有,但於諸蘊界處由想等想假言說轉謂為有情、那羅、意生、儒童、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由斯故說有諸有情樂受現前。

」(CBETA,T26,no.1536,p.386,b4-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七)》云:補特伽羅(梵pudgala,巴puggala)   即通常所謂「眾生」之別名。

也是生命主體(「我」或「靈魂」)的別名。

又作富特伽羅、弗伽羅、福伽羅、富伽羅。

意譯人、數取趣或眾數者。

《發智論》卷十八(大正26‧1015b)︰「七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慧解脫、俱解脫。

」《法蘊足論》卷二(大正26‧463a)︰「於此僧中,有預流向、有預流果、有一來向、有一來果、有不還向、有不還果、有阿羅漢向、有阿羅漢果,如是總有四雙八隻補特伽羅。

」《集異門足論》卷四(大正26‧379c)︰「三補特伽羅者,一者覆慧補特伽羅,二者膝慧補特伽羅,三者廣慧補特伽羅。

」由此可知,隨信行等七種聖者乃至覆慧等凡愚,皆名為補特伽羅。

此係以「人」為補特伽羅。

   ……綜上所述,可知補特伽羅被視為與「我」、「有情」、「命者」等語同義,是輾轉輪迴六道(趣)的生命本體,故名為補特伽羅(數取趣)。

   原始佛教由於不承認有「我」,因此雖用補特伽羅之稱,然僅以之為「人」之「假名」而已。

及至部派時代,輪迴之主體論勃興,諸部之間逐漸承認補特伽羅之存在。

據《異部宗輪論》所載,說一切有部主張無有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有移轉;犢子部的本宗同義謂實有補特伽羅,命根滅時,五蘊諸法亦滅,然補特伽羅不滅,轉至後世,取諸趣生;經量部則別立勝義補特伽羅。

此中,說一切有部所說,係以補特伽羅只是假立;犢子部、正量部及經量部則認為係實有。

尤其犢子部將補特伽羅攝於五法藏中之不可說法藏,而稱之為非即非離蘊我。

對此,《大毗婆沙論》卷九、卷十一及《大智度論》卷一等處,曾破斥其所立。

巴利《論事》(Katha-vatthu)所立〈補特伽羅章〉,亦反駁此等說法。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七)》p.4497.1) 導師的解說:「補特伽羅(pudgala),譯義為「數取趣」,是一生又一生的眾生——有情(sattva)。

眾生個體的活動,是現實的存在。

」(《印度佛教思想史》,p.73) ●補特伽羅我及薩迦耶我「我有二:一、補特伽羅我;二、薩迦耶我。

補特伽羅,譯義為數取趣,是不斷在生死中受生的意思。

無論是自己、別人、畜生,都有身心和合的個體,都可說有世俗假我的(受假)。

但眾生不能悟解,總以為是實體性的眾生在輪迴,就成為補特伽羅我執。

薩迦耶,是積聚的意思。

在自己的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覺,與我愛、我慢的特性相應,與他對立起來(名假)。

這是根本沒有的妄執——薩迦耶見。

對人,有補特伽羅我執;對自己,有補特伽羅我執,更有薩迦耶見的我執。

」(《成佛之道》,pp.345-346) 經中所說的我與世間,也即是我與法。

我指一一有情,有情為精神與物質——名、色和合而相續的存在者,即一般人所說的動物。

有情所依的五蘊,與青、黃、赤、白,乃至山河大地等無情器界為法。

這二種我法,所說的我義極不同。

你、我、人、畜,都是有情,緣有情而起實有自性執,是人我見,又名補特伽羅我執。

不得我空觀的,對這凡是有生命的,都會生起此我執。

但此我執不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是專在自己身心中,直感自我的實在。

對其他的人畜,雖見為實在的補特伽羅,不會生起自我的執見。

故人我見與薩迦耶見,極為不同。

佛法中所說的無我,主要在不起薩迦耶見。

但有薩迦耶見的,必起補特伽羅我見;起補特伽羅我見的,如緣他補特伽羅,即不起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必依補特伽羅我見而起,所以《阿含經》說我空,也即觀五蘊而說補特伽羅我不可得,也即能因此而破除薩迦耶見。

補特伽羅的我執既無,薩迦耶見即失卻依託而不復存在。

要離薩迦耶見,必須不起補特伽羅我執。

」(《中觀今論》,pp.242-243) 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 導覽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2017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Online版)[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最新回應 回應:《學佛三要》所說「佛為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何指? 7小時54分鐘前 回應:「三車義」是指何而言? 2天12小時前 回應: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問題 1週1天前 回應: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四九六)為佛陀禪師造的 1週3天前 回應:導師後期著作對於「龍樹所列部派三門」之論述 1週4天前 回應: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有關目犍連與白象的典故) 2週7小時前 回應: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建議) 2週2天前 回應:有關龍樹之學派分流(請參閱《印度佛教思想史》) 2週2天前 回應:天台學者引宗密之得髓說,何以會遭致天童寺禪師之控告?不知其詳情為何? 2週4天前 回應:流傳日本之《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導師如何得悉? 2週4天前 導師著作答客問 佛為彌勒菩薩開示止觀所定的界說云云是指? 請問「三車義」是指何而言? 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問題 建少林寺者似為北魏孝文帝? 龍樹之學派分流即是1.毘曇門是說一切有2.空門是分別說3.鞞勒門是大眾系? 請問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是指何而言? 天台學者引宗密之得髓說,何以會遭致天童寺禪師之控告?不知其詳情為何? 流傳日本之《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導師如何得悉? 請問導師論定「眾生『個體』之因」有無經證? 請問老師可否舉「修習觀慧」之例證? 請問經部師認「無為是無」的謬見,是以無常滅為性空寂滅? 請問解深密經與妙智經之判教,何以皆屬旁流? 大毘婆沙論解釋發智論,認為「以五根為世第一法」「以五根為但心所」等語,請問是何意也? 「入無餘涅槃,不能說有說無」等,請問出自何經? 經上說:「不壞色故觀色無常」,請問「不壞」之真意為何? 雜阿含第四八經,說明以緣起離三際見等,似為46經之誤。

請問上下黃底部分內容是否不符 佛所證的法是自然法非人格法是何因? 請問如來、如解、如說之真義為何? 請問「虛雲老和尚舍利塔碑銘」之源由? 「歸宗有在」,是先歸在「有」,再引入空? 導師怎麼知到這種入定表演是屬於初禪定? 「將差別去說理」;「將平等去說事」的例子各有何? 修行未得不退轉,恐仍將隨業輪轉,或上或下,甚可畏佈? 請問佛法概論P11八正道實虛線各表何義感謝慈悲開示   1of13 下一頁› more 新的討論版主題 Росгидрометрассказал,какимбудетлето 導師對傳道法師師徒的開示。

佛法是現生現世的身心淨化,得現前樂。

不知關於王子討論「飯從哪裡來」故事之出處? 關導師著作內文上(天)下(地)空白處似應改為上寬下窄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更多 法海涓滴 法義之一脈相承 苦與覺、苦即覺 宗教之間以「愛」相會 佛教信仰不需要「塔利班」 「菩薩人格」 身心之蘊處界 專修與廣學 寬大為懷 菩薩道修行之「不了了之」 中觀學式的人間佛教   1of79 下一頁› more 主編隨筆 曲解印順導師思想回應集錄 「惑、業、苦」與十二因緣 重建阿含的地位與價值 孤峰獨拔的人菩薩行宗師—印順導師 我所認識的傳道法師 獨釣寒江雪的比丘菩薩—我所認識的仁公長老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 克里希那穆提之宗風與佛法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1of3 下一頁› more 使用者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註冊新帳號 索取新密碼 CAPTCHA這個問題是要驗證您並不是自動化程式,以防止本站被貼入大量廣告。

主選單主編隨筆 網路讀書會 導師著作答客問 佛法討論區 法海涓滴 【學尚自由,不強人從己】 語言 繁體中文 Englis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