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泥幻化,院藏陶瓷精华展,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台湾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从采石制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窑烧成,软泥转变成了坚硬的陶瓷,恍如质材幻化。

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让造形、釉色和装饰纹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首页 归档 关于 虚拟旅游 艺术展览 民俗文化 历史遗迹 科学自然 地标奇观 宗教传统 公共设施 公园绿地 展览 当代艺术 现代艺术 西方艺术 东方艺术 伊斯兰艺术 古代艺术 装饰艺术 手工艺品 原住民艺术 饰品 服饰 风格 建筑 艺术 设计 元素 时尚 文学 表演 风向 物件 欧洲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德国 西班牙 瑞士 东欧 北欧 美洲 美国 墨西哥 巴西 亚太地区 中国 日本 韩国 澳大利亚 主题 艺术品 内景 陈列 考古学 民族志 装置 外景 事件 语言:   English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中文  日本語  한국어  العربية  हिंदी 陶瓷,是文明的象征。

从采石制泥、拉坯成形、施釉敷彩,至入窑烧成,软泥转变成了坚硬的陶瓷,恍如质材幻化。

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让造形、釉色和装饰纹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帝王、监造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形塑出时代的风格。

陶瓷器吸引人之处,在于它们呼应着渊远流长的历史记事脉络,同时也从窑业发展网络中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现象。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陶瓷器,多数承接自清代皇室典藏,再辗转播迁来台。

这些来自北京、热河和沈阳三处皇宫的陶瓷器,皆有清楚的典藏号可以追溯出它们原来陈设之所在,形成与其他公私立博物馆截然不同的特色。

例如:宋以前的陶瓷器,本院收藏不丰,然而却拥有傲视全世界的宋代名窑、成化斗彩、盛清的瓷胎画珐琅,以及明清各朝的官窑瓷器。

本展览乃根据本院典藏切入,观察各个时期、各个窑口的不同釉彩变迁,及官样装饰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整个展览依序分成「新石器至五代」、「宋~元」、「明」和「清」四个展区展出。

「新石器至五代」呈现陶瓷器由原始到成熟的阶段。

宋金元时期则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看各个窑口瓷器的装饰与美感。

明朝部分旨在陈述景德镇御器厂的成立,烧造瓷器成为国家大事,而地方民窑亦与之竞争市场。

清朝部分,呈现康雍干三朝皇帝亲自指挥御窑厂,官样影响发挥至极致的现象;随着国势式微,终导致晚清的官样作品混合着民间趣味。

陶瓷足以作为人类活动的见证物。

此次展览,除了让观众了解中国陶瓷发展梗概之外,更希望藉由展览引来交流与回响,让历史典藏能再蕴酿出源源不绝的新发想。

陶与瓷 陶器和瓷器,都是取土和水、抟揉成形、火烧烘炼而成的器类,改变了泥土的物理性与化学性,是远古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发明,至今不歇。

陶器取土容易,不需太高温度便可烧成;因此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多能制陶,各具特色。

陶器胎体多半粗松,即使有的外表施有莹亮的低温釉彩,也仍会渗水,敲扣之声音瘖浊。

古代中国常用为建筑用材、随葬明器、酱醢酒水的容器。

瓷器选取高岭土类细腻瓷土成形,外表施有玻璃质光滑的釉料,高温烧成,轻轻敲扣,会有清朗响脆的声音。

中国因瓷土丰富,最早发现瓷器窑烧的奥妙;并逐渐制作出青瓷、白瓷,乃至各类釉下、釉上彩料的绘染,刻划、模印、堆贴等装饰,缤纷丰富,多为餐饮、贮存、陈设赏玩之用,也供作祭祀、礼仪之器。

陶瓷器的胎釉经火烧结,不易在时光流变中风化消蚀;因此古代遗址中常见有陶瓷破片,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轨迹。

研究者也常透过观察烧造痕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陶瓷制作技术。

新石器时代~五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陶器纷作,呈现初民活泼盎然的生命力。

如黄河上游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以红、黑、白色彩绘鲜明的几何图样;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的黑陶,则光泽黑亮、细薄如蛋壳;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器皿,也端整工细,足见选土作器、窑烧技术的进步与多样的美感。

陶器也在中国「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葬的人俑、明器,常以陶土塑成。

艺匠们捏塑堆贴出仪仗、宴乐的生前景象,和趋吉避邪的死后灵界;这些形形色色的伎乐、仆从、文官、武卫,或鸡犬牲畜、楼台宅院,多见古代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陶器外表也常加上低温釉彩的装饰,如汉代喜爱绿釉、褐釉,古拙沉静;唐代则常黄、绿、褐釉诸彩并施,鲜艳淋漓,后者遂有「唐三彩」之称。

带釉的高温硬陶在商代已能见及,至春秋晚期的浙江地区已发展出釉色匀亮的青瓷礼乐器皿。

不过瓷器的大量烧造还自三国两晋起,有国家工师参与制作,也迅速为高官、雅士所喜爱,「瓷」字也开始见于诗赋吟咏中。

隋、唐以后,窑业技术普及,瓷器成为无分贵贱通用的器皿,窑场广布各地,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最受喜爱,而定窑、长沙窑等瓷器也大量销售邻邦,远及埃及、两河流域。

宋~元 宋、金、元时期,瓷器的烧造普及,著名的瓷窑通常以地名称呼,造形、釉色、装饰技法、制作技术,各胜擅场,各具独特的风格样式。

此时的白瓷作品,北方以河北的定窑、南方以江西的景德镇窑为中心;前者釉色牙白,后者青白,二者皆擅长以流畅的刻划或规整的模印为饰。

黑釉瓷以福建的建窑最享盛名,釉间结晶如兔毫。

花釉瓷则以河南钧窑为中心,在乳浊青色中流淌出蓝紫变化的色彩。

此外,同样运用氧化铁为着色剂,却烧出不同色系的青瓷。

如耀州窑的橄榄绿、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粉青及龙泉窑的梅子青,韵味各异。

此时期的瓷器釉色素朴、典雅,造形简洁、优美,装饰纹样上则多见撷取生活及大自然题材的风尚,深受皇公贵族、平民百姓,甚至海外市场的喜爱。

本单元依瓷釉色系、窑口和时代的区分,将展品结组成白瓷、黑釉瓷、青瓷及花瓷等不同的组群,依序陈列瓷器在釉色、纹样、器形及技法上的发展与演变。

明 陶瓷烧造是明朝的国家大事。

明初,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都是陶瓷产业的主流,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广布海外市场,同时也供应官方使用。

明初景德镇正式设立御器厂,奠立了此后五百年景德镇官窑的规模与制度。

此时的官窑,政府直接发下样式遣官管理,常制下品质与产量都有一定的控管,成品拣选后直接送至朝廷供皇室与官府使用。

明朝官窑在永乐时开始在瓷器上书写皇帝年号,成为往后多数时期官窑的定制。

明朝官窑产烧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都可说是后代难以匹敌的成就。

此时一般民窑仍生产瓷器,官窑、民窑两者在品质、产量、窑炉形式,作坊运作模式乃至作品风格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明晚期政治、经济变迁,社会多元价值并起,官窑虽有优良的原料,但管理松懈,技术无章,民窑反是与官窑互为竞逐消长。

清 清朝官窑的产烧,由皇家主导掌控,改善了窑厂制度与窑工待遇,因此使得官窑产品能一直维持当时代最佳的质量。

盛清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帝王亲自指挥和督陶官勉力监造下,产造出技术、釉彩、造形、纹饰皆一时之选的官样作品,气势非凡,有满州王朝致力融入汉文化脉络的仿古与创新,亦见融合当时东西洋异趣的装饰风格。

乾隆晚期,御窑厂委交地方官监督管理,官样风格逐渐淡去,民间大众化的趣味增加。

嘉庆、道光时,虽仍承袭盛清风格,但数量、样式不复盛清生动、活泼的创造性。

咸丰以后,内乱纷起,景德镇御窑遭兵毁停烧;同治年间太平天国乱后,一度复苏,掌政的慈禧太后积极经营个人用器,用色鲜丽。

光绪后期,窑厂交由民间经营,所谓「官窑」,随着宣统帝退位、清代灭亡而结束。

本单元展区,依清朝时间序列展出,随着时间的流变,观者将能观察官窑瓷器样式,从盛世官样风貌走向民间大众趣味的演变过程。

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俗称台湾故宫(博物院),为台湾最具规模的博物馆以及台湾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国艺术史与汉学研究机构。

馆舍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和台湾省嘉义县太保市故宫大道888号,一年可接待超过614万人次参访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参观人数第六多的艺术博物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物典藏近70万件册的艺术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来自紫禁城、盛京行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皇家旧藏;另有部分是编列预算购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归还部分文物,以及透过各界捐赠和征集而来。

藏品时间跨度涵盖新石器时代至今长达8,000年,各类藏品分别交由器物处、书画处、图书文献处和南院处等4个策展部门管理,当中以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古代早期的名家书画、善本古籍和官窑瓷器等搜藏最具影响力。

展厅内是按照文物类别以编年方式系统性地陈设5,000余件展品,器物类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轮换一次,书画和图书文献类展件为每3个月定期更换。

Share: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