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說,1918年開始發表白話文作品。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

文學 ... 葉聖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3月7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葉聖陶"—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葉聖陶出生(1894-10-28)1894年10月28日 大清江蘇吳縣逝世1988年2月16日(1988歲-02-16)(93歲) 中國北京教育程度中學政黨中國民主促進會配偶胡墨林(1916年-1957年)親屬子:葉至善、葉至誠 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葉紹鈞,字秉臣,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男,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

他是五四運動首個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之一,終身致力於出版及語文的教學。

其座右銘「文學為人生」甚為有名。

目次 1生平 1.1早年生活 1.2文學推廣運動 1.3政治生涯 2教育及新聞理念 2.1「教是為了不教」 2.2文學為人生 2.3易讀性 3記者生涯 3.1「我的第一職業,我會說,是個編輯。

」 3.1.1葉聖陶的出版物 3.2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 3.3創辦《公理日報》 4對文學的貢獻 4.1現實主義作品 4.2兒童文學 4.3語言與修辭 4.4注入外語元素 5筆名來歷 6葉聖陶的作品 6.1文學 6.2雜誌 7葉聖陶紀念館 8參考文獻 9相關書籍 10家庭 11外部連結 11.1畫像 生平[編輯] 1894年,葉聖陶出生於蘇州吳縣。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小學教員。

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開始文言小說創作。

191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尚公學校國文教員,並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

1917年,應聘到吳縣甪直吳縣第五高等小學任教,進行教育改革,編新的教科書。

葉聖陶在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工作到1922年,並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活。

1918年,在《婦女雜誌》第4卷2、3號上發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學的新潮社,開始白話文學的創作。

1921年,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

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1928年於《教育雜誌》上發表了長篇小說《倪煥之》。

1930年,轉入開明書店,主辦《中學生》雜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他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

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62年,葉聖陶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1979年民進四代大會上,當選為民進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進中央代主席。

1984年12月,在民進七屆二中全會上被推選為主席。

[1] 早年生活[編輯] 葉聖陶於1894年10月28日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出生。

他的父親幫當地一個地主做帳房,家境清苦。

他六歲(1899年)時,進入當地的私塾就讀,其後跟隨父親工作。

在工作裡,他有機會走遍蘇州城,體會到低下階層的生活。

1907年,葉聖陶進入當地的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市草橋實驗中學)就讀。

中學時期,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

他不單喜愛閱讀這些外國小說及新文學,更與同學組織詩會《放社》。

1911年,三年中學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初等學校任教,並試驗當時的新式教學法。

可惜,1914年,他被排擠出學校而失業。

在他失業期間,他全心投入文言文小說的創作。

這些小說都寄到《禮拜六》雜誌發表。

後來他被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戰爭,之後國家經歷了百日維新,但很快又被列強割據。

他早年的生活對他有很重要的影響,使他變得愛國,並致力投身於新聞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國家將來的命運。

文學推廣運動[編輯] 受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名新文化運動)影響,葉聖陶終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動文學運動。

他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

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

1923年成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的編輯。

1936年,與茅盾及洪深參立「中國文藝家協會」。

1941年,他成為了《文史教學》的編委會成員。

葉聖陶亦是當時的反日組織「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的始創者。

政治生涯[編輯] 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

中共建政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

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於1988年2月16日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教育及新聞理念[編輯] 葉聖陶(右)和朱自清 葉聖陶認為,教育及傳媒是分不開的。

「教是為了不教」[編輯] 葉聖陶對改進現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響。

他給中文教育引入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長期詳細的灌輸書本知識。

」這一觀點衝破了習慣於強烈依賴記憶和灌輸的傳統語文教學觀念。

此外,葉聖陶促進了批判思維的深入人心,讓人們認識到個人價值判斷的重要性。

他認為這些學習技能應當被用來構築學生的基礎,同時也將成為學生終生學習的起點。

文學為人生[編輯] 葉聖陶在他反思現實生活的作品中寫道: “在記憶中,我似乎從來沒有撰述過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識。

換句話說,我不能寫那些只是通過想像得來的東西,但我也沒有失掉想像力。

我生活在城市裡,鄉鎮和農村,我寫在那些地方觀察到的事物。

作為一名老師,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記錄下來。

在一些相當基礎和淺顯的層面,我關注著中國革命逐漸的發展,同時,我也記錄下這些事情。

」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CTHsia,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59頁。

他大多數的新聞作品由人們的生活得到靈感。

他相信文學作品不僅是用來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讀者思考現實的工具。

他感覺有義務去讓讀者知道在他們周圍真實發生的事情。

這就是他為什麼想要將文學和新聞報導聯繫起來的原因。

他認為文學作品應該也被用來喚醒青年對社會的關心與敏感。

這個觀點如同新聞工作者講述真相的基本原則。

葉聖陶也以記者為畢生職業。

易讀性[編輯] 在葉聖陶的作品中易讀性是一個顯著特徵。

它意味著讀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內容。

作為一名記者,葉聖陶作中強調詞語的運用。

這大概是因為在他做編輯之前,曾作了10多年的教師的緣故。

他認為文章是為讀者而作的,同時他把文章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交流的工具。

當時的作者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他們不是擁有優秀寫作技巧的素養。

他們的表達是不準確且意義模糊的。

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夠欣賞他們的文章。

作者不注意實用的重要性。

因此,文學作品難於被普通大眾接受。

葉聖陶認為一個人只有把文章寫得實際且易於理解,他才能夠去只寫一些風雅作品。

如果讀者不理解文章內容,文章就毫無用處。

記者生涯[編輯] 「我的第一職業,我會說,是個編輯。

」[編輯] 「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葉聖陶說。

葉聖陶曾花費他人生的許多時間於編輯和出版工作。

上海商務印書館是葉聖陶編輯工作的起點。

他於1923年成為該館的編輯。

在1930年底,葉聖陶辭去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工作,成為開明書店的編輯。

他開始編輯中文書籍和兒童故事書。

「編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

」對葉聖陶來說,做一個編輯不再簡單的是一份工作,而成為了一項職業。

「在編輯當中粗心是不允許的,你必須自己檢查所有的文字。

編輯們必須認真地對待他們的出版物,他們的報導和他們的讀者。

」編輯在檢查最終成果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葉聖陶認為「認真」對一個成功編輯的關鍵。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這一觀點。

葉聖陶一家在樂山 葉聖陶的一生致力於編輯與出版。

他從未停止過於自己「最初和最終」的職業的熱愛。

在抗日戰爭中,葉聖陶與他的家庭一併移居到樂山,並在國立武漢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他回到上海,在開明書店繼續他的編輯生涯。

葉聖陶的出版物[編輯] 葉聖陶將一生投注於新聞業。

1925年到1929年是葉聖陶出版工作的新時期。

他編輯了很多著名的雜誌和報紙,下面是他的部分著作: 現代出版業的新紀元[編輯] 葉聖陶對現代漢語的視角促進了中國現代新聞業的發展。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範現代漢語包含規範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

他又編纂和規範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

他所做的努力幫助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誌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

所有的這些貢獻加快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葉聖陶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同時他也是一位伯樂。

他教育和發掘了許多傑出的作家和編輯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創辦《公理日報》[編輯]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了五卅慘案。

大約2000名上海工人和學生組織反帝國主義遊行,抗議帝國主義壓迫並要求徹底廢除不平等條約,遊行等活動遍及全中國。

而後英國警察以暴力鎮壓示威者,到6月1日有超過20名中國人被殺害。

同期的上海報紙頭版新聞大多是中國京劇演員的閒談。

上海報紙因為當局施壓拒絕提及這起事件。

葉聖陶公開抨擊道「為什麼新聞記者們如此無情地對這起駭人的血案熟視無睹?為什麼他們這麼害怕真相?可笑的事沒有人敢說出真相。

」並與鄭振鐸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創辦了《公理日報》。

上面專設大眾的討論場所,名叫「社會裁判所」,以鼓勵讀者表達他們對社會的觀點看法。

葉聖陶和其他《公理日報》的編輯們激烈的批評社會。

這份報紙起到了對專制政權的監督者作用,同時在早期中國現代社會中啟蒙了「新聞自由」的觀念。

由於財政困難和編輯們的意見不一,《公理日報》在創立22天後停刊。

對文學的貢獻[編輯] 現實主義作品[編輯] 現實主義是葉聖陶最為鮮明的特點。

葉聖陶是現實主義寫作的先驅之一。

同時因為是一名教育家,在葉聖陶的作品中,他記述了許多知識分子,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被剝削者,是沒有能力反抗的社會底層的人。

葉聖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貫反映著真相與現實。

他在自己的小說如《火災》、《線下》和《稻草人》中表達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思想。

葉聖陶發現中國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偽善和保守的。

人們為了安穩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葉聖陶在作品中諷刺了這些人。

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希望喚醒人們的知覺並正視這些社會頑疾。

葉聖陶不僅寫故事,而且報導社會的謬誤。

他的作品不是用來消遣,而是用認知和對現實的思考來連填充人們的餘暇。

「……寫作的基礎是一雙有洞察力和善於觀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卻不怎麼擁有洞察力……當然,沒有必要以寫作為目的而訓練一個人的眼睛,對於眼睛的訓練,是為了洞察現實,豐富生活。

」(摘自—葉聖陶,《過去隨談》46頁) 兒童文學[編輯] 葉聖陶的第一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術論文題作《兒童之觀念》,批評了中國兒童受到的壞影響。

事實上,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

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另一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

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葉聖陶的學生丁玲曾經稱讚他的童話能夠啟迪人們對社會更多的思考。

葉聖陶的童話是簡單的,但是卻擁有著深刻的內涵。

他相信兒童對周圍環境擁有個人看法,所以應當提高他們的批判能力。

通過葉聖陶的故事,孩子們可以逐漸獲得這個社會與他們之間關係的清晰認識。

語言與修辭[編輯] 葉聖陶的語言是簡練而感人的,他以用恰當的詞語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

葉聖陶在他的報導中強調感覺與情感。

人物在葉聖陶的筆下鮮明活潑,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知名作家趙景深盛讚葉聖陶是寫作界的異數,擁有著傑出且驚人的才能。

他的優美文章持久而韻美的留存於世。

他表達的情感和感覺構築了真相與現實的基礎,也使他的文章充滿無窮的力量。

葉聖陶說:「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燈火,但是記述卻因為這燈火而引人注目」這段談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葉聖陶不僅是一為善於講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藝術家。

注入外語元素[編輯] 葉聖陶的現實主義寫作形式成為許多作家效仿的對象。

他承認閱讀一些西方小說家的作品,對他的寫作助益良多,「如果我沒有閱讀英文,如果我沒有接觸英文讀物,我就不會寫作小說。

」他的作品是反思與思辨的。

這些不知依靠感知,而且依靠切實而客觀的觀察。

葉聖陶不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名新聞記者。

對現實的觀察成為了他寫作的源泉,他它為中國現代文學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筆名來歷[編輯] 葉聖陶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於愛國強國的字。

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

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

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

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首詩說:「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

以後他又把姓「葉」與字「聖陶」聯了起來,成為了他的筆名。

[2] 葉聖陶的作品[編輯]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說,1918年開始發表白話文作品。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

[3] 文學[編輯] 《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1918 《雪朝》(詩,與朱自清等人合著)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 《兒童文學研究》(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8 《文藝作品的鑑賞》 雜誌[編輯]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 《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誌》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誌》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葉聖陶紀念館[編輯] 在甪直鎮的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第五高小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曾在這裡任教。

紀念館位於蘇州甪直鎮,與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

參考文獻[編輯] ^叶圣陶.人物介绍.[2015-03-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叶圣陶.人物介绍.[2015-03-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叶圣陶.主要作品.[2015-03-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4).  相關書籍[編輯] 陳遼:《葉聖陶評傳》天津:百花出版社,1981。

ISBNRMBY0.80 陳遼:《葉聖陶傳記》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ISBN11351004 辜也平、陳捷:《葉聖陶》台北:海風出版社,1991。

ISBN9575530144 劉增人、馮光廉:《葉聖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ISBN7530200771 劉增人:《山高水長:葉聖陶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ISBN9576832292 龐暘:《葉聖陶和他的家人》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1。

ISBN7531322935 Selis,DavidJoel.YehShao-chün :acriticalstudyofhisfiction,AnnArbor,Mich. :UniversityofMicrofilmsInternational,1981. 葉聖陶:《葉聖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3。

ISBN9620402170 家庭[編輯] 配偶:胡墨林(1916年-1957年) 子:葉至善、葉至誠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葉聖陶 文學視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研究會 葉紹鈞的作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葉聖陶與(倪煥之) 名人與商務印書館 紀念葉聖陶先生逝世十六周年 葉聖陶:中國民進中央主席[永久失效連結] 畫像[編輯] 葉聖陶/江啟明(KongKaiMing)PortraitGalleryofChineseWriters(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Library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政黨職務 前任:周建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席1984年-1987年 繼任:雷潔瓊 閱論編中國近現代文學流派和社團 文學流派甲寅派前期章士釗 ·李大釗 ·高一涵 ·李劍農後期章士釗 ·瞿宣穎 ·梁家義 ·唐慶增 ·汪吟龍 ·陳筅樞 ·楊定襄 ·陳拔 ·董時進 ·龔張斧學衡派梅光迪 ·吳宓 ·胡先驌 ·劉伯明 ·柳詒徵 ·吳芳吉 ·劉朴 ·趙思伯 ·繆鳳林 ·張其昀 ·趙萬里 ·胡夢華 ·陸維釗 ·王國維 ·陳寅恪 ·梁啓超 ·張蔭麟 ·林損 ·景昌極 ·劉永濟 ·湯用彤 ·錢念孫論語派林語堂 ·周作人戰國策派林同濟 ·陳銓 ·雷海宗鴛鴦蝴蝶派徐枕亞 ·張恨水 ·吳雙熱 ·吳若梅 ·程小青 ·孫玉聲 ·李涵秋 ·許嘯天 ·秦瘦鷗 ·馮玉奇 ·嚴獨鶴 ·周瘦鵑 ·包天笑 ·陳蝶仙初期白話詩派梁啓超 ·胡適 ·劉半農 ·沈尹默 ·周作人 ·康白情 ·俞平伯 ·劉大白 ·朱自清 ·李大釗 ·魯迅 ·陳獨秀新月派聞一多 ·徐志摩 ·邵洵美 ·朱湘 ·饒孟侃 ·孫大雨 ·胡適 ·梁實秋 ·陳源 ·劉夢葦 ·林徽音 ·於庚虞 ·蹇先艾 ·陳夢家 ·方瑋德 ·卞之琳象徵詩派李金髮 ·王獨清 ·穆木天 ·馮乃超現代詩派戴望舒 ·施蟄存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廣田 ·曹葆華 ·番草 ·廢名 ·侯汝華 ·金克木 ·李白鳳 ·林庚 ·玲君 ·路易士 ·吳奔星 ·辛笛 ·徐遲 ·孫毓棠 ·南星九葉派曹辛之 ·辛笛 ·陳敬容 ·唐祈 ·唐湜 ·穆旦 ·杜運燮 ·鄭敏 ·袁可嘉七月派胡風 ·阿壠 ·魯藜 ·孫鈿 ·彭燕郊 ·方然 ·冀汸 ·鍾瑄 ·鄭思 ·曾卓 ·杜谷 ·綠原 ·胡征 ·蘆甸 ·徐放 ·牛漢 ·魯煤 ·化鐵 ·朱健 ·朱谷懷 ·羅洛 ·路翎 ·丘東平 ·彭柏山 ·曹白 ·賈植芳(相關人物:艾青 ·田間 ·鄒荻帆 ·劉雪葦 ·呂熒 ·舒蕪 ·蘇金傘 ·艾烽 ·雷蒙 ·魯沙 ·天藍 ·莊涌 ·姚奔 ·賀敬之 ·侯唯動 ·倪受乾)心理分析派施蟄存 ·郁達夫 ·葉聖陶 ·廬隱流亡文學蕭紅 ·蕭軍 ·端木蕻良 ·舒群 ·駱賓基 ·羅烽 ·白朗 ·李輝英京派廢名 ·沈從文 ·李健吾 ·朱光潛 ·周作人 ·林徽因海派張愛玲 ·蘇青 ·予且 ·施蟄存 ·劉吶鷗 ·穆時英 ·杜衡荷花淀派孫犁 ·劉紹棠 ·從維熙山藥蛋派趙樹理 ·馬烽 ·西戎 ·李束為 ·孫謙 ·胡正晉察冀詩派田間 ·邵子南 ·史輪 ·曼晴 ·方冰 ·魏巍 ·陳輝 ·沙可夫 ·楊朔 ·王煒民歌敘事體詩潮李季 ·阮章競 ·張志民 ·田間 ·李冰里下河派汪曾祺 ·畢飛宇 ·龐余亮 ·朱輝朦朧派北島 ·舒婷 ·顧城 ·江河 ·海子 ·楊煉 ·芒克 ·嚴力 ·于堅傷痕文學劉心武 ·盧新華 ·從維熙 ·峻青 ·馮驥才 ·周克芹反思文學茹志鵑 ·王蒙 ·張一弓 ·高曉聲 ·峻青 ·馮驥才 ·張賢亮 ·尤鳳偉改革文學蔣子龍 ·張潔 ·賈平凹 ·路遙 ·高曉聲 ·何士光 ·張一弓 ·張煒 ·陳國凱 ·呂雷 ·趙洪 ·潘強恩 ·柯雲路 ·蘇叔陽 ·李國文 ·王潤滋 ·矯健尋根文學阿城 ·韓少功 ·鄭義 ·賈平凹 ·王安憶 ·李銳 ·莫言先鋒派馬原 ·洪峰 ·余華 ·蘇童 ·葉兆言 ·殘雪痞子文學王朔 ·石康 ·李傻傻荒誕文學魏明倫 ·狂狷 ·高行健 ·寧財神 ·洪峰 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鄭振鐸 ·茅盾 ·葉聖陶 ·許地山 ·王統照 ·耿濟之 ·郭紹虞 ·周作人 ·孫伏園 ·朱希祖 ·瞿世英 ·蔣百里 ·冰心 ·顧毓琇 ·廬隱 ·朱自清 ·王魯彥 ·夏丏尊 ·老舍 ·胡愈之 ·劉半農 ·劉大白 ·朱湘 ·徐志摩 ·彭家煌 ·劉延陵 ·俞平伯 ·李金髮創造社郭沫若 ·成仿吾 ·郁達夫 ·張資平 ·田漢 ·鄭伯奇 ·穆木天 ·朱鏡我 ·馮乃超 ·周全平 ·葉靈鳳 ·潘漢年 ·李一氓 ·陽翰笙 ·王獨清語絲社孫伏園 ·周作人 ·魯迅 ·川島 ·劉半農 ·章衣萍 ·林語堂 ·錢玄同 ·江紹原 ·韓侍桁 ·楊騷 ·陳學昭 ·李小峰 ·柔石 ·顧頡剛 ·廢名 ·俞平伯 ·梁遇春莽原社魯迅 ·尚鉞 ·高長虹 ·向培良 ·韋叢蕪 ·韋素園 ·臺靜農 ·李霽野 ·姜華 ·金仲芸 ·黃鵬基未名社魯迅 ·韋素園 ·韋叢蕪 ·李霽野 ·臺靜農 ·曹靖華 ·王菁士 ·李何林狂飈社高長虹 ·向培良 ·高歌 ·尚鉞淺草社林如稷 ·陳煒謨 ·陳翔鶴 ·馮至 ·楊晦沉鍾社楊晦 ·陳翔鶴 ·陳煒謨 ·馮至彌灑社胡山源湖畔詩社馮雪峰 ·應修人 ·潘漠華 ·汪靜之 ·魏金枝 ·謝旦如 ·樓適夷南國社田漢 ·歐陽予倩 ·徐志摩 ·徐悲鴻 ·周信芳 ·唐槐秋 ·陳凝秋 ·陳白塵 ·趙銘彝 ·金焰 ·鄭君里 ·張曙 ·吳作人太陽社蔣光慈 ·楊邨人 ·孟超 ·錢杏邨(阿英) ·林伯修(杜國庠) ·夏衍 ·洪靈菲 ·戴平萬 ·樓適夷 ·顧仲起 ·劉一夢 ·殷夫 ·馮憲章 ·祝秀俠 ·王藝鍾 ·徐迅雷 ·聖悅(李平心) ·任鈞 ·童長榮我們社杜國庠 ·洪靈菲 ·戴平萬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魯迅 ·茅盾 ·郭沫若 ·周揚 ·田漢 ·蔣光慈 ·孟超 ·阿英 ·王任叔 ·鄭伯奇 ·洪靈菲 ·陳荒煤 ·戴望舒 ·端木蕻良 ·馮鏗 ·關露 ·胡風 ·胡也頻 ·李偉森 ·樓適夷 ·柔石 ·沙汀 ·謝冰瑩 ·徐懋庸 ·陽翰笙 ·葉以群 ·殷夫 ·於伶 ·郁達夫 ·張天翼 ·周文 ·丁玲 ·夏衍 ·馮乃超 ·馬加 ·馬子華 ·王志之 ·王余杞 ·王西彥 ·方土人 ·方之中 ·丘東平 ·葉靈鳳 ·葉紫 ·田間 ·白薇 ·任白戈 ·任鈞 ·許幸之 ·孫席珍 ·楊騷 ·楊剛 ·李輝英 ·麗尼 ·邱韻鐸 ·何家槐 ·林淡秋 ·歐陽山 ·周立波 ·周而復 ·草明 ·彭柏山 ·洪深 ·聶紺弩 ·夏征農 ·陶晶孫 ·蕭三 ·舒群 ·蒲風 ·雷石榆 ·穆木天 ·艾蕪 ·吳奚如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楊邨人 ·劉保羅 ·趙銘彝 ·鄭君里 ·洪深 ·應雲衛 ·鄭伯奇 ·許幸之 ·陶晶孫 ·黃芝岡 ·王瑩 ·陳波兒 ·侯魯史 ·葉沉 ·謝兆華 ·曹正 ·司徒慧敏中國詩歌會穆木天 ·任鈞 ·楊騷 ·蒲風 ·白曙 ·杜淡(竇隱夫) ·王亞平 ·溫流 ·關露 ·石靈 ·田間 ·柳倩 ·辛勞 ·洪道 ·蘇夫 ·林林 ·袁勃 ·雷石榆中國文藝社葉楚傖 ·張道藩 ·王平陵 ·范爭波 ·朱應鵬 ·徐仲年 ·華林 ·鍾天心 ·左恭六一社潘公展 ·王平陵 ·朱應鵬 ·范爭波 ·黃震遐 ·葉秋原 ·傅彥長 ·李贊華 ·邵洵美 ·汪倜然東北作家群金劍嘯 ·蕭紅 ·蕭軍 ·端木蕻良 ·舒群 ·駱賓基 ·羅烽 ·白朗 ·李輝英 ·楊晦 ·穆木天 ·高蘭 ·辛勞 ·師田手 ·鐵弦 ·鄒綠芷 ·丘琴 ·雷加 ·姚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郭沫若 ·茅盾 ·馮乃超 ·夏衍 ·胡風 ·田漢 ·丁玲 ·吳組緗 ·許地山 ·老舍 ·巴金 ·鄭振鐸 ·朱自清 ·郁達夫 ·朱光潛 ·張道藩 ·姚蓬子 ·陳西瀅 ·王平陵 ·臧克家講學社梁啓超 ·汪大燮 ·蔡元培 ·籍忠寅 ·熊希齡 ·范源濂 ·王敬芳 ·張伯苓 ·嚴修 ·張謇 ·張元濟 ·黃炎培 ·郭秉文 ·林長民 ·胡汝麟 閱論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一屆5人 周恩來 李濟深 沈鈞儒 郭沫若 陳叔通 第二屆初16人 宋慶齡 董必武 李濟深 張瀾 郭沫若 彭真 沈鈞儒 黃炎培 何香凝 李維漢(常務) 李四光 陳叔通(常務) 章伯鈞(常務→停職) 陳嘉庚 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 包爾漢(常務) 第三屆初14人 彭真 李濟深 郭沫若 沈鈞儒 黃炎培 李維漢(常務) 李四光 陳叔通(常務) 陳嘉庚 包爾漢(常務) 陳毅 康生(常務) 帕巴拉·格列朗傑 阿沛·阿旺晉美 何香凝(增選) 第四屆22人 彭真 陳毅 葉劍英 黃炎培 陳叔通(常務) 劉瀾濤 宋任窮 徐冰(常務) 高崇民(常務) 蔡廷鍇 韋國清 鄧子恢 李四光 傅作義 滕代遠 謝覺哉 沈雁冰 李燭塵 帕巴拉·格列朗傑 許德珩 李德全 馬敘倫 第五屆初22人 烏蘭夫 韋國清 彭沖 趙紫陽 郭沫若 宋任窮 沈雁冰 許德珩 歐陽欽 史良 朱蘊山 康克清 季方 王首道 楊靜仁 張沖 帕巴拉·格列朗傑 周建人 莊希泉 胡子昂 榮毅仁 童第周 劉瀾濤(增選,兼秘書長) 陸定一(增選) 李維漢(增選) 胡愈之(增選) 王昆侖(增選)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增選) 何長工(增選) 蕭克(增選) 程子華(增選) 楊秀峰(增選) 沙千里(增選) 包爾漢(增選) 周培源(增選) 錢昌照(增選) 劉斐(增選) 董其武(增選) 第六屆初29人 楊靜仁 劉瀾濤 陸定一 程子華 康克清 季方 莊希泉 帕巴拉·格列朗傑 胡子昂 王昆侖 錢昌照 董其武 陶峙岳 周叔弢 楊成武 蕭華 陳再道 呂正操 周建人 周培源 包爾漢 繆雲台 王光英 鄧兆祥 費孝通 趙朴初 葉聖陶 屈武 巴金 馬文瑞(增選) 茅以升(增選) 劉靖基(增選) 華羅庚(增選) 王恩茂(增選) 錢學森(增選) 雷潔瓊(增選) 汪鋒(增選) 錢偉長(增選) 第七屆初28人 王任重 閻明復 方毅 谷牧 楊靜仁 康克清 帕巴拉·格列朗傑 胡子昂 錢昌照 周培源 繆雲台 王光英 鄧兆祥 趙朴初 屈武 巴金 馬文瑞 劉靖基 王恩茂 錢學森 錢偉長 胡繩 孫曉村 程思遠 盧嘉錫 錢正英 蘇步青 司馬義·艾買提 侯鏡如(增選) 丁光訓(增選) 洪學智(增選) 葉選平(增選) 第八屆初25人 葉選平 吳學謙 楊汝岱 王兆國 阿沛·阿旺晉美 賽福鼎·艾則孜 洪學智 楊靜仁 周培源 鄧兆祥 趙朴初 巴金 劉靖基 錢學森 錢偉長 胡繩 錢正英 蘇步青 侯鏡如 丁光訓 董寅初 孫孚凌 安子介 霍英東 馬萬祺 朱光亞(增選) 萬國權(增選) 何魯麗(增選) 第九屆初31人 葉選平 楊汝岱 王兆國 阿沛·阿旺晉美 趙朴初 巴金 錢偉長 盧嘉錫 任建新 宋健 李貴鮮 陳俊生 張思卿 錢正英 丁光訓 孫孚凌 安子介 霍英東 馬萬祺 朱光亞 萬國權 胡啟立 陳錦華 趙南起 毛致用 白立忱 經叔平 羅豪才 張克輝 周鐵農 王文元 第十屆初24人 王忠禹 廖暉 劉延東 阿沛·阿旺晉美 巴金 帕巴拉·格列朗傑 李貴鮮 張思卿 丁光訓 霍英東 馬萬祺 白立忱 羅豪才 張克輝 周鐵農 郝建秀 陳奎元 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 徐匡迪 李兆焯 黃孟復 王選 張懷西 李蒙 董建華(增選) 張梅穎(增選) 張榕明(增選) 第十一屆初25人 王剛 廖暉 杜青林 阿沛·阿旺晉美 帕巴拉·格列朗傑 馬萬祺 白立忱 陳奎元 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 李兆焯 黃孟復 董建華 張梅穎 張榕明 錢運錄(兼秘書長) 孫家正 李金華 鄭萬通 鄧朴方 萬鋼 林文漪 厲無畏 羅富和 陳宗興 王志珍 何厚鏵(增選) 第十二屆初23人 杜青林 令計劃(免職) 韓啟德 帕巴拉·格列朗傑 董建華 萬鋼 林文漪 羅富和 何厚鏵 張慶黎(兼秘書長) 李海峰 蘇榮(免職) 陳元 盧展工 周小川 王家瑞 王正偉 馬飈 齊續春 陳曉光 馬培華 劉曉峰 王欽敏 梁振英(增選) 第十三屆24人 張慶黎 劉奇葆 帕巴拉·格列朗傑 董建華 萬鋼 何厚鏵 盧展工 王正偉 馬飈 陳曉光 梁振英 夏寶龍(兼秘書長至2020年5月) 楊傳堂 李斌(兼秘書長自2020年5月) 巴特爾 汪永清 何立峰 蘇輝 鄭建邦 辜勝阻 劉新成 何維 邵鴻 高雲龍 閱論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符定一→章士釗→楊東蓴→葉聖陶→蕭乾→啟功→袁行霈 閱論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館員 孫 機 程毅中 孫大石 陳堯光 侯德昌 楊天石 杜廼松 程 熙 白少帆 霍 達 歐陽中石 傅熹年 趙仁珪 沈 鵬 靳尚誼 韓美林 金鴻鈞 陳高華 金默如 樊錦詩 楊延文 張立辰 郭怡孮 宋雨桂 王立平 薛永年 楊力舟 龍 瑞 潘公凱 資中筠 王 蒙 李炳華 陳祖武 尼瑪澤仁 趙德潤 程大利 戴 逸 馬振聲 劉夢溪 陶思炎 楊福家 梁曉聲 葉嘉瑩 王永炎 劉大鈞 陳 來 吳靜山 李 燕 李前寬 張大寧 仲呈祥 安家瑤 田 青 陳曉光 馮其庸 吳 江 范迪安 陳平原 劉彭芝 葛劍雄 張勝友 王明明 陳 力 陳曉明 蘇士澍 董正賀 楊靜茂 徐世虹 何家英 歷任館員 符定一 葉恭綽 柳亞子 章士釗 王治昌 田名瑜 邢贊亭 邢 端 宋紫佩 志 琮 邵 章 康同璧 周嵩堯 查安蓀 夏仁虎 唐 進 陳雲誥 陳半丁 黃 復 葉瑞棻 巢功常 齊白石 齊之彪 劉 武 劉 園 潘齡皋 蕭龍友 羅介丘 梁啟勛 楚中元 彭主鬯 汪曾武 陳枚功 李廣濂 戴寶輝 漆運鈞 石榮暲 呂式斌 胡先春 祝先棻 宋庚蔭 徐德培 馬宗薌 劉綜堯 鍾剛中 陳祖基 陳宗蕃 楊德懋 姚 菼 洪 鎔 吳家駒 錢來蘇 王冷齋 蔡可權 王漢澂 沈 蕃 李宏惠 汪 榘 汪鸞翔 陸和九 武郁芳 孫人和 孫誦昭 孫墨佛 曹景皋 許成琮 曹啟蔚 曹蘊鍵 章啟槐 傅潤璋 劉孟純 鄭述堅 謝道安 閻朴民 濮紹戡 關文彬 韓敏修 鍾一峰 陳繼舜 方孝遠 白葆端 朱啟鎔 何筠慈 李蘧廬 吳承侃 范更生 孫似樓 梁思孝 章夔一 陸恆修 陳宜誠 樊 川 鄭炳勛 劉盥訓 彭八百 于振宗 王之棟 沈家彝 沈兆芝 李培基 周秉清 馬振彪 孫丹林 徐石雪 陳公穆 曾又馨 溫壽泉 趙丕廉 廖世功 閻幼甫 羅復堪 王樹翰 張有晉 浦友梧 張祖馥 劉放園 沈炳如 朱啟鈐 石鐘秀 黃右昌 唐寶潮 裕容齡 唐悅良 聞承烈 周頌聲 時敏行 錢均夫 梁令嫻 諸季遲 鄒蘊真 關賡麟 俞家驥 商衍瀛 許寶蘅 王 耒 曾毓雋 顧子貞 李兆年 黃居素 王衡永 石秉巽 馮復光 段宗林 戴陳霖 水鈞韶 龍 驤 吳藹宸 譚善洋 羅方中 李光宇 凌念京 壽洙鄰 宮廷璋 葉鏡吾 張恨水 方 樞 沈裕君 臧蔭松 舒之銳 何 封 馬宗霍 王又庸 徐森玉 陳寅恪 沈尹默 謝無量 商衍鎏 陳之驥 黃子蘊 康心銘 傅 銅 楊 鵬 趙雲浦 黃君坦 吳朋壽 汪壽序 吳之椿 言簡齋 盤珠祁 呂漢雲 楊維新 章以吳 吳經文 鍾履堅 丁佑曾 韓槐准 吳德潤 許以栗 岳翼如 張伯駒 楊東蓴 章 可 李淑一 朱海北 王益知 葉聖陶 楊萱庭 侯及名 張秀齡 蕭 乾 王遐舉 黃墨谷 孔凡章 翁偶虹 羅 銘 盧光照 朱家溍 馮忠蓮 尚愛松 蔣 路 啟 功 劉北汜 王會庵 田世光 林 鍇 康 殷 黃 畲 秦嶺雲 郁 風 金開誠 任繼愈 王世襄 黃 均 許麟廬 孫天牧 張世簡 戴巍光 朱乃正 吳小如 方立天 湯一介 程莘農 王 堯 傅璇琮 饒宗頤 劉繼瑛 李學勤 舒 乙 李小可 閱論編新中國60年傑出出版家評選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光明日報社等 王子野 王 匡 王 選 王 益 葉聖陶 包之靜 馮雪峰 汪原放 張元濟 張靜廬 陳 原 陳翰伯 范慕韓 周建人 胡 繩 胡愈之 柳溥慶 姜椿芳 徐伯昕 愛潑斯坦 黃洛峰 梅 益 Category:新中國60年傑出出版家 閱論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文學評議組 王 力 王 中 王元化 王佐良 王 起 王 瑤 王朝聞 卞之琳 葉水夫 葉聖陶 馮 至(學位委員會委員) 劉振瀛 朱東潤 呂叔湘(學位委員會委員) 李 榮 李健吾 李賦寧 李瑞年 吳世昌 卻太爾 蕭滌非 季羨林(學位委員會委員) 哈米提 鍾敬文 何 如 張 庚 張駿祥 陳 洪 陳 嘉 趙 渢 祝 彥 錢鍾書 曹靖華 清格爾泰 孫家琇(增補) 張 仃(增補) 楊公驥(增補)  葉聖陶在中國民主促進會的職務閱論編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六屆中央委員會1979年10月-1983年11月主席周建人副主席 葉聖陶 徐伯昕 趙樸初 吳貽芳 雷潔瓊 謝冰心 吳若安 秘書長葛志成常務委員 牛平甫 方 明 葉聖陶 葉至善 巫寶三 楊石先 楊堅白 楊維民 吳文藻 吳若安 吳貽芳 張志公 張明養 張景寧 陳一百 陳禮節 周建人 鄭效洵 趙樸初 柯 靈 顧均正 徐伯昕 徐楚波 章廷謙 葛志成 董純才 謝冰心 雷潔瓊 潘承孝 王鴻禎(增選)[注1] 劉西林(增選) 陳 慧(增選) 吳 榮(增選) 周煦良(增選) 胡夢玉(增選) 段力佩(增選) 黃國光(增選) 霍懋征(增選) ^注1:王鴻禎等均為1982年6月六屆二中全會增選 閱論編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中央委員會1983年11月-1988年11月名譽主席葉聖陶[注1]主席周建人→葉聖陶(代理)[注2]→葉聖陶[注3]→雷潔瓊[注4]副主席 葉聖陶(升為主席、名譽主席) 徐伯昕 趙樸初 吳貽芳 雷潔瓊 謝冰心 吳若安 陳舜禮 葛志成(增選)[注5] 楚 莊(增選) 葉至善(增選)[注6] 秘書長葛志成常務委員 王鴻禎 牛平甫 方 明 計克敏(辭職)[注7] 葉聖陶 葉至善 劉西林 巫寶三 楊堅白 吳 榮 吳貽芳 吳文藻 吳若安 余國琮 張 權 張志公 張明養 張景寧 陳 慧 陳一百 陳舜禮 陳穗九 范興登 周建人 鄭效洵 趙樸初 胡夢玉 段力佩 柯 靈 徐伯昕 黃國光 梅向明 章臣桓 葛志成 董純才 蔣永維 謝冰心 楚 莊 雷潔瓊 潘承孝 霍懋征 毛之芬(增選)[注8] 石 泉(增選) 史念海(增選) 麥賜球(增選) 鄧偉志(增選)[注9] 毛昭晰(增選) 劉震華(增選) 江秉祥(增選) 朱靜航(增選) 許嘉璐(增選) 李金培(增選) 楊學純(增選) 孟雁君(增選) 郝守本(增選) 蔣家祥(增選) 標註:任內逝世 ^注1:1987年6月全國代表會議選舉 ^注2:1984年9月代主席 ^注3:1984年12月七屆二中全會選舉 ^注4:1987年6月全國代表會議選舉 ^注5:1984年12月七屆二中全會增選 ^注6:1987年6月全國代表會議增選 ^注7:計克敏於七屆五中全會辭職 ^注8:毛之芬等4人為1986年1月七屆三中全會增選 ^注9:鄧偉志等11人為1987年6月全國代表會議增選 閱論編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領導人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理事會主席(1950年-1956年)馬敘倫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席(1956年至今)馬敘倫→周建人→葉聖陶→雷潔瓊→許嘉璐→嚴雋琪→蔡達峰  葉聖陶在中國教育學會的職務閱論編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屆理事會1983年5月-1987年7月會長張承先副會長 張 健(常務) 劉佛年 朱智賢 王於畊 李 晨 葉恭紹 王屏山 呂型偉 龍 干 張文松(增補) 常務理事 杜 平 陶端予 蘇靈揚 吳 畏 王 鐵 李一本 朴勝一 葉立群 韓作黎 霍懋征 段力佩 杭 葦 左淑東 黃彥平 蘇 甫 吳振成 餘明炎 林傳鼎 努爾提也夫 辛安亭 陳學恂 劉冀農 方 明 陳元暉 林桐綽 任貴祿 千家駒 葛志成 肖東升 陳少健 汪應恆(增補) 蔡公期(增補) 王文友(增補) 秘書長張 健(兼)→蔡公期→郭永福副秘書長 宮鈞民 肖 琳 王文友(增補) 陶希鐮(增補) 郭永福(增補) 顧問 董純才 林迪生 葉聖陶 斯 霞 閱論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屆理事會1987年7月-1991年8月會長張承先副會長 柳 斌 張文松 張 健 劉佛年 李 晨 王屏山 呂型偉 龍 干 吳 畏(常務) 顧明遠 韓作黎(增補) 葉立群(增補) 常務理事 郭永福 杜 平 陶端予 侯春山 朴勝一 王 鐵 朱世和 梁為楫 陳元暉 吳福生 千家駒 葛志成 方 明 古奇蹤 張大中 林傳鼎 陳學恂 李光歧 顧泠沅 魯 潔 王秀明 寧 韜 黃啟昌 餘明炎 孟汀砥 任貴祿 盧 浚 程慶麟 努爾提也夫 秘書長郭永福副秘書長 陶希鐮 董樹森(增補) 顧問 葉聖陶 董純才 林迪生 葉恭紹 辛安亭 朱智賢 王於畊 斯 霞 標註:任內逝世  葉聖陶在中國作家協會的職務閱論編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1949年7月-1953年9月主席茅 盾副主席 丁 玲 柯仲平 委員 丁 玲 曹靖華 馮雪峰 周 揚 夏 衍 葉聖陶 田 間 沙可夫 周 文 茅 盾 趙樹理 鄭振鐸 胡 風 蕭 三 馮乃超 歐陽山 馮 至 袁水拍 郭沫若 艾 青 巴 金 柯仲平 何其芳 曹 禺 王統照 劉白羽 適 夷 李廣田 草 明 周而復 鍾敬文 黃 源 王任叔 孔 厥 洪 深 王希堅 馬健翎 張致祥 卞之琳 宋之的 戈寶權 陳學昭 李 季 俞平伯 羅 烽 曾 克 聶紺弩 陽翰笙 許廣平 吳組湘 陳望道 金 人 嚴文井 周立波 黃藥眠 臧克家 田 漢 陳白塵 荒 煤 王亞平 劉芝明 楊 晦 靳 以 孔羅蓀 唐 弢 馬 烽 沈起予 蔣天佐 吳伯簫 (空缺)[注1] (空缺) (空缺) (空缺) (空缺) (空缺) 候補委員 駱賓基 聞家駟 黑 丁 柳 青 何家槐 康 濯 夏征農 力 揚 張 庚 楊 朔 亞 馬 柯 靈 高沐鴻 馬 加 李何林 標註:任內逝世 ^注1:解放區保留名額6人 閱論編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1953年7月-1966年主席茅 盾副主席 周 揚 丁 玲 巴 金 柯仲平 馮雪峰 老 舍 邵荃麟 秘書長陳白塵副秘書長張 僖理事 丁 玲 丁 毅 於黑丁 巴 金 王震之 王希堅 王統照 王亞平 卞之琳 戈寶權 白 朗 田 漢 田 間 艾 青 艾 蕪 老 舍 宋之的 何其芳 李廣田 李伯釗 李 季 沙 汀 沙可夫 吳組緗 阮章競 邵荃麟 周 揚 周立波 周而復 林默涵 阿 英 茅 盾 柯仲平 柯 靈 柯 藍 俞平伯 胡 風 胡 可 洪 深 草 明 夏 衍 柳 青 袁水拍 馬健翎 馬 烽 馬 加 孫 犁 孫 謙 唐 弢 郭沫若 陳企霞 陳白塵 陳學昭 陳荒煤 陳翔鶴 曹 禺 曹靖華 康 濯 章靳以 陸侃如 陽翰笙 馮雪峰 馮 至 舒 群 賀敬之 黃藥眠 黃 源 黃谷柳 楊 朔 楊 晦 路 翎 葉聖陶 張天翼 趙樹理 鄭振鐸 樓適夷 臧克家 蔣牧良 劉白羽 劉芝明 鍾敬文 歐陽山 蕭 三 嚴文井 聶紺弩 羅 烽 魏 巍 魏金枝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會1979年11月-1985年1月主席茅 盾第一副主席巴 金副主席 丁 玲 馮 至 馮 牧 艾 青 劉白羽 沙 汀 李 季 張光年 陳荒煤 歐陽山 賀敬之 鐵衣甫江 書記處書記 張光年 陳荒煤 賀敬之 李 季(常務書記) 馮 牧(常務書記) 孔羅蓀 張 僖(兼秘書長) 劉賓雁 秦兆陽 袁 鷹 理事 丁 玲 於黑丁 馬 加 馬 烽 馬識途 卞之琳 方 紀 韋君宜 王 瑤 王 蒙 王子野 王西彥 王汶石 王若望 王願堅 戈寶權 巴 金 孔羅蓀 鄧友梅 公 木 公 劉 馮 至 馮 牧 艾 蕪 艾 青 艾里坎木·艾合坦木 葉聖陶 葉君健 白 樺 劉 真 劉心武 劉白羽 劉知俠 劉賓雁 西 戎 孫 謙 孫 犁 孫峻青 曲 波 阮章競 陽翰笙 朱子奇 朱光潛 朱紅兵 沙 汀 瑪拉沁夫 嚴 辰 嚴文井 杜 宣 杜 埃 杜鵬程 李 季 李 准 李 瑛 李何林 李建彤 李霽野 楊 沫 楊憲益 張 僖 張天翼 張光年 張志民 邵燕祥 蕭 三 蕭 軍 蕭 殷 蕭 乾 吳 強 吳伯簫 吳組緗 陸 地 陳 涌 陳白塵 陳冰夷 陳伯吹 陳學昭 陳荒煤 陳殘雲 陳登科 鄒荻帆 延澤民 余冠英 武玉笑 茅 盾 林 林 林淡秋 林默涵 歐陽山 周 揚 周而復 金 近 金 哲 趙樸初 草 明 胡 采 茹志鵑 柯 靈 柯 岩 駱賓基 賀敬之 姚雪垠 鍾望陽 俞 林 郭 風 郭紹虞 高士其 唐 弢 秦 牧 秦兆陽 敖德斯爾 聶紺弩 袁 鷹 夏 衍 曉 雪 鐵衣甫江 徐 遲 徐光耀 梁 斌 康 濯 曹 禺 曹靖華 黃 源 黃宗英 黃藥眠 菡 子 謝冰心 蔣子龍 舒 群 程秀山 雷 加 樓適夷 端木蕻良 碧 野 臧克家 葛 洛 德格·格桑旺堆 蹇先艾 魏 巍 (空缺)[注1] (空缺) (空缺) (空缺) 標註:任內逝世 ^注1:台灣、港澳各保留二名  葉聖陶在中國書法家協會的職務閱論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1981年5月-1985年4月主席舒 同副主席 趙樸初 沙孟海 啟 功 周而復 林 林 陳叔亮 朱 丹 常務理事 舒 同 趙樸初 沙孟海 啟 功 周而復 林 林 朱 丹 陳叔亮 尹瘦石 張西帆 柳 倩 謝冰岩 佟 韋 沈 鵬 王景芬 劉炳森 夏湘平 鄧國治 周志高 理事 王延風 王學仲 王景芬 尹瘦石 鄧國治 由甲申 呂 邁 朱 丹 劉 藝 劉 謙 劉 江 劉自櫝 劉夜烽 劉炳森 任泊生 孫其峰 孫軼青 許滌新 農 康 李之光 李 立 李長路 李半黎 李駱公 李 鐸 陳大羽 陳天然 陳叔亮 陳恆安 蕭 勞 蕭 瓊 麥華三 啟 功 陸 石 沈 重 沈 鵬 佟 韋 何 裕 勞 辛 吳丈蜀 楊仁愷 林 林 張西帆 張 越 張 鑫 羅 丹 周而復 周志高 周慧珺 金意庵 武中奇 耶 拉 趙 正 趙樸初 趙楓川 胡公石 柳 倩 段成桂 莫乃群 秦咢生 費新我 夏湘平 黃苗子 黃 綺 黃繼齡 黃鑄夫 舒 同 董壽平 魯 萍 蔣維崧 謝冰岩 謝瑞階 謝稚柳 賴少其 虞 愚 譚右銘 魏傳統 名譽理事 王 震 谷 牧 方 毅 張愛萍 許德珩 胡厥文 郭化若 李一氓 傅 鍾 陽翰笙 吳作人 葉聖陶 楚圖南 魏文伯 沙孟海 劉海粟 容 庚 杜 平 郭紹虞 商承祚 王個簃 林散之 沈延毅 諸樂三 方介堪 高啟雲 張伯駒 宋日昌 李爾重 陳 雷 張愷帆 胡根天 孫墨佛 吳玉如 王堃騁 蕭 嫻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1985年4月-1991年12月名譽主席舒 同主席啟 功副主席 周而復 方去疾 王學仲 陸 石 沈 鵬 黃 綺 秘書長陸 石→佟 韋[注1]副秘書長 劉 藝 權希軍 張 虎[注2] 常務理事 王學仲 方去疾 劉 藝 劉 江 劉自櫝 劉炳森 啟 功 陸 石 沈 鵬 陳大羽 陳天然 周而復 周志高 林 岫 柳 倩 段成桂 夏湘平 黃 綺 謝冰岩 理事 王 雲 王 冠 王 澄 王冬齡 王延風 王學仲 王景芬 王朝瑞 王遐舉 方去疾 方傳鑫 方濟眾 尹瘦石 馮建吳 帥立志 朱 丹 朱關田 朱壽友 孫伯翔 孫其峰 孫軼青 劉 江 劉 藝 劉 蔚 劉子善 劉雲泉 劉正謙 劉自櫝 劉夜烽 劉炳森 劉振國 伍純道 許亦農 莊珠娣 啟 功 吳三大 吳丈蜀 蘇士澍 肖 弟 肖 芬 肖 瓊 陸 石 沈 重 沈 鵬 沈定庵 沙孟海 武中奇 李 立 李 鐸 李 真 李之光 李力生 李長路 李半黎 李百忍 李剛田 李駱公 李海觀 李鶴年 畢開文 何 裕 何應輝 法乃光 佟 韋 楊修品 楊仁愷 張 海 張 旭 張 虎 張 越 張 源 張 森 張 鑫 張一凡 張昕若 陳大羽 陳天然 陳巨鎖 陳奮武 陳叔亮 周而復 周志高 周昔非 周秉聲 周昭怡 周慧珺 鄒振亞 邱振中 金中浩 金意庵 歐廣勇 歐陽中石 林 林 林 岫 阿布拉克 林 鵬 趙 正 趙樸初 趙雋明 胡 旻 胡介文 胡公石 胡問遂 柳 倩 耶 拉 段成桂 鍾明善 姚奠中 秦咢生 聶成文 莫乃群 徐本一 徐無聞 郭仲選 郭征夫 蓋布喜饒 費新我 夏 川 夏湘平 柴建方 尉天池 陶佛錫 黃 綺 黃文寬 黃苗子 黃繼齡 黃鑄夫 康 莊 康 殷 章炳文 董 文 董壽平 蔣維崧 韓天衡 魯 萍 喻更生 葛介屏 舒 同 謝冰岩 謝稚柳 謝瑞階 蒙子軍 賴少其 譚右銘 顏家龍 熊伯齊 穆 毅 戴明賢 魏傳統 魏啟後 名譽理事 王 震 谷 牧 方 毅 張愛萍 許德珩 胡厥文 郭化若 李一氓 傅 鍾 陽翰笙 吳作人 葉聖陶 楚圖南 魏文伯 劉海粟 杜 平 商承祚 王個簃 林散之 沈延毅 方介堪 高啟雲 宋日昌 李爾重 陳 雷 張愷帆 胡根天 孫墨佛 蕭 勞 王堃騁 趙樸初 沙孟海 林 林 朱 丹 陳叔亮 標註:任內逝世 ^注1:1990年12月任命 ^注2:1990年12月任命  葉聖陶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職務閱論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1949年7月-1953年10月主席郭沫若副主席 茅 盾 周 揚 常務委員 郭沫若 茅 盾 周 揚 丁 玲 鄭振鐸 蕭 三 沙可夫 夏 衍 田 漢 柯仲平 趙樹理 歐陽予倩 馬思聰 張致祥 袁牧之 徐悲鴻 陽翰笙 李伯釗 劉芝明 洪 深 曹 禺 委員 郭沫若 丁 玲 茅 盾 周 揚 曹 禺 沙可夫 古 元 趙樹理 梅蘭芳 袁牧之 賀綠汀 田 漢 夏 衍 蕭 三 歐陽予倩 曹靖華 陳白塵 呂 驥 陽翰笙 艾 青 柯仲平 鄭振鐸 馬思聰 李伯釗 戴愛蓮 洪 深 何其芳 巴 金 馮乃超 周信芳 袁水拍 馮雪峰 胡 風 袁雪芬 程硯秋 蔡楚生 阿 英 張 庚 徐悲鴻 江 豐 史東山 葉聖陶 陳波兒 馬彥祥 宋之的 劉白羽 葉淺予 田 間 於 伶 劉芝明 吳曉邦 馬健翎 蕭向榮 光未然 蔡若虹 塞 克 力 群 邵力子 周 文 賴少其 李 樺 任白戈 周巍峙 王統照 丁 里 張致祥 熊佛西 倪貽德 齊白石 立 波 黃藥眠 荒 煤 黃 源 歐陽山 安 波 李廣田 陳學昭 沈 浮 阿 甲 勇 夫 劉開渠 俞平伯 馮 至 陳望道 李 季 吳印咸 柳亞子 候補委員 彥 涵 何士德 黃佐臨 草 明 李劫夫 許廣平 陸萬美 白 楊 董天民 李 凌 鍾敬文 舒 模 成仿吾 曾 克 野 夫 崔 峰 王朝聞 江定仙 朱 丹 張季純 連闊如 羅 烽 華君武 周小燕 周而復 馬 烽 秘書長 沙可夫 黃藥眠 周巍峙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1953年10月-1960年8月主席郭沫若副主席 茅 盾 周 揚 委員 丁 里 丁 玲 丁善德 於 藍 於黑丁 王尊三 王統照 王瑤卿 王闌西 巴 金 田 漢 古 元 白 朗 白 楊 史東山 老 舍 江 豐 艾 青 艾 蕪 任白戈 沙 汀 沙可夫 呂 驥 何其芳 何香凝 李 波 李伯釗 宋之的 吳作人 吳曉邦 沈 浮 周 揚 周小燕 周立波 周信芳 邵荃麟 阿 英 金 焰 舍拉西 茅 盾 柯仲平 洪 深 胡 風 俞平伯 柳亞子 查阜西 夏 衍 草 明 馬彥祥 馬思聰 袁牧之 袁雪芬 徐肖冰 孫伏園 郭沫若 梅蘭芳 許廣平 陳 沂 陳荒煤 陸侃如 曹 禺 曹靖華 張 庚 張水華 張季純 張駿祥 黃佐臨 黃賓虹 黃藥眠 章 泯 梁思成 常香玉 康巴爾汗 連闊如 陽翰笙 賀綠汀 馮 至 馮雪峰 程硯秋 喻宜萱 齊白石 葉恭綽 葉淺予 葉聖陶 董天民 趙得賢 趙樹理 熊佛西 鄭伯奇 鄭振鐸 歐陽山 歐陽予倩 劉白羽 劉芝明 劉開渠 蔡若虹 蔡楚生 蕭 三 戴愛蓮 鍾敬文 繆天瑞 謝冰心 豐子愷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1960年8月-1966年1978年6月-1979年11月主席郭沫若副主席 茅 盾 周 揚 巴 金 老 舍 許廣平 田 漢 歐陽予倩 梅蘭芳 夏 衍 蔡楚生 何香凝 馬思聰 傅 鍾 賽福鼎·艾則孜 陽翰笙 劉芝明(增選) 委員 丁 九 丁西林 丁 里 丁是娥 丁果仙 丁善德 於 伶 於 藍 豐子愷 王少堂 王老九 王秀蘭 王尊三 王朝聞 王闌西 方令孺 扎西頓珠 巴 金 尹 羲 田 方 田 漢 田 間 古 元 石少華 白 楊 布 赫 艾 蕪 劉開渠 劉天韻 劉白羽 劉芝明 劉肖蕪 劉郁民 劉梅村 劉毓中 葉聖陶 葉淺予 葉恭綽 關山月 關肅霜 江 雲 任白戈 朱石麟 朱光潛 成仿吾 孫伏園 孫 瑜 華君武 老 舍 安 波 草 明 亞 馬 齊燕銘 肖 三 肖長華 遠千里 沙 汀 沙可夫 邢立斌 李 偉 李六如 李少春 李束為 李再雯 李亞群 李伯釗 李 波 李劼人 李定坤 李煥之 沈尹默 沈 浮 嚴鳳英 吳作人 吳 堅 吳 雪 吳楚帆 吳曉邦 何其芳 何香凝 佟 英 汪 洋 杜 埃 延澤民 陽翰笙 呂 驥 張水華 張天翼 張光年 張印泉 張 庚 張季純 張金輝 張修竹 張景祜 張瑞芳 張德成 張駿祥 張 鴻 周小燕 周立波 周信芳 周 揚 周傳瑛 周慕蓮 周巍峙 陳半丁 陳伯華 陳克寒 陳其五 陳建平 陳其通 陳荒煤 陳 播 陳鯉庭 邵 宇 邵荃麟 尚志田 歐陽山 歐陽予倩 阿 英 孟 波 舍拉西 茅 盾 羅香圃 林默涵 易劍泉 趙 丹 趙樹理 趙得賢 趙 渢 趙鼎新 馬少波 馬 可 馬 加 馬師曾 馬彥祥 馬思聰 馬健翎 柯仲平 鄭君里 鄭伯奇 鄭奕奏 俞平伯 陸 地 查阜西 柳 青 洪 林 侯寶林 胡果剛 姜思毅 紅線女 姚 澄 袁水拍 袁牧之 袁 勃 袁雪芬 高元鈞 祖農·哈迪爾 徐平羽 徐蘭沅 徐肖冰 徐嘉瑞 佫樹旺 特 偉 夏 衍 納·賽音朝克圖 許廣平 許彧青 康巴爾汗 常書鴻 常香玉 梅蘭芳 梅 益 蓋叫天 馮 至 馮雪峰 黃佐臨 黃藥眠 曹 禺 曹靖華 章 泯 郭沫若 梁思成 崔 嵬 陶 鈍 傅抱石 傅 鍾 喻宜萱 董 速 彭俐儂 曾 惇 焦菊隱 舒繡文 賀綠汀 筱文艷 賈 芝 雷圭元 楚圖南 虞 棘 楊 勝 楊蔭瀏 熊佛西 駱 文 潘天壽 潘鳳霞 賴少其 臧克家 黎國荃 蔡若虹 蔡楚生 錢丹輝 錢俊瑞 錢靜人 燕遇明 繆天瑞 謝冰心 薩空了 戴愛蓮 賽福鼎·艾則孜 韓世昌 韓俊卿 韓起祥 魏 巍 標註:任內逝世 閱論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1979年11月-1988年11月名譽主席茅 盾主席周 揚副主席 巴 金 夏 衍 傅 鍾 陽翰笙 謝冰心 賀綠汀 吳作人 林默涵 俞振飛 陶 鈍 康巴爾汗 委員 丁 里 丁 玲 丁 嶠 丁 毅 丁正鐸 丁是娥 丁善德 力 群 馬 寧 馬 加 馬 若 馬玉濤 馬學良 馬彥祥 馬 烽 馬 瑜 於 藍 於 伶 于是之 於黑丁 於 敏 於冠西 萬里雲 才旦卓瑪 王 昆 王 苹 王子野 王汶石 王玉胡 王眾音 王秀蘭 王麗堂 王家乙 王雪波 王朝聞 王闌西 戈寶權 公 木 毛 星 牛桂英 方 紀 方 行 文 菲 雲照光 韋君宜 孔羅蓀 巴 金 尹 羲 尹桂芳 尹茅塞 石 天 石 魯 石 磊 石凌鶴 古 元 左哈拉 厲慧敏 盧 肅 史 行 史若虛 葉聖陶 葉君健 葉淺予 艾 蕪 艾 青 田 兵 田 華 田 雨 田 間 田 煒 白 楊 白 樺 白鳳鳴 白淑湘 白燕仔 白曉朗(童懷周代表) 馮 至 馮 牧 馮乃超 劉 川 劉天一 劉開渠 劉白羽 劉肖蕪 劉詩昆 劉知俠 劉 佳 劉賓雁 劉海粟 劉郁民 劉相如 劉德海 劉毓中 華君武 華 嘉 任白戈 任 清 任德耀 朱 丹 朱光潛 朱素甫·瑪瑪依 成仿吾 成 蔭 關山月 關肅霜 孫 慎 孫 振 孫 犁 孫 瑜 孫家琇 呂厚民 呂 驥 延澤民 邢立斌 陽友鶴 陽翰笙 江 豐 江定仙 亞 明 則克力 司徒慧敏 伊 林 湯曉丹 阮章競 那 沙 紅線女 肖 三 肖 軍 李一氓 李少言 李可染 李初梨 李志曙 李 進 李 喬 李 偉 李 波 李 季 李伯釗 李何林 李名強 李建彤 李健吾 李和曾 李春光 李 凌 李承祥 李定坤 李 准 李 樺 李煥之 李霽野 李默然 李紫貴 李德才 李德倫 李桂雲 李英敏 陳書舫 陳白塵 陳 沂 陳伯華 陳學昭 陳復禮 陳荒煤 陳 涌 陳素真 陳錦清 陳登科 陳 播 陳潔民 陳殘雲 陳白一 陳鯉庭 吳世昌 吳仞之 吳印咸 吳 堅 吳作人 吳宗錫 吳祖光 吳曉邦 吳 雪 吳 強 吳景略 吳楚帆 楊士惠 楊公驥 楊蘭春 楊 明 楊亮才 楊 沫 楊益言 楊蔭瀏 楊憲益 嚴文井 嚴 辰 嚴永潔 嚴良堃 嚴寄洲 沈西蒙 沈亞威 沈 扶 沈定華 沈 浮 沈柔堅 余 本 余所亞 余冠英 余 耘 沙 汀 汪 洋 蘇一平 蘇 雲 蘇 里 陸萬美 陸 地 陸青山 何文今 阿 甲 阿 良 阿瑪次仁 時樂濛 杜 埃 杜 烽 杜鵬程 杜近芳 杜天文 宋吟可 庫爾班·阿里 周 戈 周小燕 周而復 周傳瑛 周 桓 周 揚 周鋼鳴 周 邨 周國瑾 周巍峙 寶音巴圖 寶音德力格爾 茅 盾 羅 揚 羅品超 羅工柳 林淡秋 林風眠 林 路 林 農 林 杉 林散之 林 楊 林默涵 金 山 金 哲 金紫光 郎咸芬 郎毓秀 歐陽山 魚 訊 龐薰琹 思 勤 趙 丹 趙 尋 趙 青 趙 渢 趙 寰 趙樸初 趙羽翔 趙得賢 趙鼎新 趙起揚 趙燕俠 張天翼 張光年 張 僖 張振軍 張 庚 張東川 張季純 張君秋 張夢庚 張 拓 張 權 張敬安 張子謙 張 仃 張樂平 張水華 張景華 張駿祥 張瑞芳 張耀民 張振鐸 俞平伯 俞 林 俞振飛 俞百巍 姚雪垠 姚 澄 姚璇秋 姚時曉 姚經才 郭紹虞 郭 銘 郭蘭英 郭 頌 郭文秋 郭 維 姜椿芳 姜 彬 姜秀珍 駱 文 駱賓基 駱玉笙 洛 丁 胡 可 胡 采 胡 沙 胡一川 胡蓉蓉 胡果剛 胡獻雅 賀敬之 賀綠汀 洪 林 洪 遒 鍾敬之 鍾敬文 鍾望陽 侯寶林 侯 波 柯 靈 柯 岩 草 明 彥 涵 施 展 查 列 徐平羽 徐桑楚 徐肖冰 徐 遲 袁小平 袁文殊 袁雪芬 袁世海 袁宗傑 袁曉岑 袁 靜 高 虹 高 帆 高士其 高元鈞 賈 克 賈 芝 賈桂蘭 賈作光 敖德斯爾 鐵 可 梁文英 梁 倫 梁 斌 夏 衍 夏 夢 夏菊花 錢 江 錢仁康 錢松嵒 錢靜人 錢鍾書 錢筱璋 特 偉 秦 似 秦 牧 秦 怡 陶 鈍 顧頡剛 莫 朴 唐向青 聶紺弩 曹 禺 曹火星 曹漢昌 曹靖華 崔德志 康巴爾汗 康朗甩 康 濯 常書鴻 常蘇民 常香玉 鄂 華 黃 河 黃 胄 黃 虹 黃 鋼 黃 鎮 黃 翔 黃 源 黃友葵 黃永玉 黃佐臨 黃俊耀 黃苗子 黃貽鈞 黃勇剎 黃藥眠 黃新波 盛 婕 韓起祥 薩空了 彭俐儂 斯琴塔日哈 董 速 賴少其 程十髮 程士榮 程秀山 傅 鍾 傅 鐸 傅懋勣 舒 巧 舒 強 喻宜萱 謝冰心 謝瑞階 謝鐵驪 蔣月泉 蔣風之 蔣兆和 游 龍 游惠海 蔡尚雄 蔡若虹 雷 加 雷圭元 漠 雁 路 一 虞 棘 楚圖南 繆天瑞 譚抒真 臧克家 管 樺 潘鳳霞 德格·格桑旺堆 額爾敦·陶克陶 燕遇明 魏 伯 魏 巍 魏傳統 魏喜奎 戴愛蓮 蹇先艾 瞿 維 標註:任內逝世  葉聖陶在中華詩詞學會的職務閱論編中華詩詞學會第一屆理事會1987年5月-1988年10月名譽會長 趙樸初 楚圖南 周谷城 葉聖陶 唐圭璋 會長錢昌照常務副會長 姜椿芳 周一萍 副會長 馬識途 許士傑 齊 光 張 報 張 璋 張愷帆 陳 雷 陳昊蘇 畢朔望 汪海粟 吳丈蜀 鍾敬文 林 林 林克武 談立人 夏征農 楊第甫 楊植霖 霍松林 秘書長汪普慶1988年11月-1997年3月名譽會長 趙樸初 楚圖南 唐圭璋 會長周谷城常務副會長 周一萍 楊植霖(增補) 副會長 孫軼青 畢朔望 汪普慶 陳昊蘇 林 林 張 報 張 璋 強曉初 鍾敬文 馬識途 許士傑 汪海粟 陳 雷 吳丈蜀 張愷帆 楊第甫 林克武 談立人 夏征農 霍松林 秘書長孫軼青1997年3月-2000年6月名譽會長 趙朴初 盧嘉錫 馬萬祺 胡 繩 強曉初 李 銳 程千帆 楊應彬 會長孫軼青常務副會長梁 東副會長 周篤文 汪普慶 劉 征 李汝倫 楊金亭 林從龍 袁第銳 蔡厚示 霍松林 鍾敬文 陳昊蘇 吳丈蜀 馬識途 陳 雷 談立人 夏征農 楊第甫 林克武 林 林 張 璋 秘書長周篤文(兼)會長辦公會議成員 孫軼青 范敬宜 梁 東 劉 征 李汝倫 楊金亭 汪普慶 林從龍 周篤文 袁第銳 蔡厚示 霍松林 2000年6月-2004年12月名譽會長 馬萬祺 強曉初 盧嘉錫 李 銳 楊應彬 布 赫 楊汝岱 馬識途 張 鍥 鍾敬文 賀敬之 夏征農 臧克家 霍松林 顧毓琇 楊叔子 會長孫軼青副會長 梁 東 周篤文 李汝倫 楊金亭 秘書長周篤文(兼)會長辦公會議成員 孫軼青 梁 東 周篤文 李汝倫 楊金亭 段天順 張 結 歐陽鶴 鄭伯農 晨 崧 宣奉華 段葆祥 丁國成 蔣永年 1987年5月-2004年12月顧問 萬雲駿 馬茂元 文家駒 公 木 王子鈍 王達津 王沂暖 王辛笛 王學仲 王季思 王秉祥 王孟揚 王蘧常 田翠竹 申雲浦 馮其庸 石凌鶴 布 赫 葉嘉瑩 任中敏 劉田夫 劉異雲 劉肖蕪 劉敬之 劉瑞龍 莊一拂 朱東潤 朱其華 孫 望 孫軼青 華鍾彥 匡 扶 匡亞明 連 貫 沈從文 沈其震 沈延毅 蘇步青 蘇淵雷 余心樂 何郝炬 阮章競 吳無聞 吳白匋 李 祁 李 銳 李子超 李般木 李爾重 李庭桂 李俊民 陳 凡 陳邇冬 陳庚雅 陳兼與 邵 宇 張 源 張 超 張 頷 張子齋 張正德 張志岳 張震澤 楊 超 楊春霖 羅元貞 羅立斌 羅伉烈 屈正中 宗遠崖 饒宗頤 塗月僧 錢仲聯 冒效魯 宛敏灝 姜書閣 袁曉園 周有光 周振甫 周夢莊 胡子昂 胡希明 胡守仁 胡杰安 胡國瑞 胡曉琴 武復興 柳 倩 姚雪垠 姚奠中 施蟄存 高 漢 鄭朝宗 賈 芝 徐祖勛 陶 鈍 蕭 軍 蕭 勞 蕭滌非 常任俠 寇夢碧 黃壽祺 黃羅斌 黃樹則 黃稚荃 郭化若 龔依群 曾 濤 程千帆 黑伯理 虞 愚 薛宏福 繆 鉞 端木蕻良 熊 復 潘主蘭 蔡若虹 蔡韶聲 臧克家 錢小山 謝和賡 廖沫沙 闞家蓂 魏文伯 魏傳統 羊春秋(增補) 楊資元(增補) 張漢青(增補) 張作斌(增補) 歐 初(增補) 胡世厚(增補) 鍾家佐(增補) 劉人壽(增補) 張岳琦(增補) 趙喜明(增補) 張道誠(增補) 標註:任內逝世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20895537(data) CALIS:n2004054894 CiNii:DA03553174 FAST:1800405 GND:118923730 HKCAN:9811105881503406 ISNI:0000000110471402 LCCN:n81129382 LNB:000200775 NCL:000813578 NDL:00335224 NKC:jn20030204018 NLA:36607947 NLC:000255904 NTA:14055923X SELIBR:102997 SUDOC:029224780 VIAF:2703205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叶圣陶&oldid=66339248」 分類:1894年出生1988年逝世葉聖陶葉姓吳縣人國立武漢大學校友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中國教育家中國現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人民教育出版社人物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教育學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新中國60年傑出出版家隱藏分類:自2015年3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AL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KC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C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8元素的規範控制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مصرى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orskbokmålSvenska吴语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