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賞:身見與各種身見的圖示 - 琅琊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見(sakkaya-ditthi),或譯為薩迦耶見、我見。

sa 是「有」、「虛偽」、「移轉」之義;kaya 意譯作「身」,聚集之義;ditthi是「見」、「邪見」之意。

琅琊閣 跳到主文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多以無所得為方便學般若波羅密,乃至以無所得為方便學一切相智。

」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y28Thu202020:45 好文共賞:身見與各種身見的圖示 明法比丘 身見(sakkaya-ditthi),或譯為薩迦耶見、我見。

sa是「有」、「虛偽」、「移轉」之義;kaya意譯作「身」,聚集之義;ditthi是「見」、「邪見」之意。

故薩迦耶見譯作「有身見」,即於五蘊和合之身,執著「我」及「我所」等妄見,「我見」即一般人所說的靈魂或輪迴的主體。

  《雜阿含經》63經世尊告諸比丘: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

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我所),相在(色在我中、我在色中);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

如是愚癡無聞凡夫計我,無明分別。

如是觀,不離我所,不離我所者入於諸根,入於諸根已而生於觸;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從是生此等及餘,謂六觸身(眼、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   由本經所示,由我(見)→我所→六根→六(無明)觸→言有(常見),無(斷見),有、無,非有、非無;我最勝(勝過別人的傲慢),(我劣[自卑],)我相似(與人等同之我慢);我知,我見。

若住於六(明)觸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

因此,若破除我見(身見),則能破除邪見,而我慢、煩惱所剩無幾。

本經中所說「於色(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

」可以用譬喻來表示。

  以色蘊,可分為四類我見(身見): 第一類為「色是我」,色如主人。

第二類為「色是我所」,色如僮僕。

第三類為「色在我中」,我如配瓔珞。

第四類為「我在色中」,我如置器中。

  受、想、行、識四蘊亦各有如上之四類,總成二十身見(visativatthukasakkayaditthi)。

(請參見《雜阿含經》57、109經,及〈「身見」圖示〉)   經典中經常反覆提出「無我」,以便在觀念上消除身見,但必須修習止禪與觀禪,我見才能徹底清除。

修至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明白色法、名法(受、想、行、識)只是隨因緣即生即滅(色法比名法多持續十七倍的時間),當然名色(五蘊)更不可能不消滅而留存到下一生,若能親睹名色生滅的實相(無常、苦、無我),即可暫時平息我見。

若修完成第一輪十六觀智,我見則徹底清除,而體證初果。

  經典不厭其煩地說「無我」,是直搗眾生的深沉的煩惱的根源(常見與斷見)。

也針對印度人對「我」(atman)的常見,提出糾正。

atman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引申為生命、自己、身體、自我、本質、自性,泛指永恆獨立的主體。

佛教以實修的經驗,否定常(永恆存續)、一(自主.獨立)、主(當事者)、宰(支配者)等性質,而說atman是虛假、不存在、不真實。

至於無因果論(偶然論)的斷見,在修至第二觀智「緣攝受智」,貫通三世因果的道理,即可破除。

   因為「無我」的理論顛覆傳統的虛假見解,不容易被瞭解,而修習止.觀禪乃至斷除身見非一般人所能輕易體證,因此,在部派佛教時期,諸部派嘗試說明「無我」與生死輪迴的關係。

說一切有部立「人我」與「法我」,雖否定「人我」(個體生命之我),但承認「法我」(實體之我)為恆有。

  犢子部、正量部主張「非即、非離蘊之我」,即非由五蘊假合構成(即蘊),亦非五蘊之外別有一我(離蘊),亦即主張我與五蘊具有不即不離之關係;經量部另有「勝義補特伽羅」之說。

  對於外道及部派佛教所說之「我」,《成唯識論》卷一批判即蘊我(世間一般所說)、離蘊我(數論、勝論、經量部等所說)及非即非離蘊我(犢子部、正量部等所說)。

南傳《論事》〈補特伽羅論〉也批判「我」論。

(《嘉義新雨雜誌》第34期) 文章標籤 阿含經 解脱 我見 無我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瑯琊閣 琅琊閣 瑯琊閣發表在痞客邦留言(1)人氣()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好文共賞此分類上一篇:好文共賞:梵語巴利語專家黃寶生老師專訪(下) 此分類下一篇:好文共賞:周貴華——《關於印度唯識學的有為依與無為依兩分:澄清與闡明》 上一篇:好文共賞:梵語巴利語專家黃寶生老師專訪(下) 下一篇:琅琊隨筆(39):蕭導師「買魚」續篇——買錯「獨魚」? 歷史上的今天 2021:《我的菩提路》(第十一篇之三):前正覺同修會助教老師胡惠玲的「正覺經歷」 2020:觀念篇(4):讀佛經需要懂多少梵語和巴利語? 2020:好文共賞:周貴華——《中國唯識舊學與新學》 2020:好文共賞:周貴華——《關於印度唯識學的有為依與無為依兩分:澄清與闡明》 2020:琅琊隨筆(39):蕭導師「買魚」續篇——買錯「獨魚」? 2020:好文共賞:梵語巴利語專家黃寶生老師專訪(下) 2020:好文共賞:梵語巴利語專家黃寶生老師專訪(上) 2020:佛典選讀(7):反對迷信與盲從的佛陀 2020:琅琊隨筆(38):正覺同修會與中國傳統文化——祭拜祖先犯重戒? 2020:戒律篇(2):佛教曾經出現大乘勝義僧團?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新版部落格預設樣式上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鳳凰嶺驚夢系列(27)開卷有益(21)學法分享(18)專題討論(3)琅琊快報(19)《我的菩提路》系列(85)沒有「密意」的佛法(20)佛法問答(19)轉載文章(110)佛典選讀(8)琅琊隨筆(90)正觉的反思(10)正覺佛法名相錯解(21)正覺法義辨正(67)佛法浅谈(15)好文共賞(55)未分類文章(2)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十一月(6) 2021十月(8) 2021九月(8) 2021八月(30) 2021七月(31) 2021六月(29) 2021五月(27) 2021四月(21) 2021三月(19) 2021二月(18) 2021一月(31) 2020十二月(25) 2020十一月(21) 2020十月(37) 2020九月(40) 2020八月(28) 2020七月(37) 2020六月(14) 2020五月(20) 2020四月(11) 2020三月(12) 2020二月(2) 2020一月(21) 2019十二月(10) 2019十一月(15) 2019十月(69)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贊助商連結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email protected]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1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