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 - 星雲大師全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大師全集 全集自序 全集介紹 大師略傳 大事年表 著作總覽 影音弘法 相關連結 首頁/ 第一類【經義】/ 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 【前五識頌】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前五識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是我們感知外界的五種感覺器官。

在三種所緣境中,前五識只能看見「性境」;在三種能緣的心量當中,前五識屬「現量」;在善、惡、無記三種性質當中,前五識統統俱備。

又三界九地中,眼睛、耳朵、身體這三個識,在色界初禪的離生喜樂地中還有作用;鼻識和舌識就不起作用了,因為色界以上屬於禪悅為食,不再需要舌頭品嚐食物,也不再需要鼻識來辨嗅香味。

如果往上進入到二禪,常在甚深定中,眼睛、耳朵、身體的作用也就跟著不需要了。

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只有三十四個,包括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個善心所、二個中隨煩惱、八大隨煩惱,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瞋、痴。

前五識生起,都需要依賴「淨色根」,此根由清淨四大組成,只有佛眼才能看見,肉眼是看不到的。

五識產生作用所需的九個條件中,眼識要九緣,耳識要八緣,鼻、舌、身三個要七緣,才能生起。

由此可知,前五識所需要的因緣條件是差不多的。

鼻子聞香、舌頭嚐味、身體產生觸覺時,不能有距離,稱為「合中取境」;眼睛看東西、耳朵聽聲音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叫做「離中取境」。

根和識的功用不同,不但是凡夫、外道分辨不清,就是二乘人,也難以弄明白。

轉識成智之後,前五識只能算是「後得智」;後得智雖然無漏,但是有分別的,所以沒有辦法直接親緣真如,真如是無分別的。

當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時,前五識才能轉為「成所作智」,能可以示現三種化身,來幫助眾生息滅輪迴之苦。

三種身就是:千丈的勝應身、丈六的劣應身和隨六道眾生而示現的變化身。

【第六識頌】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六識有善、惡、無記(三性),也有現量、比量、非量(三量),及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

當我們在三界裡輪迴時,帶著什麼心、攀緣什麼境、是善是惡,很容易可以透過第六識知道。

不僅如此,所有的心所都和第六識相應,面對任何境界,第六識要善要惡,輕而易舉,一遇上境界,馬上就能做主決定。

尤其,六大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和十一個善心所等,都和第六識相應,使得第六識在善、惡、無記(三性),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苦受、樂受、捨受(三受)中,都能來去自如,伶俐應付。

第六識屬意業,和身業、語業比起來,意業的力量最為強大,能可以造作引業和滿業。

引業是總報,滿業是別報;引業決定我們要往哪裡去輪迴,滿業則決定我們的長相、脾氣、人格特質等等。

當第六識造作的引業與滿業達到一定的能量時,就會為我們招來一定的果報。

第六識的轉識成智,最初是在初地歡喜地時,但是只能暫伏「分別我執」,還沒有能夠制伏「俱生我執」。

也就是說,第八識中,分別執的種子已經沒有了,但是俱生執的種子還隨眠其中,成為一種潛在的威脅。

一直要到八地不動地時,第六識才有辦法破除俱生我執,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用圓滿明淨的心,觀察大千世界中一切眾生的根機,給予適當的得度因緣。

【第七識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痴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三境中,第七識是帶質境──夾帶了第八識的本質,形成自己的所緣境,然後執其為「我」。

此外,三性中,第七識屬無記性,但因為和四大根本煩惱相應,為其所覆蓋,所以是「有覆無記」。

總體而言,因為執八為我,及與四大根本煩惱相應,使得第七識隨順每個因緣,就在其中,執著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成為八個識中,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關鍵。

又因為被四大煩惱覆蓋,才使得第七執八為我,所以在三量中,第七屬非量。

除了四大,第七識相應的心所,還有八大隨煩惱、五遍行及五別境中的慧心所,計有十八個心所相應。

由於第七識專心一意的執八為我,使得一切輪迴中的眾生,常處於無明中,不得出離。

當四大根本煩惱、八大隨煩惱與第七識相應而起時,前六識就被牽連,受到染汙,所以第七識是決定前六識或染或淨的關鍵所在。

第七識的轉識成智,開始於菩薩初地──極喜地時,到了八地不動地時,「我執」才徹底被摧毀,成就「平等性智」。

從初地至十地,隨著地地的增上,如來法身所現起的「他受用身」也會隨其增上,而現起不同的受用身,為菩薩說法,使其得到大乘法樂。

【第八識頌】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第八識屬「無覆無記」,相應的心所只有五遍行。

隨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的勢力,第八識作為輪迴的總報體,就會到三界九地中的某一地去投胎。

又因為二乘人「我執」雖斷,「法執」未除,無法理解到第八識的存在,因此常常引起大小乘之間的爭執論辯。

第八識的境界猶如深廣無盡的大海,其中「能藏」、「所藏」和「我愛執藏」的作用,是不容易了解的;前七識就如海面上吹起的波浪,一切外境則如風,海面上縱有任何風吹草動,第八識仍舊深不可測、隱微難知。

由於前七識的薰習,第八識中就同時薰進了許多種子,種子在未來成熟時起現行,成為一定的果報。

此外,第八識還能執持種子──保持種子的潛在勢力,執持根身──保持我們根身的完整無缺,執持器世間──使器世間能為我們一期業報所用。

往生時,前六識沒了作用,只剩下第七識執著的第八識去投胎受報。

因此,就這一期生命來說,第八識是最後一個走的;就新的一期生命來說,第八識又是第一個到我們的下輩子去報到的。

在生命的來與去之間,第八識都是主角,作主支配著我們何去何從。

第八識的轉識成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進入八地不動地時,完全破除了第七執八為我的習氣;一是到了十地之後的等覺位時,不再有業種子召感果報的作用存在。

妙覺位時,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此智能普照十方世界,乃至一一微塵剎土中,都能受到此智的潤澤,能可以利益一切眾生,度脫輪迴大苦。

上一則: 024 編者的話 下一則: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 回上層 書目錄 024 編者的話 026 導言 027 前言 030 一、唯識的傳承 033 二、八識的相關著作 034 三、八識的功能 036 四、八識的修行 040 五、唯識的應用 044 第一講總論八識 045 前言 053 一、識的意義與功能 058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064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069 四、識與心、意的關係 075 五、識的三能變 082 六、八識生起的因緣 086 七、識與前生、後世的關係 092 第二講分解八識 093 前言 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124 二、第六識的內涵與修行 140 三、第七識的內涵與修行 146 四、第八識的內涵與修行 149 五、圓滿的生命境界(轉識成智) 154 第三講萬法唯識 155 前言 155 一、唯識所現的生活 161 二、心識的力量 164 三、轉念的修行 166 四、掌握心內的主人翁 172 【附錄】《八識規矩頌》解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