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嗎?四種狀態你是哪一種? - 今周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與此同時,人們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自我認同。

在今天看見明天 × 你了解自己嗎?四種狀態你是哪一種? KnowYourself主創們 個人成長 Shutterstock 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 2020-09-2611:34 +A -A 加入收藏 「自我認同」是人們在不斷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我們會在過程中更加清楚:「我是什麼樣的人?」「作為男性或者女性,什麼樣的關係是我想要的?」「我認為男女應該如何分工?」「什麼樣的職業是我想要的?」「我信奉怎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

空虛、迷茫又焦慮,可以說是這個年齡層的人最普遍的感受了。

其實,這與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

  或者說,他們尚未完成重要的人生發展任務:自我認同。

  找到自己,是每個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務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統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H.Erikson)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當一個人形成了自我認同,也就意味著他對於自己是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1。

比如,他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選擇什麼作為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與此同時,人們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自我認同。

  在艾瑞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並不是簡單經驗的累積,而是整合。

在結識了不同的朋友,嘗試了各種類型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更加清楚在交友、規畫未來、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背後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麼,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自我、非常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不過,這個嘗試、探索與整合的過程,有可能會帶人們進入充滿危機的局面,有些人穿過了這些危機,有些人卻停留在混亂之中。

  找自己可能有四種狀態,你處在其中的哪一種 詹姆斯.馬西亞(JamesE.Marcia)把處在這個過程中的人們,根據探索與承諾兩個層面,劃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態。

  1早閉型 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通常已經獲得了自我認同;不過,這種認同感並非基於自身的探索和嘗試,而是基於他人,尤其是父母。

  比如,他們認為「因為我父母是老師,所以我也應該當老師」。

對於這類人而言,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幾乎未曾經歷過危機(低探索),就確立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對未來的規畫(高承諾)。

  他們最大的特點,便是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

雖然他們看似對於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堅定,但這份堅定又十分脆弱的。

一旦面臨失敗,或者他人(尤其是權威)的負面評價,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幾乎從來就不是從自身出發。

  2迷失型 他們不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不確定未來的發展(低承諾),也並不太關心這類問題(低探索)。

他們很容易拋棄曾經做過的決定,也總是處在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中,甚至會接受與過去決定截然相反的機會。

  儘管可能在外人看來,這類人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裡,但他們自身很有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

雖然有一些處於迷失中的人,可能會在面臨升學或就業等人生轉折的時候無法適應,但也有一些處在迷失的人,能夠妥善地應對這些變化。

  3未定型 處在未定狀態中的人,便是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尋找自我(高探索),但還沒有得到答案的人(低承諾)。

  比如,他們可能正在思考:「大家都想去離錢近的金融行業,我應該跟隨主流嗎?如果不,那麼我又想做些什麼呢?」   他們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處在危機之中的人,而迷茫與焦慮也是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

馬西亞認為,「未定」可能是四種狀態中最令人掙扎與煎熬的,不過,相比前兩種狀態,他們卻也是最有可能在經歷過探索之後,到達第四種狀態的「自我認同定向」。

  4定向型 馬西亞認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都經歷過探索所帶來的危機(高探索)。

他們在穿越危機之後,最終獲得了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對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標、信仰、價值觀做出了承諾(高承諾),這是基於對自己的了解,而認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於是,他們在接下來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時,也更能夠依據本心做出抉擇,在面對坎坷與阻礙時,也不至於瞬間心灰意冷,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

馬西亞指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是所有四種狀態的人中最少聽信權威的,也更少受到外界負面評價的威脅和動搖。

  在艾瑞克森的理論中,人們應該在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時期,完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獲得自我認同。

不過在現實中,這個重要任務似乎被推遲了。

  對於我們這些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成年初顯期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   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們似乎才開始意識到要認識自己、探索自我。

而整個成年初顯期,我們似乎都處在危機與探索之中,還未找到自己,倍感焦慮與迷茫。

                  本文摘自今周出版社《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 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 KnowYourself主創們 破解25種心靈困境 找到自己 4種狀態 自我認同 做自己 延伸閱讀 混合辦公已成職場新常態 如何創造公私雙贏模式 2022-01-10 一早被通知中2億元頭獎,她卻依舊「堅持要去上班」:請假會造成同事困擾 2022-02-18 生病才回台灣用健保...「停復保機制」擬取消、投保金額上調!最快3月實施 旅外台人頭大了 2022-02-23 14歲從少女團體出道,到《華燈初上》的苦情Hana 劉品言20年來如何從偶像蛻變為演技派? 2022-03-16 台股大盤概況走勢 熱門: 熱門話題 /HOTARTICLES/ 最新文章 /HOTNEWS/ 熱門推薦 /HOTRECOMMEND/ x 台灣人越生越少,以後誰買房...少子化衝擊房價?專家:這樣想,你可能忽略了2件事 台股大盤走勢 熱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