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思惑」之我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見惑」是指對佛法曲解;「思惑」是指人心所產生的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斷「見思惑」才能再精進,斷「塵沙惑」,最終斷除「無明」。

首頁 靜思在人間字裡行間 「見思惑」之我見 分享好友 2021/09/01 A- A+ 撰文/劉怡均(明泓,慈濟大學校長);攝影/陳世堯   「見惑」是指對佛法曲解;「思惑」是指人心所產生的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斷「見思惑」才能再精進,斷「塵沙惑」,最終斷除「無明」。

學佛與做學問皆是。

觀念上的迷惑有好幾種,「邊見」可說是「偏見」,執意堅持某種解釋,只要別的學者和我對某一現象或觀念的說法不同,就反對到底,這是「邊見」。

只能和我同一邊,不然就是不對,學界很多這樣的學者。

「見取見」,是執著某一種思想,並認為是最重要的且無可取代的。

「長期增益現象」指的是在海馬迴切片中,以高頻電流刺激突觸前的神經元,會使兩個神經間的傳導持續增強一段時間的現象,現今普遍以此現象說明腦內記憶的形成模式。

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得主EricKandel(坎得爾)教授是「長期增益現象」(LTP)的信奉者,認為長期增益現象可代表記憶形成的細胞機轉。

2000年我在加州攻讀博士時,許多學者都說,如果你的實驗發現記憶的形成和LTP無關,投稿到坎得爾教授主編的期刊,必定被退稿。

2019年美國神經科學會在芝加哥舉行,我遇到高齡九十歲的坎得爾教授仍精神奕奕地在會場裡逛著,學生們抓住機會和他合照。

我則向他致敬,並請教他,在某些學習行為實驗後,LTP的確沒有增強,反而減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他是不是一定堅持得看到LTP隨著記憶的形成而增強? 坎得爾教授大笑,說,「我知道妳想問什麼,那些關於我的傳言不太正確,只要有確切的證據證實在某些情況下,LTP與記憶的形成無關,我有什麼理由不相信呢?重要的是,那些證據能不能說服我和其他的科學家。

妳說是吧?」 坎得爾教授是能斷「見取見」的學者,而早期關於他對LTP的「邊見」傳言,可說是一些學者的「疑」惑。

對於病患的照顧也是一樣,醫學是科學,也是藝術。

對於不同身心狀態、不同教育背景的病患,對治的方法也不同,說怎樣才是正確的,也是一種「見取見」。

「見惑」不斷,「思惑」也難除,總覺得我才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會使瞋念增長,慢心升起,惱怒不快樂,是「見思惑」。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科學不斷進步,醫學持續進展,對所有的未知保持開放心胸,去常執,去我執,才能斷「見思惑」,解脫煩惱,通達智慧。

分享好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 上一則盤點生命 下一則藍雪花 FB分享 Line客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