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人擇】象牙盜獵猖獗非洲大象演化成「無牙」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研究,無象牙的性狀是一種X染色體突變,由於這種突變對雄性有致命傷害,使其無法在母體安然成長,因此公象難以誕生,數字日益減少,危及園區的大象復 ... 保持登入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註冊會員 E-Mail 送出 返回登入頁 密碼設定成功,請使用新密碼登入  | 首頁 環境生態 莫三比克的「無牙象」(圖/美聯社) 莫三比克的「無牙象」(圖/美聯社) (台灣英文新聞/黃紫緹綜合報導)象牙是大象尋找水源食物的重要工具,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人類私慾驅使下,盜獵行徑竟使生物演化出現驚人變化,非洲莫三比克已成了「無牙象」的孕育場。

綜合美聯社與BBC報導,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莫三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GorongosaNationalPark)的無象牙母象比例,在內戰前約為18.5%,但自1990年代起已增至33%,此一演化趨勢全指向了非法盜獵。

一如人類的眼珠顏色與血型,象牙的生成也取決於基因。

莫三比克1977年至1992年戰亂頻仍,為了資助戰事,不肖人士恣意盜獵象牙牟利,高達九成的象群因此遭到屠殺,因基因缺陷而未長出象牙的「無牙象」於是逃過一劫,進而將基因代代相承。

根據研究,無象牙的性狀是一種X染色體突變,由於這種突變對雄性有致命傷害,使其無法在母體安然成長,因此公象難以誕生,數字日益減少,危及園區的大象復育工作,目前園區僅只700頭。

不只莫三比克,烏干達、坦尚尼亞與肯亞,也有因盜獵嚴重而出現「滿地只剩無牙母象」的窘況,顯見人類是造成非洲象群演化成無牙象的重要因素,且短短15年就能釀成此種變化,不可謂不驚奇。

盜獵除了危害野生動物生態,沒了象牙的象群也會對植被造成影響。

研究指出,正常的大象愛吃莢豆與較硬的木本植物(woodyplants),無牙母象無法用象牙剝開樹皮,因此偏愛吃草,此一飲食型態的轉變,恐將延續數個世代,對當地環境造成衝擊。

莫三比克的「無牙象」(圖/美聯社) 大象象牙非洲莫三比克盜獵生態 Tweet 北海岸最大規模鳥類生態標本展 台灣「海有個鳥地方」海科館展出 2022/07/2610:37 【中部新景點】台中最新購物區三井LaLaport辦上樑儀式預計年底開幕! 2022/07/2520:17 2022台北國際夏季旅展即將登場 觀光局設主題館推廣低碳遊台灣 2022/07/0812:22 台灣森林療癒遊程逐年增!宜蘭太平山營造生態友善環境 增設野生動物安全通道 2022/07/0710:34 台灣阿里山夏季觀星賞日出!天文體驗營名額有限 即日起開放報名 2022/07/0415:55 更新時間:2022-07-2920:18GMT+08: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