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 翰林雲端學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同稱:「皇民化」、「皇民化運動」、「日本化運動」。

背景: 1、皇民化運動(時間:西元1937~1945 年)。

2、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總督府對於臺灣人能否真正效忠日本 ... 高中歷史-皇民化 同稱:「皇民化」、「皇民化運動」、「日本化運動」。

背景: 1、皇民化運動(時間:西元1937~1945年)。

2、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總督府對於臺灣人能否真正效忠日本,深感疑懼不安。

如何將臺灣人徹底改造成天皇赤子的「皇國民」,遂成為總督府的施政。

國語運動: 1、針對教育程度較低者,在各地設立國語講習所;針對高等教育階層,則有「國語家庭」的表揚和獎勵辦法,例如:較為優厚的教育、工作機會等。

2、為消弭中國文化的影響,取消報紙中的漢文欄,廢止學校中的漢文課。

3、據官方的統計,戰爭結束前,臺灣會說日語的人口比例已超過全臺人口的80%。

改姓名: 1、西元1940年2月,臺灣總督府公布改姓名辦法,採取許可制,不同於在朝鮮實施的強迫制。

以戶為單位,由戶長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者,可准予全家更改成日本姓名。

2、最初臺人反應不熱衷,但戰爭末期在官方獎勵之下,使用日式姓名的人數增加不少。

改良風俗: 1、改穿日式的和服,改用陽曆。

2、臺灣傳統戲曲被禁止,例如:歌仔戲、布袋戲等。

改變宗教信仰: 1、目標在於以日本國家神道取代臺灣固有的宗教信仰。

2、提倡日本神道,廣設神社,強迫學校學生參拜,並鼓勵臺灣人採取「神前結婚」的神道婚禮。

估計神社數從西元1939~1942年間增加接近一倍。

3、正廳改善:鼓勵廢去廳堂的神明、牌位,改奉日本天照大神、神宮大麻,禁止臺地祖先崇拜。

4、寺廟整理:透過對地方寺廟的整理與裁併(神佛升天),達到消滅民間信仰的目的,估計臺灣的寺廟與齋堂數目減少了1/3。

鼓勵從軍:志願兵制度可測量殖民地青年皇民化的程度,西元1937年,七七事變後臺灣軍司令部宣布臺灣地區進入戰時體制;西元1938頒布《國家總動員法》徵調軍伕、軍農伕到華中、華南支援作戰。

西元1942年招募「少年工」到日本組裝軍機,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募臺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派到東南亞戰區,協助戰地的各種雜務。

西元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戰役敗退之後,兵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西元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西元1944年「學徒勤勞令」,動員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到軍需工廠工作,西元1945年日軍在太平洋戰事節節失利,美軍計畫從菲律賓北上,臺灣成為日本本土防衛的第一線,故實施全面徵兵制度,將臺灣要塞化。

徵調「慰安婦」:日本政府為鼓舞日軍士氣,並防止性病蔓延,影響戰力,乃在朝鮮、臺灣徵調女子赴日本軍營供士兵縱慾。

實施「物資動員計畫」:物資供需的調整、強化消費節約、獎勵代用品使用以及廢棄品徹底回收。

作家吳新榮的日記記錄當時臺灣所流行的一些俗諺,反映臺人的觀感,例如:「無牛使馬」、「尿桶開花」、「慘得無佛可燒香」等。

西元1941年日本總督府成立「皇民奉公會」,配合保甲制度,以「甲」(每十戶為一甲)為單位,成立「鄰里組織」。

在總督府主導下,全臺所有報社合併為《臺灣新報》,大力鼓吹皇民文學,並在臺灣歌曲的原曲填上與本意不相關的歌詞,成為日本當局的宣傳工具,如將〈雨夜花〉填上日本歌詞,改為充滿宣導從軍的〈榮譽的軍伕〉。

下圖為:皇民化運動示意圖。

延伸閱讀 小林躋造長谷川清日治時期教育小學校公學校七七事變皇民化運動民俗臺灣皇民奉公會布袋戲道教皇民奉公會寺廟整理運動國語講習所臺灣省參議會失落的世代孫運璿舊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齊威王史通皇朝通考北宋徽宗北宋欽宗戴震金瓶梅整風運動西南聯合大學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