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麼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懂得了佛法的思想邏輯,就不難理解″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句話之意,那就是一切聖賢都是因為貫徹實施無為思想行為和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別; ... 首頁>文化>2020-12-0507:51 《金剛經》中“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麼理解? 0 聖賢 文化 差別 金剛經 無為法 回覆列表 發表回復 1 曾銘瀾 聖賢就是古代對行為品德高尚,立功立德立言之人的稱呼,無為嗎,就是小事無所不為大事就無所作為的方法,就是大巧若拙,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道理相通。

2 套馬的女漢子go 1 聖賢都不按固定規矩來,所以沒有兩個一樣的聖賢。

即是生搬硬套完全走別人老路的人是無法成為聖賢的。

成佛之法,只能參考不能照搬。

完全按照經書來修行無法成聖賢。

3 庠行七步 2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句話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無為法。

無為法有六種情況: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故獨覺為賢,菩薩為聖。

能悟金剛經是賢,能行證金剛經是聖。

行證之間有深、淺、偏、圓、廣、略、大、小、邪、正之別。

故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倘能至彼岸,是名無差別。

一切諸法非有無,非有無中是真如。

4 北山竹林 19 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小乘有為,非究竟也。

學般若菩薩,與法冥合,於一切法,應無所住,心無罣礙,得大自在,作而無作為而無為。

佛經中有此比喻,阿羅漢證得的空性如牛踏之跡,大菩薩證得的空性如虛空無邊無際,在證悟的程度上,小乘有四果位,登地菩薩有十位之稱,阿羅漢和菩薩還是有差別的。

5 瀑下鯽語 2 首先我認為,《金剛經》是數千年以前的佛法,而佛法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產物,本質是私有制思想文化,而佛法的所有思想觀點總結為一個字,就是″空",一句話就是″世間一切萬物皆是空”。

按照佛法的這種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既然一切皆空,那麼一切的慾望和作為最終都是徒勞的,而人生的痛苦正是因為滋生了慾望和為了滿足慾望而不停地作為過程中產生的。

因此佛家認為,每個人應該禁止或放下自己所有的慾望和作為,無慾無求無為地度過人生。

佛法顯然是極其荒謬的,但對於那些消極避世,逃避人生困境的人而言,無疑是一劑良方。

懂得了佛法的思想邏輯,就不難理解″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句話之意,那就是一切聖賢都是因為貫徹實施無為思想行為和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切聖賢都是因為領悟到了無為之法的佛法而與世欲之人有了差別。

我主張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批判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因為馬克思主義才是穿透世間萬物本質的真理,而其他皆為謬論。

因此,我對無為思想持不屑一顧的批評態度,讓那些消極避世的懦夫和可笑之人沉迷於佛法吧。

6 珍兒如是我聞 15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分別! 注意“無為法”這三個字。

一切的賢人和聖人的風水嶺在哪? 在無為。

聖人是明心見性了的大乘菩薩,他們是守自性,修無為法,無所得法。

沒有明心見性的凡夫及二乘修空法的人呢?還沒有見到佛性。

所以,他們還執著有相的東西。

如:執著有個“極樂世界”戓“空”。

明心見性是“凡夫和聖人”的風水嶺! 7 543755661413滕忠林 206 無為法是一切賢聖弘法表相。

聖教有寺廟。

教堂。

道館。

玩龍燈也是張天師所創。

凡聖差別皆是無為法。

法是了悟明心。

心識共八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七識阿賴依識。

人從小就依賴父母。

人皆依賴生活所有。

八識含藏識。

人以福德安靜。

自然明瞭很多知識。

這就是含藏識生生世世經歷知識寶庫。

出離八識歸性。

所以聖賢以無為引凡入聖。

皆以無為。

佛教寺廟。

稱接引。

到寺廟各有幾見。

根本培善根。

福德因緣。

作凡歸聖機緣。

一切有造化歸緣。

經有三藏無盡。

法有眾生心無盡。

歸為一念差別。

無為即是聖境實相。

凡聖差別歸回本然。

8 內外無別八方通達 1 聖賢無為而能有所得,意思是說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心不會因世間的干擾而躁動,但最後仍然能得償所願。

而眾生卻會受到世間各種信息的干擾而作出許多趨利避害的事,這叫有為而有所得,比如通過走後門而達成個人目的,這種通過手段的得到不是真正的得到,比如說一隻羊拖著羊繩走出羊圈,它如果通過收縮繩子回到羊圈,這是真的得到,如果它的羊繩在外面的木樁上繞了一圈同樣回到羊圈,這就不是真正的回到了家。

聖人的人生因為得道而進退有度,不留後遺症,眾生的人生因為無明進退中都伴隨著糾葛、牽絆,心永遠不得安定。

9 超級大酋長 7 重點是在有為法與,無為法。

《金剛經》有偈雲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

這裡的有為是指一切能看得見摸得著,有實體有定義的東西,比如山,你知道什麼是山,但你會發現你要定義什麼是山的時候根本描述不清楚。

同樣的還有人這個概念,要給人下定義幾乎是做不到的事情。

因為這些定義是根據描述者感知和認知得出的結論,都是五蘊和四大的聚合體,並不是真相。

而但凡想要從定義和概念上來解釋世界的,那就是“有為法”。

《金剛經》中有大量的佛說XX非XX是名XX。

佛陀那麼說的本意就是不希望修行人,執著於名相,這裡的名相即是指概念和定義,也是五蘊和四大的聚合體。

所以教你如何擺脫個人感知和認知侷限,以及超脫五蘊,四大,因緣業力的方法即是無為法,能做到的人即是聖賢。

但超脫五蘊四大以及因緣業力的方法不止一種,所以聖賢之間有差別,但最終目的無差別。

10 獨行的小驢 5 綜合本句是一個小段的總結,那這個小段子講的就是雖說法而無法可說,雖修法而無法可修,雖得果而無果可得的意思,也就是心不著說法相不著修法相不著得果相,離一切相的修行俗稱無為,雖無為但實有為,實有為而心不著有為之相還是無為,聖賢之心與凡夫之心區別在於是否著相爾。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1 Leslie73 9 讀憨山大師《金剛決疑》若有所得,試解此句。

賢聖眾生平等一如,究其本來面目,悉皆實相無為法,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豈但無有人、我、眾生相可得,即“賢聖”相、乃至“如來”相,亦了不可得。

真實理體中本無賢聖一事,只為救拔眾生令其離妄歸真返本復元、體認自家本來面目故,而以無差無別不可思議、不可得亦不可離之無為法,生起種種賢聖差別、種種應機設教。

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2 陳小洪9 5 截到現時,上面的答案我都看了。

所有的答案連在一起,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為什麼,無為法即為智慧。

何為智慧,我的解讀想像力是為智慧。

我今天能讀懂《金剛經》上的一些內容,是我對“如是我聞”、金剛經上的“我”字、及“須菩提”有我的想像力。

“如是我聞”我把其譯為“這就是我。

《金剛經》上的"我”,我認定為我,我即是佛佛亦即是我,即這個“我”就是我自己。

“須菩提”,這個本身就是影射自己須需要菩提心。

沒有菩提心,你就別問。

一問一答即錯。

有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就不會錯就是正覺領悟。

讀經須菩提,提問更須菩提。

13 晨起天寒著僧袍 3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一方面是執藏種子的心體,一方面祂的不生滅與清淨自性也可以成就真如燻的作用。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來藏在佛道修學中的關鍵性角色,包括佛法的架構與修學原理都是以這個心真如為中心。

……因為如來藏中內含的種子不同,使得佛世尊所生出來的七識心,與凡夫的七轉識大不相同,所以祂就被稱之為佛,我們就被稱為凡夫,或者被稱為菩薩、阿羅漢、辟支佛。

這就是《金剛經》裡面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因為三乘所學的無為法內容有差異,同樣是修無為法,有人成為阿羅漢,有人成為辟支佛或緣覺,有人成為菩薩、成佛;之所以會有三乘聖人的不同,都是因為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說,二乘聖人不證如來藏,只有菩薩追隨佛陀修學才能證得第八識如來藏。

而也因為所修證的無為法內容有差異,也使得三乘賢聖,他們的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有差異存在,因此導致種子現行後,有七轉識之清淨性與智慧上的差異。

——(學佛正知見) 14 wangfuzhi 4 唯識宗有關於一切法、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定義,可以參看《百法明門論》。

境界法師有一版講解的錄音,專門講解94種有為法和6種無為法。

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

應該先清楚無為法的概念,然後再找各位高僧大德的講解才好。

尤其是《金剛經》,乃般若經之精華,比阿含方等更難理解。

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15 車一進二 16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即說‘一切皆空’的高僧大德。

‘……’:本來無一物。

‘……有’:離相。

‘無’:一個稜模兩可的概念。

是‘無數’?還是‘心中無數’? 《金剛經》把‘無’定義為‘不確定’! 《金剛經》雲:“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 16 歌者六如 1 無就是沒有,無為法就是沒有定法,賢聖以這個為標準修行也是各有領悟各有心得,到最後取得的果地也不一樣,就像一個教師教一百個學生寫作文每個人寫的都不會一樣,這就是有差別。

個人拙見。

17 葉好古 10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聖人、賢者都是遵循著無為(不是人為造作)的真理(世界規律)的,但是表達出來後卻有了差別。

也就是說世間的真理是不變的,而且也是難以描述的,如果你一旦人為的說出來或者是表達出來了,那麼就和這個真理是有了偏差的。

就像是我們描述一顆柳樹一樣,你不管是怎麼描述如何準確,但是終歸和實際的那棵樹是有差異的,是有不同的。

所以,在這句話的一整段文章裡面,佛陀與須菩提通過問答的形式講解了覺悟就是覺悟,沒有一種固定的法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也不過是方便開示,隨機說法而已,沒有一種固定的法可說。

如來所演說的方法與道理也是不可以執著的,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也是難以用語言詮釋的(這也就是佛祖悟道後說“止、止、止,我法妙難思”的原因),它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8 用戶6116978239 3 不要把一切聖賢侷限在佛的境界中,應是所有悟道之人,而這些悟道之人都想悟到無為法,(無為法即是不二法沒有分別之法,近乎於道家的太極狀態之法,無質無相)只是這些聖賢們所選擇的方試(法門)不同罷了(各有差別),用一句成語講就是殊途同歸 19 葉落空 4 無為法本就沒有差別。

如我所解佛意。

無為法是體,有為法是用。

由體而生萬用。

故一切聖賢皆因為無為法而形成的各種差別。

一切法一切相皆從體出。

純屬個人見解。

20 歷史車輪就是過山車 2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聖賢所說法皆是心地清淨無染無著隨緣而生的法,因緣不同故法有差別之相。

一句話:表象萬千,本質一如。

12 ∧企業文化應該如何落到實處?∨“五十知天命”,“天命”是什麼? 熱門排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