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大方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証又有少分或多分差別;聖賢在所悟的「無為法」, 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所差別的是証量上的差別。
... 在本質上與四果阿羅漢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斷結使 ...
大方廣
跳到主文
無相不相不相無相
部落格全站分類:社團組織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Jan26Mon201501:12
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源於「無為法」而說,佛弟子也是依於「無為法」而有所修証。
佛弟子有凡、有賢、有聖的差別。
「賢」是指五十二位階菩薩當中的
「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初地以上則是屬於「聖位」。
「聖賢」在「無為法」上,有「悟」與「証」的差別,証又有少分或多分差別;聖賢在所悟的「無為法」,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所差別的是証量上的差別。
比如阿羅漢是証「無為法」的聖者,但是阿羅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不同,這四種阿羅漢都屬於「聖位」,初果所悟的「涅槃寂靜」在本質上與四果阿羅漢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斷結使煩惱上,有少分與多分的差別。
又如「涅槃」是「無為法」,但是証涅槃的聖者在「微細無明」淨化上,依於究竟或不究竟而有「証有餘涅槃」與「証無餘涅槃」之差別,這就是「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唯識學」把「真如無為」分成「見道位」與「修道位」,在見地上,澈悟「真如無為」是「見道位」,再依於「無為法」來消除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性,是「修道位」。
「聖與賢」就是在妄想習性上,消除少分與多分所歸類出來的差別。
如來所說法皆源於「無為法」,所以「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金剛經》處處都在闡釋「無為法」,比《金剛經》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有眾生可度,是「有為法」;於度眾生中,離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是「無為法」。
又如《金剛經》說:「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
』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阿羅漢果位是依於「無為法」而証得,雖然有四種不同差別,但是在內証上,都泯絕了「有所入、有所証」,所以「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不會自心起分別「我証初果、我証二果---」等等之分別見。
「無為法」與「有為法」乃「非一非異」。
「非異者」,指「有為法」雖然出自於造作,不同於「無為法」,然而兩者體性無殊,猶如聖者與凡夫,在內証上顯出差別,但是心性卻本來無別。
「非一者」,指心性雖然無別,但是依於無明妄想而有「聖凡」之別,猶如海依風而有「波浪與大海」的差別。
也因此,不是離開「有為法」而有「無為法」,「無為法」是依「有為法」而証得;事實上,離開了「有為法」,也根本就沒有所謂「無為法」可得,就如《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俗諦」是「有為法」,「第一義」是「無為法」,離開了「俗諦」,也就沒有所謂「涅槃」可証。
又以「布施」來說,依於「俗諦」有我相,有被布之眾生相,以及所施之物,所以是「有為法」,若能在布施中,消除「妄想執著」,不執有「我、人、眾生」相,也不執於所施,以「無所住而行於布施」時,「布施」即是「無為法」了;若是離開「布施」,也沒有所謂「布施波羅蜜」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有因、有緣而「生其心」。
所以菩薩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心。
菩薩已証「無為法」,所以能夠在「生其心而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
」也才能夠「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
何謂「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中說:「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惓,---。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http://tw.myblog.yahoo.com/yu-er/article?mid=3269&prev=3281&next=3253&l=f&fid=5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大方廣部落格
大方廣
大方廣部落格發表在痞客邦留言(6)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佛典精華錄此分類上一篇:無上佛法
此分類下一篇:一界、法身
上一篇:存在而超越的處世禪機
下一篇:河流、池子與大海
歷史上的今天
2016:衲僧得一,禍患臨身
2016:手巧?心巧?
2014:回家吧!
2010:拙火覺醒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最新文章
文章分類
大自在無相解脫三昧(12)禪公案(887)禪理論(424)覺知、内觀(382)高懷見物理(162)佛典精華錄(98)達摩祖師論集(43)鈴木大拙(22)圓覺經(14)華嚴宗思想(8)維摩詰經(13)道德經(30)六祖檀經(17)肇論(19)一如境界(46)大師佛法體驗(29)成道實例篇(31)禪畫&禪話(13)禪師與禪詩(8)文人與禪(6)佛典故事(24)大自在能量放光三昧(18)靜禪法門(55)南傳佛法(29)動禪法門 (11)醒修禪法(2)睡夢禪法(21)念佛法門(5)拙火覺醒(19)相似法身(13)寶篋印陀羅尼(10)瀕死經驗 (11)廣老雲水記(10)佛教人物誌(80)JillBolteTaylor(5)祈願文(7)勵志篇(84)佛國之旅(31)未分類文章(650)
精選網站連結
巴夏般若經講記來到生命的中心點我們到底是誰?傅佩榮《易經通講》易經的奥秘禪宗無門關禪學隨筆五燈會元禪宗五家禪宗専集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0十月(1)
2018九月(2)
2018八月(2)
2018三月(1)
2018一月(1)
2017十二月(2)
2017十一月(3)
2017十月(1)
2017八月(3)
2017六月(1)
2017五月(2)
2017四月(1)
2017三月(1)
2017二月(6)
2017一月(12)
2016十二月(13)
2016十一月(17)
2016十月(15)
2016九月(17)
2016八月(33)
2016七月(17)
2016六月(27)
2016五月(63)
2016四月(82)
2016三月(68)
2016二月(52)
2016一月(55)
2015十二月(47)
2015十一月(63)
2015十月(36)
2015九月(26)
2015八月(38)
2015七月(50)
2015六月(45)
2015五月(26)
2015四月(32)
2015三月(38)
2015二月(42)
2015一月(43)
2014十二月(28)
2014十一月(18)
2014十月(21)
2014九月(17)
2014八月(19)
2014七月(43)
2014六月(58)
2014五月(49)
2014四月(49)
2014三月(37)
2014二月(28)
2014一月(50)
2013十二月(41)
2013十一月(83)
2013十月(223)
2013九月(87)
2013八月(51)
2013七月(28)
2013六月(33)
2013五月(37)
2013四月(50)
2013三月(43)
2013二月(36)
2013一月(41)
2012十二月(59)
2012十一月(45)
2012十月(38)
2012九月(53)
2012八月(62)
2012七月(33)
2012六月(37)
2012五月(33)
2012四月(26)
2012三月(31)
2012二月(34)
2012一月(35)
2011十二月(34)
2011十一月(38)
2011十月(53)
2011九月(48)
2011八月(54)
2011七月(36)
2011六月(51)
2011五月(32)
2011四月(24)
2011三月(28)
2011二月(28)
2011一月(16)
2010十二月(15)
2010十一月(9)
2010十月(25)
2010九月(22)
2010八月(4)
2010七月(8)
2010六月(10)
2010五月(10)
2010四月(18)
2010三月(4)
2010二月(10)
2010一月(15)
2009十二月(6)
2009十一月(3)
2009十月(3)
2009九月(14)
2009八月(6)
2009七月(5)
2009六月(1)
2009四月(3)
2009二月(1)
2009一月(7)
2008十二月(1)
2008九月(1)
2008五月(1)
2008四月(2)
2008二月(16)
2008一月(15)
2007十二月(3)
2007十一月(15)
2007十月(4)
2003一月(2)
2002十二月(1)
2002一月(1)
2001一月(1)
2000七月(2)
2000一月(3)
所有文章列表
月曆
«
八月2022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新留言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相簿幻燈片
{{article.user_name}}
{{article.timestamp*1000|date:'MMM.dd.y.hh.mm'}}
{{article.title}}
{{article.content}}
我要留言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延伸文章資訊
- 1南懷瑾老師: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今天頭條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什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
- 2道悅傳奇-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裡
- 3一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大方廣
証又有少分或多分差別;聖賢在所悟的「無為法」, 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所差別的是証量上的差別。 ... 在本質上與四果阿羅漢並沒有差別,只是在斷結使 ...
- 4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世尊所談的內容,它根本不是一個方法,甚至連好的方法都不是,基本上不是「方法」。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到最後結論是說:所有這些生命的成就者,從阿羅漢 ...
- 5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淨空老法師開示
【理事、性修、因果,罄無不盡。故此一語,不但將本經所說道理賅括無遺,並將大小乘佛法總括無遺。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