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界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稱呼劃分:人機介面此用語通常大量用在工業上的機械與人溝通的硬體(如觸控螢幕,因為英文是Human Machine Interface),而UI則通常是稱呼電腦軟體上的與使用者之 ... 使用者介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userinterface」的各地常用譯名中國大陸用戶界面、用戶接口臺灣使用者介面港澳使用者介面、使用者界面、用戶介面、用戶界面 使用者介面(UserInterface,簡稱UI,亦稱用戶介面[1])是系統和使用者之間進行互動和資訊交換的媒介,它實現資訊的內部形式與人類可以接受形式之間的轉換。

使用者介面是介於使用者與硬體而設計彼此之間互動溝通相關軟體,目的在使得使用者能夠方便有效率地去操作硬體以達成雙向之互動,完成所希望藉助硬體完成之工作,使用者介面定義廣泛,包含了人機互動與圖形使用者介面,凡參與人類與機械的資訊交流的領域都存在著使用者介面。

使用者和系統之間一般用面向問題的受限自然語言進行互動。

目前有系統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開發新一代的使用者介面。

目次 1組成要素 2發展歷史 2.1古代 2.1.1早期電腦 2.2現代 2.2.1電腦:圖形用戶界面 2.2.2工業:人機介面 2.2.3其他 2.3未來 3應用產品 3.1工業應用 3.2娛樂應用 3.3電腦應用 4註釋 5參見 組成要素[編輯] 基本要素:必須有人類感官與作用體所產生輸出、輸入與運作內容三方互動設計。

使用者介面使得使用者與系統之間雙向的資訊傳遞成為可能: 輸入:允許使用者操作執行一套系統。

輸出:允許系統向使用者傳達操作效果。

人性要素(HumanFactor): 人類感官知覺、心理情緒、認知、學習、記憶、反應、以及處理資訊的模式、個別背景之差異等等每一項都和使用者介面有密切的關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使用者介面的效能。

輔助與說明: 適當的說明文件,不管是線上的或是傳統的檔案。

讓使用者明瞭系統究竟可以做與如何來達成工作。

並讓使用者能夠花最少的時間在介面的熟悉上,而將時間投注於完成其預定之工作項目。

最簡單的輔助說明就是圖形或符號。

由此產生以下區別: 功能性介面 情感性介面 環境性介面 發展歷史[編輯] 古代[編輯] 最古老的使用者介面是在各式各樣物體製作符號、圖形,使人類與物件之間產生互動介面,比如說當人類看到招牌即知道這棟房屋的作用為何。

聲音、旗幟、手勢的運用,是讓人與人或人與裝置之間的使用者介面,例如在戰場或樂團演奏上,甚至是運用龜甲、錢幣的卜卦,老師使用黑板作為與學生的使用者介面,而算盤亦是由珠子所構成的早期人機介面。

早期電腦[編輯] 以預先製作打孔或塗黑的卡片或紙捲,作為輸入之用;直到鍵盤與磁碟被普及使用後才逐漸消失。

批次介面(風行於1945-1968):所有的輸入數據預先設定於程式或命令列參數中。

命令列介面(風行於1969-1983):使用者通過鍵盤輸入指令,電腦接收到指令後,予以執行。

現代[編輯] 電腦:圖形使用者介面[編輯] 一般指介於使用者與電腦之間溝通與互動之硬體以及軟體,目的在使得電腦系統之使用者能夠方便有效率地去操作電腦以達成雙向之互動,完成所希望藉助電腦完成之工作,其涵蓋之範圍包括:早期由紙帶輸入裝置到鍵盤、滑鼠、數位版等等資料輸入的裝置,顯示螢幕、聲音等等輸出裝置,參考檔案、線上說明、教學課程等等輔助使用之材料,人機互動的模式達到了只認識1與0的電腦與人類之間的使用者介面。

在圖形使用者介面中,電腦畫面上顯示窗口、圖標、按鈕等圖形表示不同目的的動作,使用者通過滑鼠等指針裝置進行選擇。

最著名例子就是由蘋果公司在麥金塔所創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在1980年代,電腦的使用者介面革命是當時蘋果電腦所發表的麥金塔(Macintosh)使用WIMP(視窗、圖鍵、表單,以及滑鼠鼠標)將圖形使用者介面(GUI)帶進了大眾市場,取代早期電腦使用的命令列介面。

1990年代初期微軟所發表的Windows3.0則鞏固此一變革。

工業:人機介面[編輯] 在工業界亦將傳統按鈕面板進入到親切的觸控人機介面(Human-MachineInterface,縮寫HMI),在工業上的使用者介面簡單的區分為Input(輸入)與Output(輸出)兩種,Input指的是由人來進行機械或裝置的操作,如把手、開關、門、指令(命令)的下達或保養維護等,而Output指的是由機械或裝置發出來的通知,如故障、警告、操作說明提示等,好的人機介面會幫助使用者更簡單、更正確、更迅速的操作機械,也能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效能並延長使用壽命,而目前市面上所指的人機介面則多半狹義的指在擁有軟體人性化的操作介面的硬體(如觸控螢幕)。

其他[編輯] 現在還有很多一些使用者介面,由原本的按鈕、紙本等傳統古代介面進化至直接用手指、或者特殊的筆端觸摸觸摸屏上顯示的按鈕、圖標進行各種操作,如自動取款機(ATM),汽車導航、媒體播放器、遊戲機、手機等等,一般操作簡捷,直觀。

未來[編輯] 未來的使用者介面: 更加真實互動的虛擬實境:舉例來說,就是比個粗魯動作就能當作Control-Alt-Delete鍵的意思。

人機介面:它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目前還在實驗階段,科學家在全身癱瘓病患實際腦中植入電腦晶片,已成功利用腦電波來控制電腦,畫出簡單的圖案及遊玩電腦遊戲,至未來進一步發展實用化,人類便可以腦波作為使用者介面直接操作電腦等資訊產品。

應用產品[編輯] 使用者藉由觸控式的人機介面與手機、PDA等裝置溝通 工業應用[編輯] 觸控螢幕:是可用以取代機械式的按鈕面板,並藉由可接收觸頭(無論是手指或膠筆尖等)等輸入訊號的感應式液晶顯示裝置達到了機械裝置與人類之間的人機介面。

娛樂應用[編輯] 遊戲機:遊戲機本質是電腦,主要組成元件都十分類似,也有各種的軟體和硬體可供安裝使用。

遊戲機主要的硬體元件包括CPU、記憶體、儲存媒體、影音輸出裝置、訊號輸入裝置等機械裝置。

其中,遊戲機的訊號輸入裝置如手把或搖桿,將電視、電腦藉由簡單的一些按鈕達到與人類之間巧妙的互動,其遊戲軟體更藉由一些圖形與文字達到機械與人類之間娛樂的人機介面。

電腦應用[編輯] 硬體方面:鍵盤、滑鼠、顯示器之間構成 軟體方面:微軟的Windows與蘋果公司的MacOS。

網路應用: 註釋[編輯] 稱呼劃分:人機介面此用語通常大量用在工業上的機械與人溝通的硬體(如觸控螢幕,因為英文是HumanMachineInterface),而UI則通常是稱呼電腦軟體上的與使用者之介面(UserInterface),定義幾乎近似,但是一個是指硬體方面,另外一個稱呼是用在軟體方面。

^某種觀點認為「介面」可能在字義上比「界面」適合。

MozillaTaiwan論壇:板名中「界面」應改為「介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但依據維基詞典的解釋,「介面」的稱謂通常用於正體,而大陸地區更普遍接受「界面」的譯法,維基詞典:interfa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人機工程學 人機互動 互動設計 使用者體驗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 工業工程 虛擬實境 人機介面 優使性 使用者經驗 自然使用者介面 物件導向的使用者介面 閱論編科學、技術、資訊的視覺化領域劃分 生物學資料視覺化(英語:Biologicaldatavisualization) 化學成像(英語:Chemicalimaging) 罪行繪圖 資料視覺化 教育視覺化 流動視覺化(英語:Flowvisualization) 地理視覺化 資訊視覺化 數學視覺化(英語:Mathematicaldiagram) 醫學影像 分子圖學(英語:Moleculargraphics) 產品視覺化 科學視覺化 軟體視覺化(英語:Softwarevisualization) 工程製圖 使用者介面設計 視覺文化(英語:Visualculture) 立體彩現 圖像類型 統計圖表 圖解 工程圖 函式圖形 形意文字 地圖 相片 象形文字 Plot(英語:Plot(graphics)) 概要圖(英語:Schematic) 統計圖形 表格 工程製圖 技術插圖(英語:Technicalillustration) 使用者介面 圖 相關人士 雅克·貝爾汀(英語:JacquesBertin) 辛西婭·布魯爾(英語:CynthiaBrewer) 斯圖加特·卡德(英語:StuartCard) 托馬斯·德凡提(英語:ThomasA.DeFanti) 博爾登·丹特(英語:BordenDent) 麥可·路易斯·弗蘭德利 喬治·弗納斯(英語:GeorgeFurnas) 派屈克·漢拉恩 奈傑爾·福爾摩斯(英語:NigelHolmes) 克里斯多福·詹森(英語:ChristopherR.Johnson) 戈登·金德爾曼(英語:GordonKindlmann) 奧古斯特·凱庫勒 曼努埃爾·利馬(英語:ManuelLima) 阿倫·馬西阿克倫(英語:AlanMacEachren) 喬克·D·麥金萊(英語:JockD.Mackinlay) 麥可·馬爾茨(英語:MichaelMaltz) 布魯斯·麥考密克(英語:BruceH.McCormick) 米里亞·邁耶(英語:MiriahMeyer) 查爾斯·約瑟夫·米納德 魯道夫·莫德利(英語:RudolfModley) 加斯帕爾·蒙日 塔瑪拉·蒙茲納(英語:TamaraMunzner) 奧圖·紐拉特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漢斯珀特·菲斯特(英語:HanspeterPfister) 柯利弗德·皮寇弗 威廉·普萊費爾(英語:WilliamPlayfair) 卡爾·威廉·波爾克(英語:KarlWilhelmPohlke) 朗伯·阿道夫·雅克·凱特勒 喬治·羅伯遜(英語:GeorgeG.Robertson) 亞瑟·H·魯濱遜(英語:ArthurH.Robinson) 勞倫斯·羅森布魯姆(英語:LawrenceJ.Rosenblum) 本·施耐德曼(英語:BenShneiderman) 弗雷澤·斯托達特 愛德華·塔夫特(英語:EdwardTufte) 費爾南達·維加斯(英語:FernandaViégas) 阿德·奧盧費科(英語:AdeOlufeko) 霍華德·韋納(英語:HowardWainer) 馬丁·瓦滕伯格(英語:MartinM.Wattenberg) 黃邦(英語:BangWong) 相關軟體視覺化軟體 維基視覺化編輯器 Protege Sirius視覺化軟體 VisIt 數值分析軟體 Scilab 相關主題電腦圖形學 點陣圖 電腦的可視化 視覺化 圖像處理(又稱「影像處理」) 電腦圖形 電腦動畫 電腦模擬 科學模型 電腦建模導航模板 人機互動 使用者介面 圖形使用者介面 所見即所得 圖示 虛擬實境 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 故事板 魚骨圖 導引圖 記憶樹 心智圖 流程圖 歐拉圖 地圖學(又稱「製圖學」) 無效的圖表(英語:Chartjunk) 圖形繪製(英語:Graphdrawing) 平面設計(又稱「圖形設計」) 成像科學(英語:Imagingscience) 資訊學 資訊圖形 心像 誤導性影像(英語:Misleadinggraph) 神經成像 專利圖(英語:Patentdrawing) 空間分析 視覺化分析論 視知覺 統計學 圖像學 圖像記譜 參見:科學 資訊科技 設計 攝影 圖表 圖論 電腦圖形學 視覺化程式設計語言 計算機科學主要領域 閱論編電腦科學的主要領域註:該模板大致遵循ACM電腦分類系統(2012)(英語:ACMComputingClassificationSystem)。

電腦硬體 印刷電路板 外部裝置 積體電路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 綠色計算 電子設計自動化 系統架構組織 電腦系統架構 嵌入式系統 即時計算 網路 網路傳輸協定 路由 網路拓撲 網路服務 軟體組織 直譯器 中介軟體 虛擬機器 作業系統 軟體品質 軟體符號和工具 程式設計範式 程式語言 編譯器 領域特定語言 軟體框架 整合式開發環境 軟體組態管理 函式庫 軟體開發 軟體開發過程 需求分析 軟體設計 軟體部署 軟體維護 開源模式 計算理論 自動機 可計算性理論 計算複雜性理論 量子計算 數值計算方法 電腦邏輯 形式語意學 演算法 演算法分析 演算法設計 演算法效率(英語:Algorithmicefficiency) 隨機化演算法 計算幾何 計算數學 離散數學 資訊與計算科學 統計學 數學軟體 數理邏輯 集合論 數論 圖論 類型論 範疇論 資訊理論 數值分析 數學分析 資訊系統 資料庫管理系統 電腦數據 企業資訊系統(英語: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 社會性軟體 地理資訊系統 決策支援系統 過程控制 資料探勘 數位圖書館 系統平台 數位行銷 全球資訊網 資訊檢索 安全 密碼學 形式化方法 入侵檢測系統 網路安全 資訊安全 人機互動 電腦輔助功能 使用者介面 可穿戴電腦 普適計算 虛擬實境 聊天機器人 並行性 並行計算 平行計算 分散式計算 多執行緒 多元處理 人工智慧 自動推理 計算語言學 電腦視覺 進化計算 專家系統 自然語言處理 機器人學 機器學習 監督式學習 無監督學習 強化學習 交叉驗證 電腦圖學 電腦動畫 視覺化 彩現 修飾相片 圖形處理器 混合實境 虛擬實境 圖像處理 圖像壓縮 實體造型 應用計算 電子商務 企業級軟體 計算數學 計算物理學 計算化學 計算生物學 計算社會科學 醫學資訊學 數字藝術 電子出版 網路戰 電子遊戲 文書處理器 運籌學 教育技術學 生物資訊學 認知科學 檔案管理系統(英語:Documentmanagementsystem) 分類 主題 專題 維基共享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用户界面&oldid=69710759」 分類:​用戶界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ಕನ್ನಡ한국어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BahasaMelayu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