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代·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曾通:層)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詩三百首,國中古詩,寫景,寫山,寫鳥,勵志,哲理,早教古詩100首譯文及注釋譯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注釋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

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裡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

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青未了:指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造化:大自然。

鍾: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

這裡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誇張的說法。

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盪胸:心胸搖盪。

曾:同“層”,重疊。

決眥(zì):眥:眼角。

眼角(幾乎)要裂開。

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

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賞析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

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

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

一個“鍾”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

“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

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

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

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539篇詩文猜您喜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登高望蓬流,想像金銀台。

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雪寫風寫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樹月亮山水寫山寫水長江黃河兒童寫鳥寫馬田園邊塞地名抒情愛國離別送別思鄉思念愛情勵志哲理閨怨悼亡寫人老師母親友情戰爭讀書惜時婉約豪放詩經民謠節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憂國憂民詠史懷古宋詞精選詞牌大全古文觀止國小古詩國中古詩高中古詩國小文言文國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者:李白杜甫蘇軾王維杜牧陸游元稹李煜岑參韓愈齊己賈島曹操柳永李賀張籍曹植皎然孟郊貫休許渾羅隱張祜王建韋莊王勃姚合晏殊盧綸岳飛屈原錢起韓偓朱熹高適方乾秦觀李嶠趙嘏鄭谷賀鑄張說張炎程垓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劉禹錫李商隱陶淵明孟浩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韋應物劉長卿溫庭筠王昌齡陸龜蒙楊萬里諸葛亮范仲淹杜荀鶴周邦彥晏幾道皮日休吳文英馬致遠權德輿皇甫冉左丘明劉辰翁黃庭堅趙長卿張九齡戴叔倫卓文君周敦頤司馬遷納蘭性德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形式:詩詞曲文言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