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 ...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跳至特定辭典的條目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佛光阿含藏阿含辭典(莊春江)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梵網六十二見經梵[絅-口+又]六十二見經一卷六十二見[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論等。

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見六字部本條。

(名數)經論之諸釋不同。

多用下三種:(一)大品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為六十二。

先計色蘊有常等四句:一、色為常。

二、色為無常。

三、色為常無常。

四、色為非常非無常。

其他受等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

計他四蘊之常無常,即計神之常無常也),此於過去之五蘊之所計也。

又計色有有邊無邊等四句:一、計色為有邊,謂空間之十方上下,邊際有窮極也。

二、計色為無邊,與上反。

三、計色為有邊無邊。

四、計色為非有邊非無邊。

其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於現在五蘊之所執也。

又計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計色為如去,謂人來而生於此間,去而至於後世亦如是也。

二、計色為不如去,謂過去無所從來,未來亦無所去也。

三、計色為如去不如去,謂身神和合而為人,死後神去而身不去也。

四、計色為非如去非不如去,見有第三句過而計此句也。

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於未來五蘊之所見也。

三世合而有六十句,於此加身與神之一異二見,而為六十二見(概括此六十二見,則神及世間之常無常等四句,與神及世間之邊無邊等四句,神及世間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與神為一,身與神為異之二,故為十四,是曰十四難)。

此六十二,但為斷常有無之邊見也。

仁王經天台疏中曰:「六十二見,釋者不同,且依大論:於五蘊上皆作四句;於色蘊云,過去色神及世間常,是事實,餘妄語,無常等三句亦然,餘陰亦如是,成二十;現在有邊無邊等歷五陰上有二十;死後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

是神與身一,神與身異,成六十二。

」(二)天台,嘉祥等諸師於二十種之我見成六十二見之一釋。

就外道色蘊而計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離色而有我,三、色為大,我為小,我住於色中,四、我為大,色為小,色住於我中。

計他四蘊亦然,合而有二十。

歷三世合而為六十,以斷常二見為根本,為六十二。

是五見中身邊二見之所屬也。

見文句四之二,義疏四。

(三)本劫本見,末劫末見,有六十二見。

阿含十四梵動經曰:「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

(中略)諸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種種無數各隨意說,盡入十八見中。

(中略)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末劫末見無數種種隨意所說,彼盡入四十四見中。

」本劫者過去之時也,本見者於彼之過去起常見也末劫者未來之時也,末見者於未來世起斷見也。

本劫本見之十八,彼經說常論四,亦常亦無常論四,邊無邊論四,種種論四,無因而有論二也。

末劫末見之四十四,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斷滅論七,現在泥洹論五也。

瑜伽論八十七曰:「見薩迦耶見(譯為我見)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謂四徧常見論(即常論之四),四一分常見論(即常無論之四),二無因論(即無因而有論之二),四有邊無邊想論(即邊無邊論之四),四不死矯亂論(即種種論之四)也。

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本劫本見)。

又十六有見想論(即有想論之十六),八無想論(即無想論之八),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即非有想非無想論之八),七斷見論(即斷滅論之七),五現法涅槃論(即現在泥洹之五)。

此四十四諸惡見趣,是計後際而說我之論者也(即末劫末見)。

本劫本見中,常論之四者: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其中之眾為常住不滅也。

二、某外道憶識過去四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住也。

三、某外道憶識過去八十劫以來之事,計之為常也。

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計現在之眾生及世間為常住也。

亦常亦無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沒而來生於人間,得宿住智,觀前之來處,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為彼所化,故為無常。

二、彼天眾為戲笑放逸。

失定而沒落於此土者,後得宿住智,知前之來處,計曰彼眾之不戲笑放逸者,在彼為常住,我等戲笑,故致此無常。

三、彼天眾生欲染之心者,為之失定而沒在於無間,後得宿住智,計言彼天眾之無相無染者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無常。

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別思量,計我及世間為常無常也。

邊無邊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觀世間有邊際,而起邊見,二、有人入定,觀世間無邊際,而起無邊見,三、有人入定,觀世間之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或四方有邊,上下無邊,起亦有邊亦無邊之見,四、有人以捷疾智觀察世間,起非有邊非無邊之見(是十四難中之四見)。

種種論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間有報無報,而他人來問此事,恥以不知答之,強隨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

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無他世,而有人來問此事,若記別有無,則恐為妄語,反問於彼,而隨彼之所見,答以如是也。

三、有人不知善與非善之法,而有人來問此事,以非善非惡答之也。

四、有人自愚鈍,不知他之問,他若有問,則隨他之言而答之也。

世有四種之人,於他問而住於如此見解,是為種種論之四見。

瑜伽論名為不死矯亂論。

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問不死天之事,一種人以怖己之無知故,一種人以心有諂曲故,一種人以心懷恐怖故,一種人以愚鈍故,為種種矯亂之答也。

無因見論之二者:一有人先自無想天中生於人間,後修禪定,見前生之無想無心,世間無因而計為有也。

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別之,世間無因而執為有也。

末劫末見中,有想論之十六者:一、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色身,有想念。

二、計無色身,唯有想念。

三、計亦有色有想,亦無色有想。

四、計非有色有想,非無色有想。

是為以想對色之四句。

又一、計我死於此,而後有邊際,有想念。

二、計無邊際,有想念。

三、計亦有邊有想,亦無邊有想。

四、計非有邊有想,非無邊有想。

是為以想對邊無邊之四句。

又一、計我終於此而後有苦有想。

二、計有樂有想。

三、計亦有苦有想,亦有樂有想。

四、計非有苦有想,非有樂有想。

是為以想對苦樂之四句。

又一、計我死於此而後有一想。

二、計有若干想。

三、計有小想。

四、計有無量想。

是為以想對多少之四句。

總為十六想之見論也。

無想論之八者,無想對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終於此後有色而無想。

二、亦無色亦無想。

三、亦有色無想,亦無色無想。

四、非有色無想,非無色無想。

又無想對於邊無邊有四句:一、我終於此後有邊際而無想。

二、無邊無想。

三、亦有邊無想亦無邊無想。

四、非有邊無想,非無邊無想。

合有八句,為無想之八見。

彼既為無想論,故無對苦樂之四句,亦無對多少之四句,以是皆為有想上之見解故也。

非有想非無想之八者,對於色有四句,對於邊無邊有四句,可准於無想論而知之。

無苦樂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無想故也。

斷滅之七者:一、我今此身,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養,是為無常,終歸於斷滅。

二、我今此身,不得滅盡,生於欲界天乃終斷滅。

三、欲界天之身,未得滅盡,至于色界天,諸根具足,彼之報盡,竟歸于斷滅。

四、在色界地中,未得滅盡,生于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而可斷滅。

五、在空無邊處中,未得滅盡,生於識無邊處而可斷滅。

六、在識無邊處中,未得斷滅,生於無所有處而後可滅盡。

七、無所有處中,尚不可滅盡,生於非想,非非想處,彼之非想報盡,斷滅無餘。

現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論謂為現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則?我於現在之五欲,自恣受快樂,此身即是泥洹,過之更無泥洹,是指欲界為泥洹也。

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禪天為泥洹。

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禪天為泥洹。

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禪天為泥洹。

五、指色界之第四禪天為泥洹。

無色界之四空處,今略之不論。

見大乘義章六,大乘義林章四末,法華文句四之二。

[佛光阿含藏]謂六十二種外道之見解。

佛世時對過去、未來諸見之分類。

與過去有關者:自我世界常住論四、半常半無常論四、世界之有限無限論(有邊無邊論)四、異問異答論四、無因論二,此十八種為本劫本見。

與未來有關者:死後有想論十六、無想論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現存生類斷滅論七、現在生涅槃論五,共四十四種之末劫末見,合本劫本見十八種,共六十二見。

參閱長阿含第二十一經梵動經(佛光二‧五二七)。

[阿含辭典(莊春江)]六十二種邪見,觀察過去而生成的有五類十八種,第一類「我及世間是常」(四見),第二類「我及世間部分是常部分是無常」(四見),第三類「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四見),第四類詭辯論(四見),第五類「無因論」(二見),推論未來的有五類四十四種,第一類「死後有想」(十六見),第二類「死後無想」(八見),第三類「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八見),第四類「死後斷滅」(七見),第五類「現法涅槃」(五見)。

[佛光大辭典]梵語dvāsastidrstayah。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之六十二種錯誤見解。

此有數種異說:(一)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有十類六十二見之說,而對外道所執之諸論大別為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

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常論四種、亦常亦無常論四種、邊無邊論四種、種種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有想論十六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斷滅論七種、現在泥洹論五種,總計十類六十二見。

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亦舉出六十二見,然名稱略異,如右表所示。

(二)大品般若經之說:智顗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中依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於五蘊之上皆作四句,即過去之五蘊各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現在之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未來之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為六十句,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

(三)涅槃經之說:據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載,由五見,生六十二見。

灌頂之大般涅槃經會疏卷二十三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包括欲界之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亦同,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

邊見有六,即三界各有斷、常。

以上總計六十二見。

又依三大部補註載,即、離等四見,指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

列表如右。

〔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七、十住毘婆沙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六、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三〕p124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指在釋迦牟尼時代,佛教以外的各種學說。

總共有六十二種,故云六十二見。

然此有數種異說︰(1)《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及《梵網六十二見經》所載︰十類六十二見說。

係將外道所執大別為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

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四種遍常論、四種一分常論、二種無因生論、四種有邊等論、四種不死矯亂論。

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十六種有想論、八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七種斷滅論、五種現法涅槃論。

合計為十類六十二見。

(2)《涅槃經》所說︰由五見生六十二見。

灌頂《大般涅槃經會疏》卷二十三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邊見有六,合我見、邊見為六十二見。

我見五十六︰包括欲界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之五蘊也各有即、離等四見,亦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共為五十六見。

邊見有六︰指三界各有斷、常,合為六見。

又依《三大部補註》,即、離等四見為︰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

(3)《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過去五蘊各有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

現在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

未來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

合為六十句。

另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

◎附︰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3})所謂「六十二見」,是當時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門、婆羅門種種不同的偏別見解的總[HK836-9]。

如《長阿含經》卷十四〈梵網經〉中所說︰「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

」這六十二見又可大別分為十類︰(1)世間常存論︰四種。

(2)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

(3)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

(4)異問異答論(詭辯論)︰四種。

(5)無因而有論︰二種。

以上本劫本見十八種──於過去世所起常見。

(6)世間有想論︰十六種。

(7)世間無想論︰八種。

(8)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

(9)眾生斷滅無餘論︰七種。

(10)現在生中涅槃論︰五種。

以上末劫末見四十四種──於未來世所起斷見。

這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見解,佛陀曾加以批判並採納了眾說之長,以顯示其真正饒益有情的正道;矯正諸沙門、婆羅門各趨極端的思想,而發揮佛教無上的中道第一義諦。

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四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

」又《大般涅槃經》卷八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

」這是佛陀對待當時思想界流行的諸種學派的態度。

〔參考資料〕 《增一阿含經》卷七;《中觀論疏》卷十(末);《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三︰《十住毗婆沙論》卷八;宇井伯壽《六十二見論》。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是外道的邪見,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

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Google/ 異體字字典/ DigitalDictionaryofBuddhism/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四庫全書/ 國學大師/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印順全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