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吃力不討好?照顧者,請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對照顧者如此的身心狀況,可以從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足夠好的 ... 好比身為大姐的自己,在面對媽媽得癌症時,總是安慰難過的爸爸與弟妹,在 ... 首頁 / 長照長照總是吃力不討好?照顧者,請保持「剛剛好」的照顧就好不必事事追求完美,照顧過程不是一場競賽圖/ShutterstockAkkalakAiempradit 閱讀,對身體好! 2019-09-26分享傳送A+照顧家中生病的長者,不是考試,不需要大小事都要求滿分。

照顧的生活中,彼此都能自在是最重要的關鍵。

需要付出的時間不會短,需要付出的心力不會少,剛剛好的照顧,才能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在最平穩的狀態。

 多年前的一場意外中風,讓阿蘭的媽媽成了行動不便、需要24小時隨侍在側的照顧狀態。

當時,身為公務員的阿蘭,本想再多做幾年多存點錢,因為媽媽的狀態而提早申請退休,靠著退休金以及弟弟的幫忙,在家親自照顧著媽媽。

任何媽媽要用的耗材或是營養品,阿蘭總是親力親為,仔細研究比較後才選購,對於媽媽的呵護更是無微不至。

媽媽一個哈欠,就讓阿蘭精神緊繃,擔心是不是生病了或是不小心讓媽媽太累了。

甚至半夜只要聽到一點聲音就醒來,每次總是會仔細巡守一輪,才能放心去睡覺,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睡超過四個小時。

有時阿蘭的弟弟會在晚上來輪流照顧媽媽,但阿蘭始終不放心,即便弟弟前來幫忙的那天,阿蘭還是會半夜起身查看,親自確認沒問題了才放心入睡,弟弟怎麼勸都沒用,阿蘭就是讓媽媽的一舉一動牽動著自己的神經,長期下來,緊繃的壓力,讓她現在必須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面對照顧者如此的身心狀況,可以從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來說起。

這是由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克特(D.W.Winnicott,1896—1971)在《父母──嬰兒關係的理論》一書中發明的詞,意思是在好媽媽與壞媽媽之間,還有個「足夠好、剛剛好的媽媽」,而這剛剛好的媽媽反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更好的。

照顧也是如此,要追求好的照顧不如放寬心,「剛剛好的照顧」就好。

這個剛剛好不是偷懶、也不是不愛家人,而是要追求好的照顧容易讓照顧者逐漸遺忘自己、失去自己,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夠接近所謂好的照顧,而這不是照顧家人的長久之計。

剛剛好的照顧,讓照顧者在好與不好之間還有餘力喘息,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關係,才是長久之計。

千萬別照顧過度怎麼樣才是剛剛好的照顧呢?其實關鍵在照顧者身上。

對於照顧的付出與謹慎無可厚非,但是否有照顧過度的傾向呢?美國受歡迎的心理勵志作家梅樂蒂.碧緹(MelodyBeattie)在《練習設立界線》(TheNewCodependency :Help andGuidanceforToday'sGeneration)也提出同樣的討論,並且協助我們檢視自己是否容易有照顧過度的傾向,請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的情形。

• 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 儘管小美的哥哥下班後會到醫院幫爸爸洗澡,讓自己可以回家休息幾個小時再來醫院照顧爸爸,但自己會因為放不下爸爸或者擔心哥哥一個人能否照顧得來,就會一拖再拖並且再三叮嚀,常常和哥哥一起幫爸爸洗澡完再匆匆趕回家休息,但哥哥覺得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幫爸爸洗澡,其實不需要妹妹操心的。

• 替別人做他們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以及必須做的事在延緩長輩退化的照顧上其實是鼓勵自立照顧的,意思是如果是被照顧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盡量讓他自己做,例如:上廁所、吃飯、洗澡、刷牙、擦臉、梳頭……讓被照顧者還能做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的依賴照顧者,也是為了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

所以照顧者別什麼事情都不放心,都想要幫別人做好好的,有時可能會有反效果,別人也不一定領情的。

如果長輩想自己吃飯,照顧者可別因為飯菜會灑得的到處都是,就乾脆自己餵食比較快也省得清理,久了長輩也會習慣被餵食,而造成手部肌肉退化。

• 不等對方請求協助,自己主動處理好對方的需求例如:長輩的狀態是可以自己杵著拐杖去上廁所,我們可以在門外詢問有沒有哪裡需要幫忙,如果需要可以叫我。

盡量不要把門打開的在旁監看(隱私問題),隨時的攙扶、遞上衛生紙,而這些是長輩可以自己來的,其實,在身體狀況允許之下,長輩不一定喜歡有人協助上廁所的。

有時幫忙,也須要經過他人同意的不是自己一昧的付出,而別人其實不需要,然後再責怪他人不領情或者沒有感謝。

• 會介入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在醫院照顧家人時,聽到隔壁床的討論會忍不住想給予建議;看到隔壁房間的燈沒有關會覺得:她們怎麼沒關燈呢。

忍不住會去評論、參與或介入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看似熱心卻有點超出管轄的範圍管太多。

• 別人請我們幫忙時,我們做超過自己本份的事台灣人的熱心助人是世界聞名的,但我們有時會忽略了這個幫忙是否超過自己的能力與專業,幫忙超過了自己的本份會讓自己過度承擔了別人的責任,這會過度消耗自己的能量,而別人也無法從中得到學習與成長。

例如:家人請你幫忙預約某醫師的門診,但這個月的診都滿了,你感到很焦慮,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掛號的事情,其實可以先回覆家人滿診的情況,再看看是否需要其他幫忙,而不是把別人的需要一肩扛起。

• 別人不需要幫忙時,我們硬要幫忙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的幫忙,如果不是別人請求幫忙,我們硬要幫忙,這個幫忙反而是自作多情,造成他人困擾的。

例如女兒和媽媽說:不用再幫我準備早餐了,但媽媽還是怕女兒早餐吃得不夠豐盛、營養,依舊幫女兒繼續準備早餐,不顧女兒的意願與需要,硬是要幫忙,而這個幫忙是對關係沒有幫助。

• 我們單方面付出太多,彼此付出不均等當你習慣付出,不習慣接受;容易付出,不容易接受他人的好意、小禮物、讚美……所以自然導致雙方的關係是不平衡,因為一方總是無止盡的付出,也會造成另一方的壓力,因為無法同等的回饋,就會想保持距離來減輕壓力,反而對彼此的關係沒有幫助。

圖/ShutterstockImagePointFr。

• 忙著處理別人的感覺與問題,忽略了自己注意力通常放在他人身上:「你怎麼穿那麼少、你感冒要去看醫生啊、他為什麼要這樣說話、他的工作最近不順心真讓人擔心……」很少聽到「我」開頭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覺與需求,通常忙著照顧他人、幫別人解決問題,但其實最需要幫助的是自己,因為每個人只需要為自己負責,而不是為別人的事情去忙碌,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情與心情。

• 幫別人善後,別人什麼都不用做例如:每次一到週末,哥哥一家大小都回來家裡看媽媽,聚會要結束時大家會開始收拾桌上的碗盤以及垃圾,此時,妹妹會說不用啦!我來收拾就好了,你們先回家吧!雖然但內心偶爾覺得好累,但每當大家要一起收拾時,又不自覺會說出:「我來就好」。

• 自己代替別人發言,不讓別人發表自己的意見例如:陪媽媽去看醫生,醫生問診時,媽媽要回答時女兒卻打斷媽媽的話,幫媽媽回答,好像自己更了解媽媽病情,但病人是主體,可以讓病人先講,照顧者再補充,別剝奪病人為自己發聲的機會。

• 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時,我們投入得比別人還多會不自覺的習慣付出,擔心愧對於他人,過度追求問心無愧,於是埋頭苦幹絕不能做的比別人少,寧願多付出也不能少做怠惰。

內心有高道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可能也會不小心以同樣標準期待他人。

• 沒說出自己的需求你想吃什麼?都可以。

吃這個你覺得怎麼樣?看你們,我都可以。

這個送你當生日禮物。

唉呀!不要亂花錢啦。

不習慣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於接受人家的禮物以及讚美感到不自在,對於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困難的。

深層的潛意識是:我不值得被愛、不能快樂、不能享樂,所以也就不容易說出自己的需求讓他人了解,內心覺得我不重要、我沒關係。

• 只照顧別人的感受,自己的情緒或沒解決的事情放一旁好比身為大姐的自己,在面對媽媽得癌症時,總是安慰難過的爸爸與弟妹,在夜深人靜時才覺察到自己的內心也是需要被安撫的,就算有驚訝、悲傷、不捨的感受,以及正在經歷自己可能離婚的傷痛,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所以沒有告訴他們。

過度體貼、替他人著想,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把別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重要,總是壓抑內心感受、報喜不報憂、太過顧全大局,有時會體貼得讓旁人心疼。

• 替別人找藉口,但是不了解自己小明看到爸爸因為生病而變得鬱鬱寡歡,弟弟為了多增加點家庭收入,而多兼了一份工作,可是小明還是覺得弟弟是因無法接受爸爸生病才比較少回家,但其實小明自己對於回家看到爸爸也是充滿壓力的,看著以前總是撐起這個家的爸爸,現在卻倒下了,內心也是鬱悶的。

只是他反而把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這樣一來就比較可以不用接觸自己的內心狀況與感受。

• 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通常忽略自己的需要、也不習慣表達自己的需要,常常不自覺的付出,而旁人也不知道如何回報,也許對方感謝你送你東西,你會說:「不用啦、不要破費。

」而把人家的好意拒絕了,下次人家也不知道該不該送你東西、對你表達感謝,久了也會造成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 忍不住想照顧他人,想停止卻不知道何時該罷手看到別人可能需要幫忙就會忍不住上前,但當事人也許想要自己來就好。

例如:正在復健的中風病人,會很吃力地重新練習站立或者走路,每個步伐都很辛苦或者緩慢,儘管病人已經表達想要自己獨力復健,有需要再請求幫忙,但過度照顧的人還是會忍不住去上前協助。

照顧家人,也別遺忘自己靜下心來,看看這個照顧或幫忙他人,是別人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是別人真的需要你的幫忙,還是你習慣性地透過照顧別人,讓你有存在的價值、成就感與安全感。

好的媽媽會把家裡照顧好,也花心力在自己身上照顧好自己,因為有開心的媽媽,才有氣氛好的家庭以及情緒穩定的孩子。

照顧的每一天也是,讓自己精神、體力都保持在不過度勞累的狀態,自然而然會較從容,被照顧者也能感受到你的正能量。

因為真的沒有一百分的照顧,只有「剛剛好」的照顧。

照顧家人,也別遺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沒有身心穩定的照顧者,就無法給出有品質的照顧。

【心理師的暖心提醒】 • 小心別過度照顧家人,遺忘了自己。

 • 剛剛好的照顧,才不會倒下。

• 唯有身心穩定的照顧者,才能提供有品質的照顧。

(本文作者為看見心理諮商所/大專院校兼任心理師。

原文刊載於陳乃綾《解開照護枷鎖:人生必修的長照課,照顧家人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四塊玉文創)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哈佛商業評論/1號課堂/50+Copyright©1999~2021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9:00~12:30;13:30~17:00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