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門論講錄|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繼程法師以「一切法無我」為核心,為現代人簡介一百個佛學名相,特別著重於「五十一心所法」的講解,引導讀者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與作用——積極啟發「善心所法」的無盡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人文史哲
宗教
百法明門論講錄
百法明門論講錄
作者
釋繼程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百法明門論講錄:,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
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
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部論主」之稱的印度世親菩薩所造,由唐代玄奘法師譯。
全文只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為唯識法相宗的重要論書之一。
本論是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可說是唯識名相的提綱。
內容將宇宙萬有分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種)、心所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及無為法(六種)。
全論宗旨,主要說明「一切法無我」;如果能袪除對「我」、「法」的執著,即能契入如來藏性。
本書為繼程法師講解《百法明門論》要點的集結,透過法師清楚而有條理的解說,讀者能很容易地掌握唯識學的核心;如果能真正地理解百法名相,也就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唯識百法:從佛教心理學悟入無我法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世親菩薩依《瑜伽師地論》要旨,將唯識學簡化為五位百法;當初學者掌握住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的歸納架構,便能進一步深入經藏,洞察宇宙萬法的緣起。
繼程法師以「一切法無我」為核心,為現代人簡介一百個佛學名相,特別著重於「五十一心所法」的講解,引導讀者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與作用——積極啟發「善心所法」的無盡潛能,有效降低「煩惱心所法」的負面影響。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釋繼程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
期間曾親近印順長老、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
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楞伽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新版序】寫給台灣讀者【原序】一本時隔二十年完成的書緒言壹、釋論題貳、造論者一、世親菩薩略史二、世親菩薩的著作三、世親菩薩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四、世親菩薩著作完成的先後次第參、翻譯者一、玄奘大師略史二、玄奘大師之偉大肆、本論組織一、聖言量二、本論的宗旨(一)釋一切法1.唯識名相提綱2.一切法之分類3.佛教心理學之說明(二)釋無我三、解釋一切法(一)百法的分類說明法的次第排列百法名相1.心法(1)前五識(2)第六意識(3)第七識(4)第八識2.心所法Ⅰ.概述六位心所(1)遍行(2)別境(3)善(4)煩惱(5)隨煩惱(6)不定Ⅱ.解釋六位心所(1)遍行(2)別境(3)善心所法(4)煩惱心所法(5)隨煩惱心所法․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6)不定心所法3.色法(1)色法的意義(2)色法的分類4.心不相應行法(1)得(2)命根(3)眾同分(4)異生性(5)無想定(6)滅盡定(7)無想報(8)名身(9)句身(10)文身(11)生(12)住(13)老(14)無常(15)流轉(16)定異(17)相應(18)勢速(19)次第(20)時(21)方(22)數(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5.無為法(1)虛空無為(2)擇滅無為(3)非擇滅無為(4)不動滅無為(5)想受滅無為(6)真如無為四、解釋二無我(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原文】大乘百法明門論【附表】五十一心所法性業表
商品規格
書名/
百法明門論講錄
作者/
釋繼程
簡介/
百法明門論講錄:,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
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9789575984625
ISBN10/
9575984625
EAN/
9789575984625
誠品26碼/
2680412297007
裝訂/
平裝
頁數/
240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尺寸/
15X21X1.5CM
試閱文字
緒言:「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法的中心點只有兩個字:緣起。
雖然只有兩個字,卻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佛教與異教的不同處也是緣起,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深入佛法,就必須把握從緣起法裡所開展出來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繼程法師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論,大約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
若只看論文,很難明白,因論中只把百法的一百個名相列出。
如果繼續詳細地研究,就會發現這一百個名相並不簡單,因為這一百個名相已經概括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
若能把握百法名相,即是把握住論中的重要部分,也即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講解這部論,是要讓大家對唯識的名相有個概念(尤其是對心所法)。
雖然本論的中心點並非心所法,我在講解本論時,重點卻是放在心所法。
先把心所法弄清楚了之後,再讀《八識規矩頌》或《唯識三十頌》,許多可能面對的問題將可以輕易解決,因為在這些論頌中,都一再地提到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同時,從心所法中,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因為心所法就等於現代所說的心理學。
人生宇宙,森羅萬象,千頭萬緒,從何說起?種種學說,紛紛出現,皆為闡釋,此一奧祕。
各有所偏,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見解不確。
「人生」指的是我們和一切與我們有關係的眾生(當然包括了一切眾生),須知佛法雖詳言一切眾生,重點卻是人。
「宇宙」的範圍很廣,人也可說是一個宇宙。
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因為眾生無邊,故眾生的依靠也是無邊。
「宇宙」即是時間和空間。
時間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故說無始無終;空間也沒有邊際。
我們無法以思考和一般的知識來衡量時間與空間,所以說宇宙是「森羅萬象」的。
這些現象是非常複雜且非我們所能了解,它「千頭萬緒」,不知要「從何說起」?世間上的人大約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迷迷糊糊地過日子,對宇宙人生這回事一點也不關心,他們的一生,從嬰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平平凡凡地就過去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這樣;另有一部分的人,稍有思想,他們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為何會生、為何會死等問題感到疑惑,不滿現狀而欲尋出其根源、找出頭緒。
這樣一來,許多的問題就跟著出現,同時也產生了種種的答案。
我們是很普通的人,並不能開創新的學說,但從古人的學說中,卻可以找出答案。
思想敏銳者,可以創立他們的學說,因此「種種學說,紛紛出現」,這些學說的出現,「皆」是「為」了「闡釋」「此一」宇宙人生的「奧祕」。
在這些學說中,可分為宗教、哲學、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
總之,在社會、世間上的各種學說的創立,其最終的目的,沒有離開解釋宇宙人生奧祕這個目標。
雖然有時會發現他們都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些學說的出現,主要是在解釋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和奧祕,所有的學說就不會出現。
在這些學說中,有從物質、心理、整個社會或神化立場來看這個宇宙人生,其中也有屬於宗教和人生方面的,但是所有的學問都「各有所偏」:他們不是「各是其是」,便是「各非其非」,「見解」當然「不」能達到正「確」無偏了。
中國人對死的看法,是以為人死為鬼,印度人則以為人死必墮地獄;後來地獄的思想,經由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才有地獄的觀念。
基督教認為人有兩世,第二世有兩條路可走——天堂或地獄:相信上帝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
這是一種以上帝為主的宗教。
另一種是三世的思想,這種思想在佛陀以前的印度早就有了,但所說的不太正確。
佛陀成道後,才把三世因果論提出加以改善,成了佛教裡的「因果論」。
因果的道理,簡單地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稍微詳細的說法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可是這只是某一個期限的生命因果。
佛陀所說的因果不只這樣,它牽涉許多問題,如「業力論」、輪迴的主體等。
許多佛學思想家,都認為對「因果論」解釋得最詳盡、最精密的就是唯識學,因為唯識學是以因明學來分析因果的重點。
世尊說法,八萬四千,世人慧淺,莫領其旨。
彌勒慈悲,造瑜伽論,簡約諸法,六百六十。
世親領旨,簡為百法,分為五位,斯旨明矣。
「佛陀(世尊)說法」時,多用「八萬四千」、恆河沙等字眼來形容他所說法之多,其用意並非有一個固定的數目,只是為了說明法有很多,很難計算。
佛陀曾有一次對他的弟子如此說:「我已說的法,就如指甲中的灰塵那麼少;我未說的法,就如大地的灰塵那麼多」,意味著佛陀告訴眾生的法,只是他所說的一小部分,可是這一小部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多了。
如《藏經》,雖然篇幅很多,但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卻只是佛陀說法的主要部分,仍有許多沒有被記載。
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法是這麼的多,只是「世人」智「慧淺」薄,「莫」能「領」會「其」(佛法)宗「旨」或重點。
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若以信仰上來說,這是退步,但是在研究佛學上來說,卻是進步。
有許多學佛者,都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學佛了一、二十年,對於佛學是懂一些,但是對真正的佛法卻不懂,因此就會發生一些奇怪的行徑,如拜神、燒往生紙等,這是由於他們沒有把握到佛法的中心點。
佛陀為何要說許多法,不像耶教只有一本《聖經》呢?佛陀不得不說這麼多的法,是因為眾生的毛病實在太多了。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學佛者必須學著把握佛法的中心。
佛法的中心點只有兩個字:緣起。
雖然只有兩個字,卻包括了所有的佛法,離開了「緣起」就沒有佛法。
佛教與異教的不同處也是緣起,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深入佛法,就必須把握從緣起法裡所開展出來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所說的法如此廣博,若不能把握其中心點,不易學好。
「彌勒」菩薩有鑒於此,便「慈悲」地「造」了《「瑜伽」師地「論」》,共有百卷。
他「簡約」地將一切「諸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
唯識宗的創始人是為人所知的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可是在無著的歷史,說他是跟隨彌勒菩薩學唯識。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著時常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另一說是確實有彌勒這個人。
印度向來不重歷史,有許多重要和了不起的歷史人物最後都被埋沒,不為後人所知;也有些重要的思想家或宗教家,最後變成了神話裡的人物。
如佛陀的本生故事,實際上在印度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歷史上卻找不到這些事物和人物的記載,反而在佛典中找到。
彌勒菩薩的情形,大致上也是如此。
在唯識學上,彌勒是一個主要人物,他的《瑜伽師地論》是研究唯識者不能不讀。
如果不讀此論,雖然也把握了唯識某方面的要點,卻不能了解唯識的全部。
現在的研究者,若無法把整部《瑜伽論》看完,可以看前人研究《瑜伽論》所寫的論著或文章,這樣也能多少了解其大概。
實際上,這部《瑜伽論》並不容易了解,但它已經是把佛法簡約為六百六十法了。
六百六十法對我們來說還是太多了點,許多人仍然無法加以探討了解,所以「世親」菩薩在「領」會《瑜伽論》的宗「旨」後,再把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再將其「分為五位」,故稱五位百法。
分類的目的除了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外,還蘊藏了重要的意義,這在敍述論中內容時會說明。
當世親把法簡約為五位百法時,佛陀(斯)說法的宗「旨」,已經很清楚「明」了「矣」。
只要把百法讀完,對佛法的了解相信會有相當地把握,當然這還是不夠,因為它畢竟只提出名相,稍微說明宇宙的情形而已。
其實,其中還牽涉許多問題,如心王的解說,只一個阿賴耶識的問題就已經很繁瑣了。
假如能把百法中的每一法及其所牽涉的問題弄清楚,大致上來說,對唯識學已經相當地了解了。
我對本論有關八識心王的講解只是一個大略的解說,原因是八識所牽涉的範圍太廣,一時無法解說詳盡。
我比較注重後面的部分——心所法,讓大家能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和過程,如知道自己的毛病是在哪一方面,就會安心地接受它,當然也要設法去改進它。
在百法裡,有一部分即是說明如何改掉不好的習慣和煩惱,這是百法中很重要的部分;至於其餘的部分,解說時會較簡略。
試閱文字
認識佛教心理學:日本學者曾說過:「佛教心理學的目的,不是要以心理活動為活動而說的,而是要以分析、觀察心理的活動作用來資助我們的修養。
」佛教心理學是一種倫理心理學。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
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繼程法師本論的宗旨在「一切法無我」裡已經包含無遺了。
整部論從開始到結束,就只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但是,既然一切法是無我的,論主又何須把一切法分為一百種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論主欲闡明世間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我」的涵義有三,即主宰義、獨一義、不變永恆義。
既然宇宙人生可分成一百種,那我們可試從一百法中去尋找是否有一個能主宰的、獨一的、不變且永恆的個體。
如果找不到,就足以說明一切法或人生都是無我。
「一切法無我」不但可說是本論的中心點,也可以說是唯識學的中心。
佛陀講唯識,後來的古德解說唯識,其理由就是為了說明「無我」法門,即是說,通過唯識我們就能了解「無我」。
佛說「三法印」,其中的「諸法無我」印就是在講「一切法無我」。
除此之外,佛也說「緣起」、「因果」、「輪迴」,但最後又說「無我」。
在佛陀未成道以前,印度已經有許多學說存在了。
這些學說裡,大都有一個中心思想——輪迴。
幾乎所有主張有輪迴的學說,都認為有一主體,即是「我」在輪迴,於是就認為只要把「我」提昇至與梵天融合時,就可以了脫生死,不再輪迴了。
但是,佛陀所說的輪迴不一樣。
佛教的中心思想在緣起,既然是緣起,則必然是無我;既是「無我」,那到底是誰在輪迴?這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許多祖師從佛陀的說法裡發現到有關的說明,其中一種是唯識,這是說唯有神識在輪迴。
此處所說的神識與靈魂不一樣:靈魂是不變的、是「我」的個體,而神識卻是會改變的,這是由於我們接觸外境而造業的關係。
業力的形成便是使神識一直改變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若是一直存在,我們就會不停地輪迴——由神識帶領著去輪迴。
假如能把這種力量(業力)滅去,就不必再輪迴,反而融入宇宙的空性裡,達到涅槃的境界。
唯識學「一切法無我」的宗旨,在《百法明門論》裡很明顯地被提了出來,但卻沒有詳細的分析,所以我把它提出來分析。
(一)唯識名相提綱在研究唯識前,只要能先把握百法,就已經是作了一個很好的準備工夫。
唯識學裡的許多名相,百法裡雖然沒有提到,但都離不開百法,所以說百法是唯識名相的提綱。
如果想在研究唯識學上下點工夫,就必須先掌握百法名相,如此一來,在研究工作上才會有助於許多問題的解決而不會受到名相的困擾。
研究佛學的大問題,即是經常都會為名相而頭痛,但如果能掌握名相,在研究經典或佛書時就容易多了。
(二)一切法之分類一切法被分成五大類:心法、心所有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
這五位法的分類是讓大家知道宇宙萬有都是由這五類法所形成。
如有情世間裡,就一定離不開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若是器世間,就一定是指色法,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有為法。
不過,在聖人的境界裡就一定是無為法或是出世間法。
這樣的說明,已經把整個宇宙的情況都很詳細地分類了。
從宇宙萬有的分類,我們可以明達宇宙觀,同時也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就很容易墮落;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不但不易墮落,還可以過著正當的生活,更能把生活的素質提昇。
人總不能只生活在物質的生活裡,精神生活還是需要提昇的。
通過明瞭世界與我們存在的關係,才會用正確的方法生存。
(三)佛教心理學之說明這裡說的是五位百法裡的心所法。
心所法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即是心理作用。
若再深入研究,即是心法。
目前世界上研究心理學的人,大約只能研究到心所法和前六識,講到第七識和第八識時,這些心理學家就捉不到頭緒了。
不過,有許多心理學家在研究過心理學以後,發現了一個問題:除了我們所能了知的前六識外,還有一種潛伏著的、為人所不能了解的精神作用,他們把它叫做「潛意識」(如果以唯識眼光來看,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一種較深入的作用而已;若再深入,也只是對第七識的一種很表面的看法)。
除此之外,他們尚無法深入第七識和第八識。
所以,心理學家的研究最終還是逗留在某一個階段。
假如他們能有機會研究唯識學,相信能得到更多的啟示、更好的發揮,對人類的心理會有更深入的提示。
佛教講心理學,與一般的心理學並不完全一樣。
一般心理學只是為了說明人類的心理作用是怎樣一回事,所強調的只是說明。
不過近年來,美國有許多心理學家已經從說明的範圍跨進了一步,開創了一種「實用心理學」。
這種心理學是要讓人們在了解自己的心理作用以後,進一步地將一些不正確的心理糾正過來,發揮好的心理作用。
實際上,這種看法在佛陀時代已經被提出來了。
佛教的心理學,有人稱它為「倫理心理學」,屬於道德性的心理學。
若能對心理學分析、明瞭,就能達到佛教「斷染成淨」的目的,這也是我們研究佛教心理學所應有的態度。
佛教心理學既然是一種道德心理,自然要強調道德觀念,使人能分辨是非與染淨,進一步消除不好的心理,引發善的心理。
日本一位學者曾說過:「佛教心理學的目的,不是要以心理活動為活動而說的,而是要以分析、觀察心理的活動作用來資助我們的修養。
」佛教心理學不只是為了說明人類的心理活動而已,更是一種倫理心理學。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
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研究佛教心理學與研究一般心理學,應持有不同的態度(不過,現代的心理學也漸趨於重視心理學的實用法),這是有因緣的。
現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在物質生活進步的世界裡,精神卻非常空虛,經常發生精神或心理上的毛病。
用醫學來治療是不容易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透過種種研究,觀察他的行為談吐,了解其家庭背景、環境等之後,就能找出其毛病所在,然後針對其病加以治療。
這種情形在今天的美國是非常普遍的。
不過,心理治療有時並不能根治,所以許多西方人士非常嚮往佛教或東方宗教,因為東方宗教自古以來都很強調心理道德。
禪學初傳入西方時便掀起一片熱潮,就是因為「禪」是一種最根本的心理治療法。
一般,東方國家的心理問題沒有西方國家那麼嚴重,但近年來東方國家的年輕人已經逐漸出現這種毛病——精神空虛,心裡好像失落了一些什麼。
這種毛病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對物質的需求太過強烈,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這就必須通過佛學或一般的心理學,才能真正地治療這種心理毛病。
下表為「百法五對表」,就是把法不斷地分析,到最後會發現為什麼佛教的心理學會被稱為「道德心理學」或「倫理心理學」。
試閱文字
五位百法簡析:「百法五對表」是針對心所法而講,它不只說明了百法的宗旨,同時也強調了佛教心理學所指的道德修養——把善心所法如法發揮,把煩惱心所法斷除。
這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點。
——繼程法師第一對:首先把百法分成無為法與有為法(因百法包含了世間出世間法)。
有為法即世間法,無為法即出世間法。
由於無為法實際是無法解說的,所以暫時擱無為法於一邊來談有為法。
第二對:有為法中,又分為假法與實法兩種。
所謂假法,表示這些法其實是不存在,但由於實法的存在,假法也就從實法的分位上假立。
因為假法是假立的,所以也將它暫擱一邊不談。
第三對:實法可分成色法與心法兩種。
色法即器世間和身體。
色法與心法相依互存,心法若不存在,色法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比如一個剛死不久的人,身體雖然還完整地存在著,可是卻沒有作用,這就是因為其心法已經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心法的作用是如何地殊勝,故又暫時遣去色法,留下心法。
第四對:心法裡又有心王和心所兩種法,心王是心法的主體,又是不容易了解的(尤其是第七識和第八識),只能從各個角度來看。
當心王接觸外境時,必須與心所法同時生起,否則心王就沒有作用。
心王就如蠟燭,心所法則如點在蠟燭上的火,如果蠟燭還沒有點火時,它是沒有作用的,因為它不能照亮;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蠟燭,也一樣不能點火。
又如睡覺時,心所法不生,故心王就沒有作用;待醒來時,心所法生起與心王相應,認識的作用又再生起,這就可以看出心所法是一種可以左右心王的力量。
因此,把心王放開,先來分析心所法(主要是分別其善惡)。
心所法裡有一部分是屬於無記性,無所謂善惡:它可以善、可以惡,但本體卻是無記,故說遍於三性;其善惡的分別,決定在與之同時生起的心所法是善或惡?在六類的心所法中,遍行、別境、不定三類是屬於三性或無記性,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才有善惡的分別。
因為遍行等三類沒有善惡分別,也把它置之一邊暫時不談,只剩下善心所法十一、惡心所法二十六。
第五對:惡心所法中,有六種是根本煩惱、二十種是隨煩惱。
六種根本煩惱有時也被分成十種,即是從第六種不正見裡分出五種不正見(一般說惡心所法有二十六種)。
善心所法只舉出十一種,因為這十一種最重要。
了解了這十一種善心所法,對我們的修養或修行有很大的幫助,能使我們把惡斷除,故善心所法是「應修」的,或說是日常生活裡所應該發揮的。
惡心所法有二十六種,這是「應斷」的,因為它們是煩惱的心所法,只要把它們斷除了,就不會再造惡業,這就能達到斷惡修善、轉染成淨的目的。
然後,再進一步地連斷惡轉染和執著善心所的心理也捨掉而進入無為(因為善心所法還是有為法)。
若我們要修出世間法,就一定先要好好行持世間善法,然後再把它捨掉而進入無為的境界。
我們現在是著重在善惡心法的了解,因為這對我們的修養有著太重要的關係了。
可是善心所法只有十一種,而惡心所法卻有二十六種,因此造惡業的機會比造善業的機會多;往往善心所法還來不及生起,惡心所法已經生起了。
我們會發現自己學佛後,反而有更多煩惱,這是因為在未學佛前,不知道有二十六種煩惱(其中還可再分析得更細微),學佛後知道煩惱有這麼多就更覺煩惱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沒學佛者會少一種矛盾——沒有必要在善惡中掙扎;但學佛後就必須掙扎,因為煩惱比善心所法重,要以薄弱的力量來對抗強烈的力量當然就會感到很苦。
前面談過的「百法五對表」是針對心所法而講,它不只說明了百法的宗旨,同時也強調了佛教心理學所指的道德修養。
研究佛教心理學不單是為了了解心理活動,同時也因為已對心理作用作了進一步的了解,所以可以引導我們向上向善——把善心所法如法發揮,把煩惱心所法斷除。
這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點。
我們學佛或更進一步地欲了脫生死,實際上就是在面對一場挑戰,但這不是一場向外的戰爭,而是向內心的挑戰。
對內戰爭與對外戰爭皆同樣要了解一個道理:必須了解對方和自己,否則戰爭還未開始就會垮了。
善心所法是我們的朋友,煩惱心所法是我們的敵人,了解了這一點,就懂得如何利用朋友的幫助去打倒敵人,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如果不知道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場戰爭註定要失敗;只有在充分了解誰是友、誰是敵之下,才有戰勝的希望。
學佛後愈來愈多煩惱是因為看到了敵人,看到了敵人就無法不起煩惱。
未學佛前發現不到有敵人的存在,而實際上敵人就在周圍,隨時可以把我們打垮。
在發現不到有好朋友的情況下,一生可說是在沒有意義中度過,迷迷糊糊地就讓一生過去了,對自己的將來無法預料。
不過,如果對心所法有所了解,對自己的未來就不會沒有交代,反而會進一步去轉染成淨、斷惡修善,不必為將來擔心。
人會怕死,因為不知道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如果有把握不墮落惡道、有把握將來還有機會學佛,就不會怕死了,因為死本來就不可能避免的。
分辨出誰是友、誰是敵之後,就要懂得如何借助朋友的力量去打倒敵人。
當然開始時,只能先遠離敵人,不要讓它有機會來干擾,然後才進一步把它調伏,最後把它「除掉」,這樣就能得到解脫。
學佛需要通過戒定慧,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持戒能使人離開煩惱,雖然煩惱還是存在,但由於戒的力量(戒體),它能使我們遠離煩惱而得以修定;有了定力,就能把煩惱調伏下來,再進而從定發慧,把煩惱斷除掉。
不過,在還未運用這些方法之前,還是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此才有可能修習戒定慧。
所以,修行的基礎就是對佛理要了解,否則就是盲目修行,就如有許多人在聽說某某金剛上師要來,就人云亦云地去接受灌頂,一點也不了解灌頂的意義和灌頂後要如何修習,結果一點效用也沒有,這是沒有意義的。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延伸文章資訊
- 1百法明門論講錄| 誠品線上
繼程法師以「一切法無我」為核心,為現代人簡介一百個佛學名相,特別著重於「五十一心所法」的講解,引導讀者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與作用——積極啟發「善心所法」的無盡 ...
- 2百法明門論講錄(釋繼程) | 蝦皮購物
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購買百法明門論講錄(釋繼程)
- 3百法明門論講錄 - Master Cheng - 主页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繼程法師. 論旨在 ...
- 4百法明門論講錄 - 華藝電子書
百法明門論講錄. 作者: 釋繼程 (著); 學科分類: 宗教類; 書籍分類: 宗教研究; 出版社: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09; 語文:繁體中文 ...
- 5百法明门论讲录- 释继程, 法鼓- 台湾图书- 邮费全免 - YESASIA
《百法明门论》是四、五世纪时,为有「千部论主」之称的印度世亲菩萨所造,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全文只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经》的两倍,为唯识法相宗的重要论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