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門論講錄 - Master Cheng - 主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

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繼程法師. 論旨在 ... 主页 繼程法師 关于 摩提 概念 消息 法寶分享 文章分享 媒体 墨寶 MP3 慧燈静修組 法雨出版組 关于 出版消息 活動時間表 联络我们 友好链接 记住我 忘记密码? 忘记用户名? 创建账户 百法明門論講錄 RM18.00单价 重量:0.348kg 断货 一本時隔二十年完成的書 流逝的歲月中,有好多事似乎變得遙遠了。

遙遠的事,大多記憶模糊了。

有隻字片言留下成紀錄,或許還會喚回一些較清晰的記憶,但清晰中還是有一些模糊的,或片面的、片段的。

因此對過去的,在沒有需要成為開示內容的,都讓它們過去了。

偶爾提起的過去,也只是開示中有作用的,但也是片面的、片段的。

至於過去講過的,即使錄音了,也很少或幾乎沒有去聽了。

記錄的,往往是在出版時,因為校對再閱過一遍,過後也很少再去讀了。

很少回頭看過去,盡量專注於現前因緣,並對可見的未來作適當的安排。

一段一段都是過程,延續著卻各有因緣,不同因緣中卻前前推向後後。

無常、流動是一切法的實相,那是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無我、本性空的。

緣起顯現出來的相與用,依著本性空而流動、變化、無常,若能直見空則剎那的生滅,只於當下的因緣具足時運作,即於當下滅去。

然而人的感覺卻真實地感覺其實體不變、常恆,故而形成流轉的動力,心亦染著於此而輪迴生死。

當然在現實中,若尚未見空、無我者,此實體感、我執等作用歷然,但若明此正見而在此實我中,不妨學習將過去、現在、未來等作用切開,雖在我執作用中仍無法滅去流轉動力,卻仍可使流轉的力度減輕。

學習把過去放下,安住現前因緣,不刻意計畫未來,在現前因緣具足時將應做的事做好,當成為過去時就學習放下,減少負擔、動力。

《百法明門論》的講解,筆錄到如今打字、即將出版,期間隔了將近二十年。

除了講課時主動外,接下來的過程都是被動的,只是讓因緣一段一段地運作。

現在雖然不可能再講出那樣的內容,卻也不能否定當時講解時對佛法體會的程度。

隨緣出版了這本講錄,喚起一些回憶,也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痕跡。

感謝所有為出版這本書而努力的同學,同時要告訴大家:不要停留,放下完成的,安住現前的,繼續走下去。

  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凌晨 聖嚴師父來馬弘法前夕於太平 1.【認識佛教心理學】 日本學者曾說過:「佛教心理學的目的,不是要以心理活動為活動而說的,而是要以分析、觀察心理的活動作用來資助我們的修養。

」佛教心理學是一種倫理心理學。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

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繼程法師 論旨在「一切法無我」裡已經包含無遺了。

整部論從開始到結束,就只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但是,既然一切法是無我的,論主又何須把一切法分為一百種呢?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論主欲闡明世間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我」的涵義有三,即主宰義、獨一義、不變永恆義。

既然宇宙人生可分成一百種,那我們可試從一百法中去尋找是否有一個能主宰的、獨一的、不變且永恆的個體。

如果找不到,就足以說明一切法或人生都是無我。

「一切法無我」不但可說是本論的中心點,也可以說是唯識學的中心。

佛陀講唯識,後來的古德解說唯識,其理由就是為了說明「無我」法門,即是說,通過唯識我們就能了解「無我」。

佛說「三法印」,其中的「諸法無我」印就是在講「一切法無我」。

除此之外,佛也說「緣起」、「因果」、「輪迴」,但最後又說「無我」。

在佛陀未成道以前,印度已經有許多學說存在了。

這些學說裡,大都有一個中心思想——輪迴。

幾乎所有主張有輪迴的學說,都認為有一主體,即是「我」在輪迴,於是就認為只要把「我」提昇至與梵天融合時,就可以了脫生死,不再輪迴了。

但是,佛陀所說的輪迴不一樣。

佛教的中心思想在緣起,既然是緣起,則必然是無我;既是「無我」,那到底是誰在輪迴?這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許多祖師從佛陀的說法裡發現到有關的說明,其中一種是唯識,這是說唯有神識在輪迴。

此處所說的神識與靈魂不一樣:靈魂是不變的、是「我」的個體,而神識卻是會改變的,這是由於我們接觸外境而造業的關係。

業力的形成便是使神識一直改變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若是一直存在,我們就會不停地輪迴——由神識帶領著去輪迴。

假如能把這種力量(業力)滅去,就不必再輪迴,反而融入宇宙的空性裡,達到涅槃的境界。

唯識學「一切法無我」的宗旨,在《百法明門論》裡很明顯地被提了出來,但卻沒有詳細的分析,所以我把它提出來分析。

(一)唯識名相提綱 在研究唯識前,只要能先把握百法,就已經是作了一個很好的準備工夫。

唯識學裡的許多名相,百法裡雖然沒有提到,但都離不開百法,所以說百法是唯識名相的提綱。

如果想在研究唯識學上下點工夫,就必須先掌握百法名相,如此一來,在研究工作上才會有助於許多問題的解決而不會受到名相的困擾。

研究佛學的大問題,即是經常都會為名相而頭痛,但如果能掌握名相,在研究經典或佛書時就容易多了。

(二)一切法之分類 一切法被分成五大類:心法、心所有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

這五位法的分類是讓大家知道宇宙萬有都是由這五類法所形成。

如有情世間裡,就一定離不開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若是器世間,就一定是指色法,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有為法。

不過,在聖人的境界裡就一定是無為法或是出世間法。

這樣的說明,已經把整個宇宙的情況都很詳細地分類了。

從宇宙萬有的分類,我們可以明達宇宙觀,同時也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假如缺少正確的人生觀就很容易墮落;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不但不易墮落,還可以過著正當的生活,更能把生活的素質提昇。

人總不能只生活在物質的生活裡,精神生活還是需要提昇的。

通過明瞭世界與我們存在的關係,才會用正確的方法生存。

(三)佛教心理學之說明 這裡說的是五位百法裡的心所法。

心所法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即是心理作用。

若再深入研究,即是心法。

目前世界上研究心理學的人,大約只能研究到心所法和前六識,講到第七識和第八識時,這些心理學家就捉不到頭緒了。

不過,有許多心理學家在研究過心理學以後,發現了一個問題:除了我們所能了知的前六識外,還有一種潛伏著的、為人所不能了解的精神作用,他們把它叫做「潛意識」(如果以唯識眼光來看,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一種較深入的作用而已;若再深入,也只是對第七識的一種很表面的看法)。

除此之外,他們尚無法深入第七識和第八識。

所以,心理學家的研究最終還是逗留在某一個階段。

假如他們能有機會研究唯識學,相信能得到更多的啟示、更好的發揮,對人類的心理會有更深入的提示。

佛教講心理學,與一般的心理學並不完全一樣。

一般心理學只是為了說明人類的心理作用是怎樣一回事,所強調的只是說明。

不過近年來,美國有許多心理學家已經從說明的範圍跨進了一步,開創了一種「實用心理學」。

這種心理學是要讓人們在了解自己的心理作用以後,進一步地將一些不正確的心理糾正過來,發揮好的心理作用。

實際上,這種看法在佛陀時代已經被提出來了。

佛教的心理學,有人稱它為「倫理心理學」,屬於道德性的心理學。

若能對心理學分析、明瞭,就能達到佛教「斷染成淨」的目的,這也是我們研究佛教心理學所應有的態度。

佛教心理學既然是一種道德心理,自然要強調道德觀念,使人能分辨是非與染淨,進一步消除不好的心理,引發善的心理。

日本一位學者曾說過:「佛教心理學的目的,不是要以心理活動為活動而說的,而是要以分析、觀察心理的活動作用來資助我們的修養。

」佛教心理學不只是為了說明人類的心理活動而已,更是一種倫理心理學。

一般心理學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只是為了說明心理活動而已。

了解了心所法後,就能了解自己,這即是我講本論的重點。

研究佛教心理學與研究一般心理學,應持有不同的態度(不過,現代的心理學也漸趨於重視心理學的實用法),這是有因緣的。

現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在物質生活進步的世界裡,精神卻非常空虛,經常發生精神或心理上的毛病。

用醫學來治療是不容易解決這些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透過種種研究,觀察他的行為談吐,了解其家庭背景、環境等之後,就能找出其毛病所在,然後針對其病加以治療。

這種情形在今天的美國是非常普遍的。

不過,心理治療有時並不能根治,所以許多西方人士非常嚮往佛教或東方宗教,因為東方宗教自古以來都很強調心理道德。

禪學初傳入西方時便掀起一片熱潮,就是因為「禪」是一種最根本的心理治療法。

一般,東方國家的心理問題沒有西方國家那麼嚴重,但近年來東方國家的年輕人已經逐漸出現這種毛病——精神空虛,心裡好像失落了一些什麼。

這種毛病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對物質的需求太過強烈,忽略了精神上的需要,這就必須通過佛學或一般的心理學,才能真正地治療這種心理毛病。

下表為「百法五對表」,就是把法不斷地分析,到最後會發現為什麼佛教的心理學會被稱為「道德心理學」或「倫理心理學」。

我的购物车 购物车是空的 最新法雨叢書 RM18.00单价 百法明門論講錄 断货 Copyright©2012ccmati.comWebsiteDesignbyZoewebs 虚拟主机赞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