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母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你的情緒找到出口了嗎? | 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捨不得,是對家人的關懷,以及情感的連結,代表我很珍惜他們。

... 就看不見了最需要被珍惜的部分,開始對照顧父母感到煩躁,「因為爸媽生病了,過程 ... 首頁 / 長照長照照顧父母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你的情緒找到出口了嗎?說不出口的愛與無助圖/ShutterstockBlurryMe 閱讀,對身體好! 2019-08-27分享傳送A+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當自己感覺不舒服,很容易在解讀情緒的時候,用「好」、「不好」簡單的詞彙來總結心情,或是當情緒負荷得很重時,只會認為自己受不了了。

可是,有時候這種滿溢的情緒裡頭,並不是全部都是壞的部分,也有一些美好的東西存在。

比如說,我捨不得爸媽受苦,這種捨不得的感受往往背後還連結著一個情況是——但是我好像幫不到忙。

這個心底「想為他們多做些什麼,卻發現自己無法再改變什麼」的聲音,是許多人無法輕易察覺的,只知道自己的情緒很低落,忽略了導致這項情緒的主因——捨不得卻又無能為力。

❝捨不得,是對家人的關懷,以及情感的連結,代表我很珍惜他們。

 ❞所以情緒是有層次的,因為看見了父母受苦,所以開始知道對父母的孺慕之情,但這中間又加進了身為兒女的責任、對病痛束手無策的無助,以及對病情感到焦慮,當林林總總加起來之後,整個情緒層層疊加,最後就看不見了最需要被珍惜的部分,開始對照顧父母感到煩躁,「因為爸媽生病了,過程中,我憂心、慌亂、無助以及照顧的負荷,將原本生活規劃都被打亂了!」情緒是一個整體,它有過程、有層次,也會有轉換;它可能也來自和環境相扣的因果連結,當然也會有扭曲的情緒反應。

所以,當情緒上來時,把自己的思緒拉離當下,才能看見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才明白當下為什麼要生氣。

因為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會有很多情緒佔據你的思考,如果有機會可以仔細分層,也許可以看見情緒不同的層次跟不同的面向。

憤怒不只是宣洩,也是保護情緒也是一種保護作用,例如憤怒。

憤怒讓我們在意見的爭論拉扯時,有機會停在某一個情境或事件裡面,去發洩這個情緒,除非是一怒之下做出了衝動的決定,否則就會停留在事件當下,去進行更多的對話。

所以,憤怒其實是一種保護,它讓我們停下來,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去想、去探討到底怎麼了?照顧者的憤怒情緒通常是因為壓力很大,而壓力來源是因為在乎又無助,或是某一個感受、想法因為不被理解受傷了,所以感到憤怒。

如果停在憤努的當下,不著急著做出決定,其實看清楚了之後,更知道要怎麼去表達自己的在乎,以及受傷的感受,這就是所謂「事緩則圓」。

情緒其實是對應的,一方面是一種宣洩,另一方面也是種保護。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可以當作是對自己的幫忙,讀懂情緒是第一步。

因此,該怎麼陪著長輩或是兒女看見、了解自己的情緒,替他們一個一個解套,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身心俱疲,照顧者成弱勢者很多照顧者,他們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很緊密,但在照顧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情緒的衝突與矛盾。

明明心裡很關心,也很用心在照顧,卻因為被照顧者的不配合、堅持自己的意見,或是經常指責照顧者的情況下,導致壓力一點一滴地累積,最後爆發憤怒的情緒,若不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出現用不當的方式和被照顧者互動,更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虐待的情形。

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

有時,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著同樣的模式。

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

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子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

鬆了一口氣,我錯了嗎?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

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

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捨。

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

對很多的照顧者來說,光是要照顧病患,時間跟壓力追得快要喘不過氣,並沒有多餘的心力來處理屬於自己這種偶爾出現、一閃而過的預期性哀傷情緒。

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發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

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

」此時,兒子的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

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

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

「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鬆懈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

暫時出現的輕鬆、無感,都是正常哀傷情緒反應 「為什麼我感覺輕鬆了?是不是代表我不愛他?」「為什麼我對他的離開,好像沒太多感覺?」其實很多子女對於長輩離開之後,會有這麼一小段時間,出現一種卸下重擔的輕鬆感,但這種感覺不會一直持續,它只是一個過程。

因為照顧長輩的那段時間確實非常辛苦,所以當壓力解除之後,的確會有一種輕鬆感,但不久後,接踵而來的是子女對逝者的懷念、悲傷,甚至要開始重新尋找生活重心時,也會感到焦慮;遇到很多繁雜的事情時,可能也會產生憤怒。

事實上,當親友去世後,會有許多情緒夾雜在一起,然而令照顧者最困惑的卻是那份輕鬆感,更因此可能對自己感到憤怒,想著怎麼可以有輕鬆感,而過不去這個情緒的「坎」。

因此,有些人就會透過指責別人把憤怒往外丟,覺得一定是哪個部分沒有做好,誰應該為親人的去世負責,如此好讓自己心中的那份輕鬆感得以掩飾。

有些人可能對於被照顧者的離世無感而覺得困惑,「我應該很悲傷、很沮喪,為什麼我沒有那些情緒?」他覺得自己應該要有的情緒,卻沒像預期中出現時,當下的困惑可能也帶有罪惡感,糾結其中會感到慌亂。

這個慌亂反而引發了他的另一種焦慮,對許多事情開始覺得煩躁,不同的情緒全糾結一起。

當我們遇到這種個案時,會讓他理解哀傷的情緒原本就是複雜且多變,即便是輕鬆感都是合理的狀態,告訴他這是因為過去沒日沒夜的照顧,終於可以在事情過後喘一口氣的反應,讓他懂得自己並不是無情的人,使得他們不至於淹沒在罪惡感中。

哀傷是一個調適的過程,每個人的哀傷調適歷程是個別性的。

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哀傷反應,但不會持續停留在某種情緒狀態中太久,而且多種情緒的交錯出現,也是相當常見的事。

在最初失落發生的3到6個月,較會出現明顯且強烈的哀傷反應,之後逐漸情緒的平緩,通常2至3年的哀傷調適,都是一個正常的歷程。

這個調適的過程中,可以藉由參與一些活動或投注個人有興趣的事物,如旅遊、運動或手工創作,甚至適當的投入工作等,都是幫助自己哀傷調適的方法,多數的人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後,慢慢的回生活的日常。

(本文作者為社會工作師、諮商心理師。

原文刊載於蔡惠芳《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博思智庫)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哈佛商業評論/1號課堂/50+Copyright©1999~2021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9:00~12:30;13:30~17:00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