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思惑,佛教術語,意指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亦即對五蘊、五欲的貪愛,對禪定、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此皆屬思惑煩惱,與見惑合稱為煩惱障。

思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7月3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思惑"—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思惑,佛教術語,意指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亦即對五蘊、五欲的貪愛,對禪定、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此皆屬思惑煩惱,與見惑合稱為煩惱障。

目次 1簡述 2參考說法 3相關條目 4參考文獻 簡述[編輯] 是修道時所要斷除的煩惱,所以又作修所斷煩惱。

其中包括三種:[1] 俱生思惑,該惑與形俱生; 依見思惑,該惑隨見惑而生起,系由邪師、邪教、邪思惟等誘導所生; 三界系思惑,即三界九地的思惑,即八十一品思惑[2]。

參考說法[編輯]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思惑:新雲修惑,舊雲思惑,愛惑,假惑。

三乘之聖人於修道所斷之貪瞋痴等迷事惑也。

相關條目[編輯] 三毒 見惑 參考文獻[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佛學大辭典/三種思惑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佛學大辭典/九地九品思惑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三種思惑:(名數)一、俱生思惑,與形俱生者,即於托胎於父母,愛惡之心生也。

二、依見思惑,伴見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見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

三、界繫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

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佛學次第統編》明·楊卓:「思惑前文已敘,茲再總述概要。

謂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

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嗔痴慢。

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思惑&oldid=58331209」 分類:佛教術語隱藏分類:自2017年7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