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教觀略說講記(十) - 法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見惑八十八使. 下面進一步介紹(丙)表── 見思的品數,此與後面要說明的藏教修證階位有關,所以亦得先了解。

見惑是一次頓斷,它有八十八使,論使不論品。

   天臺教觀略說講記(十)                                       ●吳希仁講述 ●智光、懷德整理      見惑八十八使    下面進一步介紹(丙)表── 見思的品數,此與後面要說明的藏教修證階位有關,所以亦得先了解。

見惑是一次頓斷,它有八十八使,論使不論品。

思惑是分次斷,所以分品,約九地以細論品數。

見惑八十八使如何計算?當知要斷見思惑,得悟入真諦之理,真諦之理當以何法門修行而悟入?即四諦法門── 苦、集、滅、道,故見惑品數就得配合四諦法來計算。

      四諦之中,一般先修苦諦,了解苦的道理。

什麼苦?簡言之,即吾人依正二報所具有的逼迫性(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

聲聞乘修行的時候,每一諦之下都具有四個行相、四個行觀,藉此了解苦是真實不虛。

我們所了解的只是眼前欲界(散亂無禪定之地)的範圍,真正要了解苦、集、滅、道,出離三界,不能只了解欲界,還必須了解上二界── 色界、無色界(具世間禪定功夫之境)。

吾人雖不能親身到上二界去,卻是可依理類推、類比,推求上二界的苦。

   苦諦即指吾人的業果,吾人的正依二報就是苦諦的實際本質。

業果之中,見惑裡的五利使、五鈍使都有,所以這有十。

至於集諦── 業果如何而來?乃因吾人起惑、造業招感而來。

既然是業因,所以當中沒有身見、邊見、戒取見這三條,就只有七使。

「滅」是什麼?滅指涅槃。

把業因、業果都滅除,證入涅槃的境界,就是滅諦。

既然是所修的果,所以也刪除身見、邊見、戒取見,亦只七使。

如何證得涅槃果呢?必須修戒、定、慧等法門,故道諦是修因。

既然是修因,所以也沒有身見和邊見,但是有戒取見,故共有八使,最後總合就有三十二使,這是欲界的情形。

    再看上二界的情形如何呢?四諦下面的「使」比照欲界,但是每一諦下面除掉「瞋」這一條。

何以故?因為上二界的眾生有禪定功夫,故瞋煩惱不起現行。

如此一來,十使剩九使,七使剩六使,八使剩七使,總合就是二十八使。

色界二十八使,無色界二十八使,再加欲界的三十二使,總共就有八十八使。

故《俱舍頌》云:「苦諦具一切,集滅各除三,道諦除二見,上界不行瞋。

」    思惑八十一品     至於思惑,則分八十一品。

如何計算?在欲界下有貪、瞋、癡、慢這四使,色界、無色界眾生因有禪定功夫,瞋煩惱不起現行,故各除一條,即色界三條,無色界三條。

總共有十種惑,這十種惑要分三界、九地來斷,如何分?欲界有六層天,另外還包括其他五道,他們都是屬於散亂心的眾生,所以合稱「五趣雜居地」。

色界有四禪天,四種禪定的功夫都不同,就分四地。

無色界也有四種禪定,又分四地,所以總合起來就有九地。

每一地的思惑分九品,則思惑就共有八十一品。

    講佛法必須教觀兩方面都談,無論是理論系統(教)或是觀行系統(觀),都得談到這些修證階位,尤其藏教重點在斷見思惑,所以在此先做基礎性的說明。

      (色界、無色界眾生有禪定功夫,故瞋煩惱不起現行。

)    四教略科    以下看第四表── 釋能詮名:       藏、通、別、圓這四教如何講呢?過去雪公曾說:「言語先計次第」,你一講話開頭怎麼講、結尾怎麼講,得先有個腹稿,就好像世間作文章,一定要有起、承、轉、合。

至於在佛經論裡,更得講究科判,科判就是段落,不懂科判沒辦法講佛法。

那這四種化法如何介紹呢?    (甲)四教略科── 先把科判分出來,分兩大科。

第一個段落介紹「釋教相」,即這些教法的種種相狀,就是理論系統。

其次是「明觀法」,修觀的方法,這是屬於實踐系統。

在教相下面又分兩科(段),先介紹「能詮名」,能夠來詮釋這個教法的一些名相,如:藏教何以名為藏教?通教何以名為通教?這是能詮釋這個教法的名字。

「釋所詮義」,第二段是介紹在這一個教法下所詮釋的內容,大概分成四小科。

    第一科是「詮三乘法」。

三乘法離不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這是基本教法。

四教所詮的三乘內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理論系統。

第二是「詮諦理」。

即此教法所要詮釋的諦理,是真諦?或是俗諦?還是中諦?這是天臺歸納的三種真實諦理。

以上二者是就教法的諦理而言。

    此外,第三是「詮因果」。

此教開始修的觀法是「因」,最後證得的果位是「果」。

第四是「詮六即」,何謂「六即」?從因到果經過的修證階位,大致上可分成六個階段,名為「六即」。

   「詮因果」與「詮六即」,是「約修證階位」講,修證階位在教相系統中也得討論,亦即理論系統上也得說明修證階位的淺深次第。

    至於「觀法」則分成兩科。

首先「明入道初門」,即依照這四教起修時,最初是用何種法門修行。

第二「明十乘觀法」,即說明十種實際的觀行方法。

    四教大概都依照以上所說明的段落來介紹。

諸位要先把握的是,學佛乃依解起行,你所理解的是什麼道理,所行的就多與所解的相應,教觀是相應的,解行也是相應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平日要多聞佛法,多讀誦大乘經典,因為所做的事情表面看似一樣,但由於解悟有別,境界也就大不相同。

(待續)    》回明倫首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