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正知@ Jennifer的部落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何謂「正念」 「正念」指在學習上, 具備正確的觀念或正確的方向; 「正知」指在過程中, 正確了知沒有偏離正確的觀念或方向。

就行門上,所有宗派都有一個共同點, ... Jennifer的部落格修行~修性~修心~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203310045正念正知?靈修知見 何謂「正念」 「正念」指在學習上, 具備正確的觀念或正確的方向; 「正知」指在過程中, 正確了知沒有偏離正確的觀念或方向。

就行門上,所有宗派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心念依於宗門而安住於「正念」; 在對治上,也有一個共同的方向, 就是以「正知」來消除「昏沉與掉舉」, 因為有「昏沉與掉舉」,就會偏離了「正念」。

如何安住於「正念」與「正知」, 也就成了所有修行者的一生功課。

「念」意為「憶持」, 即是心緣於境而憶持不失, 比如心想起家人的念、念佛號的念; 總之,只要心有所動,心就一定有所緣, 有所「念」了。

「念」有「邪念」與「正念」之分; 心若是處在一切「不善的心念」, 會流轉於「三惡道」,就是「邪念」; 能幫助心念趣向菩提的一切「善念」, 都名為「正念」; 心不能活在當下而攀緣亂想,則名為「妄念」。

「正念」又有--- 「世間正念」與「出世間正念」之差別。

專心於畫畫、創作音樂、耕種、閱讀等等心念, 是屬於「世間正念」。

「出世間正念」是緣於「無漏正見」之念。

「無漏正見」能讓學佛者証得出離世間, 解脫六道輪迴,所以說為「出世間正念」, 比如思惟四念處、四聖諦、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等等; 就八正道而言,「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念」, 是由先有「無漏慧」的正見,再經過思惟通達, 而後融入生活中的身語意中, 形成不違反三法印的「出世間正念」。

何謂「正知」 「正知」是正確而了了分明的了知, 如《中阿含‧念處經》: 「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 眠則知眠,----,正知出入,善觀分別, 屈伸低昂,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缽, 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 在行住坐臥中、起心動念中,念念分明了知, 即是「正知」; 相反的,「不正知」則與昏沉相應, 與妄想心相應,不能就所緣境當下清明了了。

「正念正知」是一體兩面, 猶如光同時具有照見的功用。

「出世間正念」中, 「正知」有著自我覺醒的本質; 我們用二個比喻來說明「正念正知」, 「正念」猶如正確明白從高雄開車到台北的路線, 「正知」是在過程中明明了了, 開到那兒了都清楚無誤; 若是在「觀呼吸」上, 「正念」是心緣於「呼吸」進出而安住, 「正知」則是當息長時知息長;息短時知息短。

「正念」有著不同的層次, 「正知」也有不同的層次; 比如「正知」於觀呼吸,不被妄念所干擾, 這是偏於定學的「正知」; 又如聖者「行則知行,坐則知坐等等」, 乃是相應「無漏慧」的「正知」, 是屬於慧學的「正知」。

只是定學的「正知」,若不相應「無漏慧」, 就不契應「解脫」,就如具備甚深的四禪八定, 若是沒有相應「無漏慧」,就無法証得解脫。

在禪修上,也有類似情形, 有人誤以為「令心不攀緣, 終日悠閒無事就是解脫」, 不知要從根境相觸中洞澈無生諦, 只是一昧的住在不染不取之中, 古德呵責這類行者為「墮在無事匣裡」, 或警愓他說:「死水不藏龍」; 如大慧禪師說: 「今時有自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 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 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諸病,枉用工夫, 無有了期。

」 大意是說,現今有人慧眼不明,只教人只管歇心, 只管放下一切,只管默默照著, 卻不知道要如何與「無漏慧」來相應,這樣的禪病, 是証不了道,只可惜了難值難遇的佛法, 卻空手而歸。

又如圓悟禪師說: 「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 也是指不能相應「無漏正念」的悠閒心念, 與道不相應。

禪與正念正知就「禪行者」而言, 要先具備「無漏正見」, 才能進一步安住在「正念」; 比如先認明「諸法空相」的「空性見」, 而後才能令心隨緣安住於「空性見正念」。

尚未具備「無漏正見」之前的禪修, 重在令心理清「無漏般若」正見, 比如「為什麼五蘊皆空?」、 「何以心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有了直趣菩提的正見後, 才能進一步運用於 六根對六塵來進入「安住正念」的修習。

為什麼說「正念」要「安住」呢?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性深根蒂固, 妄念會隨時入侵於正念,令心迷於「邪念」, 比如聞到菜香味,本來不餓就立即有餓的感覺。

當妄念入侵時,當下就失去了正念,所以禪修過程中, 必須以「正知」來安住於「正念」。

「正知」也意謂著「覺察不誤」; 當妄念生起時,立即覺知, 而後令心回到安住於「正念」; 比如走路時,看到外在景色,或聽到優美的音樂, 或飢餓時聞到菜香味,心有所攀緣; 「正知」就立即覺知這些攀緣妄想, 立即放下染著的心念,令心安住於正念。

《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無有漸次。

」 「知幻」就是「正知力」覺察到妄想, 並且立即截斷對世間的執戀,回到「正念」上。

「離幻即覺」的「覺」,指的是「無漏正念」; 於解脫道的「無漏正念」無疑無惑,名為「理悟」。

「理悟」不等於「証悟」, 因為即使在理上的見地很透澈, 妄想習氣並不會「理悟」而淨盡; 只要「見思」二惑尚在,輪迴的事相就會有份。

所言「証悟」乃是從六根對六塵中,息卻妄想, 於順逆境中相應「無漏慧」, 由此斷除「見思二惑」,也名為「由事証理」。

在這証悟的過程,禪宗稱為「保任」, 就是所悟的理悟,運用在日常生活六根對六塵中, 保持不忘不失; 所以「保任」,無非是於「無漏正念」中, 「正念正知」直至無功運行。

「知妄」即是「正知」妄想習性生起, 以及正知「妄想如幻」的般若; 在「正知」的當下,妄念立即消散無蹤, 自然的回到「正念正知」,當下並沒有離開當念, 猶如火光有照物功能,雖然有微少的煙影, 但是不會障礙光照物的本能。

 聖者已具備「無漏正念」, 所以在「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

」 乃至在六根對六塵中,不離「心的本地風光」, 了了正知。

「心」依境顯,「本地風光」也就在六根對六塵中,自然而然的盡露無遺,猶如有禪師悟道後說偈言:「終日尋春不見春,茫鞋踏破雲頭嶺; 歸來把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 鼻根與香塵相觸下,「本地風光」就在當下。

我們凡夫由於不相應「無漏正念」, 所以會在「行住坐臥」的起心動念中, 念念迷執在「貪瞋痴」的無明妄想, 猶如烏雲覆蓋了「慧日」,以致在「根境」相觸中,「本地風光」明明清楚的呈現在眼前,卻在妄想下,「相逢不相識」。

念佛與正念正知 念佛者不論是「持名念佛」令心緣於名號, 或「觀想念佛」令心緣於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要令心安住在「一心皈依彌陀」 或「一心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念」中。

當「念佛心」的「正念」受到妄想干擾時, 「正知」會立即明覺妄念; 這個不令心昏沉的「明覺心」就是「正知」, 「正知」猶加光明,「昏沉妄想」猶如黑暗, 有光明時,黑暗就會退卻; 有「正知」時,「昏沉妄想」就無從生起。

若是心念迷執世間,「正知力」就顯得沒有力量, 此時,盡管已明白「妄想本空」, 心念也一樣會被淹沒在妄想的洪流中, 想要處在清淨的正念中, 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可得。

「念佛法門」對治「妄想攀緣」的方便上, 就是在念佛時,口念心聽,每一句佛號聲聽得清楚,所念的佛號「正知」而明明了了; 心念若是能夠清明而正知佛號聲起落, 妄想就無由而入。

當「念佛心」正念正知,相續無間時, 無始以來的「妄想攀緣」習性就在「正念正知」下,會逐漸消融,往生淨土的「信願心」, 也會越來越親切,猶如烏雲逐漸散去, 虛空漸漸的萬里晴空; 這個相續無間的「念佛心」, 就是所謂「淨念相續」了。

在「淨念相續無間」中, 「妄想習性」自然而然的在清除, 心性的「本地風光」不用刻意求, 就自然而然的漸漸開顯,就如古德說: 「若人但念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 不論是「禪者」或「念佛者」, 當「正知」妄想生起時, 如果不能當下「知非即離」, 立即截斷對世間的情執,回到「正念正知」上; 他的「正知力」 就會在當下屈服於強大的「妄想心」; 當心念被「妄念」作主時,「正念」就消暱無蹤; 或許如此,才會有人覺得自己對 「妄想本空」的理趣已經非常的明瞭, 為什麼經過十年、二十年, 心念依然被「妄想習性」所主導, 或者念佛一二十年了, 「信願心」依然沒有親切的覺受; 這樣的原因,無非是欠缺了「知非即離」的道心, 心念迷執貪瞋,以致隨任妄想而奔流, 不能在行門上,於所緣「正念正知」,精進不懈。

David/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jennifer1716776's新文章喝糙米茶,三天就能停止癌細胞活動~~~在批評和誹謗中獲得成就心靈小語(334)心靈小語(333)~各種癌症的可能前兆~鈣的常識心若簡單純淨,則萬物皆美葡萄乾浸醋可以補鐵?2013.7.10(三)心靈小語-311如果你是行銷人員,這篇文章一定要保存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jennifer1716776'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