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修亮相-廟宇藝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與神明溝通的祭祀空間是信仰思想、生活倫理的展現,講求功能、格局、風水、美感! 在古代專制統治時期,根據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祭祀方式,不同的 ... 介紹廟宇祭祀空間格局介紹,欣賞覺修宮的各殿神像精緻雕琢之美。

       子翔、 柏瑜 整理      與神明溝通的祭祀空間是信仰思想、生活倫理的展現,講求功能、格局、風水、美感! 在古代專制統治時期,根據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祭祀方式,不同的祭祀方式而有不同的廟宇建築規制,因此產生許許多多不同的名稱,然後以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先生提出的內容為架構, 大約略分成十五種在台灣慣用的廟宇類型。

但最近幾年來卻不再嚴格遵守傳統的規範... 廟宇建築的祭祀空間除了實體上的功能和藝術的審美需求外,具有文化意義的是附屬在建築上的思想觀念,包括信仰觀念、生活態度、倫理價值等等。

「人」和「鬼、神」之間的溝通場所。

在古代專制統治時期,根據傳統文化有著一定的祭祀方式,不同祭祀空間就是的祭祀方式而有不同的廟宇建築規制,因此產生 許許多多不同的名稱。

例如:國與天地相通的地方是「殿」;家與天地相通的地方是「堂」;而祭天地之神則是「壇」;祭人鬼用「廟」;祭姓氏的祖先 是「祠」;祭道教神祇叫做「觀」;祭佛教神祇用「寺」。

然而台灣的廟宇 建築類型非常的複雜,主要是依照祭祀主神的神格來做區分,較有個概念的界定。

以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先生提出的內容為架構, 大約略分成十五種在台灣慣用的廟宇類型加以說明。

但近年來卻不再嚴格遵守傳統的規範。

名稱 區分說明 舉例 宮 指古代帝王、后妃的居所,做為祭神時,凡供奉神格是帝后、王爺級的廟宇稱為宮。

供奉孚佑帝君的覺修宮 供奉保生大帝的保安宮 供奉天上聖母的天后宮 殿 是帝王處理重大政事的地方。

在宗教信仰中殿指的是廟宇建築群中最高大、最重要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主神的場所。

少數廟宇主神為帝級神明的廟宇,也以殿稱之。

供奉玄天上帝的真武殿、北極殿。

台灣民間信仰裡,做為祭祀神祇建築物單位的通稱如:前殿、正殿、後殿。

府 是官吏主持政務的處所,通常用來供奉王爺。

因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王爺通常有奉旨代天巡狩的欽差性質,所以王爺廟常以代天府為名。

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寺 在東漢以前是宮方辦事處,佛教傳入後,東漢明帝為佛教僧侶建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寺便成為佛教廟宇的通稱,由於信仰變遷逐漸演變成民間信仰的廟宇。

各地的龍山寺 壇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祇,是一個高築的祭臺空間。

在道教中執行儀式法事的空間也稱壇。

私人主持的祭祀空間 祠 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建築空間。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小型廟宇或供奉無主孤魂,也稱為祠。

供奉土地公的福德祠。

供奉五營神將的五營祠。

供奉有應公、百姓公的萬善祠 堂 指傳統建築物居中的正屋。

傳統佛教或齋教的小型建築。

擇賢堂、慈惠堂 廳 指祭祀神明祖先的場所。

在台灣民間廟宇中用的少,多是供奉武將的神明。

關帝廳 廟 指一般供奉神明建築物的名稱。

台灣官方所建立的或祭祀的廟宇,稱廟。

孔廟、文廟、武廟 巖 指位於山崖險峻的佛寺或是山窟的寺廟。

台灣地區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是因為來自閩南的祖廟稱「清水巖」,故來台便將廟宇沿用巖。

三峽清水巖祖師廟 亭 指傳統建築有屋頂樑柱而無牆壁門窗的建築。

常與軒並稱亭軒 院 指專供僧尼、居士修行的清靜之地。

各地的禪院 庵 指早期僧尼以結草作成的小屋和小型佛寺的稱呼。

地藏王菩薩的地藏庵 觀 指道士修行與祀神的場所。

台灣已無道士在修行,觀也可單純指道教廟宇。

元清觀 館 早期台灣各地移民為了聯絡同鄉情誼,建立會館做為聯絡之處,同籍移民將各籍守護神供奉在會館,館成為族群性質的寺廟。

金門同鄉在台南、鹿港所建立主祀金門守護神蘇府王爺的金門館。

   覺修宮異於常廟的奇特的三層樓格局(總高25公尺) !儘管地基狹小,高樓化形式雄偉壯麗! 廟中通常供俸的主神是當地重要的信仰標的,在許多朝代中傳統廟宇建築的名稱在每一個朝代都稱很多種名稱,可是唐代之後都是以觀來命名的!唐宋以後,規模較大者稱宮或觀,部分有主祀民俗神 的建築稱為廟。

接著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神社的影響,廟宇建築產生散落的配置。

直到現在,更是追求華美、誇大,配置較無格局。

但是受到地基狹小的限制和追求廟宇華美壯麗的因素,有高樓化的樓房形式出現, 像台北覺修宮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台灣道教廟宇建築藝術 所顯現的是台灣社會文化所累積而成的精華,廟中所供奉的主神是當地重要的信仰標的,地區會以此神為主神,應該有 著特殊的原由,所代表的更是當地的特色和文化。

道教是用來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祈禳儀式的建築物。

漢代時稱〝治〞。

到晉朝 時稱〝廬〞或稱為〝治〞或稱〝靖〞又稱〝靜〞。

南北朝時,南朝稱館,北朝稱觀,也有稱寺。

唐代開始就不稱館, 之後都是以觀來命名之。

唐宋以後,規模較大者稱宮或觀,部分有主祀民俗神 的建築稱為廟。

台灣道教廟宇建築的格局原本是從最簡單的一門四壁,一直到尊貴的五朝門。

但是這些建築格局受 到當地的信徒用財力以及神明階級的限制。

一般像帝、后可以建五門, 又稱五朝門,分別是龍門、三川門、虎門。

將軍、王爺建三門。

土地公只可以建單門。

例如:屏東市紫霄帝闕玄天上帝廟主神為帝級,建築格局就以二落一進式,前面為三川殿,後為正殿與後殿。

神明以正殿為主祀 神,另有副祀神。

早期來台移民創業 非常困難,籌建廟宇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因應居民心靈的需要,就將各種神明聚集一堂,所以廟中有主祀與其他附屬神明的組合。

所以有佛、道神明共祀一廟的情形,例如:觀世音菩薩附祀於道教廟宇中,這種包容的組合成為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色。

另一項特色是以家族成員化來匿稱神明,以達到親近神明並獲得保佑的目的,例如 :媽祖婆、關老爺、觀音媽、土地公、佛祖等。

廟宇建築發展歷史,早期的配置規模較小。

中期安定後,從大陸來的師傅對於廟宇建築的格局較為謹慎要求,因此奠定了廟宇建築的基本格局。

接著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神社的影響,廟宇建築產生散落的配置。

直到現在,更是追求華美、誇大,配置較無格局。

早期的進落原本是簡單的單座進落。

中期之後的規模較完整。

近期的廟宇進落,受到地基狹小的限制和追求廟宇華美壯麗的因素,有高樓化的樓房形式出現, 像台北覺修宮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台灣廟宇建築傳承了漢民族對於木構造建築的特長,在R.C.尚未被大量使用之前,木頭的構造是廟宇建築的主要結構材料。

現 在除了木造、石材、磚瓦等又可搭配其他素材的使用,在互相配合運用下,呈現出更多 煥然一新的新風貌! ●延伸閱讀-R.C:鋼筋混凝土(英語:Reinforced Concrete,Ferroconcrete,RC),工程上常簡稱為鋼筋砼或鋼混,是指通過在混凝土中加入鋼筋、鋼筋網、鋼板或纖維而構成的一種組合材料,兩者共同工作從而改善混凝土抗拉強度不足的力學性質,為混凝土加固的一種最常見形式    探索覺修宮一樓的神像!供奉許多我們熟悉也時常祭拜的神像..,請點連結神明的故事深入閱讀     一樓的神像: 我們整理了神明的故事  1.孚佑帝君呂恩主  2.文衡聖帝關恩主  3.司命真君張恩主  4.豁落靈官王恩主  5.精忠武穆王岳恩主  6.福德正神  7.五路財神  8.地藏王菩薩  9.虎爺大將軍    探索覺修宮二樓的神像!這層樓的神像都是我們常接觸,請點連結神明的故事深入閱讀   二樓的神像:  我們整理了 神明的故事  1.太上道祖  2.釋迦牟尼佛  3.至聖先師孔夫子  4.觀世音菩薩  5.文昌帝君    探索覺修宮三樓的神像!有很多的神明都是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請點連結神明的故事深入閱讀   三樓有以下神像: 請點連結深入閱讀 我們整理了神明的故事    1.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  2.上元天官大帝(賜福)  3.中元地官大帝(赦罪)  4.下元水官大帝(解厄)  5.斗姥元君  6.媧皇元君       參考資料: 書籍部分: ◎ 葉倫會,(2002)《台北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 覺修宮,(2013))《中華民國一零三年農民曆》,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李乾朗,(1999)《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

◎李乾朗,(1984)《台灣建築史》,北星圖書,臺北市。

◎李晉宏主編,(1999))《中國藝術圖案: 傳統圖案篇》,文堂書局,臺北市。

◎台北保安宮,(2014)《大道》,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臺北市。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4)《心鏡》,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

網頁部分: ◎ 台北覺修宮 ◎維基百科 製作團隊:柳雨彤.林敏媛.林歆媛.袁廷睿.王咨喬.陳育瑋.邱玟寧.葉芸彤.溫柏瑜.官子翔  指導老師:莊明坤老師.黃明慧老師.張樹人主任 學校: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Photography. Designby ChongqingJuniorHighSchoo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