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對我們造成創傷。
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 ...
超普通心理學/壓力與健康
語言
監視
編輯
50ms的比例)。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的急性心理壓力智能監測裝置,該裝置透過測量多項生理數值並計算標準化心率(HR)、心率變異性(HRV,heartratevariability),以衡量心理壓力水平。
該監測器有一個貼在胸前的貼片,同時配備無線傳輸與軟體介面,甚至可以與手機連結,讓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做為行動裝置使用,能在穿戴者有急性壓力反應時發出警訊。
「先意識到才能解決問題」是心理學上的現象,若能在人面臨壓力時提醒其正遭受壓力,將提升其自我情緒察覺及更好的面對壓力的想法。
研究人員指出,人體通過各種生理過程調節其內部環境維持動態平衡,而壓力會破壞此動態平衡。
壓力可以被稱為壓力源的各種因素引發,包括身體(例如疾病/疾病,過敏,疲勞和睡眠不佳),心理(例如衝突,創傷,經濟狀況和工作/教育需求)和環境(例如噪音,人群,災難和污染)。
壓力反應,主要受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HPA)和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SAM)系統的調節。
這些系統通過釋放壓力荷爾蒙(糖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相互作用。
由於個體差異,這些測量數值適用於個人化的數據分析。
此裝置分析HRV和HR變化特徵,例如R-R間隔的SDNN和瞬時心率(HR)的標準偏差,並以個人化的壓力特徵(stressfeature,SF)。
該儀器在預定的時間區間執行自適應以更新應力特徵(SF)水平,並以該水平連續測量心理應力。
同時由於運動和姿勢會影響相關數值,因此該儀器會監測人體的運動狀態,只在平靜時測量心理壓力狀態。
另外從坐姿到站立,還有從站立到行走改變姿勢會增加人的HR並降低HRV,這部分也會加入修正。
研究者表示,這項發明可以監測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水平,並有助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抑鬱和失眠的病情控制。
文獻資料:AlexanderChan,RaviNarasimhan,NandakumarSelvaraj,ToaiDoan(2018).Psychologicalacutestressmeasurementusingawirelesssensor.USA專利號碼US9980678B2.
正念減壓應用編輯
前言編輯
正念理論是以東方心理學為基礎發展的理論模式,因吸收東方文化中的禪修、打坐的概念,何定照(2004)提到正念意函,就是一種禪師的禪修方法,也是禪修目的。
因為,正念不
是只是禪修時才練習,而是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開始,一行禪師告訴我們從「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
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我們就能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蹟。
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好好地活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而這樣的概念慢慢已經被台灣心理師開始
應用工作坊、解壓團體、個案治療等,其概念與技巧都與正念治療與減壓技術的運用。
因此認為此技巧可引進醫療體系各種病人照顧、各級學校、家庭教育、政界、體壇、企業諮商或是醫療專業人員訓練在人員、夥伴工作壓力的解壓與調適,對於減壓的協助方案將正念引進有其一定幫助。
正念的定義編輯
「正念」英文為Mindfulness,原意「有意識地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
正是善的意思,念是現在的心,正念即是覺察。
正念是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給予評價,當你吸氣,你覺察到自己在吸氣;當你吐氣,你覺察到自己正在吐氣,這就是覺察此時此刻的能力,在每一個時刻跟自己所感受到的經驗接觸。
正念基本態度為初心(初學者之心、赤子之心)、耐心、信任、非批判性、不拼命爭取、接納、放下。
工作壓力與企業職場心理的關係編輯
鄭意儒(2005)企業諮商制度的導入,旨在改善員工的人際關係,處理員工的困擾和煩惱。
企業諮商包括診斷與管理兩個層面,不但要幫助工作上適應不良者能恢復良好的適應,並且在員工士氣的激勵上具有積極的功能。
企業諮商制度的主要功能,乃是幫助員工在公司內外的良好適應,以及僱主對於員工的溝通管道,透過個別晤談去探討員工的苦惱或問題所在,尋找解決的途徑。
劉焜輝在「企業諮商」一書中指出企業諮商的目的,不但在幫助工作適應欠佳的員工,及時解除不滿的情緒,並且要增進員工積極的工作態度。
Skidomre則認為企業提供企業諮商服務,協助其解決工作及家庭問題,具有人道及提高生產效率的雙重目的。
目前企業除了重視本身獲利情況,對企業內人力資源的狀態用心經營,除了能提升員工工作績效,對於企業本身的社會形象與組織文化產生正面效果(引自曾
淑如,1994)。
曾淑如(1994)指出,每個企業組織嚴然像是一個小型社會,員工的工作、生活在其中,難免會有適應不良與心理困擾的問題產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工作的效率與表現。
若無法及時提供員工所需的心理諮商服務,甚至可能成為企業組織中的隱性危機:
非正式的諮商途徑,可能僅只於傾聽而無法使員工的問題或得真正解決,甚至會造成以訛傳訛、不滿情緒擴張等不良結果。
員工工作或生活上遭遇問題而影響其工作情緒時,除非管理者夠敏感,否則並無法完全掌握員工情緒不穩定的狀況。
專業的員工諮商輔導機構之利用,在業界仍顯嚴重不足。
吳莒瑛(2014)針對工作壓力與正念介入治療研究,工作壓力是一個普遍及高成本問題,對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增加職場員工對壓力的認知及紓壓技巧有助於減少壓力。
當企業面臨艱鉅挑戰而員工面臨高度職場壓力,因此工作壓力也變成是大家所重視的議題之一,組織也開始關注員工的情緒問題與排解,以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s)已蔚然成
為企業永續及員工職涯必要的長期專案。
員工工作負荷、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間具關聯性,且會對於員工的績效減低有其影響。
因此如何排解壓力紓解心理,是企業諮商在工作壓力所注重的部分。
因此透由研究更可得知,正念對於引進企業商師在工作紓壓上是有一定的幫助,且正念訓練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及成本,可推廣正念訓練至各職場,以促進職場員工之心理健康。
取自諮商與輔導361期(2016/01),2-6+17
近年來在企業中也出現「快樂長ChiefHappinessOfficer」、「幸福長ChiefWell-beingOffice」的職務,對快樂長或幸福長來說,員工快樂或幸福與否就是他們的KPI,該職務的設立也呈現出企業逐漸體認到員工快樂或幸福與否的重要性,期待打造正向的工作氛圍。
引進正念理論中正念減壓(MBSR)的概念編輯
正念理論中的「當下感覺與存在」,以及正向心理學的概念,逐漸被運用在正向特質的培養,其中最被探討的部份就是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StressReduction,MBSR)的技巧與概念。
1979年,正念減壓法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首度帶領八週的療程/課程,對象是一批慢性疼痛的病人。
1995年創立「正念社會醫療健康中心」(CenterforMindfulnessinMedicine,HealthCare,andSociety),推廣MBSR到社會各領域,也建立MBSR教師的培訓中心。
至今,全世界已有超過300個機構應用正念療法於醫護、諮商、教育、企業、監獄、運動等領域中。
2000年後,以西方身心醫療為基礎,對於禪修與正念療法的實證研究論文迅速增加。
正念一詞,也成為西方主流醫學與媒體的流行術語,卡巴金也逐漸成為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與重要推手。
「正念減壓療法」也宛如結合西方身心醫療理念與東方禪修的「東西方精神混血兒」。
(陳德中,2014)(李燕慧,2014)
MBSR透過治療師的帶領,在身心靈狀態的平衡與紓壓,是目前正念理論中最常被使用舒壓技巧,也發展出不同的取向與概念;如MarkWilliams等人整合認知行為治療,提出正念認知治療(MBCT),作為預防憂鬱症復發之心理治療方法(鄭雅之,2013)。
另外也有正念暴食治療(MBRP)、正念分娩與養育(MBCP)、癌症病患的正念藝術治療(MBAT)等,可降低許多疾病患者的負向情緒,並在疾病適應與心理健康上有正向成效(胡君梅、吳毓瑩,2013)。
2010年代起至今,正念療法已廣泛受到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視與採用。
正念減壓的相關實證研究編輯
許多的研究指出並強調正念減壓的練習,可以增強心理(psychological)及精神層面的健康(mentalhealth),及降低身體的壓力(Bazako,Cate,Azocar,&Kreitzer,2013;Jensen,Vangkilde,Frokjaer&Hasselbalch,2012;Kang&Choi,2009)。
三十多年來西方學界與醫界、心理界已發表數百篇的研究文獻,證實正念減壓為一套有效的團體課程,無論壓力是來自於日常生活、職場或疾病,皆能有效減輕壓力、提昇正念止觀覺察與注意力、改善睡眠品質。
研究發現正念對眾多身體與心理疾病都有著良好的療癒輔助效果,可廣泛運用於各種層面,今北美已有
超過三百家醫院及機構開設正念減壓中心,對象更普及到一般民眾、企業主、音樂家、運動員等,成效十分顯著。
壓力的相關研究編輯
近年來正念減壓(MBSR)被廣泛地運用於國外許多壓力減輕方面的實證研究,研究對象廣泛,介入的時間為4-8週不等,以8週為多,每週1-2.5小時課程。
在族群方面,包括護理人員(Bazakoetal.,2013)、癌症門診病患(Carlson,Speca,Patel,&Goodey,2003;Matousek&Dobkin,2010)、健康長者(Creswelletal.,2012)、廣泛性焦慮症(Asmaee,Seghatoleslam,Homan,Akhvast,&Habil,2012)、不孕患者(Galhardo,Cunha,&Pinto-Gouveia,2013;Hoveyda,Zareei,Abadi1,&Dabaghi,2014)、妊娠婦女(Guardino,Dunkel,Bower,Lu,&Smalley,2014)、學生(Kang&Choi,2009)等。
在研究設計方面主要採雙組前後測的設計居多,有非隨機取樣、立意取樣及雙盲取樣等(Bazakoetal.,2013;Carlsonetal.,2003;Jensenetal.,2012;Kang&Choi,2009);研究工具多以問卷量表來量測,測量壓力的量表以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StressScale,PSS)為主;測量的時機皆為介入前與介入後,一篇研究追蹤一年,結果發現MBSR的影響效果是持續的(Geary&Rosenthal,2011)。
在研究結果面上,無論介入週數的長短,MBSR都有顯著減輕壓力的成效(Bazakoetal.,2013;Carlsonetal.,2003;Jensenetal.,2012;Kang&Choi,2009)。
取自長庚護理28卷4期,2015
結論編輯
綜合國內外研究結果,學者們認為正念減壓是一個低成本、可行性高、可擴展且對健康和福祉有積極影響力,無論是健康或有疾病的個案,在面對壓力時若能提供有效的壓力調適技巧且持續正念練習,對壓力的減輕具有持續性的幫助(Geary&Rosenthal,2011),現有的實證研究顯示,正念是簡單易學,若人人認識正念,學習正念,進而可成為正念種子,藉此覺察自己,與自己內心對話。
醫護人員透過此方亦能應用於生活及照護病患中,相信無論是身處高壓工作環境或是協助為疾病所苦的病人,都可以改善自己或病患的身心健康,增進幸福感。
醫療院所若能在照顧病人安全之餘,同時也關心瞭解臨床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將正念減壓納入在職訓練課程,讓醫護人員將正念內化,培養調適壓力能力,進而推展到病人照護上,相信將能創造更和諧的護病關係。
總體而言,正念旨在培養開放、接受、注意並對當下的情緒覺察,其練習機轉在訓練人們以不評判與開放的態度,來接納自己及其所經歷的過程(Shapiro,Brown,&Biegel,2007)。
目
前在台灣,正念減壓已應用於校園與醫療院所,且獲學界及醫界的肯定,期望藉由正念的普及,讓正念自我提昇,啟動自我療癒力,成為減輕壓力及提昇覺察注意力方法。
正念就像是開啟
自我療癒資源的鑰匙,除能減輕疾病帶來的壓力、焦慮外,亦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卡巴金博士曾與大家分享:正念提供一條簡單有力的路徑,讓我們從問題中脫身,成功聯繫內在
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包括家庭中的人我關係、工作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跟自己的關係。
取自長庚護理28卷4期,2015
壓力激素荷爾蒙皮質素會導致中年記憶力衰退、腦容量縮減編輯
參考資料:UniversityofTexasHealthScienceCenteratSanAntonio."Stresscanimpairmemory,reducebrainsizeinmiddleage."ScienceDaily.ScienceDaily,25October2018.
而這篇研究也在人類發現同樣的現象。
認知能力的評量數據來自弗雷明漢心臟研究的2,231名參與者、另外,2,018名參與者還接受了磁共振成像(MRI)來測量腦容量。
研究團隊包括弗雷明漢哈佛醫學院的合作者、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等等許多大學。
研究過程中,在早上7:30~9點測量禁食的參與者的血清皮質醇濃度(該濃度在一天當中是浮動的)。
研究者表示,雖然以前也有研究皮質醇(cortisol)與記憶的關聯,但這是第一個在中年人中研究空腹血液皮質醇水平跟腦容量、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的研究。
研究發現,四五十歲的皮質醇含量較高的中年人,在記憶和其他認知任務上的表現比皮質醇濃度在平均水平的同齡人更差。
根據2018年10月24日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Neurology」的研究,血液中較高的皮質醇也與較小的腦容量有關。
跨文化研究編輯
前言編輯
在大部分研究裡面,本土研究大多針對特定族群去進行分析、設計實驗以找出他們的壓力來源、成因以及制訂解決方法等,並由多種不同要素去探討各種族群與其壓力的關聯性。
本段將以不同年齡段與各種不同職業分類討論,從數篇本土化研究中討論及探討其他華人地區的實際情況,歸納剖析不同年齡層與族群和性別的主要壓力與壓力源。
最後,將介紹面對壓力時,普遍認為應有的態度與解決方案。
學生編輯
青春期(約8~19歲)是人類的生理與心理從兒童成為成人的階段,此階段的孩子情緒波動大,且正值學習和與他人建立互動的時期,大部分的壓力源來自「生理」「心理」「社會」動機衝突,學齡兒童的心理發展和學業與他們的心理關係也時常被做為研究議題。
以下以各個學習階段分論,引述多篇本土研究結果,介紹學生的壓力和其對身心之影響。
小學生的壓力編輯
在小學階段,學童最大的壓力來源有兩者,一是課業上的壓力,另一個是人際關係的壓力。
在2016年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中,根據楊靜宜、李麗日(2010)研究指出,小學生的壓力來源分為四個類型:家庭壓力(父母師長管教過於嚴格,要求太高)、學校壓力(孩子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在同儕比較之下覺得自己不如人)、自我壓力(身處的環境改變而感到恐懼)和環境壓力(因治安事件感到恐懼)。
人際關係與課業
根據2014年天下雜誌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有情緒障礙的小學生逐年增加而大部分的原因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上的問題,而課業上的壓力則是一直以來皆有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第一次需要獨自去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同儕、和課業,無疑是一大心理壓力的來源,更何況年幼的學童不知如何處理壓力,導致其壓力的惡性循環,依照調查,有近七成的孩童不會主動向父母和老師說明自己的壓力,該如何幫助現在的小學生面對如此多繁而重要的問題,是舒緩他們壓力的一大課題。
霸凌
此外,許多孩童會面臨到霸凌的問題,可能是結黨結派之間的小糾紛演變成對單一個體的危害,又或者也可能是富家子弟向貧苦家小孩炫富的一種霸凌,這些可能以生理上的肢體行為呈現,抑或是以言語的方式傷害他人。
但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皆會成為小學生中一生難以忘卻的痛苦回憶,進而影響到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能變得畏畏縮縮,不再輕易的相信他人,甚至會造成後來的人格發育缺陷。
物慾
物慾滿足也是造成小學生壓力萌生的關係之一,小學生常常會羨慕或忌妒他人所擁有,進而產生比較的心理。
比如說當名牌在校園中盛行,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可能會基於「為什麼別人有,我卻沒有」的偏差心理,而去要求父母長輩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是依據自己的喜好程度選擇商品。
這時如果父母沒有答應,孩子可能會產生失落感,甚至會表現出更多偏差行為。
國中生的壓力來源編輯
國中開始,孩童的人際和學業成為生活主要重心,在台灣目前的升學制度之下,以升學為目標的國中學生普遍花許多時間在學習上,和同儕相處的時間也占大多數。
他們會非常在意父母、同儕的觀感以建立自身價值觀。
此外此時的學生還需學習如何調適自己的生活重心,包括:學習、家庭、課外活動、同儕相處等等,正因為此階段的學生需要在同一時間內應付如此大量的事情,因此他們的壓力過大是一個需要被關注的議題。
自我期望與學業壓力
《國中生教育期望、學業自信對學習表現與身心壓力之影響》[1]中,研究者想觀察學生的身心狀況或學業表現與自我期望或父母期望是否有較大的相關性。
我們預期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自己的理念給孩子,而其期望會和其他因素融合形塑孩童對自身的期望,並提供壓力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和心情。
結果顯示,國一生的「學業自信」高低是影響學習表現和開心程度與身心壓力的關鍵;而「自我期望」會提供學業表現正面的影響,同時也會給予壓力;「父母期望」則對學習表現並無正面影響,而會增加國一生的心理壓力。
當學生的「學業自信」愈高,對表現的預測性愈高,心理和生理壓力愈低;且當「自我期望」與「學業自信」一致,學業表現較佳,開心程度也較高。
團體生活
若從人際關係去探討,部分學者認為,獨處是對信任感和自我認同的訓練,且獨處的需求被看作是和依附的需求一樣重要,在《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2]的研究中想要了解壓力、身心健康和獨處能力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獨處能力高的學生其較無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而壓力愈高者其獨處能力較低,無法運用獨處處理壓力且會因壓力感到不舒適,因此其身心健康各方面的症狀也較嚴重。
但縱然一個學生獨處能力高,在強調團體生活的國中階段還是可能因為不懂得如何調適團體生活與獨處的比例而產生壓力。
高中生的壓力來源編輯
高中時期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而同樣以課業和人際關係為可能的壓力源。
《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校園人際關係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3]中,從一些學生們在學習上的態度和行為,與其在同儕中的表現狀況和心理焦慮或快樂的程度,我們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園人際關係及學習自我效能(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的瞭解和信心)之間皆有正向顯著的關聯。
與同儕的課業比較
此外,和國中時期相同,學業壓力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關係,研究《高中生課業壓力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4]結果可看到,高中生的課業壓力與健康有關聯性,且以和同儕之間的課業表現比較特別顯著,顯示了高中生的課業壓力主要是建立在競爭中,這些情況對身體和心靈健康都有明顯影響。
高中課業壓力在就學期間達到最大
高中生在整體就學階段而言,可以說是課業壓力最大的一段時期。
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就讀,許多高中生會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埋首於書本中,而這種課業壓力不僅僅肇因於他們本身對於自身的期許與希望,也夾帶著許多由父母、老師、同儕的期望所構成的無形壓力,尤其有些父母或老師在高中學生考試未臻理想時,習慣以責罵代替鼓勵與建議,而這種現象也會造成學生面對成績結果更無法釋懷,也導致壓力容易累積。
綜上所述,高中生雖在電視劇、動畫影集中看似是段無憂無慮、勇於向前的時期,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肩負著相當大的壓力。
較少紓解壓力
誠如上文所言,在一個升學導向的高中生活,學生會將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時間花在讀書上面,也因此他們便缺乏藉由運動、冥想、與同儕交流、接觸自然環境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壓力,因此在這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更重視培養學生在此階段排解壓力的能力,以及教育方是否有足夠的資源與心力去關注每一個小孩排除壓力的情況。
戀愛關係與課業之衝突
而高中生也會漸趨對愛情產生嚮往,雖然在台灣並沒有早戀一說,但在中國許多學校是禁止早戀的。
高中生常常在談戀愛和學業之間糾結,因為父母長輩常常不允許孩子太早發展戀情,唯恐影響到孩子的學業成績。
因此,壓力源除了在談戀愛所遇到的挫折外,往往都是來自於與父母之間的爭執和與對自我期許,順從父母的孩子可能會隱藏自己的想法,放棄自己的戀情。
但久而久之這種長久以來堆積的壓力將造成孩子的身心的巨大變化,可能變得自卑、妄自菲薄,產生人格缺陷。
而反抗父母的孩子則是在與父母修補情感上需要面對更多的壓力。
雖說父母與孩子沒有隔夜仇,但在原本的親情中可能已經產生裂痕。
另外,有交往對象但卻又自我期許高的高中生,往往所產生的內心衝突是會讓人寢食難安的,因為談戀愛會造成課業荒廢一說已深植在大眾心理,高中生會擔心即使當前能夠自我克制,但難保自己不會淪為其中一人,因此尋找解決的辦法便是能將愛情轉化為兩人更積極向上的動力。
大學生的壓力來源編輯
大學是個小型社會,且已經是邁入成人的第一階段,無論是課業、人際,生活都要自己負責與做出決定。
比起以前,大學生增加了許多其他壓力來源,如感情關係、經濟、未來展望和生涯規劃等等,也比較沒有指引和幫助的角色。
財務與課業《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5]中發現,大學生以財務和學業因素導致的壓力為最高,同時也會學習自己處理壓力和發洩情緒,然而壓力愈大者傾向較負面的因應方式,例如逃避,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離家求學與壓力處理再者,由於許多大學生會離開家鄉至外地求學,當面臨到各方壓力(無論是課業、愛情、同儕相處上)皆沒有以前的家人好友作為後盾,而必須學會如何獨自面對這些壓力,當他們將壓力憋至一個極限後,往往便會產生自我厭惡,甚至是厭世的感覺,有些大學生也會有學期中直接返家,或持續逃學的現象發生,而在回到家鄉後,又往往會因為對於適應大學生活造成的壓力感到無力甚或是畏懼,而不願再度回到校園,這種惡性循環也是大學生面對壓力時常會見到的不良現象。
總結編輯
綜上所述,以台灣本土狀況來說,學生時期的主要壓力是來自課業,而各種不同的環境背景也會塑造不同的壓力。
在《青少年正負向思考與心理健康之關係》[6]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領域中的思考方向中,若多為正向,其因應壓力的狀況較良好,身心健康情況較好,對外表現也比較優秀。
即積極的生活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態度是有助於一個人建立自己的信心和提升自我能力,並擁有健康的身心條件。
學生需要的可能是更多協助建立積極心態的管道和幫助,以學習正向思考並有效處理壓力。
因此,學校所設立的輔導機構應時常關懷學生的生活情形與變化,以便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作用,協助同學變向思考,而不為壓力的枷鎖所束縛。
青年編輯
青年(20到40歲)編輯
在心智年齡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熟度,這時期最大的轉變是脫離了學校的舒適圈以及有些人準備脫離原生家庭踏入一個新的家庭環境。
這時期的青年經常會在朋友、自我、工作、感情之間天人交戰,該放棄什麼,要爭取什麼,總是在這個平台上努力維持平衡。
青年會面臨四大重要壓力:
分工衝突:
無論是家裡或者職場上的,在此時期家庭通常希望你能一起負擔家庭壓力,有困難一起承擔,但有時卻也會感到心力交瘁,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但能幫忙的人卻不一定有心力幫你。
職場上亦是如此,同事間的互相幫助變成了人情壓力,主管的褒貶也成了無形的壓力,這些都是很需要靠智慧去解決的。
正向關係建立:
如何和每個人建立良好的正向關係,對有些人來說是個難題,水火不容的同事間、吵架的父母、鬧彆扭的另一半等。
經濟衝突:
有些人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
該遷就錢多但累死人的工作還是錢少卻自己喜歡的工作?要先還完學貸還是先存錢買保險?每個月應該給父母多少?要住家裡還是到外地尋薪水高一點的工作?
自我價值:
為了工作或家庭犧牲自我到底值不值得?現在過的和我想像的人生不一樣,要放棄現有的還是繼續握著這塊雞肋?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某某某放棄高薪工作尋夢成功,可是鄰居的某某某也是去尋夢卻到豬年了仍然沒成功,我到底該怎麼做?中年編輯
中年期(45到60歲),身心發展逐漸邁向衰老,身理功能開始衰退,罹患疾病等健康問題不斷上升,以致體力變差、容易疲倦等等,降低了原本生活品質,心理健康因而容易受到影響而產生負面情緒變化,加上面對職場、經濟上的變化,以及家庭親人的生老病死的情形,所承受的壓力往往較其他年齡層來的高。
中年時期的發展,不像嬰兒期或青少年期有明顯快速的變化,它的變化是規律有序的,是冗長與緩慢的,身體很少會感受到生理變化的感覺,生理和體力開始衰退,但社會責任增加的時期。
身體老化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但有些慢性疾病的成因,是因為個人的生活習慣引起的,例如:喝酒、抽菸、嚼檳榔、吸食藥物、工作壓力或缺乏運動引起的。
總而言之,中年時期身體漸漸老化,而個人常不自覺,只有在激烈運動或大病一場後,才驚覺自己體力和精力,已在衰退中。
根據精神衛生護理雜誌,對社區中年人做了個調查,除了教育程度與各主要研究變項間不具顯著相關外,年齡、慢性疾病之嚴重度、健康問題之嚴重度、生活壓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變項與心理健康狀況呈現顯著相關:
年齡、健康行為之自我效能與心理健康狀況呈現負相關,顯示中年人的年齡越輕、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越好的人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嚴重度越低。
慢性疾病之嚴重度、健康問題之嚴重度、生活壓力與負向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正相關(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源自於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1986),此概念是指個人對達成其預期行為表現與執行此行為能力之信念。
許多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是維持健康行為或改變健康行為之重要因素,換言之為個體對自己能力及表現的自我評價與信心[8]。
)
研究證實,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於改變個人健康問題及促進心理健康狀況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促進中年人健康行為是護理人員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提升中年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將能有效影響其健康行為。
另外一個研究,對中年婦女做了個有無參與瑜伽運動與懷孕婦女身體徵象、心理壓力及婚姻滿意度之比較性的研究,各種數據都指出懷孕可能引發婦女身心壓力,若婚姻滿意度低落可能加重了懷孕婦女的壓力,研究發現出了懷孕婦女身體徵象與心理壓力呈現正相關,心理壓力與婚姻滿意度卻產生負相關,身體徵象與婚姻滿意度則是不相關,然而加入瑜伽運動的婦女,身體徵象、心理壓力與婚姻滿意度並無不同,顯示了懷孕婦女做瑜伽在身體徵象、心理壓力和婚姻滿意度是無法影響。
[9]
對男女兩性而言,關於中年的變化,主要在於心理產生的「中年危機」,男女兩性都有更年期的生理改變,容易疲倦、易怒、煩躁和憂慮,這是因體內的賀爾蒙失調或心理壓力所致,導致對工作或性缺乏興趣,或因體力衰退、身體疾病或家庭壓力,逐漸失去對生命的熱情,這些都可尋求醫師專家的協助,並得到改善。
中年危機與否,是個人對自己期待更好的生活方式並予以承諾的道德危機,除了社會要關懷中年人,中年人也要關心自己和關心周遭他人,貢獻自己的能力給社會和後代,讓社會整體進步。
照顧他人雖然給中年人帶來滿足感和生命意義,但也需要面對強大的壓力,尤其是對婦女,如同蠟燭兩頭燒,日積月累,更會影響身心健康。
有些照顧者在毫無準備下,就承擔照顧的權責;有的人缺乏家人支持,有被孤立或拋棄的感覺;有的人為老人問題自責,有些人則受到長期壓力,造成精神異常問題。
身為主要照顧者,要先考量自己所需並尋求社會協助,而政府也要提倡老人長期照顧的服務和政策。
此外有些多愁善感的中年人會在中年階段便開始擔憂自己老年以後的生活或是身體狀況,像是在當今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年金改革使得許多老人的退休金變少,甚至可能在未來會沒有的狀況下這些中年人便會開始擔憂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沒人照顧?會不會沒錢養活自己?會不會身體被疾病纏身等等。
老年編輯
定義編輯
老年一直都被形容為一種「心境」,雖然按照世衛組織的規定,60歲開始算老年人,不過也有人認為到達老年與否端看個人心態,當你感到老時,你就算是進入「老年期」了,因此這種狀況可能在三十歲發生,也可能在六十五歲時發生,甚至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明顯發生。
老年人的壓力源編輯
一般來說,老人的壓力來源可以粗略分為生理的壓力源、心理的壓力源、環境的壓力源、社會的壓力源,以下便是個壓力源的詳細介紹。
生理的壓力源編輯
生理的壓力源可能來自身體的衰老與慢性病等。
隨著年紀增長,老人感官系統隨之退化,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正確反應,再加上生理上的退化影響,內分泌系統也無法因應各項壓力。
內在系統無法處理外界壓力,使得身體功能不如以往。
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等(曾文星,2004),都可能產生功能上的退化,而身體功能的改變常和心理感受交互影響,但這些影響會因人而異,有些老人沒有察覺、有些老人會因為身體功能退化而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向的人生觀、有些老人則可能因此自我放棄、情緒低落。
有些研究已經證實,長期處在壓力下會加速老化(Davis,1974),而較少處在生理壓力下的老人,可以擁有較長的壽命,並延緩老化的過程(Trujillo,Spalding,&Langham,1962)。
心理的壓力源編輯
A型性格的人進入老年期,並不會改變其處事方式與態度,若年輕時所設下目標沒有被實踐,到了老年期就必須進行調整,否則有可能將感到強烈的挫折感。
有時候為了發展個人的興趣,老人們會忽略了原本婚姻與家庭上的關係,因為到了老年終於可以擁有較多的私人時間,使得他們難以盡到該有的責任,而A型性格的老人亦是處於這種狀態。
老年人在面臨到退休時會帶來的危機感除了擔心經濟問題外,亦可能會因為從忙碌的工作狀態到退休後太多的空閒時間而感到不適應,會出現一種失去依靠的生活動力,因而產生負面的人生觀。
如果在年輕時沒有培養興趣或結交到好友,到老時便會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沒有可以聊天敘舊的對象將成為他們無法排解心聲的壓力源之一。
除此之外,對老年人而言,死亡也是一種壓力來源之一。
即使目前科技再怎麼進步,壽命再怎麼被延長,死亡必然會發生的事。
因此,在面臨死亡時,每個人的態度都決定了自己在老年期對生活的看法。
其次,儘管對於某些人來說「死亡」這件事並不那麼值得畏懼,然而多數人卻都害怕「垂死」的過程,因為大部分的人可能臨死前都必須在醫療院所或是療養院中度過,但實際上他們之中的多數都不希望在如此缺乏人性化的地方離開人世,而是希望在家中死去。
環境的壓力源編輯
即便只是更換了的住所,也可能造成老人壓力的來源,因為老人對於舊的環境會有安全感和熟悉感。
老人多半不會自願要改變環境,因為去適應一個全新的環境對他們而言會是件辛苦的事,不像年輕人那樣的自在或興奮。
若失去對環境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可能將造成老人心理上的不適應,進而容易產生疾病,尤其在較擁擠的空間和缺乏關懷的情況下,常讓老人難以承受這樣的環境壓力。
社會的壓力源編輯
缺乏社會互動可以是一種壓力事件,尤其是感覺孤單的情況。
已經有學者研究指出,獨居老人有較高的疾病盛行率與死亡率(Gurley,Lum,Sand,Lo,&Katz,1996)。
老年喪偶對老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負擔,嚴重者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要額外重視。
另一方面,退休也是常見的壓力事件,常使得老人在退休後產生明顯的衰老,表現出身體機能快速退化,認知功能驟減的情況。
此外,退休也造成老年人在經濟負擔上面擔憂,如果未能在年輕時即存夠退休金,到了年邁時期,此經濟壓力成為老年人不可小覷的壓力來源。
學者Holmes與Rahe(1976)蒐集了四十三個生活中重大的事件,依照影響程度給予評估,根據評估的加總來判斷個體壓力的大小程度。
Holmes與Rahe發現,如果個體承受的壓力總分超過300分,就可能會產生疾病。
生活事件量表可以協助評估老人面臨的壓力是高還是低,並且可以進而了解其心理狀態。
資料來源:Holmes,T.,&Rahe,R.(1967).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1,215.
失落感經驗層面編輯
失去健康,調查發現老年人總是緬懷過去年輕的身體健康,時常感嘆歲月不饒人。
喪失配偶、家人、朋友,失去了摯愛的人令他們相當痛心,進而影響情緒起伏。
晚年的適應編輯
以下舉兩個成人發展的理論,試圖去解釋老年時的壓力:
艾瑞克森(EricErikson)的生命危機論:
艾瑞克森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是根據一般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將人生全程視為一個連續的人格發展歷程,人的一生包含八個階段,依序為嬰兒期(0-1)、幼兒期(2-3)、學齡前兒童期(4-6)、學齡兒童期(6-11)、青少年期-青春期(12-18)、成年早期(19-30)、成年中期(31-50)、成年晚期-老年期(50-)。
每個階段都有其必須面對的任務(危機),假使一個人能順利地完成當下階段的任務,其完成下一個階段任務的可能性就更高,如此,一路解決生命不同階段的危機後,成就更完整的自我。
根據理論,在晚年階段(50歲到生命終點)的任務是自我統整並且免於絕望,若在此階段順利發展,感到自身是成功的,將可以隨心所欲、安享晚年;反之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成功,那麼他將終生悔恨於往事之中,感到絕望,於是這種對生命不滿意的人隨著自己的時日無多,會愈感到焦慮不安。
哈維葛斯特(RobertHavighurst)的發展任務論:
哈維葛斯特將生命看成是一系列的發展任務,當我們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前,必須先成功的達成上個階段。
哈維葛斯特所指的發展任務是「個體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相對應需要去達成或發展的事項或任務,包括技能、知識功能和態度⋯⋯若此時期成功達成任務,個體會感到幸福;但若失敗,個體會感到不被社會認同,導致從事後來任務時,會感到很困難。
」成年人晚期是哈維葛斯特所說的六個階段中的最後一個階段,始於55歲,他認為老年也是一個繼續不斷發展的過程,他提出老年階段的六個主要發展任務(1)適應不斷惡化的健康和體力(2)適應退休和收入減少的生活(3)履行社會和民事義務(4)適應失去配偶的生活(5)與一個年齡團體建立明確的聯繫(6)建立令人滿意的實際生活安排。
不同職業編輯
心理壓力的測量是必須將生活環境中之社會結構因素列入考量,而不能將個人抽離生活脈絡來討論,因此我們針對不同職業,將工作情境中之各項因素列為考量,來探討職業結構對個人身心的影響。
中國有研究指出:領導層級越高,心理健康分數就越低。
其調查統計出的結果為管理中層爲80分;經理層爲75分;教職員工爲75分;一般管理技術人員爲72分;醫務工作者爲68分;社區人員爲68分;下崗人員爲68分;礦工爲60分;一般企業工人爲59分。
構成壓力的工作編輯
工作對人來說,都具有一定存在的壓力,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可避免的,若想消除一些工作的壓力,必須了解工作造成的壓力來源和原因為何。
最常見的工作壓力有以下數種。
具危險性的工作
工作要求超越己身能力和擁有的資源
過重的工作量
過多的責任
變數多、不穩定的工作環境
不理想的工作環境
人際相處的困難
遭受不合理的對待照顧壓力編輯
照顧需求隨著人口高齡化、少子女化和家庭結構改變的趨勢越顯重要,照顧壓力乃指照顧者個人之主觀經驗,舉凡照顧者因照顧病人所導致的生理、心理/情緒、社會及經濟層面的困難與問題皆稱之。
照顧者的特性:
主要照顧者通常為低教育程度女性,其中更有許多是老年配偶及自身罹患慢性病者,而形成老年人照顧老年人或生病的老年人彼此互相照顧;他們並沒有太多的支持系統及可利用資源,只好默默承受照顧責任。
長期而繁瑣的照顧過程當中,時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而衍生出許多問題。
女性占70~80%
年齡60歲以上者達23~45%
本身有慢性病者達33~46%
教育程度在國小及國小以下者占50%左右
照顧期間約2~10年之久
照顧者關係依序為配偶>媳婦>子女由於老年人口驟增、少子化、家庭結構改變的社會趨勢,家庭已難以獨自承擔照顧壓力。
照顧他人,不只是身體上照顧一個人,更是在情緒上,以被照顧者為生活的重心,尤其是家庭照顧者的自我,往往在長期的照顧過程中,被照顧者的角色所消蝕。
這種「沒有自我」的心理狀態,常使照顧者連自己生病都看不見,導致小病拖成大病,提前成為下一個被照顧者。
照顧者壓力之定義性特徵:
主觀的感受
負面的感受
多元性的現象
具有動態的變動常見照顧壓力來源:
生理的負荷:
為了照顧病人,而在身體健康上產生改變,常見為累積疲勞、傷害或睡眠不足的「身體負荷」。
心理、情緒的負荷:
照顧過程,所產生的自我情緒反應,常見有焦慮、擔憂、挫折、生氣、委屈、罪惡感、孤單、哀傷、無力感、憂鬱等複雜的「心理負荷」。
社會的負荷:
因承接照顧工作,而失去或改變了原有的社會網絡。
有些則是因為卸下照顧角色後,對於重返職場和人際網絡的負面衝擊,在無力感和不適應下,常伴隨著社交恐懼與悲觀,甚至終身難以脫離社交孤立的命運。
經濟的負荷:
經濟困難為照顧者最有感沮喪關鍵之一,因照顧導致的開銷與收入減少,甚至辭去工作。
此外,我國勞動部從2010衛福部「國民長期照顧需要調查」所作推估,截至2015年,台灣全國就業人口數約1153萬人,因照顧受到影響者占五分之一約231萬人,每年約17.8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請假或彈性調整比率」,每年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
近年來,日本政府也注意到每年約有10萬名中壯年人口,因長輩照顧需求離開職場,進而推動「零介護離職」政策,台灣社會並因此開始熱議「流沙中年」、「長照地雷」等問題。
保險曾預估計,一位長輩倒下,每個家庭每月要多支出3至4萬元,以平均照顧10年計算近400萬元。
但「恐怕難有萬全準備,因為不知道要照顧幾位?要照顧多久時間?」,同時照顧兩位以上家人,或照顧長達二十年、三十年者,大有人在。
家庭的負荷:
常見為家庭關係中舊恨新仇,再加上難解的長照問題,照顧過程所面臨的家庭衝突與調整,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和聯合報的「家庭照顧衝突經驗調查」,結果為兩者,一是批評孝道觀念瓦解,「父母,可以養大一群孩子,一群孩子,卻無法照顧僅有一對的雙親?」。
另外則是對家庭照顧協議感到悲觀,「責任協議何用?女兒推說已出嫁,兒子辯稱工作忙,只有在分遺產時才出現」或「即使說好的分工,最後還是變成一個人的事」。
然而卻發現,實際投入照顧的成員,不到總家庭照顧人力的三分之一,家庭照顧問題的比率僅30.7%,雖然常聽到因「照顧方式和想法」、「照顧時間分配」、「照顧費用分擔」歧異不公平而吵架,但僅二成八受訪者承認,曾因照顧問題,有過家庭衝突,比例遠低於預期。
這代表著,照顧普遍還是停留在,遇到了再說的鴕鳥心態,而忽略了提前預防和見習的迫切重要性。
家庭照顧者陪伴著嬴弱多病的被照顧者,是長照歷程最為溫馨的場景,訪談中時常主動且如數家珍地述說著長者的生活起居。
然而,當話題轉移到家庭照顧者自己身上時:「那你自己喜歡什麼?」,往往頓時語塞、腦袋一片空白,只能馬上又轉回話題,告訴我們長者喜歡什麼。
這種眼光裡只看見他人而沒有自我,是家庭照顧者的普遍狀態。
平均長達9.9年的家庭照顧,從被照顧者輕、中度依賴程度,到進入到重度、完全臥床過程,照顧者在無法預期的變化下,不斷徘徊於「混亂期」、「適應期」、「穩定期」到進入「下一次新病情」。
再者,國家政策資源難以循序漸進,提供個人多樣化照顧知能與資源需求下,強化社區到家庭的照顧支持與應變顯得格外重要。
因從教育著手,推動老化與長照社會議題,把家庭照顧以工作角度思維看待,才能幫助照顧者減輕壓力、了解照顧的重要性、了解自身權益和肯定自我價值,進而翻轉整個社會受限於孝道、賦予照顧者過度責任的社會結構或不合理的制度,學習「家庭照顧協議」需求盤點、資源盤點、資產盤點、家庭會議、形成文件、定期檢修等六步驟(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讓家庭在面對長照大浪,不再是一盤散沙,也能是堅強堡壘。
然而,即使照顧者需要付出大量心力時間照顧他人造成各方面的壓力及負荷,照護他人能夠為他們帶來幾項好處像是:學到照顧技巧及知識,提升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與其他家人的關係有新的發展、與長者建立親密的關係,體會人的價值及互信的力量、找到新的人生意義,如放低過往仇恨、為所愛的人提供幫助。
在自我發展、溝通質素、家人參與、和長者建立關係、個人特質有正面影響。
重工業工廠員工編輯
在一篇研究中[10],以台灣南部之重工業工廠,年齡介於17至65歲員工為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顯著影響心理健康的分別為年齡、個人收入與服務年資。
而以年輕、低收入、服務年資較淺的工作者,其心理健康狀態較差,與國內其他類似的研究比較,發現有著相同的研究結果。
年齡:15至30歲的發展正是由學校步入職業的階段,常使出入社會的年輕人在社會化與職業化的過程中受到嚴重的衝擊,而個人特質尚在發展,其心理安適程度較易呈現不穩定的狀態。
經濟:為對健康最易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尤其台灣社會目前價值觀以金錢和物質為貴。
服務年資:缺乏經驗不但無法與資深員工共事,更可能影響人際關係,破壞工作氣氛。
另外,比較工作要求與工作主控性,對心理健康影響較明顯的是個人隨工作的主控性程度[8]。
若有較高的決策程度,則工作態度較趨於正向,反映目前社會科技化、民主化的趨勢。
這也顯示,若要改善工作對身心的不良影響,職業結構的再改變是不可忽略的重點,不只要重視勞工的安全、職業病的防治、環境汙染及疾病的篩檢,更應重視勞工的工作角色及調整工作的內容與分量。
而社會支持對於心理健康的效果也有顯著的效應[8],支持度越高的工作場所,其心理健康程度也越高,工作場所中的人際關係,對個人建構社會網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對於重視群體取向的華人而言,意義更是值得重視。
醫師編輯
醫師工作性質特殊,步調快並講究時效,且工時長、又有輪班制度,經常處於高壓力的情況。
過大的壓力不僅造成醫師身心健康及工作滿意度的負面影響,更容易使醫師於臨床醫療服務做出錯誤的診斷處理,導致醫療疏失增加,而影響服務品質,對醫病雙方身心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
在《醫師工作壓力之文獻回顧》中[11],比較台灣醫師與其他職業勞工的工作壓力與憂鬱狀況,結果約有13.3%醫師處於高憂鬱情形,明顯高於其他勞工的3.7%,其中高憂鬱醫師可能與較高的工作負荷、一個月內值班8~10天,喝酒次數頻繁有關,而台灣東部的醫師憂鬱程度較低,可能與較高的工作控制及職場的社會支持有關。
台灣研究發現,實習醫師在經過三個月的內科訓練後,和其他值班辛勞程度較低的科別相比,呈現長期專注力較差,做決定的衝動性較強等,這可能與睡眠品質被剝奪有關,研究顯示,壓力對於睡眠品質有顯著的影響。
醫師的壓力源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5]
主治醫師壓力源編輯
社會文化變遷(例如:普遍社會氛圍對醫師的尊敬不如以往,醫師遭到病患怒罵之事時有所聞。
)
網路世界衍伸出之醫療觀念錯誤(例如:病患比起醫師,更加信任網路資訊,而病患又喜以網路資訊諮詢醫師,且遭醫師指正後又會多加懷疑,導致醫師往往疲於解釋。
)
法律問題(例如:漸多的醫療糾紛,縱使目前法院判決醫師有罪的案例並不多,但繁複的法律程序與被告的心理壓力讓許多主治醫師難以承受)
收入減少(隨著時代的變遷,醫師已然不是過去所謂的「金飯碗」,而面對收入漸減的情形,有越來越多的醫師需要面對經濟上的壓力。
)
健保規範影響醫師自主能力(例:健保限定給付某些藥物,有時醫師斷定此種藥物並不適用於特定病患,卻會因健保不給付而陷入兩難;再者,隨著健保漸趨不寬裕,健保局也加強了對藥物的審核,有時醫師開出去的藥物會被健保核刪,這時費用便須由醫師與醫院共同肩負,無形中更增添了醫師的心理壓力。
)
醫病關係惡化(例如:家屬對醫師的不信任,且許多病患在醫療結果不符合他們期待時,會選擇對主治醫師提起告訴,增添醫師的壓力)
病患不合理的期待(例如:要求手術成功率100%,但以現代醫學技術,往往無法達成如此期待。
)
自身醫療操作的高度要求(醫師自身作為拯救生命的職業,對於自己的手藝往往會有高度要求,一旦不幸疏忽而導致手術失敗,造成的心理壓力難以計量。
)
身為醫師的責任感(許多醫師對於投入醫療行業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希求自己能將照顧病患之事做到最好,如此追求完美的個性也成為了部分醫師的壓力來源。
)
職場發展與家庭生活的衝突(有些科別的醫師常常需要值班的深夜,待他們回家後,家人往往已經進入睡眠,而一大早又須奔向醫院值班,這種工作性質可能造成醫師與家人關係的生疏與疏離。
)
醫療暴力事件(近年來,醫療暴力事件頻傳,尤其是急診科醫師往往會碰到非理性的病患及其家屬,擔心受到傷害的憂慮也成為了他們的壓力泉源。
)
其他:教學醫院之主治醫師通常還需身兼教職,肩負研究、教學與臨床三重壓力。
住院醫師壓力源編輯
情境壓力:工時長且需值夜班,導致睡眠不足
沉重的工作負擔專業壓力:仍在學習階段,雖對病患負照護之責任,卻受質疑
對生涯規劃迷惘
健康照護型態的改變個人壓力:經濟問題、家庭問題
性別壓力:根據先前報導,有女性住院醫師在申請醫院時,主動向院方保證受訓期間絕對不會結婚、懷孕、生子等,希望藉此獲得錄取機會,這樣的情形引起醫界關注,院方及醫師權利保障相關團體提出自省:「為什麼現在的醫療工作環境會導致女性住院醫師必須主動把自己的生涯規劃拿出來作為保證?是不是工作環境有明顯的性別不平等。
」如果上網搜尋資料,很容易發現女醫師在申請就職機會時,似乎提出自己在特定期間不會有懷孕、生子等情形,才能夠讓院方放心,也因此才能獲得等同於男性醫師的保障,雖然每一間醫院的狀況並不相同,但這樣的說法也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女性醫師在職場上所受到來自生理性別差異而產生的壓力,值得我們的重視。
根據統計,若我們單純比較醫護相關人員(包含:西醫師、牙醫師、中醫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藥師、醫事檢驗人員等)的女性比例,西醫師的女性比例是最低的,在大學入學時我們也能明顯觀察到女性錄取醫學系的比率相當低,尤其錄取分數越高的學校更是如此,根據知名雜誌於2017年之統計,全臺醫學系女性比例最低者為臺大醫學系。
另外,女性醫師在選擇科別時,該選擇何科室也比起男醫師更受大眾議論,女性醫師配偶侷限於男醫師、女醫師晚婚及晚育等現象,也是值得關注的職場性別議題。
這些性別框架下的不平等,其實也是壓力來源,不可因為習慣了,所以輕言漠視。
壓力相關的精神症狀編輯
壓力相關的精神症狀———手機幻覺症候群
發生幻覺機率高的情形:
醫學生或住院醫生
習慣將手機放在胸前口袋
攜帶手機時間長
越常用震動模式 醫療工作中手機震動或鈴聲通常伴隨緊急醫療狀況,必然伴隨著強大的情緒反應,例如:增加憂鬱、焦慮等。
曾以台灣實習醫師做為一年追蹤對象,在每季的最後一個月於網路上填寫問卷,問卷主要探討「手機震動幻覺」並加上「手機幻聽症候群」,實驗結果顯示:實習前,僅有27.4%的醫學生自述有「手機幻聽症候群」;實習階段中,第一季增加至84.9%,第二季為87.7%,第四季仍為86.3%;實習結束後兩周降至為54.2%。
而實習前,有78.1%的醫學生有「手機震動幻覺」;進入實習階段後,第一季增加為95.9%,第二季為93.2%,第四季略降為80.8%;實習結束後兩周,則降至50.0%。
[11]
當今醫療糾紛幾乎是工作環境品質最大的壓力源,醫療糾紛比率越高的科別,人才流失也略趨嚴重。
醫師壓力的解決編輯
近年來,醫師的壓力問題逐漸浮出檯面,其中,關於醫療暴力與醫療糾紛的壓力更是讓許多醫師叫苦連天,對於這一方面,筆者曾經訪問了臺大醫院急診部的楊志偉醫師,他對認為醫師應以下列態度面對醫療糾紛:(以下擷取自楊醫師的回答內容)
急診科跟社會的脈動緊密,常第一線處理最緊急焦慮的病人跟家屬,所以的確有暴露在急診室暴力或醫療糾紛的風險。
大家喜愛將醫糾問題聚焦在法律層面:最後有沒有犯罪、施暴的人是否被警方逮捕……等。
在大環境跟制度面上也很多人在探討,並不斷改善,例如修法、急診室門禁管制、警鈴、警民連線等等措施,讓這些問題比較不會發生。
此外,新聞媒體也有報導病人辱罵醫師而最後被控告妨礙名譽等判例。
社會的氛圍現在也慢慢知道:醫療人員都在救人不該被干擾。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制度面的改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
我們很有名的校友柯市長曾說過一句話:「通常百分之八十的醫療疏失沒有醫療糾紛,百分之八十的醫療糾紛沒有醫療疏失。
」因為通常有醫療疏失風險的時候就會心虛,開始對病人特別禮遇,病人反而覺得被關懷而最後沒有糾紛;反之,若醫師無疏失,會理直氣壯地跟病人辯駁。
走投訴或訴訟都很麻煩,而且最讓醫師困擾的是跟病人不愉快的相處過程,因此應學習在溝通上讓焦急的病人或家屬緩和下來。
好的溝通方式可以省去百分之八九十的麻煩,剩下的百分之十我相信只要沒有疏失法律一定會保護你的。
此外,由於傳統五大科(內外婦兒急)無論是工作性質方面,抑或是經濟方面,皆讓許多這些科別的醫師備感壓力,也因此,漸漸有所謂五大皆空的現象發生,而這個現象其實就是肇因於醫師的壓力,也就是說,壓力對於醫師而言也是相當需要考量的部分,一旦一個工作的壓力漸漸超越別的工作,當然會影響到這些醫師選擇這項工作的熱忱與傾向,也因此,若欲解決這些五大皆空的問題,避免民眾到時候想求醫卻無處可求,政府必然應當參考醫師的壓力來源,想辦法減輕這些醫師的各項壓力,如此方能從根本解決五大皆空的問題,而不會像現在藉由限縮小科的人數,以半強迫的手法要求這些醫師選擇傳統五大科別,如此作法可說是治標不治本。
醫師本身能做到的減輕壓力之法:
心態調適:醫師的工作必須要面對病患的生離死別,在最初的時候往往會不太能夠適應而造成壓力,但是,醫師應該要逐補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以理性的態度看待人的生死,同時認清現代醫學技術士有所極限的,而不必過分歸咎病患的死亡於己身的無力上。
休閒旅遊:縱使醫師的工作繁忙,依舊需要適時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當有著較長期的休假時,也不妨與家人共同前往進行旅遊,一方面增加陪伴家人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暫時從高壓的白色巨塔中抽離,體驗外界的生活,並增添生活的樂趣。
排班安排:適時為自己安排休假,以免長期高壓而睡眠不足。
醫師過勞編輯
在內科病房工作時,醫師的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SleepinessScale)平均超過10分,這個分數是在嚴重嗜睡疾病,如猝睡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才會出現的狀況。
再以心率變異性探討自律神經功能,發現值班時的夜間工作以及內科期間的夜間睡眠,交感神經受到抑制;值班隔天的晚上,副交感神經趨於活躍──這分別相當於吃下高劑量與低劑量的安眠藥史蒂諾斯(Zolpidem)後自律神經的改變。
[16]
牙醫師編輯
工作壓力不僅會對個人的工作滿意與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壓力大更會對工作單位和服務對象產生負面影響。
其中,牙醫師被認為是醫護人員中工作壓力最大的族群。
牙醫師壓力來源編輯
牙醫師的壓力來源相當多元,在病患消費者意識抬頭的現今社會中,除了要不斷充實自身專業知識,牙醫師在診療中還需盡最大的努力進行說明與解釋[17]。
然而,溝通能力的學習培養在傳統的醫學教育中並不被重視,必須靠自己摸索,這也無形地增加了牙醫師的壓力。
外國研究指出,牙醫師經常面臨的工作壓力來源包括:時間緊迫、焦慮惶恐的病患、工作負荷過重、保險給付的會計問題、組織人際互動、不適當且故障的器材、過多工作瑣事等。
而長期的壓力會導致職業倦怠,根據Maslach和Schoufeli的理論,我們可以將職業倦怠分成三部分討論:
情感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
這部分包含身體與心理上的耗竭。
由於牙醫師必須長時間低頭為精密工作,除了會對脊椎與眼睛造成不良影響外,還會增加疲勞感、使體力衰退;此外,社會大眾常對醫療工作者有所期待,希望他們與病患的互動「正向且溫暖」,就此而言,也會造成牙醫師在心理、情感上上的長期倦怠。
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去人格化」指的是喪失了原本的工作熱誠,開始以不妥適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服務對象及同事。
例如:經常出現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想法,對同事和客戶感到厭煩,可能還經常偷偷吐槽:「這群人是不是有病?」[跨文化研究1]
個人成就(personalaccomplishment)
此為自我對工作成就感的負面反應,包含不停執行相同工作、面對相同的治療結果、工作內容的單調性,使牙醫師產生了沮喪與失敗感等情緒。
根據國內人力銀行的調查,因缺乏成就感而離職的高峰期會發生在持續於同一單位工作2至3年後。
然而牙醫師特殊之處在於,即便他們順利換到不同單位,也卻仍在執行相同的工作,因此在個人成就感上會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反應。
職業倦怠原因編輯
完成工作的壓力:如果訂定目標過高,超過個人所能承受的臨界點,將會對其造成負面傷害。
悲觀情緒:傾向於出現負面悲觀情緒的人與職業倦怠息息相關。
換句話說,消極思維模式是與職業倦怠的產生有關聯的。
孤立:同事間的支持可以有效降低去人格化的水平,但來自上級的支持卻反而會加重情感耗竭情況。
過度使用社交軟體
收入不平等研究內容編輯
何種因子會影響牙醫師之壓力,相關研究使用以下兩個指標作為研究工具職業壓力指標(OSI):包括工作壓力感受、工作滿意、身心健康、及因應努力。
職業倦怠量表(MBI):包括情緒耗竭、去人格化、個人成就。
其中「職業倦怠」(burnout)可定義為「由於工作本身對個體之精力、體力或身體其他資源耗用過度,造成身體匱乏、體力耗盡或精神衰竭,致使個體在工作中呈現束手無策及情緒耗竭的狀態」。
研究結果編輯
性別差異無論男女,牙醫師在壓力感受、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因應努力和身體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
但男性牙醫師的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於女性,顯示男性的心理健康狀況較佳。
年齡差異比較青年與中壯年族群二族群,會發現此二年齡族群在工作滿意、壓力感受、職業倦怠、因應努力和身體健康上均無顯著性差異,但在心理健康上,中壯年族群顯著優於青年族群。
婚姻狀況差異在工作滿意、因應努力和心理健康方面,均是已婚者顯著優於未婚者。
而在職業倦怠之情緒耗竭和去人格化方面,則是未婚者高於已婚者,顯示未婚者有較高的職業倦怠。
至於其他方面,已婚與未婚者無差異。
職務位階差異職務位階區分為院長、主治醫師、住院醫師。
在工作滿意與因應努力上,院長的得分最佳,其次是主治醫師,而住院醫師最低;在身體和心理健康上,主治醫師則優於院長;在職業倦怠之情緒耗竭和去人格化方面,住院醫師的得分高過主治醫師,表示其職業倦怠程度較嚴重。
工作壓力感受方面,三者則無顯著差異。
結論編輯
一、女性、年輕、未婚、住院牙醫師的工作滿意、壓力因應以及身心健康都相對較差、且職業倦怠程度嚴重。
二、「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心理健康」呈顯著負相關,與「情緒耗竭」呈顯著正相關;「因應努力與工作滿意、身心健康」和「個人成就」呈顯著正相關,但與「情緒耗竭和去人格化」呈顯著負相關。
三、如何對待壓力與身心健康:牙醫師的職業倦怠會直接影響對病患的照顧品質。
故若牙醫師能了解職業倦怠的過程,並固定、有意識地從事放鬆和休閒活動,應可避免職業倦怠的產生[19]。
營養師編輯
營養師的工作內容包括養評估、營養諮詢照護、飲食設計及膳食供應監督管理等等。
營養師的工作領域不侷限於醫院,團膳業、飯店業、學校、生技產業也都是營養師的工作範圍。
目前台灣醫院營養師依工作上的內容不同主要分為臨床營養師和供膳管理營養師:
臨床營養師:提供病患營養評估和營養諮詢照護。
供膳管理營養師:主責病患膳食設計及供膳監督管理,使病患能夠更好的康復。
另外社區營養教育、教學研究及其他行政工作等,多由臨床營養師及供膳管理營養師共同負責,推展疾病預防、治療及營養健康促進等任務。
營養師的壓力來源編輯
工作環境與性質營養師在醫院內的地位極低,常受患者輕視、低薪、過勞、不受醫院重視,工作薪資調整幅度也不高。
營養師是需面對服務對象的工作,需要高度的人際互動,會造成一定情緒負擔,加上營養師在醫院內不受重視和尊重,因此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工作內容繁多營養師除須負責膳食設計、供膳管理、臨床營養照護及社區營養教育工作,也須進行教學研究工作。
因支援性人力縮減,營養師須負責更多行政工作。
以下因素也是會造成營養師壓力:
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平衡、個人責任、管理角色、工作瑣事、上司賞識、組織氣氛、工作滿意度、工作本身、情緒耗盡、去人格化、個人成就等等。
教師編輯
教師壓力編輯
許多學者們認為教師這個職業是工作壓力較高的職業之一。
國內學者近年來針對教師工作壓力做了許多的研究,發現其工作壓力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人際關係
教師工作壓力指的是教師個人、學校組織跟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成果。
學校組織之間的人際關係與結構組合,即教師與同事、學生、學生家長的互動中(互動關係也是教師工作壓力的來源)。
此處所指的人際關係包括教師與同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親師關係等。
二、工作負荷
工作負荷上指的是教師對工作量以及時間分配上所造成的工作壓力來源。
除了時間管控的壓力外,行政業務的推廣、教育政策變革的適應、評鑑與訪視、創新教學,都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讓教師工作負荷的壓力與日俱增。
三、學生行為
教師對學生除了要傳授學業知識之外,對學生的品性、學習情形、常規表現都需重視。
面對學習成果有落差或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要進行補救教學。
而對於行為偏差、生活適應不良的學生更需給予關懷輔導。
教師往往需要花費更多體力以及時間在處理上述學生問題上,因此也成為教師工作壓力來源之一。
四、教師專業知能
教師的專業知能包含教學技能、輔導和管教學生的能力、課程發展與設計、專業進修跟學校行政等。
專業知能的壓力指的是教師因為專業知能不足而感受到的工作壓力。
五、大眾倫理觀念的改變
近幾年來,人權、民主等風潮,使得家長、學生觀念不同昔日對教師的推崇備至。
另一方面家長更注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隨著家長教育程度愈來愈高,家長也會干預教師對於孩童的管教方法,不滿及挑戰其教學專業。
而在資訊爆炸德現代,學生每天吸收了樣化的資訊,思想活躍,花招百出,對於教師有更多的要求,不滿教師的管教方式時,就利用發達科學所帶給他們的便利,收集對教師不滿行徑的資料,讓教師時常出現於社會版面。
然而媒體的負面新聞報導,對教師角色無異是一種嚴重傷害。
在地位日漸下降的職場環境裡,要教師盡力發揮自己的教學專業去教育下一代添增了許多難度與壓力。
六、恐龍家長
隨著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許多人家中只養育一個孩子,造成寵愛獨生子女的問題。
許多家長更加珍視自己的孩子,將關愛的目光全投射在孩子身上。
但是過分溺愛孩子且總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無形之中竟也演變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近來越來越普遍的產物「恐龍家長」。
恐龍家長們時常憑著自己在社會上的成就,自己當起「教育專家」跟具備教育專業的教師們爭論最適宜孩子的教學方式。
當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生問題或與他人起爭執時,恐龍家長不願意面對孩子們的錯誤而是逃避以找尋正當化、合理化孩子偏差行為的藉口,面對自己小孩脫序的行為不但不加以責備,還荒唐地袒護著孩子,讓教師即使有導正孩子錯誤行為的責任,卻只能無奈的放手讓堅持「事必躬親」的家長自己來。
然而在眾多壓力下,對於教師也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包括心理壓力、生理壓力及行為表現的變化。
因應編輯
1.學校組織方面
針對現今學生們層出不窮的偏差行為問題,學校可以引進專業輔導老師讓已經要處理課程進度與班務的教師能降低壓力。
另外,學校在安排研習活動的時間、地點以及補(調)課事宜應有完善的規劃,使各科的領域時間能夠妥善運用,勿增加教師工作上的負荷。
2.行政機關方面
由於輔導和管教學生行為往往會消耗教師大部份的體力教學時間,因此行政機關可以透過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或減少教師授課時數來降低教師負荷。
3.教師個人方面
教師應該先釐清壓力來源,尋求正向支持,調和心理疲累,找到正向方法抗衡壓力。
另外,活絡同事間的關係,不但可創造良好工作氣氛,更可透過教學經驗的相互分享、協助、腦力激盪來解決工作上的難題或輔導管教學生上的困難。
在資訊爆炸與科技化的現代,教師應透過自我進修、充實自我的知識才可適應職場上的變革,符合學生的需求及家長的期盼。
最後,因為時代變革,教師工作已不是一成不變的鐵飯碗了。
除了日復一日的工作外,教師們應重視第二專長的培養、自我家庭休閒生活的規劃以及退休生涯的安排,如此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減輕工作壓力並更輕鬆的生活。
社會工作者編輯
社會工作者所處的工作環境是屬於高風險、高壓力以及高案件量的。
因此一位社會工作者心理壓力絕對是很大的。
社會工作者壓力來源編輯
而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可以是以下幾種:一、人力不足、背負個案多、超時工作
社會工作者的長期有人力不足造成一位社工時常需要背負超過負荷的案件量。
尤其台灣地區的社會工作者平均每人每月負責的案件量遠遠超過國外的社會工作者。
在全球化的時代,許多問題加速蔓延。
例如經濟持續的低迷、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問題增加、失業率提高等等,使得社會工作人力不足以面對,業務繁忙。
而公部門的社會工作者們更加繁忙,加班是常態;民間部門的社會工作者常常因為要宣導而犧牲假日,而背負案件量過多的情形不但會減損社工的服務品質,更會造成社工極大的心理壓力。
二、人力流動頻繁,沒有保障
因為社工受到政府約聘的比例佔大宗,即使約聘人員可以長聘,依舊不是穩定就業。
然而委託外包方案聘用社工有簽約期限,無續約者,期限一到就會面臨資遣。
此外就算是任職於非政府組織(NGO)的社工雖然其在該NGO中為正職,但因為機構中的收入來源主要為募款收入以及政府專案,但這兩項都是相當不穩定,因此就算非約聘社工仍會面臨到低工作保障的問題。
三、人身安全問題
在一些領域例如:法庭、精神醫療院所、醫院、監獄、少年犯罪、自殺防治所、無力資格審核、物質濫用戒治、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高風險家庭等等都是有高風險的,而在這些領域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最容易將自身暴露在危險當中。
尤其是剛踏入職場的社會工作新人,若要面臨棘手的性侵害及家暴現場,尚無豐富的工作經驗與足夠的臨場反應,若又是身形瘦弱的社工(目前台灣的社工大多數為女性),是非常危險的。
然而現階段臺灣的社工在從事高風險工作時的保障的資源並不像一些社工制度完善的國家一樣,在那些國家社工與警察機構在處理高風險案例時會緊密配合,通常是警察做為第一線進入現場,確定安全再由社工進入處理。
目前台灣並無相關法規保障社工,社工的人身安全是相對被忽視的。
很多時候,社工必須判斷是否要進入現場,若是判斷錯誤,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因此社工心理壓力極大。
在其他有強制通報義務的領域也有因為通報而洩漏社工個資,導致社工被加害者攻擊騷擾的風險。
部分社會工作工作現場所面對的案主是社會上較弱勢及不穩定的,因此某些領域的社工時常被威脅、恐嚇、傷害,無形中增加了社工的工作壓力。
然而在台灣,仍然缺乏對那些處在高臨床風險的社工完善的保險統計評估工具。
四、缺乏情緒心理支持系統
由於社工人承受案主、機構和自我期許的壓力,面對案主時需要同理、傾聽、回應,並承擔案主所有狀況及情緒,而在社工倫理中又必須遵守保密原則。
如同一個瓶子不停裝入負面的材料,社工很容易被捲入案主的情緒鐘。
然而現階段台灣社工就業環境缺乏能夠包容、傾倒的支持系統,當他支撐不住自己的壓力時,情緒的崩潰可能連帶造成他所負責的案件沒有獲得妥當的處理而招致不幸。
目前台灣對社工的支持系統大多仰賴機構內「督導」這個角色,有些還會輔以相關心理輔導,但基於目前社福機構資源較為不足的情況下有些機構會為了節省成本而忽略建立一個完善心理支持系統的重要性。
五、薪資過低
社工的工作環境相當艱辛,然而,獲得的報酬卻不比例,原因可能有:社會大眾對於社工服務的專業人力成本無感、社工的專業沒獲得認同、覺得社工就是「志工」......。
社工的薪水普遍只有3、4萬,甚至還有被迫回捐薪水的問題。
六、其他因素
非相關業務太多、成就感不足、經驗不足,相關訓練不夠等等都是造成社工員壓力過大的原因。
消防員編輯
消防員的壓力來源編輯
消防員在工作過程中承受的壓力來源包括:一、人力不足
在目前台灣中央政府預算縮減的情況下,消防人力不足是長久以來被廣泛討論的議題。
截至2019的統計資料,實際消防人員員額(13313人)約只有標準應有員額(25316人)的一半,人員嚴重短缺。
人力不足會導致在救災時每個救災人員需承受更大的壓力。
二、高風險工作環境
消防人員的主要工作為救火、救災,而在從事這些工作時的工作環境大多十分惡劣,往往都須面對極大的生命威脅。
台灣知名饒舌歌手大支所創作的歌曲「浴火英雄」中可以了解到台灣目前消防員工作環境的惡劣以及在工作時會面對到的壓力、危機等。
三、過於複雜的工作內容
近年來可以從報章雜誌中看到消防單位經常被要求去救困在樹上的貓、去摘除蜂窩、去解救一些因為民眾未經大腦所做的行為而使自己的生命受到危機等事情。
而這些多餘的雜事無異是在消耗消防員的精力,而當在執行真正重要的職務時他們可能會在精神狀況不佳下就須進入高風險的工作環境,進而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四、例子
在2001年9月11號,位於美國曼哈頓地區的世界貿易中心的北塔發生歷史上的911事件,紐約市消防局(FDNY)的消防車以及雲梯車已經接獲通知並立即做出反應,火速趕到恐怖攻擊的事發現場。
在被飛機撞上的北塔有大批民眾蜂擁而出,消防員也迅速衝進北塔拯救民眾。
事後有一位消防員描述當時情況:「看起來就像是電影裡的場景一樣……好像怪獸就快要出現了……到處都是掉落的破瓦殘礫……而就在你的正上方,有許多的東西正在彼此互相碰撞,不斷地發出撞擊的聲音。
」(Smith,2003b,pp.70-71)在911事件經過幾個星期後,甚至幾個月後,消防隊員仍持續搜尋罹難者的遺體。
他們將死者埋葬、弔念死者,同時也為他們感到哀慟。
即使是堅持不懈的搜索,仍有共343位民眾失蹤,只有極少數人被找到,這些倖存者因親眼目睹其他人就在他們幾呎旁死去,所以承受了倖存者的罪惡感(survior'sguilt)。
甚至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的症狀,不斷地重複經歷那些駭人的時刻。
可想而知存活下來的消防員的情緒、壓力也很劇烈,他們一直感到相當悲傷,其中有許多人不願面對在弔念殉職同事時那種不真實的尊敬或哀傷,而是選擇去揶揄這些同事生前的糗事。
曼哈頓地區共有12位消防員失蹤,是所有消防局中失蹤人數最多的分局,而且就如同所有人一樣,這些倖存的消防員不斷想知道他們的下落、失蹤的受害者的經歷。
這些親身經歷的倖存者們、甚至世界上其他未經歷的人們連續好幾天不停盯著電視看相關消息,不斷重複的看著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倒塌的畫面,一再地看著那些永遠不會回來的朋友,並且傾聽來自倖存的受難者第一手描述。
警察編輯
警察個人壓力編輯
警察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特殊,工作項目繁雜,其執行職務時常須實施強制、取締、干涉等手段,易招致一般民眾普遍的誤解與埋怨,其工作環境顯較其他職業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因此,長久以來,警察工作一直被視為高壓力的職業。
國內有關警察工作壓力的研究相當豐富,有關警察人員的壓力來源,綜合來說,可分為下列幾點[20]:
警察工作性質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與危險性皆高。
由於行政任務過多,工作繁雜,且任務之間會互相衝突,使角色模糊矛盾。
需面對現實黑暗面,引發個人價值觀的衝突。
與司法系統的協調等。
部分警察取締工作(如交通警察等)容易與民眾站在對立面,引發警察與民眾的衝突,進而造成警察的心理壓力。
警察工作與家庭衝突由於工作本身之高危險性、高辛勞性、高不確定性、高衝突性,易造成家庭生活不協調,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不和。
警察組織機構特性警察傳統之軍事化、權威化管理,面臨現代社會民主化、人性化需求之挑戰,例如溝通方式、升遷考核制度方式。
各項行政、勤務、休閒與生活支援之硬體設施不良。
社會與警察組織之不能契合警察組織是健全社會之一環,然而由於其工作之特性,可能會因少數勤務人員之過失,加深民眾對警界之負面刻板印象,使員警及其家屬自我概念受損。
由於行政體系以往常動用警力處理政治與民眾利益有關之事務,使警民關係不佳。
警察與立法、司法及其他行政體系之互動不能配合,造成警察功效不能發揮。
警察個人因素警察本身之人格強度、人際關係能力、個人危機(如感情、財務、工作挫折、升遷挫折等)處理能力等警察角色之外,尚需執行生活中之其餘角色,如丈夫、父親、子女、朋友之能力。
社會支援網絡警察工作與外界隔絕性高,除特定團體外,不易自其他社會網絡團體中得到情緒、訊息、尊重與實際(財務或實務)的支持,而這些支援,經由研究證實,是減少壓力來源及壓力源衝擊的有效緩衝;相反的,警察人員最密切的社會支援網絡是家庭,因其工作特性,家庭反而成為其壓力的重要來源。
警察工作壓力主要在於:眾目昭彰如不能適應,則可能引起憂鬱或焦慮,並且暴躁而易怒。
危險性高警察人員在處理和偵查犯罪案件時,容易遭受暴力份子的攻擊,且警察因公殉職的機率與其他職業相比仍是比較高的,這種危險性也會造成警察的工作壓力。
面對人性的扭曲警察人員在工作情境中,接觸太多邪惡人性及心理衛生(家庭、學校或社會)失敗者的一面,若未能自行調適,難免對人性發生扭曲,影響生活適應。
形象易於受損只要極少數的警察人員有不良行為,所有制服或非制服警察人員的形象,即被烙上野蠻、不誠實或享受特權的標籤。
且從事警察職業者大多具備較常人更多的正義感與榮譽感,當因為少數警察人員的不良行為導致他們全體的聲譽受損,他們的榮譽感往往無法接受,進而造成內心的不平衡。
替罪羔羊般民眾對政府施政不滿,往往消極地將情感投射到制服警察人員的身上,尤以群眾行為,更是如此;同時,不法份子、惡勢力集團或不良少年幫派,常將警察視為憎恨與恐懼的符號,企圖加以反抗,在在均足以使警察人員易遭受到攻擊。
如之前臺灣所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員警依照上級指示進行人員的驅趕,卻受到社會的責難。
與自己期望不符警察人員本身也常不切實際地視自己為「超級英雄」的角色,而與現實脫節,造成期望落差的壓力。
變動無常經常變動勤務時間與地點,造成適應上的困難。
無法兼顧家庭難得與配偶或家庭共享天倫之樂。
此外,許多警察的家庭成員無法接受自己摯愛的家人從事危險度如此高的工作,可能會進而造成工作性質與家庭期望上的衝突。
未來缺乏保障警察雖為公務員,但薪資並不是特別高的,因此許多警察會對退休後缺乏保障的生活感到著急。
其他升遷可能性小,工作負擔太重,缺少適當補償及調劑身心之機會。
足見警察工作壓力不但來源廣泛,而且影響更是深遠警察家庭壓力編輯
生活作息不定
家庭經濟困難
家人精神負擔
社會地位低落
社會友誼孤立
角色期待衝突
親子關係不佳綜上文獻可知,我國警察人員之壓力,有來自於個人、工作及家庭等三部分壓力,而每一部分的壓力都對警察人員造成鉅大影響。
如個人壓力,可能來自挫折、衝突或人情問題,個人如果不能適應壓力,可能嚴重的影響身心健康;工作壓力則可能來自勤務、組織、行政管理等問題,個人若不能適應工作壓力,可能造成離職或發生職業倦怠感;家庭壓力則可能來自生活不定時、休假與家人不能配合、家庭關係不和睦等問題,進而影響家庭的和諧。
警察人員的壓力來源,不僅種類繁多,其職業本身特性所產生壓力,也會有日常影響或長期影響的不同。
日常壓力部分,係指警察人員日常執行勤務或親身感受頻率較高的壓力問題,例如,交通違規告發或親友病亡等;長期壓力部分,係指壓力持續存在,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媒體對警察的負面評價或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等。
根據文獻探討發現,警察人員確實有很多不同壓力,因此,本研將警察人員的個人、工作及家庭壓力列為重要變項,探討其影響警察人員心理困擾的情形。
公務員編輯
公務人員意指國家機關法定職務擔當人,是制定公共政策及執行公共事務的主體力量,俗稱國家臂膀(thearmofstate)或公僕(civilservant),具有依法行政、執行公權力、為社會興利除弊與深入基層服務民眾等特質,其職能分析中包含知性與感性等元素之整合,屬於情緒勞務者。
公務人員壓力來源編輯
公務人員壓力源分別來自職場、婚姻家庭、照顧高齡雙親、自身健康威脅、人際關係複雜與因應外在環境變遷等。
而公職人員年紀多集中於30~50歲,這正值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建立期與維持期,亦是人生中承擔壓力之高峰期。
且年金改革後,資深者延緩退休情形增加,導致升遷管道受壓縮,年輕公務人員於世代差異與追求職涯自主下,擁有高學歷與經驗之離職比例仍會提升。
公務人員撫卹(死亡)原因排名前三名分別為癌症(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自殺,以上三者均與情緒因素有關。
分別比較地方機關和中央機關,顯示出地方公務人員在「以民為主、為民服務」的目標下,身處民眾需求高、組織管理多變、法規限制、績效考核、民代施壓或媒體監督等多重壓力下,面臨工作超時、上班時間日夜顛倒、身心過勞、民眾指責、同儕批判、暴力與霸凌威脅、價值觀混淆及情緒壓抑等問題較多,這不但影響其居家生活與人際關係,進而傷及身心健康與降低工作士氣及效率。
因此,多數公務人員在面對壓力時,常利用生活情境、尋求社會支持、保持理性面對等三種方式去調適壓力。
公務人員的情緒勞動編輯
「情緒勞務」(emotionallabor)係指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與服務對象具有高度的互動,並基於組織、服務對象及自己本身的利益,必須管理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呈現出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林尚平,2000)。
組織期待情緒勞務工作者適當的隱藏自己的情緒,並展現人民想要的情緒,這種情緒控制的要求不斷增加。
甚至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格,如同戴著多幅面具,在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員,難以表現真正的自我,因而造成兩相矛盾的心理負擔。
因此,在許多學者針對情緒勞務工作者進行的研究中,甚至強調情緒勞務在情緒員工面對工作或組織的態度、工作績效以及身心健康狀況都有負面的不良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Hochschild(1983)指出:以人為主導的服務業者,因在執業時須思維專注與持續展現親善的情感,故情緒困擾的發生頻率增加。
「為民服務」是當代政府對公務人員的基本要求;政府機關以之為提升政府績效的最低標準,規範公務人員必須以「公僕」的態度為民眾提供各種法定的服務。
然而,傳統「官員」的文化價值卻依然根深蒂固(黃一峯,2016)。
在很多業務的推動上,公務人員必須依賴他的協助與幫忙,展現適當的情緒,以利業務的順利推行。
如果執意推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可能會引發標的群體情緒上的反彈,最後造成執行上的失敗。
公務機關屬於相對封閉的組織,極易因職場文化、組織特性、職務階層、工作性質、性別因素、主管性格、員工人格特質而影響工作時間安排、工作負荷量或獎懲方式,導致資淺員工常因出現超時工作、情緒騷擾、社交隔離與委屈不平,衍生恐懼或憤怒等情緒。
若欠缺情緒抒發管道與行政支持,長期壓抑易因情緒困擾而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摧毀年輕公務員之熱情與理想。
職場中的一線公務員、教師、警察、社工師、醫事人員等,皆符合美國學者Hochschild(1983)定義的「情緒勞務者」(emotionallabor)。
執業時常須延緩自我生理需求滿足、改變作息時間、點燃正向情緒與壓抑負向情緒,維持外表鎮定,以平和的言行精準地執行業務,故須採取情緒調節機制以處理情緒困擾。
美國學者Folkman&Lazarus(1988)指出:情緒勞務者所承受的情緒壓力,若未能即時採取適當有效的方式紓解,在日積月累之下,沉重的情緒負擔常會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心肺系統功能、代謝、消化或免疫功能等)與言行反應(酗酒、霸凌、暴力攻擊或孤立等),甚至對其家庭生活、人際關係與職業功能造成嚴重傷害。
親職壓力編輯
親職壓力為父母親在履行親職角色時,因父母親個人的因素(如個人特質、成長背景);子女的因素(如氣質、年齡、健康狀況);夫妻關係(如婚姻滿意度、共親職)以及外在支持系統(如親友網絡、社會資源)等,而產生焦慮、沮喪、自責等的壓力感受。
親職壓力模式編輯
父母領域(parentdomain):父母領域的壓力來自父母的特質和情境因素。
父母範疇的壓力來源包括憂鬱、親職勝任感、親職依附、夫妻關係、社會支持、健康狀況及親職角色限制等七個項目。
其中前三項是父母的特質;後四項則是與擔任父母角色時的情境有關。
兒童領域(childdomain):兒童領域的壓力來自:子女使父母擔心、焦慮、害怕、困擾或精疲力盡等的特質;以及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表現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
其壓力來源包括適應性、過動分心、強求、情緒、可接納性、父母的增強等六個項目。
其中前四項與兒童的性格、特質有關;後兩項則是與親子互動有關。
研究對象編輯
大多數研究以母親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這或許可歸因為「教養」自傳統以來一直被視為女性的天職,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又得承擔教養子女的重任。
然而時代變遷,許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除了須擔負工作壓力外,也必須扮演好家庭角色。
致使多數研究者認為女性在工作、家庭與婚姻及親職教育中所感受到的壓力是值得探究的。
此外,近年來父親參與家務及親職照顧工作已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2],再加上近年來婦女勞動參與率的提高、雙薪家庭的普及與性別平等的呼聲高漲,父親參與親職及父職角色的轉變將成為未來社會的趨勢[23]。
但國內截至2007年,專以父親為受訪對象的研究僅有一篇[24],係探討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意願、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研究。
可見針對父職方面的研究仍有發揮的空間。
有障礙孩子的家庭必須面對孩子獨特的需求與終其一生的壓力,而孩子長期健康上的問題,都會使家庭面臨情緒上、人際上及社交上的壓力
總結編輯
就母親而言:多數研究者支持母親的年齡、教育程度、社經地位愈低,其親職壓力愈高;母親的親職壓力大於父親的親職壓力;當母親的親職壓力愈低,其整體生活品質愈高。
就家庭而言:多數研究支持不同的家庭結構與親職壓力呈顯著相關;另外,父母親的親職參與程度愈高,其親職壓力愈低;父母親的親職壓力愈高,其婚姻滿意度愈低。
就子女而言:當子女數較多、孩子具有某些令父母感到困難的特質時,父母親的親職壓力愈高;當幼兒的年紀較小、獲得較少的社會支持時,父母親的親職壓力較高。
[25]如何對待壓力與維護健康?編輯
最後,我們將整理壓力對於人體可能造成的身心危害,以及各篇文章中所建議的管理與調適方法。
〈心理健康促進於社區精神疾病高風險青年之論述分析〉[13]關注好發精神心理疾病的年齡層,即15到25歲的青少年與青年之族群中,高風險群如何早期發現並治療之成效,同時以回顧文獻的方式,彙整以健康促進措施之種類。
近年來,國際間精神疾病防治重點,多以早期介入處置為重點,以減少精神病對個案的長期性衝擊。
精神疾病高風險可分為風險早期與晚期,早期以個案內在主觀為基本症狀,而晚期轉為明顯的脫離現實行為。
早期的介入治療處置中,藥物性治療容易引發汙名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與倫理問題(例如:病情輕重與藥物處方的平衡輕重)。
又,傳統性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認知矯正、整合性治療、營養性提供,於最新研究(Piskulic、Barbato、Liu、Addington,2015)中,顯示無明顯成效。
因此,此文認為除個人治療外,還須注意支持性環境之有無,以及健康促進之行為。
本文整理出規律運動、均衡營養、壓力管理、人際支持、健康責任、自我實現等六項措施,希望協助精神疾病高風險之青年的健康維護。
而在〈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14]中,將焦點放於壓力對於身體造成之影響,現代醫療仍然忽略壓力過度激發或長期累積下的病理反應,並針對此類疾病主流採取抑制生理機能不當的用藥。
此文以文獻回顧之方法整理不當壓力對於身體機制的運作過程,以及其後引發之各類疾病,並於最後呼籲,機能性身體化症後群需要全方面的生理與心理照顧,而非治標不治本之醫療方式。
一般而言,壓力是為了在適應環境下,人體所產生預警系統。
透過交感神經反應,達成有助脫離險境之身體機能,同時使其他非應急器官機能受到抑制;危機過後,由副交感神經系統取代,達成人體的放鬆。
兩者正常互相交錯乃人體之正常運作。
然而,不適當的急性壓力或長期累積之壓力源,則使交感神經長期主導身體,將造成身心的受損,Selye提出「普遍性適應症後群」,區分三階段壓力治病模式,而本文作者則重新詮釋了此疾病過程;首先,病患的症狀多樣,生理上常見的有睡眠障礙、疲倦、頭痛、頭暈、肌肉或關節痠痛僵硬、腸胃症狀等,心理上則有心浮氣躁、情緒失控、焦慮、憂鬱等症狀,症狀出現之頻率與嚴重度是個人而定。
嚴重的話,更會形成病理性疾病,主要分成新陳代謝障礙、免疫機能混亂、心血管疾病等。
對於壓力引發疾病,醫師多半為對照症狀下藥,不同部門診斷不同症狀,此類分割診療將造成醫療上的浪費;同時,此類病理無法解釋病因之疾病,容易造成醫病雙方的挫折,更可能使病患陷入無助焦慮之惡化的窘境。
為此,作者建議,診療應為病患作出整體性考量,關心病患是否有心理、社會、行為壓力等致病原因,對症下藥,才是有效解決,落實全人照顧之理想。
從以上兩篇文章總結,不當壓力對於人體造成之身心衝擊,不可以單就生理性機能用藥,而須從身體、心理、社會三種層面為患者做全方位的考量。
最好是及早發現及早防治,而治療方法也趨多元而溫和,可用以社會支持、持續運動、飲食均衡等緩慢而長期等方式做改善。
紓解壓力方法編輯
一、適度的運動
運動是生活中最可行且簡便的方式,適度的運動不僅可紓解人體的肌肉緊張,亦會讓人體產生腦內啡、正腎上腺素、血清素,以及多巴胺,幫助我們產生愉悅的情緒,有效舒展精神。
大多數的運動均可緩和個體的壓力和焦慮,但在從事各項運動時應以中、低強度為宜,並以有氧性、非競技性、規律性、持續性的運動為主。
根據統計及研究,持續大約30-60分鐘的運動最能有效提振精神,其中45分鐘則是使心情愉悅的最佳時間長度。
無論是何項運動,只要個人認為該運動符合自己的興趣及體力,就能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
且根據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恰克勞(AdamChekroud)的研究,如籃球、足球、棒球...等團體運動更能有效提升心情,因為其中蘊含社交成分,因此可以帶來額外的助益。
二、調節飲食
儘量避免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宜多食用平淡的食物,如此便可減緩某些緊張的壓力。
另外,有些食物被認為能夠有效抵制憂鬱,例如:香蕉。
在歐洲地區香蕉素有「快樂水果」的美譽,不僅含鈉量低,不含膽固醇,富含蛋白質、鉀、鎂等豐富的營養價值,更可有效提升體能,是運動時的好夥伴。
目前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香蕉有助於幫助人們保持愉悅的心情。
另一個例子是巧克力,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通常會聯想到零食、熱量高、不健康,但其實它的熱量都是來自糖份。
由於純可可味道極苦,市面上的巧克力都會添加糖份。
可可中含有可可鹼,是一種健康的反鎮靜成分,可以幫助人提振精神、擁有好心情來對抗壓力。
適量的黑巧克力亦可幫助保養我們的循環系統、促進健康。
因此當面臨壓力時,不妨來塊純度高(70%以上即可)的巧克力吧,除了美味外更能調適心情!
三、休閒活動
在緊湊的生活中適度的安排休閒活動也是一種紓解壓力的方法。
舉凡閱讀書報雜誌、聽聽音樂、到公園散散步或與家人到郊外踏青等都是非常好的消遣,不需耗費太多體力和精神,從中還能得到心靈的富足,同時增進群己間的感情,進而紓解壓力。
四、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暫時遺忘緊張焦慮的情緒,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個人在受到挫折時,睡眠即為一種鬆弛劑,因此,睡眠亦為一種紓解壓力的方法。
但睡眠與壓力同時有著雙向的關係,彼此互相影響。
過度的睡眠會影響智力、提升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阿茲海默症、憂鬱症、不孕的機率。
過短的睡眠則會導致壓力增加,全身緊繃,過大的壓力也會造成難以入睡,這樣一來可能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要突破這樣的惡性循環,有以下三方式:
延伸睡眠時間:先了解自己當前的睡眠時數,每天固定時間就寢,搭配鬧鐘使用調整起床時間。
在開始的前幾日先增加約十五分鐘的睡眠時間,適應幾天之後,再增加十五分鐘,就這樣逐步增加,直到符合適當的睡眠時間為止。
此法的好處在於可以防止因一次睡過多的時間所造成的不適應性,造成中途醒來,影響睡眠品質的改善。
睡前多花時間放鬆:壓力大會使大腦不斷呈現活化狀態,造成腦部在就寢時仍然無法休息。
尤其現代人習慣在睡前看電視、滑手機,這對睡眠有很大的影響。
長期使用智慧型手機,可能會造成人們對資訊接收的焦慮,而在睡前使用智慧型手機,大量的資訊會使腦部活躍,科技產品發出的光線也會刺激腦部松果腺等,進而妨礙睡眠。
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我們可以在睡前的兩小時開始放鬆身心,閱讀書籍,或聽一些平緩放鬆的音樂都是很好的選擇。
讓房間成為一個舒適的地方:房間對人們來說,應該是一個讓身心放鬆的地方。
但對於睡眠障礙患者而言,房間可能是一個壓力的來源,因為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床時,可能會勾起他們在床上輾轉難眠的記憶。
有睡眠障礙的患者可能會在睡前會預想自己今晚可能又要失眠了,這樣的預測會形成壓力進而成真。
改變環境的配置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例如將房間布置得較為溫馨,放進自己喜歡的事物,使房間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的壓力。
或是在失眠時,不要繼續在床上輾轉反側,而是到其他空間活動。
如此一來,若是患者對床與房間的厭惡程度下降,壓力也會隨之下降。
五、親密關係的支持力量
向家人或朋友適度抒發,傾倒負面情緒,並藉由親密關係獲得存在感、歸屬感、依靠感,有助於情緒垃圾的清除、放鬆心情,是紓壓良方。
如果有壓力卻悶在心裡沒有可傾訴的對象時,反而更加容易罹患憂鬱症,雖然傾聽的人可能無法協助你做任何改變,但卻可以給你多一份安慰與支持,因此述說是壓力釋放的重要出口。
六、心智放鬆法
是一種身隨心性的意念放鬆方式,底下為幾種較流行、普遍的心智放鬆法。
呼吸法:呼吸法即中國早期的引導或吐納之意,藉由深而長的吸氣與呼氣,達到放鬆的效果。
一般以腹式呼吸為佳,即吸氣時腹部突出,吐氣時腹部凹下。
感覺壓力大到難以承受時,深深的吸一口氣,閉氣一到兩秒,再微微張開嘴巴,慢慢吐氣,如此反覆做幾次,可使血液循環恢復正常,心跳減速。
使用呼吸法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可以避免自己繼續胡思亂想,心情自然較為平靜。
因壓力而感到焦躁時,常常會出現心跳過快、呼吸又急又短的狀況,此時透過深呼吸便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幫助穩定心情。
冥想法: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某些很輕鬆、舒適的時刻,回想記憶中某個輕鬆愉悅的景象通常能有效的讓人感到放。
從往事中找出自己的輕鬆圖像,回憶當時詳細的意象,可以特別注意環境的小細節,這些枝微末節,想得愈多就會感到愈輕鬆。
運用自我暗示的力量:例如考試時在考卷剛發下來的前一、二分鐘,配合呼吸的調整,在心裡不斷默念「我一定可以過關」、「別人也一樣緊張」等鼓勵自己的話,通常可以使心情變得平靜許多。
保持平常心:例如考試時評估自己的準備情形,不對自己要求太高,盡力即可,坦然接受考試的結果。
完美主義者常常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壓力,因為他們不能容忍任何失誤和瑕疵的性格,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巨大壓力,沒辦法接受與自己期許落差太大的結果。
音樂治療法:在讀書疲倦時或感到壓力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閉眼專心聆聽,摒棄雜念,跟著節奏搖擺。
音樂可超越文字及語言所表達的境界,有轉換情境的功能,故音樂也成為醫療上的一項療法。
情境音樂可適度地影響大腦的優勢腦波頻率,透過放鬆(Relaxation)、再造(Recreation)、再生(Rejuvenation)的過程,有效的舒緩情緒壓力。
在國內外音樂輔助醫療的貢獻成功案例不計其數,例如德國名作曲家彼得.休伯納所成立的微宇宙音樂實驗室研發「醫學共振音樂」具有十年以上之臨床驗證,可增進人類身、心、靈整體健康。
美國蒙羅機構創辦人蒙羅先生所開發的雙腦同步技術,有助於引導人進入有益的意識狀態。
肌肉放鬆法:將身體各部肌肉藉由"緊張半分鐘,放鬆半分鐘"的模式輪流交替,釋放心中焦慮。
熱水澡亦可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肉鬆弛,減輕壓力。
另外,不要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的時間,否則血液循環不良所造成的不適也會增加心理負擔。
靜坐與深沉呼吸:當個人面臨到極大的壓力而有充裕的時間時,可實施靜坐。
主要過程是想著一個適當的念頭,不要專注於任何感覺或思潮,任意念飛馳,通常每天練習兩次,每次15至20分鐘,只要閉起眼來,以最舒適的姿勢坐著,也就是在靜坐中將注意集中於一個思想的精微部份,而歸於意念的本源。
靜坐不是學術上的觀念,也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種包涵了心理的平靜與自我控制的習慣,更是一種生活實踐的方式,透過靜坐與深沉呼吸可以達到舒緩身心的功效。
唱歌:藉由音樂抒發情緒,讓心情變得愉悅。
七、接觸大自然
地球上的生物在演化過程中,大多生長在大自然的環境中。
人類文明的建立出現於數萬年前,而都市文化也僅有幾百年的歷史。
由於演化的緣故,當人們開始居住於都市之中,雖然身體上適應了當下的生活,我們的大腦還沒辦法完全習慣都市生活,因此適度的回歸大自然,對長久生活在都市的人們來說非常重要。
研究顯示,當人們被一個問題所困擾,身陷情緒的迴圈裡,此時到屋外的草地上散步九十分鐘,有助於降低腦部產生負面情緒區域的活動力,然而如果改在都市環境中散步九十分鐘,並不會達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曾經有學者調查在醫院受傷的人們,將其分為控制組與操作組。
控制組的人們所住的病房沒有窗戶可以向外望,而操作組的人們病床邊有一扇窗戶可以讓他們看到外面的自然環境。
結果發現在以達成相同止痛效果為目的下,操作組所需的止痛劑劑量會小於控制組。
這樣的研究明顯指出能夠接觸外界自然環境,即便只能透過窗戶向外看,也對人們的身心靈有很顯著的影響力。
八、培養自己的興趣
當壓力發生時,適當的興趣往往能讓人調節身心,暫時忘卻煩惱。
興趣最好是與工作性質不同的活動,與一般休閒活動的多方涉獵不同,興趣通常是幾個特定的項目,需要長時間的培養與投入,讓它成為在工作之外的紓壓方式。
興趣可以轉移我們對壓力的執著,當我們被壓力所擾時,往往只要藉由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便能夠不再受困於鬱卒的情緒當中。
九、說出、寫出自己的壓力
有時我們面臨的問題並不嚴重,只是在心慌意亂時就無法冷靜思考,如果能夠經過適當的發洩、傾吐,或諮詢別人的意見,找出解決方法,就能消除壓力來源。
而書寫也是一種方法,在心情煩亂時,若能將問題寫下,便能沉澱心情及宣洩壓力,正視造成壓力的來源,即可尋找解決的方法與諮詢的對象,對事情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時如果被諮詢者能夠有更專業的建議或協助,則對需要協助者能提供更大幫助。
十、改變時間運用
事先設定合理可行的目標,規劃好時間能讓自己從容的面對繁瑣事務,避免在倉促忙碌中累積壓力。
完善的時間規劃除了有助於我們在時間內完成任務、避免手忙腳亂之外,我們或許也可以因為更縝密的有效時間分配而得到更多休息或休閒時間。
時間管理是每個人一輩子重要課題,應從小就開始學習規劃的能力,而教育更應該致力於這方面的培養,傳遞給孩子正確的時間運用概念。
十一、大笑
大笑除了有助改善人們短期記憶力外,目前醫界也已知曉,當人體大笑時,能有效刺激副交感神經、降低交感神經作用,並促進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分泌,有助於降低憂鬱、焦慮情緒及緊張、不安感。
此外,大笑可為我們帶來:1.刺激器官活化:笑會讓我們吸進更多的氧氣,刺激心肺功能和肌肉反射,並使大腦釋放出更多的腦內啡。
2.紓解壓力反應:笑會促進血液循環,並使肌肉放鬆,減少壓力引起的身體症狀。
十一、哭
大哭能刺激大腦前額葉皮質,進一步促進血清素、腦內啡,傳送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到大腦,放鬆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積極動起來。
因此,自然能讓人產生愉悅和滿足感,進而抒解壓力。
此外,生物化學家研究發現,適當的哭泣能把因壓力產生的應激激素與毒素排除體外,讓人哭完後能夠有效的紓緩身心及釋放壓力。
美國曾經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先找了一群人去看一部特別感動的電影,接著收集了他們的眼淚,放在試管中;過了幾天,又切了幾顆洋蔥,刺激先前那群人流下眼淚,存在另一批試管中。
隨後對這兩批眼淚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情緒眼淚」和「化學眼淚」的成分大不相同,「情緒眼淚」中有一種物質叫「兒茶酚胺」,而「化學眼淚」卻沒有。
所謂兒茶酚胺,就是一種大腦在情緒壓力下釋放出的化學物質,量過多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是心肌梗塞。
所以研究可判定「情緒眼淚」排出的是對人體有害的「毒素」。
而把情緒憋在心裡頭長期不哭的人,因為壓力無處釋放,很容易影響身體健康,也較容易罹患疾病,比如胃潰瘍、結腸炎等等,皆源自於情緒壓抑。
也有女人比男人普遍長壽是由於女人較被社會所允許用哭來釋放自己的壓力,而許多對於男人堅強、勇敢的性別期待造成男人不當的壓抑情緒,導致壓力無處宣洩,抑鬱成病。
十二、補充營養食品
幾種補充劑可以促進壓力和減少焦慮。
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概述:
檸檬香脂(Lemonbalm):檸檬香脂是薄荷家族的一員,因其抗焦慮作用而受到研究。
Omega-3脂肪酸(Omega-3fattyacids):一項研究表明,接受omega-3補充劑的醫學生的焦慮症狀減少了20%。
有機印度人參(Ashwagandha):Ashwagandha是阿育吠陀醫學中用於治療壓力和焦慮的草藥。
一些研究表明它是有效的。
綠茶(greentea):綠茶含有多種多酚抗氧化劑,可提供健康益處。
它可以通過增加血清素水平來降低壓力和焦慮。
纈草(Valerian):纈草根是一種受歡迎的助眠劑,因其具有鎮靜作用。
它含有纈草酸,可改變γ-氨基丁酸(GABA)受體,降低焦慮。
卡瓦卡瓦(Kavakava):卡瓦卡瓦是胡椒家族的精神活躍成員。
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用作南太平洋的鎮靜劑,在歐洲和美國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輕度壓力和焦慮症。
一些補充劑可能與藥物相互作用或有副作用,因此如果您有健康問題,您可能需要諮詢醫生。
十三、減少咖啡因(Caffeine)攝入量
咖啡因是咖啡,茶,巧克力和能量飲料中的一種興奮劑。
人們對他們可以忍受多少咖啡因有不同的門檻。
如果您注意到咖啡因會讓您感到緊張或焦慮,請考慮減少咖啡因。
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可以適度健康,但並不適合所有人。
通常,每天五杯或更少被認為是適量的。
含有咖啡因的飲品雖然能帶給人們活力感,但時間通常不會維持太久,甚至會因為長期喝了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飲料而使其提振精神的功效無法發揮,這時將會無法改善整個身體狀況和感受。
十四、學會拒絕別人
並非所有的壓力都在你的控制範圍內,但有些是。
控制你可以改變的生活中的部分並引起壓力。
一種方法可能是更頻繁地說「不」。
如果你發現自己承擔的責任超過了你的能力,那就更是如此,因為處理許多責任會讓你感到不知所措,學著去拒絕別人、拒絕那些自己無法負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會是解決壓力問題很好的方法。
選擇你所採取的措施-並對不必要地增加負荷的事情說「不」可以降低你的壓力水平。
十五、學會避免拖延
控制壓力的另一種方法是保持優先考慮並停止拖延。
拖延會導致你採取反應行動,讓你爭先恐後地追趕。
這可能會導致壓力,從而對您的健康和睡眠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養成按優先順序組織待辦事項清單的習慣。
給自己一些現實的截止日期,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處理今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並給自己不間斷的時間,因為當待辦事務在一天內排山倒樹而來時,所承受的壓力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任務之間的切換或多任務處理本身就很緊張,例如小時候暑假作業堆到最後一天才寫,整個世界簡直就像天崩地裂,崩潰至極。
十六、常保感恩的心
通常與他人比較的心理會引起不小的壓力,許多人看見別人換新手機或身上穿了新衣服,心理也不必免得會想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
因此總是為了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汲汲營營在各個工作環境中,給自己帶來無謂的壓力。
當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有能力追求如此高價值的東西時,可能會煩惱叢生。
但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能夠時常保持感恩的心,飲水思源,了解當前所擁有的東西皆得來不易時,內心便更容易釋懷,而放下沉重的巨石。
十七、避免完美主義
一個完美主義者時時刻刻都會戰戰兢兢,哪怕只是一點小錯誤都會為自己帶來莫大的壓力,且將事情誇張化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他們永遠無法超越自己所設定的門檻,且永遠都在為下一件事情煩憂,任何一點小細節都抱持著零缺失的態度。
這樣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的壓力終究會壓垮自己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甚至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
因此,當親朋好友或周遭出現這種完美主義者時,勢必要給予更大的關注與關心,才能為他們帶來更正向的人生態度。
總結編輯
由幾篇本土研究可看出,不同的年齡,甚至在不同的職業,壓力的來源都不盡相同。
學生的壓力來源主要為學業自信與父母的期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同儕、經濟、感情等因素影響逐漸增長。
到了中年,身體健康狀況開始衰退,疾病的產生,加上親人的離去或是重大事件的發生等,為主要的壓力來源。
另外,在職場上,不同的職業,因就業環境、經濟、健康因素等等,所承受的壓力也有所不同。
到了老年,身體機能持續衰退引起的無力感,以及家人好友離去所產生的孤獨感,則造成此階段的壓力產生。
適當的壓力可以促使更大的行動力與更有效率的工作力,然而,不當的壓力及未適當宣洩卻會造成人體身心上的衝擊,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則是從身體、心靈、社會三層面來考量,如:社會或親友的支持、持續運動、飲食均衡等等,都對於處理壓力有正面的效果,進而促使身心健康。
生活應用編輯
健康心理學編輯
簡介編輯
當我們感冒發燒時我們會去看醫生,但當我們遭遇情緒低谷的時候卻常常獨自隱忍,向外尋求心理輔導被認為是難以啟齒的,從這點便可以發現社會大眾普遍對身體與心理的差別待遇。
事實上,在2016年自殺是全球第18大死因,可見不只是身體疾病,有時候心理疾病同樣的會造成人類的死亡。
我們可以以健康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當人們在面對心理壓力形成時其對身體或心理產生影響與解決之道。
健康心理學研究生物、環境、心理、社會文化性因素是如何影響健康、疾病與健康照護的一門心理學分支,旨在預防和治療身體疾病,促進健康。
美國心理學會的健康心理學部門將健康心理學作了以下的定義:「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在增進與維護健康、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探討並診斷與個人功能失調相關的因素、以及分析並改善健康照顧體系或健康政策制定的教育性、科學性、專業性貢獻。
」
研究議題編輯
是什麼讓許多人覺得規律運動或節食很困難?
什麼情況可以讓人們比較容易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或節食?
為什麼情侶們進行性行為時寧願冒著感染愛滋病或其他疾病的風險也不願使用保險套?
罹患結核病的病人為何有時忽然停止服藥,導致他們的病情更難醫治?
為何有些末期病患卻能非常坦然面對自己的狀況?介紹:長短期壓力造成的影響編輯
壓力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或說是由誰產生的呢?腎上腺皮質素又叫做壓力荷爾蒙、可體松、腎上腺皮質醇、糖皮質素,對身體有好的作用,也有壞的作用,壓力對身體本無傷大雅又能使人成長,但是長期的壓力就會導致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產生紊亂,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
然而,長期壓力不僅僅會造成生理的影響,其對我們的心裡亦有相當的影響力。
生理方面的影響編輯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蛋白質分解、糖質新生:在長期壓力,能量必須不斷的供應,由於胺基酸並不是理想的能源,葡萄糖才是,因此於血液循環中的胺基酸來到肝臟時,就被轉換成葡萄糖。
長期壓力使得人體不斷的糖質新生,造成體內長期血糖過高,初期會容易肥胖,然後就會誘發糖尿病。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水分過度回收:體內的水分回收是由腎上腺皮質素對腎臟下達命令來達成的,長期壓力會使身體長期分泌腎上腺皮質素,長期分泌腎上腺皮質素會形成身體水腫的副作用。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心血管損傷:當長期性的血壓升高時,血管分支處受衝擊的時間也是長期的,在長期的衝擊下,血管的損傷就難免了,這會造成血管壁內襯的平滑表面撕裂,一但這層表面受損,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酸及葡萄糖就會進到內層,並且在壓力反應下,糖皮質素的分泌促成更多脂肪酸及葡萄糖,造成血管內層的增厚,最後形成動脈斑。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早醒與失眠:壓力反應勢必會使身體調控成警覺的大腦狀態,腦神經的狀態必是興奮的,大腦為了使中樞和交感神經興奮,除了興奮這兩種神經之外,還必須使「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素」盡量減少,人體靠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使「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素」減少。
GABA是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素,可以抑制神經興奮,使人進入睡眠,而褪黑激素會對GABA所誘發的電流有促進作用,褪黑激素發出「現在是夜晚了,該睡覺了」的信號,腦中的GABA神經就根據褪黑激素所發出的信號來增強GABA的分泌量,大量的GABA就會抑制中樞神經使人進入睡眠。
腎上腺皮質素會減少腦內GABA的含量,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中樞興奮、早醒、失眠等癥狀。
長期壓力使得體內必須長期分泌腎上腺皮質素,在清晨時,人體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皮質素再加上體內原本就有較多的腎上腺皮質素,因此,清晨時的腎上腺皮質素會過多也過快,這會使人過早醒來,形成3、4點左右就醒來,而無法再入睡,難入睡也是因為腎上腺皮質素過多所造成的。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免疫系統低下--灰指甲、感冒、腹瀉、傷口感染:免疫系統這種辨識細菌病毒或腫瘤的功能也是無法處理壓力情境的,所以為了更有效率的應付壓力,免疫系統必須受到抑制,以減少機體負擔,使機體能做更多的「戰或逃」動作,抑制免疫系統是由腎上腺皮質素來達成的,但長期的抑制,使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組織萎縮,腎上腺皮質素只有抗炎的作用,真正對造成感染的病原體並不能產生殺滅作用。
長期壓力反應造成的潰瘍:長期壓力造成的腎上腺皮質素大量分泌,會抑制免疫系統,這意味著造成潰瘍的幽門桿菌可以容易的逃過免疫系統的追捕。
腎上腺皮質素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會降低胃黏膜對消化液的抵禦能力,可以誘發腸胃脹氣,也會誘發或加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稱甾體激素潰瘍,長期性的分泌更是確立潰瘍的誘發。
長期壓力下造成的精神疾病:雖然壓力並不會直接造成精神疾病,但假使沒有獲得事當的調整及釋放,就可能導致精神壓力過大。
而長期累積下來就可能引發恐懼症、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
長期壓力下與癌症間的關係:當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癌症發生時,免疫系統會發生作用(特別是淋巴細胞)。
在癌細胞開始劇烈繁殖和造成傷害之前,破壞變異種細胞的T細胞數目在壓力的情況下會減少。
因此,有些研究者相信在長期壓力之下,會造成人的免疫反應失常而不能在防止變異細胞的繁殖。
然而壓力是否直接導致了癌症的生成,在學界仍然是爭議中的議題。
壓力下造成的過敏症狀:過敏症狀一般來說是身體對外來刺激物質(抗原)的防衛反應。
然而,有些醫學專家認為因為T細胞會破壞抗原,所以在壓力的情況下,T細胞的數目減少就會降低控制抗原的效力,此外,在壓力反應下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腎上下皮質素,也會降低組織胺的效能。
因此,有時在找不到很多氣喘患者的抗原時,會認為過敏是情緒性的疾病。
心理方面的影響編輯
即所謂的精神官能症,又被稱作精神病。
精神官能症屬於功能性心理障礙(functionalmentaldisorder)的一類,病人有痛苦(Distress)的感覺但不包括妄想幻覺與幻聽與,其行為也不會讓人在社會上難以接受。
不像精神病或者人格違常,精神官能症並不影響或者阻礙正常的思考。
作為疾病的一種,精神官能症表現多種的精神障礙,其中情緒痛苦或潛意識的衝突會經由許多身體上的、生理學上的與精神上的障礙表現出來,且這也可能包括身體症狀。
如何過健康人生編輯
要過健康的人生有許多的方法,而在眾多的方法中其中有一項稱為「健康信念模式」。
對於人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可能性提出架構分析,是該模式的主要成分,強調個人採取某項健康行為的取決因素,主要受其疾病信念與行動準備的利弊得失影響。
在態度與信念方面的4項變項,包含:
自覺疾病罹患性(perceivedsusceptibility):指個人對罹患疾病之可能性的主觀評估;在疾病行為的研究中,這個因素是指再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或是對診斷結果的相信程度。
自覺罹病嚴重性(perceivedseriousness):指對罹患某種疾病之嚴重性的感受;自覺嚴重性不僅指個人對疾病之醫療結果的評估,也包括因患病而造成的生活影響之評估。
自覺行動利益(行動的利益)(perceivedbenefits):指個人對所採取之行動能否降低罹患和嚴重程度的主觀性評估;除非評估結果該行動易實現且有效,否則不易採取行動。
自覺障礙因素(行動的障礙)(perceivedbarriers):指行動者對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之障礙的評估(如花費太高、不方便、會痛、有副作用等)。
預防三層次編輯
初級、次級、三級預防是透過採取預防措施、修正行為來增進健康。
初級預防(primaryprevention):問題發生前即先給予預防,可以透過提昇個人幸福感、預先增強逆境因應能力並協助消除環境影響因素,如宣導如何吃得健康與每周規律運動、在菸品包裝貼上驚悚的警示圖片。
次級預防(secondaryprevention):希望在問題出現的早期或惡化前即可將它偵測出,如推廣民眾定期的健康檢查能讓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三級預防(tertiaryprevention):治療已發生的問題,並避免問題復發。
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痛苦、使病患恢復正常生活,如復健、定期回診追蹤、輔導病人回歸自立生活。
要分辨預防三層次之間的差別,我們以下列的例子來做說明:如果一個地區有可能有禽流感的發生,大家都為此感到非常的恐慌,這時候你是一位政府衛生機構的官員,你下令撲殺禽鳥,禁止民眾和禽鳥有所接觸、餵食,不得自他國帶入禽鳥類寵物或是肉品等等動作,這就屬於初級預防,因為你所選擇的方法是防止疾病的發生與散播,在有任何疫情發生之前就與以遏止。
然而,很不幸的,這個禽流感還是爆發了,你下令進出公共場所時,要進行體溫的測量,如果有類似流感的症狀發生,就立刻進行隔離並由醫療團隊進行治療,這就是屬於次級預防,因為疾病已經發生了,但是你選擇在第一時間將疾病控制下來,避免後續情況更為惡化。
在疫情結束之後,你對曾經感染過禽流感的病人進行長時間的追蹤檢查,防止病毒在們的體內再度復發,直到經過檢查再也找不出有體內病毒含量,同時對曾經造成禽流感入侵的管道進行安全篩檢,這些做法都屬於三級預防,目的在於危害發生後長時間的後續處理,把後續的傷害降到最低。
再以預防罹患大腸癌為例,初級預防為遵照蔬果彩虹579攝食原理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等;次級預防則是定期篩檢,以達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級預防則為避免病情惡化,因此透過接受適當治療、定期回診與追蹤來達成。
健康心理學延伸應用編輯
臨床健康心理學編輯
定義:臨床健康心理學是應用了行為上的、情緒上的、認知上的、社會和生物上的元件之中相互關係的科學知識對於健康和疾病:
促進和維持健康
疾病和殘障的預防、治療和恢復
健康照護系統的改進台灣臨床心理學的發展:在研究上可以加強有關特定疾病的生理、心理、社會特徵研究及兒童慢性疾患的探討。
在實務上發展以患者為中心,重視醫療人文、醫病關係以及促進服務品質的研究。
透過醫護人員或臨床心理師以知識為基礎或以實證為基礎的訓練,轉化為個案可以接受並有處遇效果的服務。
未來臨床健康心理學也要能更有效的從個人生活型態偏差與危害健康行為層面,系統地對健康行為的危險因子加以控制,有計畫達成健康預防的課題。
而臨床健康心理師對慢性病治療全方位的與醫護人員合作性照顧亦是刻不容緩的。
公共健康心理學編輯
定義:公共健康心理學家專注於在公共的健康方面,而不是個人健康,例如:公共衛生心理學可能針對某些具有風險的族群,如低收入族群、低社經地位之族群、遭遇重大變故之族群等,以預防健康問題。
公共衛生心理學領域涉及心理因素,社會影響和某些思想過程如何影響健康的研究。
研究人員和醫生正在持續搜索身體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受到心理健康的影響。
公共衛生心理學採取一種將心理和行為因素以及遺傳學等生物過程相結合的方法來了解其在疾病和疾病中的角色。
信息和研究經常被提交給決策者來改善和促進公共衛生。
收集的信息,研究和數據用於改善公共衛生計劃和政策,以幫助個別患者。
公共健康心理學家的工作:公共衛生心理學家調查心理因素以及其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
他們利用他們的心理學知識來了解健康問題與行為和情緒因素之間的關聯。
例如,公共健康心理學家可能研究增加低收入群體心髒病的心理因素。
社區健康心理學編輯
定義:社區健康心理學是關於與社區合作打擊疾病和促進健康的理論和方法。
其強調社區分析和行動層面的價值、集體行動在改善健康方面的作用、社區參與與健康之間的心理社會中介以及夥伴關係在創造「健康社區」方面的潛在作用。
社區健康心理學的目標:我們有必要擴大健康心理學家的行動,包括透過社區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對當代社區健康問題的認識。
這樣的社區健康心理學的目的是加深對社會健康和疾病病因的理解,並製定有助於減少人類痛苦和改善生活質量的策略。
批判健康心理學編輯
定義:批判健康心理學不僅僅關注於社會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注重在健康是如何透過八卦、媒體、政府舉措和教育而取得和被解釋的。
其關注健康心理學中更大的圖景,以及社會的健康理念如何從上而下純化。
2.
正向心理學編輯
是心理學的最新分類,主要研究為使個人和社區繁盛的力量和美德。
正向心理學家希望正向心理學能令人類「發現和培養天才和能力」,並「使正常的生活更充實」,而不僅僅是治療精神病。
正向心理學認為正向的主觀經驗,正向的個人特質和正向的教育有望改善人類的生活質素。
沒有疾病只是基本,如何才能過得好/有價值/有意義才是重點。
著名的正向心理學家包括馬丁·沙里文博士、埃德·迪納、米哈里·契克森、查爾斯·斯耐德,克里斯·彼得森、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當奴·克利夫頓博士、阿爾波特·班杜拉,雪萊·泰勒、查爾斯·卡弗、埃弗雷特·沃辛頓、邁克爾·舍伊和強納森·海特。
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主張正向情緒有三個層次:
1.身(pleasant):基礎、短暫且偏向物質上的滿足,例如品嘗美食、聽到好聽的音樂、食慾性慾和渴望休息等基礎生理需求得到滿足。
2.心(engaged):專注在每件事當下,甚至進入「心流」,這種心理狀態可以幫助人類暫時忘記過去或未來的擔憂,並帶來好的生活(goodlife)。
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心流」狀態下,儘管人不再感知時間流動,但因為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當事者當下也無法產生任何情緒,事後才會產生滿足感。
3.靈(meaningful):考慮到我以外的人事物,希望讓整體環境變得更好,例如部分宗教人士,可能因為信仰之教義關懷大範圍群體,容易進入此一境界。
心流: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
心流之產生,通常必須符合以下幾點情境:
樂意投入之事物
動作與意識的合併
暫時失去反思自我的能力
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會產生立即且頻繁回饋的活動
對投入之事物不會感到過於挫折,具有高度掌控權
專注的事物不會誘導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或想起悲傷回憶
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ISCHP:ISCHP是一個致力於辯論健康心理學中的關鍵思想和開發新的健康心理學實踐方法的社會團體。
ISCHP的成員通常利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參與式行動研究來解決健康心理學中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問題。
中醫心理學編輯
緣起與定義編輯
中醫心理學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軸,輔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積極汲取臨床及精神病學知識,研究人類心理活動規律。
中醫發展近千年,其中內含相當多的心理學思想,也透過與現代心理學的結合,發展出許多以中醫角度出發的心理治療方法,如: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中醫意象療法、移空技術、五行箱庭療法等等。
主要研究方向編輯
以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學理論方法來進行心理疾病及身心疾病的臨床研究。
中醫心理學療法編輯
中醫心理治療六法
從祖國醫學《黃帝內經》以及後世醫家和現代中醫學者的臨床經驗證明,心理治療的效果和意義是不容置疑的。
透過學習「內經」以及後世行醫的心理醫學經驗,所形成的理論。
一、綜合治療首治「神」
把心理治療放首位是最重要的事。
二、舒心靜志安神法
舒心靜志,精神內守,不但於攝生保健預防疾病是要道,對慢性病的治療,也有直接作用。
三、鼓勵安慰開導法
醫護人員對病人的言語存在的很大的影響。
四、因人制宜服藥法
對用藥有偏見之人,採用因人制宜,變易服藥的心理治療。
五、五行情志相勝法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用五行情志相勝法,與其談心,使喜病大減。
六、針刺治療暗示法
當病人情緒激動時,轉移病人注意力而進行針刺治療。
低阻抗意念導入療法(TIP)
把中醫理論、氣功療法結合西方催眠技術與精神分析、認知療法。
主要特色在於利用氣功、催眠讓患者進入低阻抗狀態,藉此通過回憶病史與成長過程,進行精神分析,藉以達到改善情緒、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心的功能,若應用得宜,亦可應用於改善人際關係等相關治療。
其中「再成長」治療是利用低阻抗的狀態,創造性的採用一些故事,重潠造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去替代病患大腦記憶中不合理的內隱情緒,達到提高個人發展水平、矯正人格的功效。
採用此意念導入療法,實證研究上將之與西藥、針灸、中藥進行對比成效也相當顯著,主要表現在療程短、副作用低的層面上,此部分亦曾發表於相關期刊當中。
書籍影音編輯
書籍編輯
1.聰明的餅乾壓不碎:找回你的天賦抗壓力
作者:JoanBorysenko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簡介:本書引導讀者培養樂觀、助人、放下及寬恕,衝破逆境。
2.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壓力、壓力相關疾病及因應之最新守則
作者:RobertM.Sapolsk
譯者:潘震澤
出版社:遠流
簡介:本書在釐清心理的壓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後,也整理出應付壓力的方法。
3.搞什麼,又凸槌了?!:如何拯救壓力下的失常表現
作者:SianBeilock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商周出版
簡介:本書讓你了解失常表現從何而來,同時提出紓解壓力、提升表現的方法。
4.輕鬆駕馭壓力
作者:KellyMcGonigal
譯者:薛怡心
出版社:先覺
簡介:本書教導讀者如何改變思維模式來看待壓力。
5.紓壓:找到工作的幸福感
作者:大家健康雜誌/採訪整理;葉雅馨/總編輯
出版社:大家健康雜誌
簡介:本書教導了職場上紓壓的秘訣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6.正念療癒力
作者:JonKabat-Zinn
譯者:胡君梅/譯、審閱;黃小萍/譯
出版社:野人
簡介:作者使用正念療法引導你如何真實體驗當下的每一種感受,找回平靜。
7.壓力與健康:生理與心理的交互作用
作者:龔家騏、趙英竣、陳明弘、柯美蘭、林喆、李景嶽
出版社:華騰文化
簡介:本書介紹了心理壓力的觀念、生理上的表現,以及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8.失控的正向思考
作者:BarbaraEhrenreich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簡介:本書批判在美國社會中,被超繹的正向心理學,討論此種正向思考如何在社會中氾濫、影響經濟。
9.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作者:SonjaLyubomirsky
譯者:謝明宗
出版社:久石文化
簡介:本書認為有40%的快樂能由自身心境想法掌控,並提出十二個能有效增進快樂的方案。
10.正能量心理學:科學版的「吸引力法則」,教你用行為改變思維,正向改變人生
作者:李察.韋斯曼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簡介:憑藉心理學的研究,本書介紹一系列行動所能帶來的改變,像是製造快樂、製造愛情、改變心理健康、增強意志力、增強說服力、塑造嶄新自我,教導讀者如何「裝假成真」改變世界。
11.情緒心理學
作者:馮觀富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簡介:融合西方情緒心理學、精神醫學以及東方的先賢情緒觀、中醫內科,深入淺出地談情緒壓力、精神疾患等重要心理學課題,相當適合一般社會大眾及正在心理學的學生們仔細閱讀。
fir
12.Scarcity:WhyHavingTooLittleMeansSoMuch(匱乏經濟學:為什麼老是在趕Deadline?)
作者:SendhilMullainathan、EldarShafir
譯者:謝樹寬
出版社:遠流出版
簡介:本書以新理論「匱乏心理學」提出經濟狀況不佳、時間管理不佳、無法有效維持節食狀態等情況背後共同運作的「匱乏心理」。
將許多心理學研究資料重新詮釋。
影音編輯
1.KellyMcGonigal-Howtomakestressyourfriend
影片介紹:壓力一直是人們視為敵人的心理狀態,但最新的研究顯示「認為自己處在高壓狀態的人的平均年齡卻最長」,究竟壓力是我們的夥伴還是健康的絆腳石?
2.DanielLevitin-Howtostaycalmwhenyouknowyou』llbestressed
影片介紹:承受壓力使我們腦袋渾沌而無法精確的思考,本影片分享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心理狀態下仍能準確的判斷,避免做出嚴重的錯誤決定。
3.Howstressaffectsyourbody-SharonHoreshBergquist
影片介紹:用簡單的動畫解釋慢性壓力如何影響我們體內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生理上的改變,但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我們對壓力的反應如何。
4.StressManagementStrategies:WaystoUnwind
影片介紹:如何釋放壓力?沒想過做家事也是一種方法吧!日常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小事都是幫助我們釋放壓力的方法喔!
5.如何面對壓力|啾來聊聊2015第9集|啾啾鞋
影片介紹:本影片教我們用非常簡單的方法--一枝筆和一張紙去解構壓力,幫助我們了解壓力的根源並解決他。
6.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
影片介紹:你會對別人說:「哦!你感到憂鬱嗎?別去想了,那都在你腦袋裡面」,但你卻不會對一個斷了腿的人說:「走走就好了,都在你的腿上而已」。
生活中諸如此類對身體的重視大過心理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常需要保健我們的心理健康。
7.塞格利曼談正面心理
影片介紹:現代心理學已經不僅僅只是治療心理疾病,要如何才能過得好,過得有價值、有意義,是正向心理學希望能帶給我們的。
8.長期壓力會如何改變大腦
影片介紹:壓力並非只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如果壓力長期存在,大腦就會開始改變。
動畫中分析長期壓力如何改變我們腦內的結構與運作,進而影響生理功能與心理狀態,這些改變甚至深及基因與遺傳。
9.Sullyshareshistraumaandrecoveryexperience
影片介紹: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件有「哈德遜奇蹟」之美名,因為機長薩利得以保全全數乘客與機組人員的安全,無人罹難。
但當下的危機處理與事後的飛安調查等壓力,讓薩利機長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影片是薩利機長接受訪談,分享創傷與復原的過程。
10.NadineBurkeHarris-HowChildhoodTraumaAffectsHealthAcrossaLifetime
影片介紹:童年創傷不是一件長大就能解決的事。
兒科醫生娜汀‧哈里斯(NadineBurkeHarris)解釋虐待、忽視、和父母精神健康不良或有藥物或飲酒問題,都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發展。
童年經歷影響終身。
這是一位慷慨激昂的兒科醫生祈求眾人面對、預防和治療心理創傷的演講。
11.愛慕Amour
影片介紹:一對相愛老夫妻與不同住女兒,在妻子中風後,先生獨自不遺餘力照顧,從家庭關係、長期照顧和病患自主間拉扯,淋漓盡致詮釋何謂「愛」。
11.Howfrustrationcanmakeusmorecreative.
影片介紹:問題與挑戰會破壞你的創作過程,但換個角度來說,它們可以讓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創造力。
在這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鋼琴獨奏專輯背後的故事中,蒂姆•哈福德會讓你發現處理小麻煩帶給我們的好處。
電影編輯
1.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簡介:本影片講述一位機長因飛機引擎停擺而迫降,但當下的危機處理與事後的飛安調查讓機長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故事。
2.從心開始
導演:麥克・賓德
簡介:本影片講述失去妻女而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主角走出傷痛的故事。
3.美國狙擊手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簡介:本影片講述一位狙擊手因戰場上殺人的壓力和殘酷經歷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後在周遭的人陪伴下慢慢融入了正常人的家庭生活。
4.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導演:李安
簡介:藉由一場感恩節足球公開賽的中場表演過程,揭露參與伊拉克戰爭的士兵們在戰場上的真實經歷,呈現出強烈對比。
5.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導演:馬克侯特蒙
簡介:這是一部德國改編的真實故事,電影主要描述一位15歲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少年,和一位大學輟學後整天泡夜店玩樂的青年,相處後而思考人生意義這件事的故事。
6.進擊的鼓手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簡介:該片講述一名胸懷壯志的鼓手安德魯•奈曼在嚴師泰倫斯•佛烈契的嚴厲教導下,不斷精進及努力的故事。
7.戰地琴人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簡介: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並進攻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故事片。
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的回憶錄。
影集編輯
漢娜的遺言(13ReasonsWhy)
導演:布萊恩・佑奇(BrianYorkey)
簡介:一名青少女漢娜・貝克突然割腕自殺身亡後,讓親友們震驚不已,些許時日後,漢娜的朋友克雷・詹森卻收到她死前錄製的一系列錄音帶,錄音內容是她親口揭露為何會選擇走上絕路,造就這場悲劇的十三個原因,而背後的黑暗秘密,也將逐漸攤在陽光下。
在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青少年面對壓力時的舉動為何。
參考資料編輯
核心觀念編輯
壓力事件的特性[1]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55
[2]P.Zimbaedo,R.Johnson,V.McCann :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ition,p.602
[3]P.Zimbaedo,R.Johnson,V.McCann :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ition,p.609
[4]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56
[5]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56
[6]Holmes,T.H.,&Rahe,R.H.(1967).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1,213-218.
[7]歐陽麗玉(2018)。
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
心理反應[1][2]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
[3]挫折攻擊假說
[4]陳李綢(2000)教育大辭書
[5]RichardJGerrid(2014)心理學(PsychologyandLife,20E)
生理反應[1]P.Zimbaedo,R.Johnson,V.McCann :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itionpage:615
[2]Taylor,S.E.,Klein,L.C.,Lewis,B.P.,Gruenewald,T.L.,Gurung,R.A.,&Updegraff,J.A.(2000).Biobehavioralresponsestostressinfemales:tend-and-befriend,notfight-or-flight.Psychologicalreview,107(3),411.
[3]P.Zimbaedo,R.Johnson,V.McCann :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itionpage:618
[3]NeilSchneiderman,GailIronson,andScottD.Siegel(2005).STRESSANDHEALTH: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BiologicalDeterminants.AnnuRevClinPsychol.2005;1:607–628.doi: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
心理因素&反應[1][2]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
[3]P.Zimbaedo,R.Johnson,V.McCann :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itionp.628
[4]中國醫訊51(October,2007)p.27-28
[5]Brooks,R.&Goldstein,S.著,洪慧芳譯,挫折復原力(天下雜誌,2004)
因應[1]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74
[2]Talor,S.E.,Stanton,A.L.,(2007)Copingresources,copingprocesses,andmentalheath.
[3]Philip,G.Z.,Robert,L.J.,VivianM.,(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31
[4]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76
[5]Rosenberger,P.H.,Ickovics,J.R.,Epel,E.S.,D'Entremont,D.,Jokl,P.(2004)PhysicalrecoveryinArthroscopickneesurgery:uniquecontributionsofcopingbehaviorstoclinicaloutcomesandstressreactivity.PhychologyandHealth,V.19(3),p.307-320
[6]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77
[7]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77
[8]Bundy,C.,Carroll,D.,Wallace,W.,Nagle,R.,(1998)Stressmanagementandexercisetraininginchronicstableanginapectors.PhychologyandHealth,V.13(1),p.147-155
[9]Susan,N.H.,Barbara,F.G.,Willem,W.,(2010)心理學導論(Atkinson&Hilgard'sIntroductiontoPsychology,15E),p.478
[10]Philip,G.Z.,Robert,L.J.,VivianM.,(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32
[11]林俊德等(民104)。
心理學概要【二版】。
載於第九章壓力、適應與心理衛生(9-19-9-26頁)
創傷事件[1]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56
[2]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57
[3]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60
[4]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6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1]DavidSatcher;等.Chapter4.2.MentalHealth:AReportoftheSurgeonGeneral.1999.
[2]Forbes,D.etal.(2001)"Briefreport:treatmentofcombat-relatednightmaresusingimageryrehearsal:apilotstudy",JournalofTraumaticStress14(2):433-442
[3]Devilly,G.J.,&Spence,S.H.(1999)."TherelativeefficacyandtreatmentdistressofEMDRandacognitivebehavioraltraumatreatmentprotocolintheamelioration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JournalofAnxietyDisorders,13,131–157.
[4]t-173326(2018)喬艾爾馬里提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學
其他
↑Segerstrom,S.C.,&Miller,G.E.(2004).PsychologicalStressandtheHumanImmuneSystem:AMeta-AnalyticStudyof30YearsofInquiry.PsychologicalBulletin,130(4),601–630.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0.4.601
↑Wood,J.M.,Bootzin,R.R.,Rosenhan,D.,Nolen-Hoeksema,S.,&Jourden,F.(1992).Effectsofthe1989SanFranciscoearthquakeonfrequencyandcontentofnightmares.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01(2),219–224.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01.2.219
↑Harber,K.D.,&Pennebaker,J.W.(1991).ThesocialimpactoftheLomaPrietaearthquake.Paperpresentedat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meeting,SanFrancisco,CA.
↑Rubin,G.J.,Brewin,C.R.,Greenberg,N.,Hughes,J.H.,Simpson,J.,&Wessely,S.(2007).Enduringconsequencesofterrorism:7-monthfollow-upsurveyofreactionstothebombingsinLondonon7July2005.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 :thejournalofmentalscience,190,350–356.https://doi.org/10.1192/bjp.bp.106.029785
↑Torabi,M.R.,&Seo,D.C.(2004).NationalstudyofbehavioralandlifechangessinceSeptember11.Healtheducation&behavior :theofficialpublicationoftheSocietyforPublicHealthEducation,31(2),179–192.https://doi.org/10.1177/1090198103259183
↑Davis,C.G.,&Nolen-Hoeksema,S.(2001).Lossandmeaning:Howdopeoplemakesenseofloss?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44(5),726–741.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6467
↑NEIMEYER,R.A.,PRIGERSON,H.G.,&DAVIES,B.(2002).MourningandMeaning.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46(2),235–251.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2236676
↑Trickett,P.K.,Noll,J.G.,&Putnam,F.W.(2011).Theimpactofsexualabuseonfemaledevelopment:lessonsfromamultigenerational,longitudinalresearchstudy.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23(2),453–476.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1000174
↑Kernberg,O.(1967).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JournaloftheAmericanPsychoanalyticAssociation,15(3),641–685.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6701500309
↑Kracke,W.I.(1982).AdaptationToLife.ByGeorgeE.Vaillant.Boston:Little,Brown,1977,396pp.,$5.95.JournaloftheAmericanPsychoanalyticAssociation,30(1),299–300.https://doi.org/10.1177/000306518203000125
↑Angell,J.R.(1915).[ReviewofBodilyChangesinPain,Hunger,FearandRage;AnAccountofRecentResearchesintotheFunctionofEmotionalExcitement;TheOriginandNatureoftheEmotions,MiscellaneousPapers,byW.B.Cannon&G.W.Crile].Science,42(1089),696–700.http://www.jstor.org/stable/1641174
↑McCarty,R.(2016).TheFight-or-FlightResponse:ACornerstoneofStressResearch.
↑Kuper,H.,&Marmot,M.(2003).Jobstrain,jobdemands,decisionlatitude,andriskofcoronaryheartdiseasewithintheWhitehallIIstudy.Journalofepidemiologyandcommunityhealth,57(2),147–153.https://doi.org/10.1136/jech.57.2.147
↑Lantz,P.M.,House,J.S.,Lepkowski,J.M.,Williams,D.R.,Mero,R.P.,&Chen,J.(1998).Socioeconomicfactors,healthbehaviors,andmortality:resultsfromanationallyrepresentativeprospectivestudyofUSadults.JAMA,279(21),1703–1708.https://doi.org/10.1001/jama.279.21.1703
↑Schnall,P.L.,Landsbergis,P.A.,&Baker,D.(1994).Jobstrain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nnualreviewofpublichealth,15,381–411.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15.050194.002121
↑EakerE.D.(1998).Psychosocialriskfactorsforcoronaryheartdiseaseinwomen.Cardiologyclinics,16(1),103–111.https://doi.org/10.1016/s0733-8651(05)70387-8
↑Ironson,G.(1992).Work,jobstress,andhealth.InS.Zedeck(Ed.),Work,families,andorganizations(pp.33–69).Jossey-Bass.
↑Orth-Gomér,K.,Wamala,S.P.,Horsten,M.,Schenck-Gustafsson,K.,Schneiderman,N.,&Mittleman,M.A.(2000).Maritalstressworsensprognosisinwomenwithcoronaryheartdisease:TheStockholmFemaleCoronaryRiskStudy.JAMA,284(23),3008–3014.https://doi.org/10.1001/jama.284.23.3008
↑Schneiderman,N.,Ironson,G.,&Siegel,S.D.(2005).Stressandhealth:psychological,behavioral,andbiologicaldeterminants.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1,607–628.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1.102803.144141
↑HarbuzM.(2003).Neuroendocrine-immuneinteractions.Trendsinendocrinologyandmetabolism:TEM,14(2),51–52.https://doi.org/10.1016/s1043-2760(03)00007-9
↑Miller,G.E.,Cohen,S.,&Ritchey,A.K.(2002).Chronicpsychologicalstressandtheregulationofpro-inflammatorycytokines:aglucocorticoid-resistancemodel.Healthpsychology :officialjournaloftheDivisionofHealth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1(6),531–541.https://doi.org/10.1037//0278-6133.21.6.531
↑Affleck,G.,Urrows,S.,Tennen,H.,Higgins,P.,Pav,D.,&Aloisi,R.(1997).Adualpathwaymodelofdailystressoreffectsonrheumatoidarthritis.Annalsofbehavioralmedicine :apublicationoftheSocietyofBehavioralMedicine,19(2),161–170.https://doi.org/10.1007/BF02883333
↑Mohr,D.C.,Hart,S.L.,Julian,L.,Cox,D.,&Pelletier,D.(2004).Associationbetweenstressfullifeeventsandexacerbationinmultiplesclerosis:ameta-analysis.BMJ(Clinicalresearched.),328(7442),731.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
↑RossR.(1999).Atherosclerosis--aninflammatorydisease.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40(2),115–126.https://doi.org/10.1056/NEJM199901143400207
↑Morrow,D.A.,&Ridker,P.M.(2000).C-reactiveprotein,inflammation,andcoronaryrisk.TheMedicalclinicsofNorthAmerica,84(1),149–ix.https://doi.org/10.1016/s0025-7125(05)70211-x
↑Danner,M.,Kasl,S.V.,Abramson,J.L.,&Vaccarino,V.(2003).AssociationbetweendepressionandelevatedC-reactiveprotein.Psychosomaticmedicine,65(3),347–356.https://doi.org/10.1097/01.psy.0000041542.29808.01
↑DantzerR.(2001).Cytokine-inducedsicknessbehavior:mechanismsandimplications.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933,222–234.https://doi.org/10.1111/j.1749-6632.2001.tb05827.x
↑Larson,S.J.,&Dunn,A.J.(2001).Behavioraleffectsofcytokines.Brain,behavior,andimmunity,15(4),371–387.https://doi.org/10.1006/brbi.2001.0643
↑Mohr,D.C.,Hart,S.L.,Julian,L.,Cox,D.,&Pelletier,D.(2004).Associationbetweenstressfullifeeventsandexacerbationinmultiplesclerosis:ameta-analysis.BMJ(Clinicalresearched.),328(7442),731.https://doi.org/10.1136/bmj.38041.724421.55
↑Ron,M.A.,&Logsdail,S.J.(1989).Psychiatricmorbidityinmultiplesclerosis:aclinicalandMRIstudy.Psychologicalmedicine,19(4),887–895.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0005602
↑Fassbender,K.,Schmidt,R.,Mössner,R.,Kischka,U.,Kühnen,J.,Schwartz,A.,&Hennerici,M.(1998).Mooddisordersanddysfunctionofthe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inmultiplesclerosis:associationwithcerebralinflammation.Archivesofneurology,55(1),66–72.https://doi.org/10.1001/archneur.55.1.66
↑Danner,M.,Kasl,S.V.,Abramson,J.L.,&Vaccarino,V.(2003).AssociationbetweendepressionandelevatedC-reactiveprotein.Psychosomaticmedicine,65(3),347–356.https://doi.org/10.1097/01.psy.0000041542.29808.01
影響壓力反應因素編輯
↑Friedman,M.,&Rosenman,R.H..(1974).TypeAbehaviorandyourheart.NewYork,NY:Knopf.
↑Rosenman,R.H.,Brand,R.J.,Sholtz,R.I.,&Friedman,M.(1976).Multivariatepredictionofcoronaryheartdiseaseduring8.5yearfollow-upintheWesternCollaborativeGroupStudy.The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37(6),903–910.https://doi.org/10.1016/0002-9149(76)90117-x
↑Giltay,E.J.,Geleijnse,J.M.,Zitman,F.G.,Hoekstra,T.,&Schouten,E.G.(2004).Dispositionaloptimismandall-causeandcardiovascularmortalityinaprospectivecohortofelderlydutchmenandwomen.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61(11),1126–1135.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61.11.1126
↑Tali,Sharot.TheOptimismBias.TED.於2018年12月16日查閱.
↑游一龍(2010)同伴陪伴調節壓力效果的演化意義及生理機制。
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游一龍(2014)社會支持緩衝心理社會壓力的效果及其機制之研究。
科技部(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Baum,A.,Garofalo,J.P.,&Yali,A.M.(1999).Socioeconomicstatusandchronicstress:DoesstressaccountforSESeffectsonhealth?InN.E.Adler,M.Marmot,B.S.McEwen,&J.Stewart(Eds.),Socioeconomicstatusandhealthinindustrialnations:Social,psychological,andbiologicalpathways(pp.131–144).NewYorkAcademyofSciences.
↑Meyer,I.H.,&Frost,D.M.(2013).Minoritystressandthehealthofsexualminorities.InC.J.Patterson&A.R.D'Augelli(Eds.),Handbookofpsychologyandsexualorientation(pp.252–266).OxfordUniversityPress.
↑Bockting,W.O.,Miner,M.H.,SwinburneRomine,R.E.,Hamilton,A.,&Coleman,E.(2013).Stigma,mentalhealth,andresilienceinanonlinesampleoftheUStransgenderpopulation.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103(5),943–951.https://doi.org/10.2105/AJPH.2013.301241
↑Sevelius,J.M.(2013).Genderaffirmation:Aframeworkforconceptual-izingriskbehavioramongtransgenderwomenofcolor.SexRoles,68,675–689.http://dx.doi.org/10.1007/s11199-012-0216-5
↑Fredriksen-Goldsen,K.I.,Kim,H.J.,&Barkan,S.E.(2012).Disabilityamonglesbian,gay,andbisexualadults:disparitiesinprevalenceandrisk.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102(1),e16–e21.https://doi.org/10.2105/AJPH.2011.300379
↑Masten,A.S.(2007).Resilienceindevelopingsystems:Progressandpromiseasthefourthwaverises.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21–930.http://dx.doi.org/10.1017/S0954579407000442
↑Pearlin,L.I.,&Schooler,C.(1978).Thestructureofcoping.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1),2–21.https://doi.org/10.2307/2136319
↑Fergus,S.,&Zimmerman,M.A.(2005).Adolescentresilience: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healthydevelopmentinthefaceofrisk.Annualreviewofpublichealth,26,399–419.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26.021304.144357
↑FRIDEMAN,M.,ROSENMAN,R.H.,&CARROLL,V.(1958).Changesintheserumcholesterolandbloodclottingtimeinmensubjectedtocyclicvariationofoccupationalstress.Circulation,17(5),852–861.https://doi.org/10.1161/01.cir.17.5.852
壓力在各發展時期造成的心理影響編輯
↑Seckl,J.R.,&Meaney,M.J.(2004).Glucocorticoidprogramming.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1032,63–84.https://doi.org/10.1196/annals.1314.006
↑Tauber,S.C.,Schlumbohm,C.,Schilg,L.,Fuchs,E.,Nau,R.,&Gerber,J.(2006).Intrauterineexposuretodexamethasoneimpairsproliferationbutnotneuronaldifferentiationinthedentategyrusofnewborncommonmarmosetmonkeys.Brainpathology(Zurich,Switzerland),16(3),209–217.https://doi.org/10.1111/j.1750-3639.2006.00021.x
↑Reul,J.M.,&deKloet,E.R.(1985).Tworeceptorsystemsforcorticosteroneinratbrain:microdistributionanddifferentialoccupation.Endocrinology,117(6),2505–2511.https://doi.org/10.1210/endo-117-6-2505
↑DeKloet,E.R.,Vreugdenhil,E.,Oitzl,M.S.,&Joëls,M.(1998).Braincorticosteroidreceptorbalanceinhealthanddisease.Endocrinereviews,19(3),269–301.https://doi.org/10.1210/edrv.19.3.0331
↑Talge,N.M.,Neal,C.,Glover,V.,&EarlyStress,TranslationalResearchandPreventionScienceNetwork:FetalandNeonatalExperienceo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2007).Antenatalmaternalstressandlong-termeffectsonchildneurodevelopment:howandwhy?.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andallieddisciplines,48(3-4),245–261.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6.01714.x
↑Nyirenda,M.J.,Lindsay,R.S.,Kenyon,C.J.,Burchell,A.,&Seckl,J.R.(1998).Glucocorticoidexposureinlategestationpermanentlyprogramsrathepaticphosphoenolpyruvatecarboxykinaseandglucocorticoidreceptorexpressionandcausesglucoseintoleranceinadultoffspring.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101(10),2174–2181.https://doi.org/10.1172/JCI1567
↑Reinisch,J.M.,Simon,N.G.,Karow,W.G.,&Gandelman,R.(1978).Prenatalexposuretoprednisoneinhumansandanimalsretardsintrauterinegrowth.Science(NewYork,N.Y.),202(4366),436–438.https://doi.org/10.1126/science.705336
↑Davis,E.P.,Sandman,C.A.,Buss,C.,Wing,D.A.,&Head,K.(2013).Fetalglucocorticoidexposureisassociatedwithpreadolescentbraindevelopment.Biologicalpsychiatry,74(9),647–655.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3.03.009
↑Morgan,B.E.,Horn,A.R.,&Bergman,N.J.(2011).Shouldneonatessleepalone?.Biologicalpsychiatry,70(9),817–825.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1.06.018
↑Chen,E.,&Miller,G.E.(2012)."Shift-and-Persist"Strategies:WhyLowSocioeconomicStatusIsn'tAlwaysBadforHealth.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 :a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7(2),135–158.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2436694
↑FelittiV.J.(2002).TheRelationBetweenAdverseChildhoodExperiencesandAdultHealth:TurningGoldintoLead.ThePermanentejournal,6(1),44–47.
↑Bruce,J.,Fisher,P.A.,Pears,K.C.,&Levine,S.(2009).MorningcortisolLevelsinpreschool-agedfosterchildren:differentialeffectsofmaltreatmenttype.Developmentalpsychobiology,51(1),14–23.https://doi.org/10.1002/dev.20333
↑Nelson,C.A.,Fox,N.A.,andZeanah,C.H.(2014).Romania'sabandonedchildren:Deprivation,braindevelopment,andthestruggleforrecovery.Cambridge,MA,andLondon,England:HarvardUniversityPress.
↑Weir,K.(2014).Thelastingimpactofneglect.MonitoronPsychology,45(6).http://www.apa.org/monitor/2014/06/neglect
↑Campbell,N.A.,Urry,L.A.,Cain,M.L.,Wasserman,S.A.,Minorsky,P.V.,Reece,J.B.(2018).BiologyAGlobalApproach,eleventhedition,965-966
↑Widmaier,E.P.,Raff,H.,Strang,K.T.,&Shoepe,T.C.(2019).Vander'shumanphysiology:Themechanismsofbodyfunction,fifteenthedition,344-346
↑Blackburn,E.,Epel,E.(2012).Tootoxictoignore.Nature,490,169–171.https://doi.org/10.1038/490169a
↑GreenB.L.(1994).Psychosocialresearchintraumaticstress:anupdate.Journaloftraumaticstress,7(3),341–362.https://doi.org/10.1007/BF02102782
以匱乏(Scarcity)心理理解壓力編輯
↑Shah,A.K.,Shafir,E.,&Mullainathan,S.(2015).Scarcityframesvalue.PsychologicalScience,26(4),402–412.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4563958
↑森迪爾.穆蘭納珊,埃爾達.夏菲爾(2020)。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謝樹寬譯)。
臺北市:遠流。
最新研究編輯
↑McCullough,M.E.,Bono,G.,&Root,L.M.(2007).Rumination,emotion,andforgiveness:threelongitudinalstudi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2(3),490–505.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2.3.490
↑Kuijer,R.G.,Boyce,J.A.,&Marshall,E.M.(2015).Associatingaprototypicalforbiddenfooditemwithguiltorcelebration:relationshipswithindicatorsof(un)healthyeatingandthemoderatingroleofstressanddepressivesymptoms.Psychology&health,30(2),203–217.https://doi.org/10.1080/08870446.2014.960414
↑SticeE.(1998).Relationsofrestraintandnegativeaffecttobulimicpathology:alongitudinaltestofthreecompetingmodel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eatingdisorders,23(3),243–260.https://doi.org/10.1002/(sici)1098-108x(199804)23:3<243::aid-eat2>3.0.co;2-j
↑Steptoe,A.,Pollard,T.M.,&Wardle,J.(1995).Developmentofameasureofthemotivesunderlyingtheselectionoffood:thefoodchoicequestionnaire.Appetite,25(3),267–284.https://doi.org/10.1006/appe.1995.0061
↑DunkelSchetter,C.,Schafer,P.,Lanzi,R.G.,Clark-Kauffman,E.,Raju,T.N.,Hillemeier,M.M.,&CommunityChildHealthNetwork(2013).SheddingLightontheMechanismsUnderlyingHealthDisparitiesThroughCommunityParticipatoryMethods:TheStressPathway.Perspectivesonpsychologicalscience :a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8(6),613–633.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3506016
↑MyersH.F.(2009).Ethnicity-andsocio-economicstatus-relatedstressesincontext:anintegrativereviewandconceptualmodel.Journalofbehavioralmedicine,32(1),9–19.https://doi.org/10.1007/s10865-008-9181-4
↑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13).StressinAmerica--missingthehealthcareconnection.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McGregor,S.,&Toronyi,K.(2009).Amillennialrecruitmentandretentionblueprintforhomeeconomicsprofessionalassoci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HomeEconomics,2(2),2–19.
↑Dusselier,L.,Dunn,B.,Wang,Y.,Shelley,M.C.,2nd,&Whalen,D.F.(2005).Personal,health,academic,andenvironmentalpredictorsofstressforresidencehallstudents.JournalofAmericancollegehealth :JofACH,54(1),15–24.https://doi.org/10.3200/JACH.54.1.15-24
↑Suldo,S.M.,&Huebner,E.S.(2004).Doeslifesatisfactionmoderatetheeffectsofstressfullifeeventsonpsychopathologicalbehaviorduringadolescence?SchoolPsychologyQuarterly,19(2),93–105.https://doi.org/10.1521/scpq.19.2.93.33313
↑ArnettJ.J.(2000).Emergingadulthood.Atheoryofdevelopmentfromthelateteensthroughthetwenties.TheAmericanpsychologist,55(5),469–480.
↑Bondad-Brown,B.A.,Rice,R.E.,&Pearce,K.E.(2012).InfluencesonTVviewingandonlineuser-sharedvideouse:Demographics,generations,contextualage,mediause,motivations,andaudienceactivity.JournalofBroadcasting&ElectronicMedia,56(4),471–493.https://doi.org/10.1080/08838151.2012.732139
↑Demir,M.CloseRelationshipsandHappinessAmongEmergingAdults.JHappinessStud11,293–313(2010).https://doi.org/10.1007/s10902-009-9141-x
↑Gable,S.L.,Reis,H.T.,Impett,E.A.,&Asher,E.R.(2004).WhatDoYouDoWhenThingsGoRight?TheIntrapersonalandInterpersonalBenefitsofSharingPositiveEvent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7(2),228–245.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7.2.228
↑Keyes,C.L.M.,&Waterman,M.B.(2003).Dimensionsofwell-beingandmentalhealthinadulthood.InM.H.Bornstein,L.Davidson,C.L.M.Keyes,&K.A.Moore(Eds.),Well-being:Positivedevelopmentacrossthelifecourse(pp.477–497).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
↑Marrs,H.,&Sigler,E.A.(2012).Maleacademicperformanceincollege:Thepossibleroleofstudystrategies.PsychologyofMen&Masculinity,13(2),227–241.https://doi.org/10.1037/a0022247
↑Rose,A.J.,&Rudolph,K.D.(2006).Areviewofsexdifferencesinpeerrelationshipprocesses:potentialtrade-offsfortheemotionalandbehavioraldevelopmentofgirlsandboys.Psychologicalbulletin,132(1),98–131.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2.1.98
↑Darling,C.A.,&Turkki,K.(2009).GlobalFamilyConcernsandtheRoleofFamilyLifeEducation:AnEcosystemicAnalysis.FamilyRelations,58(1),14–27.http://www.jstor.org/stable/20456833
↑Hargittai,E.,&Hsieh,Y.-l.P.(2010).Predictorsandconsequencesofdifferentiatedpracticesonsocialnetworksites.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13(4),515–536.https://doi.org/10.1080/13691181003639866
↑Junco,R.,Merson,D.,&Salter,D.W.(2010).Theeffectofgender,ethnicity,andincomeoncollegestudents'useof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3(6),619–627.https://doi.org/10.1089/cyber.2009.0357
↑Brougham,R.R.,Zail,C.M.,Mendoza,C.M.etal.(2009).Stress,SexDifferences,andCopingStrategiesAmongCollegeStudents.CurrPsychol28,85–97https://doi.org/10.1007/s12144-009-9047-0
↑Misra,R.,&McKean,M.(2000).Collegestudents』academicstressanditsrelationtotheiranxiety,timemanagement,andleisuresatisfaction.AmericanJournalofHealthStudies,16(1),41-51.
↑[19]Trueman,M.,&Hartley,J.(1996).Acomparisonbetweenthetime-managementskillsandacademicperformanceofmatureandtraditional-entryuniversitystudents.HigherEducation,32(2),199–215.http://www.jstor.org/stable/3447923
↑Yang,C.C.,&Brown,B.B.(2013).MotivesforusingFacebook,patternsofFacebookactivities,andlateadolescents'socialadjustmenttocollege.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42(3),403–416.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2-9836-x
↑Tsai,L.L.,&Li,S.P.(2004).Sleeppatternsincollegestudents:genderandgradedifferences.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56(2),231–237.https://doi.org/10.1016/S0022-3999(03)00507-5
↑ewResearchCenter.(2010).Millennials:Aportraitofgenerationnext.https://www.pewresearch.org/wp-content/uploads/sites/3/2010/10/millennials-confident-connected-open-to-change.pdf
↑Reid,D.J.,&Reid,F.J.M.(2005).Textmatesandtextcircles:InsightsintothesocialexologyofSMStextmessaging.InL.Hamill,&A.Lasen(Eds.),Mobileworld:Past,present,andfuture(pp.105–118).London:Springer-Verlag.
↑Reid,D.J.,&Reid,F.J.(2007).Textortalk?Socialanxiety,loneliness,anddivergentpreferencesforcellphoneuse.Cyberpsychology&behavior :theimpactoftheInternet,multimediaandvirtualrealityonbehaviorandsociety,10(3),424–435.https://doi.org/10.1089/cpb.2006.9936
↑Ellison,N.B.,Steinfield,C.,&Lampe,C.(2007).ThebenefitsofFacebook"friends:"Socialcapitalandcollegestudents'useofonlinesocialnetworksites.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12(4),1143–1168.https://doi.org/10.1111/j.1083-6101.2007.00367.x
↑MatsubaM.K.(2006).Searchingforselfandrelationshipsonline.Cyberpsychology&behavior :theimpactoftheInternet,multimediaandvirtualrealityonbehaviorandsociety,9(3),275–284.https://doi.org/10.1089/cpb.2006.9.275
↑Abouserie,R.(1994).Sourcesandlevelsofstressinrelationtolocusofcontrolandselfesteeminuniversitystudents.EducationalPsychology,14(3),323–330.https://doi.org/10.1080/0144341940140306
↑Misra,R.,&McKean,M.(2000).Collegestudents'academicstressanditsrelationtotheiranxiety,timemanagement,andleisuresatisfaction.AmericanJournalofHealthStudies,16(1).41-51.
↑Walsh,J.L.,Fielder,R.L.,Carey,K.B.,&Carey,M.P.(2013).FemaleCollegeStudents'MediaUseandAcademicOutcomes:ResultsfromaLongitudinalCohortStudy.Emergingadulthood(Print),1(3),219–232.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3479780
↑Arum,R.,&Roksa,J.(2011).Academicallyadrift:Limitedlearningoncollegecampuses.Chicago,IL: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Babcock,P.,&Marks,M.(2010).Leisurecollege,USA:Thedeclineinstudentstudytime.EducationOutlook,7.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PolicyResearch.
↑Lund,H.G.,Reider,B.D.,Whiting,A.B.,&Prichard,J.R.(2010).Sleeppatternsandpredictorsofdisturbedsleepinalargepopulationofcollegestudents.The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 :officialpublicationoftheSocietyforAdolescentMedicine,46(2),124–132.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09.06.016
↑Ross,S.E.B.,Niebling,C.,&Heckert,T.M.(1999).Sourcesofstressamongcollegestudents.CollegeStudents,33,312-318.
↑Bristor,M.(2010).Individuals&familysystemsintheirenvironments(4thed.).Dubuque,IA:KendallHuntPublishingCompany.
↑Bubolz,M.,&Sontag,S.(1993).Humanecologytheory.InP.Boss,W.Doherty,R.LaRossa,W.Schumm,&S.Steinmetz(Eds.),Sourcebookoffamilytheoriesandmethods:Acontextualapproach(pp.419–448).NewYork:PlenumPress.
↑Darling,C.,&Turkki,K.(2009).Globalfamilyconcernsandtheroleoffamilylifeeducation:Anecosystemicanalysis.FamilyRelations,58,14–27.http://www.jstor.org/stable/20456833
↑Gardner,S.,&Eng,S.(2005).Whatstudentswant:GenerationYandthechangingfunctionoftheacademiclibrary.LibrariesandtheAcademy,5,405–420.doi:10.1353/pla.2005.0034
↑McGregor,S.L.,&TseToronyi,K.(2009).AMillennialRecruitmentandRetentionBlueprintforHomeEconomicsProfessionalAssoci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HomeEconomics,2(2),2–19.https://search.informit.org/doi/10.3316/informit.721736176053612
↑Arnett,J.(2004).Emergingadulthood:Thewindingroadfromthelateteensthroughthetwenties.NewYork,NY:OxfordUniversityPress.
跨文化研究編輯
[1]許哲耀(Che-YaoHsu);鄧家駒(Gia-KhyTang);陳郁婷(Yu-TingChen),2014,《國中生教育期望、學業自信對學習表現與身心壓力之影響》
[2]吳麗娟(Li-ChuanWu);陳淑芬(Shu-FenChen),2006,《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3]蘇玲慧,2015,《高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校園人際關係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
[4]羅鴻仁(Hung-JenLo);李凰慈(Huang-TzuLee);蔡俊傑(Ju-JeTsai),2011,《高中生課業壓力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
[5]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
[6]陳坤虎(Kun-HuChen);周芸安(Yun-AnChou),2015,《青少年正負向思考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7]黃智瑄《安養機構老人壓力源、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健康之調查研究》[8]潘寶霞(Pao-HsiaPan);戎瑾如(Jiin-RuRong);吳書儀(Shu-IWu)«中年人健康問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對心理健康狀況之影響»
[9]李德芬«有無參與瑜珈運動懷孕婦女身體徵象、心理壓力及婚姻滿意度之比較性研究»
[10]楊明仁(Ming-JenYang);何啟功(Chi-KungHo);蘇以青(Yi-ChingSu);楊美賞(Mei-SangYang)«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以重工業工廠男性作業員公為例»
[11]林煜軒(Yu-HsuanLin);廖士程(Shih-ChengLiao);李明濱(Ming-BeenLee)«醫師工作壓力之文獻回顧»
[12]鄧明宇,2011,《老人的心理健康》
[13]熊德筠(Hsiung,D.Y);楊芝菁(Yang,T.C.);馬維芬(Ma,W.F.),2015,〈心理健康促進於社區精神疾病高風險青年之論述分析〉,護理雜誌,62(4),12–18。
[14]施嫈瑜(Ying-YuShih);李明濱(Ming-BeenLee);李世代(Shyh-DyeLee);郭聖達(San-DarKuo),2004,〈壓力與健康:生理病理反應〉,北市醫學雜誌1卷1期,P17-24
[15]葉宇記《醫學生涯的身心壓力與調適---住院醫師與指導醫師篇》
[16]林煜軒《從本土研究看醫師過勞》
[17]李芳庚、林子准,1995;Freemanetal.,1995
[18]應用心理研究,第27期,秋季刊《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
[19]Humphris,1998
[20]張錦麗,1998
[21]Kroes(1974)
[22]行政院主計處,2004
[23]徐綺穗,2000
[24]陳正弘,2006
[25]《台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吳佳玲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2008
[26]AM730葉沛霖醫生(Dr.IsaacYip),學生壓力──教育制度以外的成因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AD%B8%E7%94%9F%E5%A3%93%E5%8A%9B%E2%94%80%E2%94%80%E6%95%99%E8%82%B2%E5%88%B6%E5%BA%A6%E4%BB%A5%E5%A4%96%E7%9A%84%E6%88%90%E5%9B%A0-122183
[27]HKET胡麗珊專家解讀學童壓力根源https://paper.hket.com/article/1665302/%E5%B0%88%E5%AE%B6%E8%A7%A3%E8%AE%80%20%E5%AD%B8%E7%AB%A5%E5%A3%93%E5%8A%9B%E6%A0%B9%E6%BA%90
[28]香港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ph/health_ph_stress.html
[29]香港學生的壓力來源及解決方法?http://stedu.stheadline.com/sec/sec_news.php?aid=15294&friendly_print=1
[30]BBC中文網記者劉子維香港報導分析:香港為何學生自殺事件不斷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18_ana_hong_kong_youth_suicide
[31]音樂治療對減輕心臟手術後病人加護期間壓力的效果EffectofMusicTherapyonReducingStressforPost-openHeartSurgeryPatientsinIntensiveCareUnit
[39]Diener,E.,Emmons,R.A.,Larsen,R.J.,&Griffin,S.(1985).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49,71–75.doi:10.1207/s15327752jpa4901_13
[40]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51
[41]Philip,G.Zimnardo,Robert,L.Johnson,VivianMcCann,(2012)Psychology:coreconcept(7thed.)p.652
[42]壓力管理,JerroldS.Greenberg,(1995)
[43]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9),頁141-144http://www.ater.org.tw/教評月刊/臺評月刊第五卷第九期網路公告版/自由/09自004.%20李念慈_國小學生的壓力來源及其因應方式探究.pdf
↑https://kknews.cc/career/952raol.html
生活應用編輯
一、健康心理學精神官能症
健康心理學二、精神病宜蘭縣政府衛生局衛教宣導
衛生署玉里醫院精神科孔繁鐘醫師
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林奕萱醫師
杏語心靈診所林俊欽醫師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陳家駒醫師
37℃醫學網王家華醫師
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江原麟醫師三、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娜汀‧哈里斯(NadineBurkeHarris),2018
JacquelineBruce,PhilipA.Fisher,KatherineC.Pears,SeymourLevine(2009)MorningcortisolLevelsinpreschool-agedfosterchildren:differentialeffectsofmaltreatmenttype.DevPsychobiol.2009Jan;51(1):14–23.
CarrionVG1,WeemsCF,ReissAL.(2007)Stresspredictsbrainchangesinchildren:apilotlongitudinalstudyonyouthstress,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thehippocampus.Pediatrics.2007Mar;119(3):509-16.
CharlesA.Nelson,NathanA.Fox,CharlesH.Zeanah(2014)Romania'sAbandonedChildren-Deprivation,BrainDevelopment,andtheStruggleforRecovery.
MeaneyMJ1,SzyfM.(2005)EnvironmentalprogrammingofstressresponsesthroughDNAmethylation:lifeattheinterfacebetweenadynamicenvironmentandafixedgenome. DialoguesClinNeurosci.2005;7(2):103-23.
PratherAA,GurfeinB,MoranP,DaubenmierJ,AcreeM,BacchettiP,SinclairE,LinJ,BlackburnE,HechtFM,EpelES.(2015)Tiredtelomeres:Poorglobalsleepquality,perceivedstress,andtelomerelengthinimmunecellsubsetsinobesemenandwomen. BrainBehavImmun.2015Jul;47:155-62.五、正向心理學
心裡有事過不去?訓練正念:活在當下、放下執著
心靈療癒不求人-心理位移書寫|}
↑1.01.1BasselvanderKolkM.D.2017.TheBodyKeepsTheScore
↑Lee,L.O.,James,P.,Zevon,E.S.,Kim,E.S.,Trudel-Fitzgerald,C.,Spiro,A.,3rd,Grodstein,F.,&Kubzansky,L.D.(2019).Optimismisassociatedwithexceptionallongevityin2epidemiologiccohortsofmenandwomen.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16(37),18357–18362.https://doi.org/10.1073/pnas.1900712116
↑"Optimismisspecificallyrelatedto11to15%longerlifespan,onaverage,andtogreateroddsofachieving'exceptionallongevity',thatis,livingtotheageof85orbeyond."
↑https://blog.xuite.net/tct20130417/twblog/127999164
↑畢翠絲.產後憂鬱打亂育兒節奏.《常春月刊》462期.
取自「https://zh.wikibooks.org/w/index.php?title=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oldid=154211」
延伸文章資訊
- 1ted discussion and daily life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理性決策跟及時行樂有了衝突時, 拖延者幾乎每次都會選擇 ... TED講者Kelly McGonigal是一位健康心理學家,她長期指導人們如何「抵禦」壓力,免 ...
- 2超普通心理学/壓力與健康-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而當我們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失去親愛的人時,也會對我們造成創傷。失去與自己較親密的人,往往對我們的壓力與健康會造成更大的影響。例如:在壓力感評分量表中,配偶 ...
- 3TED-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 影音專區 -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 ...
健康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多年來一直視「壓力」為敵人,並致力於宣導壓力對於健康的危害;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卻讓她徹底改觀。研究數據指出,在過去一年內承受 ...
- 4史丹佛大學教授破解壓力密碼 - 服務創新電子報|
但是麥格尼格爾教授在查閱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後,她發現損害人類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不是壓力,而是我們認為壓力有害這種觀念。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心理學 ...
- 5學生事務簡訊
34 謹記年節飲食原則,過個健康好年 ... 12 位企業家校友攜手回饋母校,1 月7 日宣佈共同成立 ... 活動辦法及場次訊息,請上生涯發展與就業輔導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