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耶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薩迦耶見(巴利語:sakkāya-diṭṭhi,梵語:satkāya-dṛṣṭi),音譯為薩迦耶達利瑟致,義譯為有身見、身見、虛偽身見、移轉身見,佛教術語,被列為五見、十隨眠之一,含 ...
薩迦耶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佛教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五蘊
緣起
空性
因果
業
戒律
毗奈耶
尸羅
五戒
禪那
業處
輪迴
波羅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寶
三法印
佛教共識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佛
菩薩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英語:List_of_Buddhists)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覺音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宗喀巴
宗派、國家和地區
部派
大乘
金剛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漢傳
藏傳
藏傳佛教史(英語: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印度
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中國大陸
台灣
日本
新加坡
馬來西亞
蒙古國
歐美
歷史
佛教歷史
佛教時間線
集結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眾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
於印度衰落(英語:DeclineofBuddhismintheIndiansubcontinent)
法難
佛教現代主義(英語:Buddhistmodernism)
人間佛教
左翼佛教
經籍舉要
大藏經
巴利大藏經
漢文大藏經
藏文大藏經
阿含經
南傳尼柯耶
法句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壇經
瑜伽論
大智度論
俱舍論
聖地
佛寺
精舍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關主題
藝術
修學制度
組織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題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
批評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ofBuddhism)佛教主題閱論編
薩迦耶見(巴利語:sakkāya-diṭṭhi,梵語:satkāya-dṛṣṭi),音譯為薩迦耶達利瑟致,義譯為有身見、身見、虛偽身見、移轉身見,佛教術語,被列為五見、十隨眠之一,含攝認為由五蘊組成的身體之中,存在自我,並升起「這是我」、「這是我所擁有」的各種見解。
目次
1音義
2概論
3我執
4參考條目
5參考文獻
音義[編輯]
薩迦耶(巴利文:sakkāya,梵文:satkāya),又譯為薩迦邪、颯迦耶,字面意義為有身,是由巴利文與梵文的:sa(即santa,意譯為存在,有,也有虛偽、移轉的意思),以及kāya(意譯為身,即名、色諸蘊)所組成的複合詞。
概論[編輯]
在佛教中,「有身」一般用來指五取蘊[1],即為:色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以及六觸身,六愛身等。
五取蘊是苦,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2],即是四聖諦的苦集滅道[3]。
認為五取蘊中有我、我所的各種見解[4],都名為薩迦耶見,或譯為有身見[5]。
婆羅門教和其他沙門教派一般不採用佛教特有的概念術語,他們所認定的我或類似概念[6],早期佛教一般將其比附入五取蘊中而加以批判[7],故有五我見[8],於五取蘊中,「執一為我,餘或為我有、我所、我器」[9],亦總列為二十薩迦耶見[10],以執「色是我」為其代表[11],後因時代變遷而至難以理解[12]。
《梵網經》記載的六十二見,都以薩迦耶見為根本[13]。
此外,有外道執「唯有一我見」[14],而「總緣五蘊執為我者」被稱為諦語外道[15],迄至《大毘婆沙論》時代,仍「無五蘊外執有我者」[16]。
說一切有部等將薩迦耶見列為五見之首。
我執[編輯]
眾生無法正確觀察由五取蘊,產生愛取執著,帶來了苦。
執著五蘊是我,為我執的一種,稱為薩迦耶我執。
我見、我執和我所執等的根源在無明,修行八正道,得到正見智慧,可去除這些錯誤見解。
參考條目[編輯]
三縛結
五下分結
五利使
參考文獻[編輯]
^
《雜阿含經》卷3〈71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
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
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
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
」
《雜阿含經》卷3〈70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
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
云何有身集邊?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
云何有身滅邊?即此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
」
^
《雜阿含經》卷3〈69經〉:「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
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見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
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
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
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
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
^
《雜阿含經·三四四經》:「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苦如實知?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
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
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染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
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
……」
^
《雜阿含經》卷2〈45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
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愚癡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實不捨。
』」
^
《法蘊論》:「云何有身見?謂:於五取蘊,起我、我所想,由此生忍樂惠觀見,名有身見。
」
《品類論》:「有身見云何?謂:於五取蘊等,隨觀執我或我所,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有身見。
」
^
《雜阿含經·一六六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虛名;無色是我,餘則虛名;色非色是我,餘則虛名;非色非無色是我,餘則虛名。
我有邊,餘則虛名;我無邊,餘則虛名;我有邊無邊,餘則虛名;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虛名。
一想,種種想,多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餘則虛名。
』」
《雜阿含經·一六七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色是我,餘則妄想;非色、非非色是我,餘則妄想。
我有邊,餘則妄想;我無邊,餘則妄想;我非有邊非無邊,餘則妄想。
我一想、種種想、少想、無量想;我一向樂、一向苦,若苦、樂,不苦不樂。
』」
^
《雜阿含經·五七〇經》:「時,長者即問梨犀達多:尊者!凡世間所見,何本?何集?何生?何轉?尊者梨犀達多答言:長者!凡世間所見,或言有我,或說眾生,或說壽命,或說世間吉凶,斯等諸見,一切皆以身見為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轉。
復問:尊者!云何為身見?答言:長者!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識見是我,識異我,我中識,識中我,長者!是名身見。
」
《雜阿含經·四五經》:「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我。
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
^
《雜阿含經·六三經》:「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計有我,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計有我,何等為五?諸沙門、婆羅門,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見是我,異我,相在。
」
^
《大毘婆沙論》:「問:頗有於一蘊執我、我所耶?答:有,謂:色蘊、行蘊中,各有多法,執一為我,餘為我所。
受、想、識蘊,雖無多類,而有種種差別自性,是故亦得計一為我,餘為我所。
等隨觀我有色,乃至廣說者,云何等隨觀我有色?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有,如人有財、有瓔珞等。
云何等隨觀色是我所?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所,如人有侍、有僮僕等。
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器,我處其中,如油在麻中,膩在摶中,蛇在篋中,刀在鞘中,酥在酪中,血在身中等。
如等隨觀色有此三種,乃至等隨觀識,應知亦爾。
」
^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
《發智論》:「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
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
尊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
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
《大毘婆沙論》:「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體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節量,光明熾盛;或在身中,稱身形量,內外明徹,如說:『我我形相端嚴,光明熾盛,清淨第一,喬答摩尊!寧說無我。
』……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遍一切處,如《明論》說:『有我士夫,其量廣大,邊際難測,光色如日,諸冥闇者,雖住其前,而不能見,要知此我,方能越度生、老、病、死,異此更無越度理趣。
』又如有說:『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無邊。
』……
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隨所依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彼作是念:身若有量,我即有邊,身若無量,我即無邊。
」
^
《大毘婆沙論》:「問:執受等是我,在於色中,是事可爾,以色是麁,受等細故;執色是我,在受等中,云何可爾?以麁法不應在細中故。
……有餘師說:若執色是我,在受等中者,彼執色細,受等是麁是故。
尊者世友說曰:遍四大種造色身中,隨與觸合,皆能生受,此說何義?此說身中,遍能起觸,亦遍生受,彼作是念:從足至頂,既遍有受,故知色我在於受中。
大德說曰:一切身分,皆能生受,彼作是念:受遍身,有身之一分,是我非餘,是故受中,得容色我,如受乃至識,亦如是。
」
^
《大毘婆沙論》:「問:《梵網經》說:『六十二見趣,一切皆以有身見為本。
』《師子吼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多種異見,皆依二見,謂:依有見,及無有見。
』此二經說,有何差別?答:依等起故,說諸見趣以有身見為本;依推求故,說諸異見,依有、無有見。
復次、薩迦耶見,能引發諸見趣。
有、無有見,能守護諸異見,是謂二經所說差別。
」
「《梵網經》中所說,六十二見,亦總入此二見品中。
謂: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入常見品。
四一分常論,有說: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有常、有無常故。
二無因論,入斷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因故。
有邊等四論,及不死矯亂四論,入常見品;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後亦斷故。
後際分別見中,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論,皆常見攝故,即常見品。
七斷滅論,斷見攝故,即斷見品。
五現法涅槃論,入常見品,執有我常得涅槃故;有說:入二品,以執有我現得涅槃後斷滅故。
」
「前際分別見中,四遍常論者,一、由能憶一壞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執:我、世間俱常。
問:彼何故作是執?答:彼計轉變,或隱顯故。
……二、由能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
……三、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諸蘊相續。
……四、由尋伺不如實知,謂:我、世間,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無法恆無,無不可生,有不可滅。
彼執因果,從無始來,性唯是一,無滅無起故,是前際分別見攝。
彼若執色以為我者,由見顯形,恆相似故,便執為常。
若執心等以為我者,由心等法,無間生故,相似生故,恆時生故,不能了知細生滅故,能憶往昔所更事故,前後事業互相似故,他不礙故,便執為常。
彼由如是虛妄尋伺,執我、世間,俱是常住。
……
四一分常論者,一、從梵世歿,來生此間,由得宿住隨念通故,作如是執:我等皆是大梵天王之所化作,梵王能化,在彼常住,我等所化故,是無常。
二、聞梵王有如是見,立如是論:大種無常,心是常住;或翻此說:心是無常,大種常住;同彼忍者,或住梵世,或生此間。
或展轉聞如是道理,便作是執:我以大梵天王為量,是故世間一分常住,一分無常。
三、有先從戲忘天歿,來生此間。
……四、有先從意憤天歿,來生此間。
……
二無因生論者,一、從無想有情天歿,來生此間。
……二、由尋伺虛妄推求,今身所更,既皆能憶前身,若有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應能憶,既不能憶故,知彼無。
又作是念:若依彼生諸有情類,必還似彼,如酪中蟲,還似於酪,牛糞中蟲,還似牛糞,青葉中蟲,還似青葉,父母生子,還似父母,非即酪等,是蟲等因故,知一切身,及諸根、覺、慧等法,皆無因起。
又作是念:現見孔雀、鸞鳳、雞等,山石、草木、花果、刺等,色形差別,皆不由因,自然而有。
彼作是說:誰銛諸刺,誰畫禽獸,誰積山原,誰鑿澗谷,誰復彫鏤,草木花菓;如是一切,皆不由因,於造世間,無自在者。
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因生,自然而有。
……
四有邊等論者。
……我及世間俱是有邊。
……我及世間俱是無邊。
……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
……四、非有邊非無邊者。
……四不死矯亂論者。
……
後際分別見中,十六有想論者,謂:初四種依三見立,如說:『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即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者異身;復有一類補特伽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異、無缺。
』依第一見,建立第一,我有色,死後有想論。
……依第二見,建立第二,我無色,死後有想論。
……依第三見,建立第三,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論。
……第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論,即遮第三,無別依見。
……執我有邊,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無邊,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者。
……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者。
……依想、受異故,作是說:我有一想,我有種種想,我有小想,我有無量想,我純有樂,我純有苦,我有苦有樂,我無苦無樂,死後有想。
……
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
有色等四者,一、執我有色,死後無想,謂:彼執色為我,得無想定,及見他得彼定,生無想有情天,便作是念:我有色,死後無想,當生無想有情天中,想不起故。
諸尋伺者,執色為我,見有風癎、熟眠、悶絕、苦受所切,似全無想,便作是念:我雖有色,而無其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二、執我無色,死後無想。
……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
……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無想。
……二、執我無邊,死後無想。
……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
……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無想。
……
八非有想非無想論者,謂:有色等四,有邊等四。
有色等四者,一、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二、執我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謂:得彼定者,執非想非非想處,諸無色蘊為我,或為我所,彼所執我,以無色為性,或有無色故,名無色我,彼由所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想不明了故,執我現在非有想非無想,死後亦然。
諸尋伺者,執無色為我,彼見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如於此世,他世亦爾。
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二、執我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
問:何故無想論,及非有想非無想論中,不說我有一想等八耶?答:若亦說者,一切皆應名有想論,以有想受者非無想等故。
……
七斷滅論者。
……五現法涅槃論者。
……
」
^
北涼浮陀跋摩譯《阿毘曇毘婆沙論》:「《朔迦書》云何通?如說:『唯有一我見,無有五我見。
』無五我見者,無計五陰是我者是也。
所以者何?計我見,唯計一法,五陰是別異法。
計我見家說:『一我、一人,無分,不壞、不變,是常。
』」
^
《雜阿含經·一一〇經》:「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
……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
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
……如是,瞿曇!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眾,悉作是說。
」
《大毘婆沙論》:「問:為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六法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論說:『我體唯一,無有五種。
』若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我應有五,然蘊自相,五種各別,彼所執我相無差別,以所執我無有細分,無差別相,常住不變,生老病死不能壞故。
若無者,《諦語經》說當云何通?如彼經說:『諦語外道白佛言:喬答摩!我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
』
有作是說:無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問:若爾《六法論》說,便為善通,《諦語經》說當云何通?答:彼憍慢故,作非理說,實無此執。
復次、彼欲試佛故,作如是不順理言。
……
復有說者:有於一時總緣五蘊而起我執,問:若爾《諦語經》說便為善通,《六法論》說當云何通?答:彼於五蘊起一合想,執為一我,故無有失。
問:若爾,彼執何為我所?答:若執內蘊為我,彼執外蘊為我所;若執外蘊為我,彼執內蘊為我所,故亦無失。
」
^
《大毘婆沙論》:「問:有五蘊外執有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施設有我,一切皆緣五聚蘊起。
』若無者,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無五蘊外執有我者。
問:若爾,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於思行蘊所起我見,於餘行蘊所起我見,各別建立,故有六種。
」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薩迦耶見&oldid=50090605」
分類:佛教術語隱藏分類:含有巴利語的條目含有梵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한국어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廣論:無明與薩迦耶見二派之說 - 格鲁修学社区
廣論中士道煩惱生起次第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 ...
- 2薩迦耶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迦耶見(巴利語:sakkāya-diṭṭhi,梵語:satkāya-dṛṣṭi),音譯為薩迦耶達利瑟致,義譯為有身見、身見、虛偽身見、移轉身見,佛教術語,被列為五見、十隨眠之一,含 ...
- 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七十八卷A面
因為無明就不認識它,把它看成功有一個東西,叫薩迦耶見。 ... 那麼法稱論師呢,就對於這個「執著」那一點上來解釋無明;然後,無著菩薩呢,就對於你「不了解」那一點 ...
- 4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 ... 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二者相異的一派,認為煩惱生起的次第,是先有無明, ...
- 5消文(2010/04/30) @ 《菩提道次第廣論》修習部落格 - 隨意窩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闇,於繩實體不能明了,於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闇誤蘊為我,從此發生諸餘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