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理解台灣本土語言政策的發展及其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脈絡,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中除了以「批判論述分析」作為主要研究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37.222)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317:3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羅維仁論文名稱: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指導教授:莊勝義 博士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系所名稱:教育學系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58中文關鍵詞:本土語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批判論述分析外文關鍵詞:nativelanguage、educationpolicyfornativelanguage、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相關次數: 被引用:12點閱:2362評分:下載:579書目收藏:6 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理解台灣本土語言政策的發展及其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脈絡,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中除了以「批判論述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外,另佐以「文件分析法」及「訪談法」,藉以蒐集多元面向的資料,俾勾勒出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完整形貌。

主要發現與結論如下:首先,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制定,是在過去獨尊國語而禁制本土語言的政策影響下,中國國民黨掌權的中央政府,被動因應反對黨與民間的抗爭,基於促進族群和諧下勉強妥協出來的,其明示或內隱的政治意涵不言可喻。

該政策形成與實踐歷程,隱含著政黨間或族群間對國家認同的對立,在政策核心理念及其意涵的詮釋上也顯現兩極化。

大中國認同者,分別從是否應列入學校課程、沒有足夠師資、會排擠其他課程、恐製造國家分裂等等論點,採取各種杯葛的策略;本土語言(文化)認同者,則訴諸基本人權與文化權等理念,期待走出過去長期遭受「禁聲、禁語」的悲情,希望透過本土語言的教學,逐漸復振與延續本土文化。

其次,本研究也發現學校課程規劃方面存在的權力/知識關係,政府藉由宣稱「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使政策合理化,在學校語言課程中,相較於國語、英語課程,本土語言流於聊備一格的「低階課程」;在課程實踐上採三選一的修課方式,符應所謂「多元分化」的原則,加上師資與教材方面的不足,既難以獲致語言學習的精熟目標,更遑論達成語言交流、族群交融的多元文化教育理想。

最後,強勢語言塑造社會文化氛圍形成的自我監視作用,「語言位階性」的禁錮與放任各種本土語言「自由競爭」的策略,滲透並且發揮綿密且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既窄化了政府規劃語言政策的走向,也侷限了社會大眾對本土語言的認知與評價,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被邊緣化了。

以升學為導向的中小學教育氣氛下,學校、家長與學生,對於本土語言的學習,對照國語及英語,幾乎呈現相對消極的態度與作為。

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大約是台灣本土語言教育的寫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民間和學校裡,仍有為數不少願意為本土語言(文化)傳承而奉獻的文史工作者或教師,成為瀕臨絕望的本土語言教育可資寄望的所在。

僅管如此,值得省思的是語言乃族群認同的重要辨識指標,它負載著政治目的與文化利益。

歷史殷鑑,人權價值若未獲重視,政治衝突仍將源源不斷。

當人類思想潮流已經從基本人權,邁入文化權的新階段之際,除了期盼政府更積極落實本土語言的復振之外,也希望透過本研究的拋磚引玉,能誘發教育學術與實務界夥伴們更多的關注與投入。

關鍵詞:本土語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批判論述分析 A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onEducationPoliciesfortheDevelopmentofNativeLanguagesAbstractThisstudywasaimedtograsptheverymeaningandtrajectoryof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policiesfornativelanguages.Inordertodoso,educationpolicies,documents,andofficialreportsrelatingtonativelanguageswerecollectedandpractionersconcernedwithnativelanguageeducationwereinterviewed.Togetherwithpolicytexts,acomprehensivebodyofdatawasthusneededtosetthesocioculturalbackgroundandtheprocessesofpolicy-making.Indoingso,anaccount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DA)wasemployedasthemainmethodwiththesupplementofdocumentoryanalysisandqualitativeinterview.Thefindingsandconclusionwerebriefedasfollows:Firstly,theverypurposeandmeaningofeducationpolicyfornativelanguageseemedtobeareactionagainsttheexclusiveofficiallanguagepolicyduringthedecadesofChiang’s(Kai-shek)dictatorship.Thedissonancebetweenpoliticalpartiesonboththeissueofnationalidentityandthecoreideaofnativelanguagewas,ontheoneside,strategicallydisguisedbyinstrumentalfactorssuchas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s,teachers,andevaluationwhile,ontheotherside,resortingtohumanrightsandculturalrightstotherevitalizationandrefreshingofnativelanguagesandcultures.Secondly,asenseofFoucauldianpower/knowledgewasfoundtobeanunderlyingassumptionthatrationalizedthemajorityprinciplesoastomaintainthehighstatus-lowstatusdivisionoflanguages,knowledge,andcultures.Theoptionamongthreenativelanguageswasdesignedonthebasisof“culturaldifferentiation”ratherthanmulticulturalism.Undersuchcircumstances,thegoalofnativelanguageeducationwouldhardlybeachieved,letalonetheidealofmulticulturaleducation.Finally,thesenseofself-censorshipconfiguredthroughsocialcontrolandpoliticaldictatorshiptogetherwiththesocalled“freecompetition”strategyembeddedinsocietalandschoollivesmighthavelimited,narrowed,andmarginalizedthesignificanceofnativelanguageeducation.IncomparisonwithMandarin(nationallanguage)andEnglish,nativelanguageswereoflessconcernforstudents,parents,andschools.However,quiteafewnativelanguageteachersandculturalworkersdevotingthemselvesintheinstructionordisseminationofnativelanguageswouldbecomethedemandinghopeofthefuturetransmissionofTaiwannativelanguages.Iflanguageisasignificantsymbolofethnicandculturalidentity,thenthepolicyofnativelanguagewouldbeentangledwithpoliticalpurposesandculturalinterests.Totakewarningfromthepagesofhistory,wheretherehumanrightswerenotrespected,therewereconflicts,fightings,orwars.Iftherevitalizationandrefreshingofnativelanguagesshouldwitnesstheshiftofhumanrightstoculturalrithts,thenthisstudywouldhopefullybeacatalystforfurtherengagement.Keywords:nativelanguage,educationpolicyfornativelanguage,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目次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10第三節名詞解釋…………………………………………………11第四節研究方法…………………………………………………14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8第二章文獻探討………………………………………21第一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脈絡…………………………21第二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論述基礎…………………………………49第三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內容……………………………………58第四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相關研究…………………………………63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81第一節研究架構………………………………………………………81第二節研究程序………………………………………………………86第三節資料蒐集………………………………………………………90第四節資料處理與分析…………………………………………………97第五節研究的可信賴度…………………………………………………103第四章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105第一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105第二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過程分析…………………………………130第三節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社會分析…………………………………153第四節綜合討論………………………………………………………183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93第一節結論…………………………………………………………193第二節建議…………………………………………………………198參考文獻…………………………………………………………………205一、中文部分………………………………………………………205二、英文部分…………………………………………………………218附錄…………………………………………………………………228附錄一訪談邀請函……………………………………………228附錄二訪談同意書……………………………………………229附錄三訪談大綱………………………………………………230附錄四研究檢覈及回饋函……………………………………………231附錄五「本土語文教育之現況」報告………………………………232附錄六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244附錄七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本土語言部份)……………………247表次表2-1教育階段課程類型……………………………………………….44表2-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課程規劃……………45表3-1本研究的批判論述分析架構表……………………………………84表3-2本土語言教育政策的利害關係人受訪資料分析表………………95表3-3訪談文本編碼代號說明……………………………………………98表3-4政策文本編碼代號說明…………………………………………99表3-5主題與次主題的編碼代號說明……………………………………99表4-11993年11月國民黨與民進黨籍縣市長候選人對母語教育的支持態度統計表…………………………………………………………114表4-298-102年度本土語言計畫/預算經費………………………………119表4-3教育部有關本土語言教育經費預(決)算金額明細表………………120表4-4臺灣閩南語腔調分布之比較………………………………………146表4-5小學到大學每週語言課程節數之比較表…………………………167表4-6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85表4-7臺灣語言社會族群比例…………………………………………187圖次圖2-1多元文化的作法………………………………………………50圖3-1Fairclough批判論述分析模型圖…………………………………82圖3-2本土語言教育政策批判論述分析之分析架構圖………………83圖3-3研究歷程圖………………………………………………………89 參考文獻一、中文部份內政部(2009)。

內政統計通報。

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文超順(1992)。

宜蘭縣母語教學的介紹。

蘭陽文教,29,頁43-44。

方文霞(2003)。

台灣多元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方南強(1994)。

閩南語母語教學的回顧與前瞻。

華文世界,74,頁48-52。

方麗萍(2006)。

我國國中鄉土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以苗栗縣各國中實施客家文化教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王希(2000)。

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甫昌(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臺北:群學。

王重寬(主編)(1992)。

屏東縣母語教材-河洛語。

屏東:屏東縣政府。

王雅玄(2008)。

CDA方法論的教科書應用—兼論其解構與重建角色。

教育學刊,30,頁61-100。

王蜀桂(1995)。

讓我們說母語。

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王鳳敏(1992)。

美國雙語教育輪廓。

教育研究雙月刊,23,頁40-43。

王麗瑛(2002)。

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丘才廉(1994)。

加拿大語言權之探討。

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5)。

台灣光復三十年:文化建設篇。

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瓦歷斯‧尤幹(1994)。

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

山海文化月刊,4,頁7-12。

石計生(1993)。

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

臺北市:前衛。

守寍寍(1996)。

在地的人,在地的話—台灣的母語教學。

台北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瑜(1995)。

台灣母語教學現況之探討。

華文世界,25,頁59-65。

羊憶蓉(1994)。

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

臺北:桂冠。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3)。

102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

取自http://www.hakka.gov.tw/public/Attachment/891015305071.pdf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3)。

101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

臺北市:原民會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

總諮議報告書。

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何英奇(2004)。

批判研究方法的架構及其在教育與心理上的應用,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229-259。

臺北:心理。

何德華(1995)。

雙聲帶與雙語教育。

華文世界,77,頁17-34。

何德華(1997)。

蘭嶼雅美族兒童族語能力評鑑:重覆句子測驗。

台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7-448)。

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余伯泉(2001)。

全球在地化和台灣語言主體性的建立:用拼音符號作例。

輯於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研討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

余伯泉(2002)。

台灣羅馬拼音三大論戰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工程對論:羅馬拼音的迷思。

台大心理系討論會。

余伯泉、趙家誌、朱阿莉(2002)。

論福佬台語拼音直接教學法:國小台語教學主體規劃的實踐。

輯於台灣拼音政策與教學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編印。

余惠蓮(1999)。

從臺灣客家話的變遷論客家母語教學的必要性一以臺北縣市為例。

多元母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此: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由美(2004)。

台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秀麗(主編)(1993)。

台北縣母語教學教材系列,台語鄉土讀本:咱的故鄉台北縣。

台北:台北縣政府。

吳和堂(2011)。

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

臺北:高等教育。

吳定(1998)。

公共政策辭典。

臺北:五南。

吳俊憲(2009)。

台灣本土教育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

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1996)。

雙語教育。

教育資料與研究,7,頁63。

吳耀明、馮厚美(2007)。

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其實施狀況之比較研究。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頁225-251。

李壬癸(1999)。

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李亦園(1984)。

山地社會問題。

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社會問題(頁249-295)。

臺北:巨流圖書。

李先芸(2002)。

戰後至82年台灣社會變遷與國小鄉土課程目標之演進。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西勳(1995)。

台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

台灣文獻,46(3),頁175。

李根芳(譯)(2007)。

GeorgeSteiner原著,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

臺北:行人。

李勤岸(1993)。

語言政策與台灣獨立。

收錄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頁135-137)。

臺北:前衛。

李慕如(1997)。

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上)。

國教天地,122,頁6-13。

李憲榮(2003)。

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

取自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7.htm汪彝定(1991)。

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

臺北市:商業週刊。

周泰順(1999)。

閩南語教學之探討。

師友,388,頁91。

周祝瑛(2006)。

教改總體檢已是時候。

台灣教育,637,頁2-9。

周愚文(2008)。

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54(1),頁1-14。

周蔚(譯)(2001)。

語言的死亡。

臺北:貓頭鷹。

宜蘭縣教材編輯委員會(1993)。

宜蘭縣推行鄉土教材(本土語言篇)。

蘭陽文教,32,頁8-9。

林小聰(2004)。

也談多元文化主義。

青年學史,56。

林志恆(1993)。

誰是台語文的主流。

遠見,88,頁110-113。

林金泡(1995)。

母語與文化的傳承。

收錄於李壬癸、林英津編輯,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

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宣佑(2005)。

新加坡母語教育政策對我國鄉土語言教育政策之啟示。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英津(2010)。

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

載於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頁297-355)。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林純雯(2006)。

教育政策合法化理論建構與實際運作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林雅雯(2001)。

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一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祥(2004)。

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榮(1998)。

國民國小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劍盟(2009)。

臺東縣鸞山國小推展母語教學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慶勳(1996)。

台灣閩南語教學符號系統的省察。

中山人文學報,4,頁23-35。

姚榮松(1993)。

母語語言。

教師天地,67,頁11-15。

姚榮松(2001)。

談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閩南語第一階段的兩種教學策略。

國文天地,17(7),頁8-15。

施正鋒(2004)。

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

臺中: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施正鋒(編)(2002)。

語言權利法典。

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任芳(2003)。

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炳華(1996)。

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

教師之友,39(3),頁1-6。

段淑琴(2007)。

探討客家籍學生家長對客語與客語教學的態度-以新竹縣北埔鄉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惟仁(1992)。

台灣語言危機。

臺北:前衛。

洪惟仁(1990)。

本土語言教育問題。

現代學術研究,3,頁187-188。

洪惟仁(2013)。

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

語言暨語言學,14(2),頁315-369。

洪雯柔(2002)。

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輝煌(2011)。

台灣鄉土語言政策現況與省思:全球化與在地化整合的觀點。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紀肇聲(1998)。

談母語語言教學。

教師之友,39(3),頁7-9。

胡建雄(1995)。

談「作客」與「做客」。

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頁26-29。

倪炎元(1999)。

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的策略。

新聞學研究,58,頁85-111。

倪炎元(2012)。

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

新聞學研究,110,頁1-42。

夏金英(1994)。

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1991)。

塑造台灣社會新秩序。

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序言(頁4-9)。

臺北:正中書局。

殷海光(1996)。

中國文化的展望。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翁秀琪(1998)。

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

新聞學研究,57,頁91-126。

翁建誠(1999)。

九年一貫課程台灣母語必修。

新台灣新聞週刊,191,頁45。

翁福元(2007)。

教育政策社會學:教育政策與當代社會思潮之對話。

臺北:五南。

高宣揚(2004)。

布迪厄的社會理論。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宣揚(2005)。

福柯的生存美學。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培倫(2002)。

台語教材濫用漢字統計表。

台灣語教學和文學,1,頁32。

高淑清(2008)。

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

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芬芬(2010)。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初等教育學刊,35,頁87-120。

張屏生(2001)。

當前母語教育實施的困境。

國文天地,17(7),頁22-27。

張建成(2000)。

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

載於張建成(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頁63-102)。

臺北:師大學苑。

張建成(2002)。

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臺北:學富文化。

張春興(1998)。

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東華書局。

張美煜(2001)。

國語、客語、閩南語詞彙對應轉換及教學淺談。

輯於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

張美煜(2003)。

我看客家電視頻道─略論電視客語的若干問題。

客家雜誌,158,頁69-71。

張美煜(2004)。

鄉土語言教學推動後,弱勢語言(客語原住民語)的新危機。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頁63-70。

張美煜(2006)。

客語音韻系統及方音差--北縣研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張淑美(2007)。

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一以學校支持系統觀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博宇(編)(1987)。

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中下)。

臺中市:台灣省教育廳。

張智遠(2002)。

國小五年級學童母語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學謙(2004)。

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

台灣語文研究,2,頁171-192。

張學謙(2008)。

全母語幼稚園與語言復挀。

載於黃文樹(主編),幼兒母語教學:理論與實務(頁167-186)。

臺北:秀威資訊。

教育部(1993)。

母語教育與鄉土教材專案報告。

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

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

臺北:作者。

教育部(1997)。

教育部公報。

第265期。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08)。

台灣主體教育─深耕本土、迎向世界。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1)。

國民小學師資培用聯盟。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3)。

教育部一○二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

臺北:作者。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臺北:作者。

曹逢甫(1995)。

台灣閩南語母語教學評述。

台灣研究論壇。

曹逢甫(1998)。

雙言、雙語與台灣的語言教育。

載於董忠司(主編),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63-180)。

新竹:台灣語言文化中心。

曹逢甫(1999)。

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

漢學研究,17(2),頁313-343。

梁建鋒(2002)。

美國教育。

中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畢恆達(1998)。

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

載於嚴祥鸞(主編),研究倫理:危險與秘密(頁31-91)。

臺北:三民。

許素艷(2004)。

澎湖縣國小實施閩南與教學現況與困境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許雪姬(1991)。

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

思與言,29(4),頁155-184。

許極燉(2000)。

台灣語通論。

台北:南天。

郭為藩(1984)。

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

臺北:五南圖書。

郭峰淵、鄭詩宗、張復聚(2004)。

重視幼兒的母語教育。

取自ttp://203.64.42.21/iug/Lahjih/kauchai/iochiian/sichi0100.htm郭敏郎(2001)。

從「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看台灣母語教育政策的改變與展望。

中正高工學報,1,頁25。

郭媛玲(2002)。

九年一貫台語課程試辦與實施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

陳伯璋(2001)。

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

臺北:師大書苑。

陳宏賓(2002)。

解嚴以來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依玲(2008)。

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頁223-250。

陳芳明(2002)。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台北市︰麥田。

陳恆鈞(譯)(2000)。

Lester,J.P.&Jr,J.St.(原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

臺北:學富。

陳美如(1996)。

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7)。

台灣地區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高雄市:復文。

陳美如(1998)。

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

高雄:復文。

陳淑華(2009)。

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

教育學誌,21,頁51-90。

陳紹潔(2004)。

鄉土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臺北縣雙和區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勝榮(2002)。

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雅鈴,陳仁富(編著)(2011)。

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

屏東:屏東縣政府。

陳賡堯(1998)。

文化.宜蘭.游錫堃。

台北:遠流。

游美惠(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8,頁5-42。

湯廷池(1999)。

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華文世界,86,頁51-61。

黃玉冠(1994)。

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希敏(譯)(1991)。

FishmanJ.A.(原著),社會語言學。

臺北:巨流。

黃志偉(2002)。

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2000)。

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

臺北:正中。

黃宣範(1993)。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臺北:文鶴。

黃建銘(2011)。

本土語言政策發展與復振的網絡分析。

公共行政學報,39,頁71-104黃政傑(1987)。

課程評鑑。

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嘉育(1997)。

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

輯於當前語言學習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黃柏霖(2010)。

母語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台灣閩南語教育為研究對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啟瑞(2005)。

國小課程中鄉土教育內涵之研究以社會教科書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枝(1996)。

國小課程要安排母語教學嗎?。

國教天地,122,頁4-5。

黃嘉政(2002)。

戰後以來臺灣台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嘉雄(1993)。

美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措施及其啟示。

教與愛,43,頁28-32。

黃儀娟(2000)。

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臺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錦村(1993)。

為本土語言尋根—復健本土語言之管見。

蘭陽文教,32,頁4-5。

黃麗容(1999)。

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2008)。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臺北:國史館。

楊振裕(1994)。

推動母語教學。

師友月刊,328,頁48-51。

楊嵐智(2002)。

九年一貫閩南語教學個案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穎(2001)。

社區教育理念在母語教育上的應用。

今日教育,66,頁45-51。

楊森富(1992)。

河洛話、閩南語和台灣話之關聯性。

臺南文化,34,頁31-41。

瑞之(1987)。

真的需要雙語教育嗎。

國文天地,2(1),頁21-24。

葉重新(2004)。

教育研究法。

臺北:心理。

董忠司(編)(2001)。

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

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霄雲(2008)。

文化視野下的雙語教育-實踐、爭鳴與探索。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詹茜如(1993)。

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惠珍(2002)。

語言維持或語言轉移--台灣地區語言政策本土化的時效。

載於政大公共政策論壇:全球化與台灣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詹棟樑(2002)。

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

臺北:渤海堂。

劉玉玲(2003)。

教育人類學。

臺北:揚智文化。

劉春榮(1995)。

國小兒童閩南語教學型態實驗研究。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

劉秋雲(2003)。

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振倫(1994)。

台灣母語及鄉土教材教學之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縣為例。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福鎔(1998)。

落實母語教學──談母語語言教學的規劃與實施。

國教輔導,37,頁28-30。

劉蔚之(1992)。

一所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

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1989)。

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

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

國民中小學鄉土輔助教材大綱專案研究報告。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題計畫研究。

歐用生(1996)。

課程與教學革新。

臺北:師大書苑。

蔡中涵(2001)。

瀕臨消失的危機語言與民族認同。

載於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392-420)。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蔡宜真(2002)。

台灣母語教育政策之研究-以閩南語教育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10)。

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想畢業?讀這本。

臺北:高等教育。

鄭梓(1994)。

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

臺北市: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鄭惠美(1999)。

台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智仁(2002)。

個案研究報告:高雄華山國小福佬語拼音教學。

發表於「台灣拼音與教學政策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鄧紅風(譯)(2004)。

WillKymlica(原著),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

臺北:左岸文化。

鄧運林(1994)。

北縣教育發展現況及未來重點方針。

北縣教育,4,頁6-29。

蕭新煌(1996)。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

載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

臺北:巨流圖書。

賴怡樺(2009)。

利害關係人觀點之政策問題建構:以低分上大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清泓(1996)。

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曉霞(1998)。

多元文化教育與母語教育:台灣經驗的省思。

收錄於郭康健、陳城禮(主編),母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香港:香港教師會。

謝世忠(1987)。

認同的汚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臺北市:自立晚報。

謝國平(1993)。

從語言規劃看雙語教育。

教師天地,67,頁16~21。

謝紫菱(2007)。

台灣國民小學階段鄉土語言教育之意義、困境與未來。

國教新知,54(1),頁1-8。

謝麗君(1997)。

戰後台灣語言之政治分析(1945~199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貴雀(2002)。

國語文領域注音符號教學困境的探討。

國教天地,147,頁53-54。

顏明聖、李炳南(1999)。

國會改革方案之理論與實際。

臺北:揚智。

羅肇錦(1990)。

語言與文化。

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羅肇錦(1998)。

「漳泉鬥」的閩客情節初探。

台灣文獻,49(4),頁173-185。

譚光鼎(2010)。

鄉土教育。

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多元文化教育(頁204-231)。

臺北:高等教育。

蘇復興(1998)。

兒童英語教育不是雙語教育。

國立編譯館通訊,11(4),頁50-60。

蘇蘅(1992)。

我國電視節目文化意涵的研究:以方言節目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蘅(1993)。

語言(國/方)政策型態。

臺北:澄社。

二、英文部份Albro,R.,&Bauer,J.(2005).Introduction,inRobertAlbro,andJoanneBauer,eds.CulturalRights:WhatTheyAre,WhyTheyMatter,HowTheyCanBeRealized,pp.2-3.NewYork:CarnegieCouncilonEthnicsandInternationalAffairs.Altheide,D.L.(1996).Qualitativemediaanalysis.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s.Althusser,L.(1994).Ideologyand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InS.Zizek(Ed.),Mappingideology(pp.100-140).London,UK:Verso.Amaral,O.M.(2001).Parents'decisionsaboutbilingualprogrammodels.BilingualResearch,25(1&2),pp.215-237Annamalai,E.(2002).Languagepolicyformultilingualism.Paperpresentedattheworldcongressonlanguagepolicies,Barcelona,18-20April.Retrievedfromhttp://www.linguapax.org/congres/plenaries/annamali.html.Apple,W.M.(2002).Ideologyandcurriculum(2nded.).NewYork:Rouledge.Ashcroft,B.,Griffiths,G.,&Tiffin,H.(1989).Post-colonialstudiesreaders.NewYork:Routledge.Baehr,P.R.(1999).HumanRights:UniversalityinPractice.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Baker,C.(1998).Encyclopediaofbilingualismandbilingualeduc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Ball,S.J.(2000).Whatispolicy?Text,trajectoriesandtoolboxes.InS.J.Ball(Ed.),Sociologyofeducation:Majorthemes(pp.1830-1840).London:Routledge.Ball,S.J.(2005).Educationpolicyandsocialclass.Abingdon:Routledge.Ball,S.J.(2008).Theeducationdebate:policyandpoliticsinthe21stCentury.Bristol:BristolUniversityPolicyPress.Ball,S.T.(1990).Politicsandpolicymakingineducation:Explorationsinpolicysociology.NewYork:Routledge.Banks,J.A.(1988).Multiethnic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Boston:Alley&Bacon.Banks,J.A.,&Banks,C.M.A.(Eds.).(1993).Multiculturaleducation:Issuesandperspectives.Boston:Allyn&Bacon.Bentley,G.C.(1981).EthnicityandNationality:ABibliographyGuide.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

Blair,H.,Rice,S.,Wood,V.,&Janvier,J.(2002).Daghida:ColdlakefirstnationworkstowardsDenelanguageacrossthecommunity.RetrievedNovember23,2009,fromhttp://ian.ucc.nau.edu/-iar/ILACBourdieu,P.andWacquant,L.(1992).AnInvitationtoReflexiveSociology.Cambridge:Polity.Buckner,P.andFrancis,R.D.(Eds).(2006).CanadaandtheBritishworld:Culture,migrationandidentity.Vancouver: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Press.Chouliaraki,L.,&Fairclough,N.(1999).Discourseinlatemodernity:Rethinkingcriticdiscourseanalysis.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Chriost,D.M.(2005).TheIrishLanguageinIreland:FromGoideltoGlobalisation.AbingdonandNewYork:Routledge.Cummins,J.(1984).Bilingualismandspecialeducation:Issuesinassessmentandpedagogy.MultilingualMatters,6,pp.15-28.Cummins,J.(1989).Bilingualismineducation:Aspectsoftheory,researchandpratice.NewYork:Longman.Denzin,N.K.(1994).Theartandpoliticsofinterpretation.InK.D.Denzin,&Y.S.Lincoln(Eds.),Handbookofqualitativeresearch(1sted)(pp.500-515).London:Sage.Dominguez,D.,Ramirez,R.,&Shapiro,E.(2007).Cross-languagerelationshipbetweenSpanishandEnglishoralreadingfluencyamongSpanish-speakingEnglishlanguagelearnersinbilingualclassrooms.PsychologyintheSchool,44(8),pp.795-806。

Dunn,W.N.(1994).Publicpolicyanalysis:Anintroduction(2nded.).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Ellsworth,E.(1989).Whydoesn'tthisfeelempowering?Workingthroughtherepressivemythsofcriticalpedagogy.HarvardEducationalReview,59(3),pp.297-324.Fairclough,N.(1995).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Boston,MA:AddisonWesley.Fairclough,N.(2001).Languageandpower(2nded.).London:Longman.Fairclough,N.(2003).Analyz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London:Routledge.Fairclough,N.(2010).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2nded.).London:Longman.Foucault,M.(1977).Disciplineandpunish:Thebirthoftheprison.London:PenguinBooksLtd.Foucault,M.(1978).Thehistoryofsexuality:Anintroduction(Hurley,R.Trans.).London:AllenLane.(Originalworkpublished1976)Brighton,Sussex:HarvesterPress.Foucault,M.(1980).Power/Knowledge:Selectedinterviewsandotherwritings.Brighton:Harvester.Fullinwider,R.K.(1996).Multiculturaleducation:concepts,policies,andcontroversies.InR.K.Fullinwider(Ed.),Publiceducationinamulticulturalsociety:Policy,theory,critique(pp.3-22).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Gage,N.L.(2000).Theparadigmwarsandtheiraftermath:ahistoricalsketchofresearchonteachingsince1989.EducationalResearcher,18(7),pp.4-10.Geertz,C.(1973).Deepplay:Notesonthebalinesecockfight.InC.Geertz(Ed.),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NewYork:BasicBooks.Genesee,F.(1994).Educatingsecondlanguagechildren:Thewholechild,thewholecurriculum,thewholecommunity.NewYork:CambridgePress.Geschwind,N.,&Galaburda,A.(1985).Cerebralinternalizationbiologicalmechanicsms,association,andpathology.ArchivesofNeurology,42,pp.428-654.Giroux,H.A.(1981).Hegemony,resistance,andtheparadoxofeducationalreform.InH.A.Giroux,A.N.Penna&W.F.Pinar(Eds.):Curriculm&instruction-Alternativesineducation.Berkeley,CA:McCutchan.Gramsci,A.(1968).PrisonNotebooks.London:Lawrence&Wishart.Gramsci,A.(1971).Selectionsfromtheprisonnotebooks.London,UK:Lawrence&Wishart.Gramsci,A.(1992).PrisonNotebook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Greymorning,S.(1997).GoingBeyondWords:heArapahoImmersionProgram.TeachingIndigenousLanguages,pp.22-30.Flagstaff.AZ:NorthernArizonaUniversity.Greymorning,S.(2001).Hinono'eitiithoowu'-arapaholanguagelodge:Aplaceforourchildrenaplaceforourhearts.RetrievedAugust20,2009,fromhttp://www.native-languages.org/arapaho.htmGupta,A.F.1997).Whenmother-tongueeducationisnotpreferred.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18(6),279-291.Gutmann,A.(1994).Introduction.InA.Gutmann(Ed.),Multiculturalism(pp.3-24).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Hakuta,K.(1986).MirrorofLanguage.N.Y.:BasicBooks.Hall,S.(1990).CulturalIdentityandDiaspora.InJ.Rutherford(e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awrence&Wishart.Hall,S.(1996).NewEthnicities.InD.MorleyandD.-K.Chen(eds)StuartHall.London:Routledge。

Hamers,J.F.,&Blanc,M.H.(2000).Bilingualityandbilingual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Hammersley,M.(1996).Onthefoundation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anguageandCommunication,77(3),pp.237-248.Hinton,L.(1994).Flutesoffire:EssaysofCaliforniaIndianlanguages.Berkekey,CA:Heyday.Hinton,L.,&Hale,K.(2001).Thegreenbookoflanguagerevitalizationinpracticetowardasustainableworld.SanDiego,California:AcademicPress.Hornberger,N.H.(2008).Canschoolssaveindigenouslanguages?:policyandpracticeonfourcontinents.Basingstoke[Engl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Hunt,P.(2000).ReflectionsonInternationalHumanRightsLawandCulturalRights,inMargaretWilson,andPaulHunt,eds.Culture,RightsandCulturalRights:PerspectivesfromtheSouthPacific,pp.25-46.Wellington:HuiaPublishes.Koivunen,H.,&Marsio,L.(2007).FairCulture?EthnicalDimensionofCulturalPolicyandCulturalRights.Helsinki:MinistryofEducation.Konig,M.(1999).Culturaldiversityandlanguagepolicy.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51(161).(EBSCOhost)Krauss,M.(1992).Theworld'slanguagesincrisis.Language,68(1),pp.4-10.Kriel,M.(2003).Approachestomultilingualisminlanguageplanningandidentity:acritique.SocietyinTransition,34(1),pp.159-77.Kymlicka,W.(1995).Multiculturalcitizenship.Oxford:ClarendonPress.Kymlicka,W.(1998).Findingourway:RethinkingethnoculturalrelationsinCanada.DonMills,Ont.:OxfordUniversityPress.Kymlicka,W.(1989).Liberalism,CommunityandCulture.Oxford:ClarendonPress.Laclau,E.&Mouffe,C.(1985).HegemonyandSocialistStrategy:TowardaRadicalDemocraticPolitics.London:Verso.Lawton,A.,&A.G.Rose(1994).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thepublicsector.London:PitmanPublishing.Lee,K.S.(1999).Thelinguistieminorityparents’perceptionsofbilingualeducation.BilingualResearch,23(2&3),pp.113-124Lincoln,Y.S.,&Guba,E.G.(1985).Naturalisticinquiry.NewburyPark,CA:SagePublications.Locke,T.(2004).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London:Continuum.Luke,A.(2002).Beyondscienceandideologycritique:developmentsi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2,pp.96-110.McLaren,P.(1995).Criticalpedagogyandpredatoryculture:oppositionalpoliticsinapostmodernera.London:RoutledgeMercer,C.(n.d.).Language,politicsandpolicies.Cultureandpolicy,1(1).Retrievedfromhttp://tkraken.itc.gu.edu.au/centre/cmp/1_1_03.htmlNorthover,M.andDonnelly,S.(1996).AfutureforEnglish/IrishbilingualisminNorthernIreland?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17(1),1-14.O’Donnell,P.andToebosch,A.(2008).MultilingualisminBrussels:I’dratherspeakEnglish.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29(2),154-169.Ovando,C.J.,&Collier,V.P.(1998).BilingualandESLclassrooms.Boston:McGraw-Hill.PacificPolicyResearchCenter(2010).SuccessfulBilingualandImmersionEducationModels/Programs.KamehamehaSchoolsResearch&Evaluation,567,1-19.lwww.ksbe.edu/spi.Parekh,B.(2000).Rethinkingmulticulturalism:Culturaldiversityandpoliticaltheory.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Press.Peal,E.,&Lambert,W.E.(1962).Therelationofbilinguallysmtointelligence.PsychologicalMonographs,76,pp.1-23.Pease-PrettyOnTop,J.(2003).NativeAmericanLanguageImmersion:InnovativeNativeEducationforChildren&Families:AmericanIndianCollegeFund.Peshkin,A.(1982).Theresearcherandsubjectivity:Reflectionsonanethnographyofschoolandcommunity.InG.D.Spindler(Ed.),Doingtheethnographyofschooling:Educationalanthropologyinaction(pp.48-67).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Phillipson,R.(1992).Linguisticimperialism.Oxford,UK:OxfordUniversityPress.Regan,B.(2009).CampaigningagainstneoliberaleducationinBritain.InD.Hill(Ed.),Contestingneoliberaleducation:Publicresistanceandcollectiveadvance(pp.83-109).NewYork:Routledge.Reisigl,M.,&Wodak,R.(2009).Thediscourse-historicalapproach(DHA).InR.Wodak,&M.Meyer(Eds.),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pp.87-121).London:Sage.ReyhnerJ(2003).ativelanguageimmersion,J.Reyhner,O.Trujillo,R.L.Carrasco&L.Lockard(eds.).(2003).NurturingNativeLanguages(pp.1-6).Flagstaff,AZ:orthernArizonaUniversity.Robbins,B.,&Stamatopoulou,E.(2004).ReflectionsonCultureandCulturalRights.SouthAtlanticQuarterly,103(2-3),pp.419-434.Rorty,R.(1989).Contingency,IronyandSolidarit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aukko,P.(2003).Doingresearchinculturalstudies:Anintroductiontoclassicalandnewmethodologicalapproaches.London:Sage.Savage,G.T.,Nix,T.W.,Whitehead,C.J.&Blair,J.D.(1991).Strategiesforassessingandmanagingorganizationalstakeholders.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5(2),pp.61-75.Seidman,I.(2006).Interviewingasqualitativeresearch:Aguideforresearchersineducationandthesocialsciences,ThirdEdition,pp.7-14.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Shih,C.F.(1991).Amultivariatemodelofethnicdiversityandviolentpoliticalbehavior.Ph.Ddissertation.DepartmentofPoliticalScience,theOhioStateUniversity.Skutnabb-Kangas,T.(1988).Multilingualismandtheeducationofminoritychildren.InT.Skutnabb-Kangas,&J.Cummins(Eds.),Minorityeducation:Fromshametostruggle(pp.9-44).Clevedon,Avon,England:MultilingualMatters.Skutnabb-Kangas,T.(2000).Linguisticgenocideineducation-orworldwidediversityandhumanrights?.Mahwah,NewJersey,London&UK: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Skutnabb-Kangas,T.,Phillipson,R.,&Rannut,M.(Eds.)(1995).Linguistichumanrights:Overcominglinguisticdiscrimination.NewYork:MoutondeGruyter.Stamatopoulou,E.,&Bauer,J.(2004).WhyCulturalRightsNow.(transcriptsfromCarnegieCouncilonEthnicsandInternationalAffairs)(http://www.cceia.org/resources/transcripts/5006.html)(2007/10/16).Stubbs,M.(1983).Discourseanalysis.Oxford:Blackwell.Sutton,M.,&Bradley,L.(Eds.)(2001).Policyaspractice:Towardacomparativesocioculturalanalysisofeducationalpolicy.London:Ablex.Sykes,G.,Schneider,B.,&Plank,D.N.(2009).Handbookofeducationpolicyresearch.NewYork:Routledge.Symonides,J.(1998).CulturalRights:ANeglectedCategoryofHumanRights.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sJournal,50(158),pp.559-572.TheWelshLanguageBoard.(2000).Languagerevitalization:TheroleoftheWelshLanguageBoard.InColinH.Williams(Ed.),Languagerevitalization:PolicyandplanninginWales.(pp.83-115).UniversityofWalespress.Thomas,W.P.,&Collier,V.(1997).Schooleffectivenessforlanguageminoritystudents.Washington,D.C:NationalClearinghouseforBilingualEducation.Tisdell,Mariel.(1998).Socio-economicaspectsoflanguagepolicies:anAustralianperspective.SocialEconomics,25(2-3).(EBSCOhost)Tsao,F.F.(1999).ThelanguageplanningsituationinTaiwan.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20,pp.28-375.UNESCO(1953).TheUseofVernacularLanguagesinEducation:MonographsofFundamentalEducations.Paris:UNESCO.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2004).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4:CulturalLibertyinToday’sDiverseWorld.NewYork: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VanDijk,T.A.(1995).Aim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JapaneseDiscourse,1,pp.17-27.VanDijk,T.A.(1997).Discourseasinteractioninsociety.InT.A.vanDijk(Ed.),Discourseassocialinteraction(pp.1-37).LA:SagePublications.VanDijk,T.A.(2009).Discourseandcontext:Asociocognitiveapproach.InR.Wodak&M.Meyer(Eds.),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pp.62-85).London:Sage.VanDijk,T.A.(eds.)(1998).Discourseasstructureandprocess.London:Sage.Weiss,G.,&Wodak,R.(Eds.).(2003).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oryandinterdisciplinarity.NewYork,NY:PalgraveMacmillan.West,C.(1993).KeepingFaith.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Widdowson,H.(2004).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issuesindiscourseanalysis.Melbourne:Blackwell.Wurm,S.A.(1999).Endangeredlanguages,multilingualismandlinguistics.Diogenes,47(1).(EBSCOhost)Young,L.R.,&Tran,M,T.(1999).Vietnameseparentattitudestowardbilingualeducation.BilingualResearch,23(2&3),pp.225-233.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 2. 日據時期臺灣的鄉土教育運動 3. 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 4. 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 5. 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 6. 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 7. 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之俗民誌研究 8. 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 9. 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10. 九年一貫台語課程試辦與實施之研究 11. 跨文化母職倫理與教養態度之質性研究-以移居美國之台裔女性知識份子為例 12. 戰後台灣之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 13. 鄉土語言教學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雙和區國民小學閩南語教學為例 14. 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 15. 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   1. 洪惟仁(2013)。

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

語言暨語言學,14(2),頁315-369。

2. 周愚文(2008)。

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

教育研究集刊,54(1),頁1-14。

3. 方南強(1994)。

閩南語母語教學的回顧與前瞻。

華文世界,74,頁48-52。

4. 洪惟仁(1990)。

本土語言教育問題。

現代學術研究,3,頁187-188。

5. 陳怡琇、李菁菁(2012):新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成熟相關之個案研究。

育達科大學報,31,137-166。

6. 曹逢甫(1999)。

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

漢學研究,17(2),頁313-343。

7. 許雪姬(1991)。

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

思與言,29(4),頁155-184。

8. 李慕如(1997)。

母語!母語!~樂在母語中(上)。

國教天地,122,頁6-13。

9.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父母的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

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35-57。

10. 施炳華(1996)。

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

教師之友,39(3),頁1-6。

11. 吳耀明、馮厚美(2007)。

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其實施狀況之比較研究。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4,頁225-251。

12. 何德華(1995)。

雙聲帶與雙語教育。

華文世界,77,頁17-34。

13. 林慶勳(1996)。

台灣閩南語教學符號系統的省察。

中山人文學報,4,頁23-35。

14. 盧琬貞、周台傑(2003):肢體障礙高職畢業生職業適應情形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27。

15. 鄭淳智、林惠芬(2008):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智能障礙學生家長倡議子女自我決策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28,155-190。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問題形成批判論述分析 2. 我國邁向頂尖大學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3. 新北市國民小學本土語言教學實施現況及其問題之研究 4. 台灣國中生對國語、本土語言與英語的語言能力、使用與態度之探究 5. 山海國小本土語言教學的批判民族誌研究--多元文化之認同與差異的解析 6. 《南島時報》原住民族文化公民權建構之批判論述分析 7.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本土化變革之批判論述分析 8. 台灣一九九O年代以後國民中學升學制度改革之批判論述分析 9. 以批判論述分析法比較1963年與2012年之高中護理教科書 10. 臺南市幼兒園實施本土語言教學現況與困境之調查研究 11. 解嚴前後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12. 幼兒園推動本土語言的歷程探究~與閩南語邂逅 13. 國小學童本土語言認知、態度及行為傾向之研究 14. 高雄市國小學童本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 15. 台灣鄉土語言政策現況與省思:全球化與在地化整合的觀點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