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蛇添足- 劉向文言文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後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 ...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兩漢·劉向《畫蛇添足》畫蛇添足兩漢:劉向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國小文言文,寓言,故事,哲理譯文及注釋譯文楚國有個祭祀的官員,給手下辦事的人一壺酒和酒具。

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喝這壺酒不夠,一個人喝這壺酒才有剩餘。

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人喝酒。

”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

他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給蛇添上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成了,奪過他的酒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呢?”於是就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掉了那壺酒。

注釋祠(cí):祭祀。

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舍人:門客,手下辦事的人。

卮(zhī):古代的一種盛酒器,類似壺。

相謂:互相商議。

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

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

為蛇:畫蛇。

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準備飲酒。

引:拿,舉。

且:將要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

固:本來,原來。

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為:給;替。

遂:於是;就。

賜:賞給,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為之足:給它畫上腳。

足:畫腳。

終:最終、最後。

引:拿起。

成:完成。

余:剩餘。

足:(畫)腳。

亡:丟失,失去。

為:給,替。

乃左手持卮:然後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遂飲其酒:他的,指示代詞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謂:對......說。

祠:祭祀。

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

終亡其酒:失去寓意以後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

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故事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後,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手下的辦事人員喝。

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個痛快。

這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

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都同意這樣做。

於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

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

心裡想:他們畫得真慢。

再想顯示自己的本領,於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還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隻腳也不算晚呢!”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

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裡奪過去,說:"你見過蛇么?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麼要給他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點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

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名著《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

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真是可惜!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13篇詩文猜您喜歡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

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魏晉·邯鄲淳撰《截竿入城》截竿入城魏晉:邯鄲淳撰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

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國小文言文,寫人,寓理,故事君子之學必好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

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清代·劉開《問說》問說清代:劉開君子之學必好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展開閱讀全文∨君子之學必好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

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國小文言文,學習,哲理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

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並皮袋。

天欲曉,至懷州。

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

人問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過,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宋代·佚名《董行成》董行成宋代:佚名唐懷州河內縣董行成能策賊。

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並皮袋。

天欲曉,至懷州。

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

人問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過,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國小文言文,故事,讚美,寫人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雪寫風寫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樹月亮山水寫山寫水長江黃河兒童寫鳥寫馬田園邊塞地名抒情愛國離別送別思鄉思念愛情勵志哲理閨怨悼亡寫人老師母親友情戰爭讀書惜時婉約豪放詩經民謠節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憂國憂民詠史懷古宋詞精選詞牌大全古文觀止國小古詩國中古詩高中古詩國小文言文國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者:李白杜甫蘇軾王維杜牧陸游元稹李煜岑參韓愈齊己賈島曹操柳永李賀張籍曹植皎然孟郊貫休許渾羅隱張祜王建韋莊王勃姚合晏殊盧綸岳飛屈原錢起韓偓朱熹高適方乾秦觀李嶠趙嘏鄭谷賀鑄張說張炎程垓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劉禹錫李商隱陶淵明孟浩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韋應物劉長卿溫庭筠王昌齡陸龜蒙楊萬里諸葛亮范仲淹杜荀鶴周邦彥晏幾道皮日休吳文英馬致遠權德輿皇甫冉左丘明劉辰翁黃庭堅趙長卿張九齡戴叔倫卓文君周敦頤司馬遷納蘭性德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形式:詩詞曲文言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