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投資還是自住?理財達人的血淚故事:沒有區分清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了想買房的念頭,爸媽才開始留意房地產的相關訊息。

週日放假時,爸媽常帶著我與妹妹,到處去看房子、看預售屋的工地。

從小喜歡玩樂高積木的我,最喜歡看展售中心的 ... 16:05景氣好旺!11月景氣燈號連十紅 親愛的用戶您好: 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及勉勵,是我們最珍視的優質會員。

經濟日報網全新改版,推出「數位訂閱」服務,特別獻上專屬4折優惠。

期許更多具脈絡的深度內容,為您梳理碎片化的財經資訊。

下次再說 領取專屬優惠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網「數位訂閱」服務 限時優惠即將結束,敬請把握。

訂閱即享無廣告、彭博與多家外媒解析、產業資料庫專屬服務等,提供更多具脈絡的深度內容。

限時優惠最後倒數 下次再說 領取優惠 經濟日報 理財 個人理財 買房投資還是自住?理財達人的血淚故事:沒有區分清楚,可得多花400萬! 提要 買房可投資也可自住?別傻了!理財達人的血淚故事:不分清楚多花400萬! 示意圖,與文中所提內容無關。

本報資料照片 本文共3931字 ', '', '', '', '', '', '', '', '', '', '', '', '', ' 00:00 2019/12/1205:30:11 專欄作家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本文介紹,買房的第一件事:先區分用途,自住或者投資? 為什麼要買房?以用途來看,不外乎兩個:1.自住;2.投資(收租金或賺價差)。

這是完全不同的需求,要評估的項目可能統統不一樣。

推薦 如果買房之前不先決定好,要自住還是投資?有可能會多花好幾百萬,還得到更差的居住品質。

看看我家「本來投資,變自住」的例子。

買預售屋賺價差? 情境說明:我居住的地區,沒有任何一條高速公路通過,也沒有高鐵,是個人口總數不到20萬的小鄉鎮市,產業型態工、商、農業均有。

本來,我們一家四口,是跟奶奶與伯父一家四口,住在同一棟公寓,各住一層。

隨我升上了小學三、四年級,跟妹妹都逐漸長大,家中需要的房間與空間越來越不足,爸媽便開始考慮,要另外買間大一點的房子。

當時約是民國79年到81年左右,足夠我們一家四口居住的住宅區新蓋3樓半透天厝,約500多萬元。

在交通不發達的偏遠小鄉鎮市,超過一半的人都住透天厝,這是很正常的居住情況。

與寸土寸金的大台北都會區完全不同。

那時候大約是我10歲到12歲,也就是爸媽已結婚十幾年,隨著多年工作累積,手頭有了一小筆積蓄。

再加上工作的逐漸調薪,是有餘裕可以負擔房子的頭期款,與每月的房貸。

有了想買房的念頭,爸媽才開始留意房地產的相關訊息。

週日放假時,爸媽常帶著我與妹妹,到處去看房子、看預售屋的工地。

從小喜歡玩樂高積木的我,最喜歡看展售中心的建築模型。

除此之外,爸爸與同事、朋友間聊天的話題,也開始有了房地產的討論。

聊過才得知,原來爸爸的許多同事、朋友,那幾年都喜歡買「預售屋」,也就是還沒蓋好就在販售的房子。

等半年、一年後,房子完工了,此時已經蓋好的「成屋」,價格比之前預售時還要高,他們便轉手賣掉,賺取價差。

有的人獲利幾十萬,也有人獲利上百萬的。

這類賺價差的心得經驗聽多了,爸媽自然也會想跟朋友一樣,買個房地產來賺賺價差。

有經驗的朋友們還跟爸爸分享說,想自住的話,住宅區的房價比較便宜。

但是如果要出租或轉售的話,店面式的租金價格會比較好,價差的漲價空間也比較大。

比如,當時一個住宅單位500多萬元,店面式900多萬元。

假如都漲一成(10)的話,住宅可以賺50萬元(500萬*10%=50萬);而店面式的可以賺90萬元(900萬*10%=90萬)。

問題來了:我們家的資金,只夠買一間房。

那麼,究竟是要買來自住,還是要買來投資轉手賺價差呢? 朋友們有不同的說法,住宅或店面,各有支持的論點。

住宅區安靜,適合自住。

店面式的,緊鄰商業區大馬路,人潮、車潮多,適合做生意,收租金與轉手的價格較好。

最後,爸媽決定聽從「店面派」的建議:先買間店面式的,等房子完工,賺到價差之後,再去買住宅區的來自住。

如此一來,有了「投資房」賺的價差,將來買自住房的頭期款就可以少付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這聽起來是個滿好的計劃。

不是每間預售屋,都有美好結果 房子買了之後,過了半年,終於完工交屋。

但是,這時該批建案的「成屋」房價,並不如我們預期的上漲,而是停滯不動,與「預售」的時候一樣。

這是個讓人出乎意料的失望結果。

聽爸爸朋友們講的預售屋完工之後都有漲,怎麼我們自己買就不一樣了呢? 幸好,雖然無法馬上轉手賣出,但有豐富房地產交易經驗的朋友,跟爸爸建議說,可以先出租呀!找房客來收房租,相當於房客幫我們繳(部分)房貸。

等將來房價漲到滿意的價位,再轉手賣出。

現在先賺租金,將來再賺價差。

這聽起來似乎是個聰明的好主意。

賺不到價差,改收租 於是,我爸媽就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當包租公、包租婆的經歷。

陸陸續續租了幾個房客,房租都如期繳納。

但只有少數幾個會連續租兩年以上,大多是一年就沒再租了。

畢竟是店面做生意,房客的生意不好,撐不滿一年就關店,這是可以理解的。

兩組房客中間,沒有租金收入的空窗期,有時一個月,有時長達半年以上,這是當包租公之前,沒有預期到的。

然而,沒預期到的,還不只如此。

不是每次出租,都有美好回憶 房客多了,總會遇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

有準時交租金的,自然也有經常遲交的。

我們後來就遇到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出租經驗。

該房客在合約初期,就經常遲交房租。

有時會透過他的兄弟姊妹,幫忙代繳房租。

但是一次、兩次之後,家人也不想再幫他了。

除此之外,還很難聯絡到人。

打電話,不接;去店裡看(就是我們租給他的房子),沒開店;去他家裡按門鈴,明明裡面有燈光、有電視聲音,但就是沒人來應門。

幸好我們每次租房子,都不怕麻煩的簽訂合約。

一年的租約到期時,這位拖欠租金的房客,仍然找不到人。

後來真的沒辦法,爸媽只好拿著合約上法院。

這位一直避不見面的房客總算出現了。

經過計算,扣除一開始支付的押金(兩個月房租)之外,房客還欠我們約8萬元的房租。

該房客表示,他帳戶都沒錢,拿不出房租。

法院就決定,把他店裡的電視與冷氣、冰箱等二手電器設備,判給我們房東,抵充欠繳的租金。

收不到租金,乾脆自住 有了這次非常麻煩又不愉快的經驗之後,為了怕再度遇到這種傷神費時的房客,爸媽便不打算再出租了。

這時房價還是沒上來,沒辦法賺價差賣掉。

但房子空著也不是辦法,爸媽幾經深思之後,下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搬過去自己住吧。

從小住公寓長大的我跟妹妹,一想到搬進這間透天厝之後,可以有更大的房間,都覺得既期待又開心。

臨大馬路,車多吵雜,晚上睡眠品質差 本來,我們跟奶奶一起住的公寓,是與商業區隔一條街的住宅區。

走兩個路口就有便利商店,購物等生活機能都很充足。

且晚上滿安靜的,生活品質很好。

搬到這個自己買的透天厝店面之後,生活更加便利。

因為只要走一個路口就有便利商店,比以前住的還近。

但是,有好也有壞,我們從此不再有安靜的環境了。

由於店面緊臨大馬路,不論白天晚上,總是有許多汽車、機車通行,製造大量的噪音與廢氣。

尤其晚上11點、12點,要睡覺的時候,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不時傳來,很怕吵的我,實在難以安穩入睡。

房貸還清,開酒慶祝 收回自住後,又過幾年,我跟妹妹都已經大學畢業。

爸媽又存了一筆積蓄,便提前把房貸還清了。

因為,那個年代的房貸利率,比現在2%到3%的低利率要高很多。

儘早還清,比較能放鬆心情。

肩膀上的壓力終於卸下,我們在家簡單的慶祝一番。

老爸買了一大盤生魚片與炒螺肉當下酒菜,還開了他喜歡的威士忌;我跟媽媽喝啤酒;身為我們家「唯一清流」滴酒不沾的妹妹則是喝果汁。

用最近幾年的流行語來說,大概就是「小確幸」吧。

在他人眼中看來,不是什麼特別豐盛的山珍海味。

但重點不在食物,而是爸媽辛勤工作打拼一輩子,終於還清銀行房貸,100%擁有自己的房子了。

這對我們家而言,是意義重大的。

一家人吃吃喝喝,慶祝這個特別的時刻。

席間不知怎地聊到,如果當時直接買住宅區,只要500多萬,除了比現在的環境要安靜,還可以比店面省下400萬。

都足夠全家環遊世界了呢!我們一家人自嘲地說著。

如果電話亭:投資房小虧100萬賣掉,換自住房還倒省300萬? 理性的想,如果決定不再出租,要收回自住時,真的沒辦法「賺」價差,其實打平或者虧一點點賣出,比如虧個50萬、100萬,用800萬總價賣掉,趕緊去買500萬的自住房,也省得多付400萬的房價呀(900萬減500萬=400萬)。

虧了100萬,但省下400萬的支出,算起來還倒賺300萬呢(-100萬+400萬=300萬)。

聽別人講,看著別人的買屋過程,大家都知道,應該如何做比較合理。

但當自己就是那個「要賠錢賣出房子」的當事人時,行為就沒那麼理智了。

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感情上,900萬買進的房子,要賠錢賣掉,怎麼捨得呢? 《進擊的巨人》動畫第一季第24集有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也改變不了。

」 有時就是要「理智」勝過感情,做出常人無法做的決策,才能夠有更好的結果,不是嗎? 曾在書上讀過一段話:「聰明的人,是用別人的經驗當經驗。

愚笨的人,是用自己的經驗當經驗。

」以上所述,就是我們家買房用途混淆的經驗,給讀者朋友們參考參考囉。

▲免責聲明: ▲作者與各建設公司均無任何利益往來。

▲此篇文章,是作者自行查看相關資料後整理而成,已儘可能精確完整,但作者不保證資料之正確性。

如有疏誤歡迎來信留言指正。

本文獲「效率理財王」授權轉載,原文請看此 效率理財王粉絲專頁 效率理財王部落格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同時教你「應備存款」、「指數化投資」與「純保險」的理財部落格。

「指數化投資、不玩股、保大不保小」你可以更有錢! 上一篇 避免老貧化該準備多少退休金?調查需要「這個數字」 下一篇 有錢只是基本款?最快樂的退休人員都有五個共通點 相關 三流大學畢業、35歲單親爸四年把90萬翻1,000萬,勸兒子趁早買股「靠薪水活下去的時代已經結束」 有錢只是基本款?最快樂的退休人員都有五個共通點 0050太貴,買006208好嗎?ETF達人:同樣追蹤台灣50指數「我鎖定這一檔」 單親爸把90萬翻2.5億,傳授兒子「一不三要」財富自由鐵則:努力工作但不要賣時間 巴菲特vs.索羅斯...每個投資人手上都要有兩張牌:存股與波段交易 王力宏稱房子讓妻兒「免費住18年」吳淡如:女人婚前沒房,婚後不會有保障 總覺得自己存不了錢?「漏財體質」看看自己中了幾個? 一文讀懂2022全球經濟3個關鍵字》面對通膨升息壓境、疫情干擾、中國經濟失速,你的錢要放在哪裡? 買股還是買房好?這輩子沒遇過通膨專家建議:通膨理財的4個原則 用便當錢就可當存股族!十大網友公認必備證券商 手續費1元起 股神巴菲特給子女的10個投資忠告 30年台股大戶預測:明年房價將趨緩現在不要瘋狂搶進 誰說金融股不能存了?一張圖看:就算每年買進中信金最高價,還是可以賺錢 投資幾檔股票才安全?六張圖看真相:增加持股檔數,比會選股有助打敗大盤 律師看名人破產/即使債務大於遺產,繼承人們也必須知道的六件事 小韭菜夫妻存股7年,持有730張金融股、年領息70萬:這二種股票最好不要存 「你還在等低價,我已經領股息」數學碩士從賠200萬到手握700張金融股 我的基金跌慘了,中概股ETF該留嗎?白話文看懂傳說中的「大陸VIE公司」 存股要買也要賣!他年領40萬股息:四步驟找題材股,一出手就賺20% 台股高檔,也能靠ETF穩穩賺!理財達人:考量分階段停利,接續分批進場 有錢有閒的老人家,如何防止投資虧錢? 財富自由GET!高手才知道的超夯十大理財好康 股民搶買、市場規模暴增600餘億!3招看懂高股息ETF操作真相 金融風暴慘賠300萬小散戶勤練「走圖」日賺2萬元 先生中風住院、才發現買錯保單...斜槓媽媽38歲學理財,去年買下青埔房 台大博士狠賺主升段,買防疫、航運股獲利800萬、600萬,明年看好這個族群 投資專家:買房是很糟糕的投資方式 每月被動收入45萬!小資女從負債到27歲退休:獨立收入比薪水條更管用 她27歲財富自由、每月坐收45萬現金:想建立被動收入流「一定要下苦功」 貼連結就能賺到錢?低成本被動收入「聯盟行銷」,教你從網路發大財 如果被動收入超過支出那麼你就等於退休了 容易滋生欺詐行為的三種情境 俄羅斯億萬富翁:投資人的記性,向來很差 理財大師教你的,並非財務教育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上當? 別輕易Allin對抗詐騙的第一道防線 2021年財經YouTuber人氣榜:讓財經變簡單柴鼠兄弟是網友最愛 Allin、玩當沖、沒買房子、賣掉台積電...台灣投資人最後悔的16種理財行為 月薪4萬起跳,外送接單讓人超心動?十大熱門「增加收入方式」幫自己年終加薪 避免老貧化該準備多少退休金?調查需要「這個數字」 熱門 主題式ETF績效亮眼 配息型債券基金提供穩定收入 錢進高股息ETF穩中求勝 跨國股票型人氣王出爐 台股擁利基法人喊進 特別股三利多後市不淡 2022第1季基金投資趨勢/股押六成優選大中華、印度 全球市場觀測站/美股回穩長線有看頭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42014871001 熱門排行 國際焦點 12/2618:51 貨櫃塞爆港口供應鏈「清道夫」成全球貿易亮點事業 房市話題 12/2709:33 買房殺二成已成往事?一表看全台預售屋案議價率 國際焦點 12/2620:05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蔓延至所有器官且持續數月 產業熱點 12/2701:58 貨櫃航商掀起併購大潮牽動貨櫃三雄下一步 房市話題 12/2702:43 預售屋價格超漲浮上檯面 編輯精選 企業風雲 2021/12/27 11:30:04 擴大儲能充電投資台泥投資連賠六年的飛宏為哪樁? 房產雷達 2021/12/2712:18:55 買房送兒催婚一個NG動作讓專家直呼「太危險」 大陸政經 2021/12/2712:51:04 薇婭58億元天價罰款大陸電商直播行業拐點到了? 商戰啟示錄 2021/12/2712:19:56 全家全聯結盟,該緊張的,不只小七,還有街口跟LINEPay? 產業 2021/12/2712:28:36 工業物聯網龍頭怎麼找人?研華老董劉克振只看這一特質 網群與速覽 經濟VIP 經濟彭博 產業資料庫 台股擂台明星賽   即時 即時新聞 熱門新聞 要聞 政經焦點 熱門話題 新冠肺炎防疫 總經趨勢 經濟周報 願景工程 產業 產業熱點 科技產業 綜合產業 焦點人物 產業達人 證券 市場焦點 集中市場 櫃買市場 權證特區 公司治理 指標焦點股 共同基金淨值 國際 國際焦點 美中貿易戰 英語大進化 一分鐘看世界 兩岸 大陸政經 港澳話題 陸股透視 投行看大陸 兩岸快遞 金融 金融脈動 外匯市場 銀行 保險 Fintech 稅務法規 期貨 期貨市場 國際期貨 期貨商論壇 理財 報稅停看聽 個人理財 退休金算盤 基金天地 房市 房市話題 不動產投資 房市點線面 專欄 社論 經營管理 理財部落客 品味 食尚饗宴 樂活旅遊 精品時尚 風格人物 品味生活 商情 熱門亮點 產學動態 財富管理 CSR ICT趨勢 科技新視野 自動化產業 能源環保 光電半導體 工具機 五金新訊 化工儀器 建材新訊 房市情報 健康生技 食品餐飲 運動休旅 時尚生活 國際現場 商情1O1 中經社 中經社 車輛零配件 機械工具機 五金手工具 家具零配件 燈飾LED 螺絲扣件 工業零組件 電子電腦   產業報導 線上展覽 期刊年鑑 電子型錄 廣告刊登 國際展覽報名 經濟日報財經媒體集團 簡介 數位訂閱 報紙訂閱 論壇活動總覽 近十年大事紀 經濟App 聯絡我們 原版報紙資料庫 電子報紙 訂閱優惠   精選專題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