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政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37年(昭和12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戰爭動員的需要,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鼓勵臺灣人講日本話,符合標準的家庭稱為「國語家庭」,不僅是大家的模範, ... 皇民化政策日治後期臺灣總督府採取的全面日本化統治政策。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雖然積極推動日語教育,但同時尊重本地既有的風俗習慣,並不要求臺灣人的生活、信仰全面日本化。

1937年(昭和12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戰爭動員的需要,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鼓勵臺灣人講日本話,符合標準的家庭稱為「國語家庭」,不僅是大家的模範,而且享有實質生活上的優惠。

此外,總督府又鼓勵臺灣人改成日本姓氏、接受日本神道信仰,推行「寺廟整理」與「正廳改善」運動。

學童也被安排參拜神社。

同時,全臺普遍展開「壯丁團運動」與「部落振興運動」,以部落(自然村)為單位,動員民眾勞力從事公共工程與軍事構工,並在村落中從事共同產銷,並且訓練公共事務的自治管理。

經由這個過程,政府真正滲透到鄉里的最基層。

事實上,皇民化運動是從1930年代後半期開始,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許多活動的總稱。

1941年4月以前它並沒有清楚單一的進程,而且許多活動也並非由總督府統一指導,而是由地方州、廳各自推行。

1941年4月以後,在總督府的策畫下,成立一個由行政機關指導,在組織上從總督府中央到地方街庄而與行政體系平行,甚至還分別以產業組織為單位形成的「奉公會」動員、推動體系。

撰稿者:吳密察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陳小波。

1991。

〈1937-1945年臺灣皇民化運動論述〉。

收於《臺灣研究十年》。

陳孔立編。

臺北:博遠。

2周婉窈。

1996。

〈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

收於《臺灣史論文精選(下)》。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

臺北:玉山社。

3何義麟。

1986。

〈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