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戰後國語政策— 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 政大學術集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8〈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 《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社會 ... 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

Togglenavigation 主頁 Post-Print 關於學術集成 English 正體中文 文學院學位論文Item 研究者 學系 學術產出 文章檢視/開啟 (452) 書目匯出 EndnoteRIS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格式資料匯出 GoogleScholarTM 搜尋 政大圖書館 學術資源探索系統 引文資訊 無doi欄位資料顯示引文資訊 社群sharing TAIR相關學術產出 >SimpleRecord >FullRecord 欄位 名稱 題名: 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PolicyofOfficialLanguageinPost-WarTaiwan-FocusingonIndigenousPeoples作者: 陳南君貢獻者: 戴寶村陳南君關鍵詞: 國語政策原住民族母語族群認同語言復振日期: 2012上傳時間: 2014-09-0113:48:03(UTC+8)描述.abstract: 臺灣的歷史從荷西、明鄭統治、清領、日治到戰後國民黨政府的接收,經歷過不同政權的更迭。

然而這些統治者與臺灣人民之間分屬不同族群,如何有效且快速地達成統治,全面性的施行統治者的語言是必要手段。

這也是為何在日治與戰後時期下的臺灣,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之因。

本篇論文所要探討的焦點在於:透過政府公報、具官方色彩報章資料,推敲出戰後國語政策的推動背景與推行步驟。

其次,臺灣屬於多元族群,筆者於研究中發現政府在推動國語政策上,對於原住民族所採用的策略與漢人不同,如頒布與施行山地推行國語辦法。

而為使國語政策在部落中推展順利,另外為原住民族特別設立「山地鄉國語推行小組」組織,除負責指揮、監督山地國語推展外,同時亦對國語學習成果進行嚴格考核。

在國語師資的培育上,山地國語師資與平地師資相較取得較為困難,素質亦顯得參差不齊。

再者透過學校教育、地區與全國性的國語文競賽、普設山地民教班與運用各項媒體如《山光週刊》發行或專為山地製播的廣播節目的推動下,山地國語政策自1950年代開始,而在1960~1970年代初進入推展加強時期,在嚴厲與毫不尊重族群獨特性的政策施行下,帶給原住民族或者台灣其他族群莫大的傷害。

透過各項訪談紀錄與研究調查得知,國語政策對於原住民族影響極深,除了形成在社會環境均以國語為主要使用之語言的氛圍,更為嚴重是使得原住民族對自己身分與族語感到自卑感,於是造成目前原住民族所面臨各族世代間不再運用自己母語進行溝通的情況。

同時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對原住民族而言戰後的國語政策使得族群認同漸而流失,而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均用口語相傳,並無文字可做記載,於是在失去語言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文化。

因此,筆者亦關注於原住民族語言復振的問題,目前所遇的困境在於學校與家庭間無法持續提供母語學習環境,也因此筆者從國家政府、學校體系以及部落家庭三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藉此對於原住民族族語復振給於幫助。

參考文獻: 一、基本史料內政部統計處編1996《臺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臺北:內政部統計處。

方師鐸1969《五十年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王蜀桂1995《讓我們說母語》。

臺中:晨星出版社。

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編輯小組編輯1996《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

臺北:行政院教育部。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82《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

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輯,夷將‧拔路兒發行2007《原住民法規彙編》。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博宇編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中下)。

臺中:臺灣省教育廳。

教育部編印1992《發展與改進山胞教育五年計畫綱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編纂1946《臺灣省單行法令彙編第一編》。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春字、秋字、冬字)。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輯1950《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51期》─1957《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71期》。

臺北: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輯1970《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17期》─1975《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58期》。

南投: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82《國語教育法令彙編》。

臺北:國語出版社。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48《山地行政概要》。

南投:臺灣省政府。

1971《山胞社會的建設發展》。

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7《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期刊與論文集王雅萍2005〈臺北市原住民族語言巢〉《原教界─原住民教育情報誌》(4期)。

瓦歷斯‧尤幹1990〈語言政策該解嚴了─反思原住民語言文化重建的方向〉《臺灣春秋》(23期)。

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臺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期)。

李西勳1995〈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3卷1期)。

汪明輝、浦忠勇1995〈鄒語使用現況之初步調查分析〉《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教育部,。

林金泡1981〈山地教育研究〉《今日教育》(40期)。

1995〈母語與文化傳承〉《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教育部。

林英津2008〈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洪惟仁1987〈消失的客家方言島─現在開始拯救還不遲〉《客家風雲》(3期)。

1989〈臺語文化的命運與前途〉《臺灣春秋》(14期)。

1990〈臺語教育的文化問題〉《臺灣春秋》(23期)。

許雪姬1993〈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19期)。

曹逢甫、韓世芬、陳淑美1997〈臺灣原住民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臺灣學研究通訊》。

黃宣範1990〈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春秋》第16期。

1996〈近五十年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

森田健嗣2009〈反共抗俄下臺灣之「國語教育」:排斥「方言」與意識形態的灌輸〉《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硏究續集》。

臺北:政大臺史所。

羅肇錦1987〈客家話會消失嗎?─客家話在臺灣的命運〉《客家風雲》創刊號。

1988〈請善待方言〉《國文天地》(4卷2期)。

1989〈為何要雙語教育?─兼談「還我客家話」之後〉《客家風雲》(16期)。

三、專書王炬1951《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國語日報社。

何容、齊鐵恨1948《臺灣之國語運動》。

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

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0《珍惜臺灣南島語言》。

臺北:前衛出版社。

祁致賢1973《國語教育》。

臺灣:國語日報社。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臺北市:正中書局。

1996〈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1991《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

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洪惟仁1992《臺灣語言危機》。

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莊佩芬2004〈母語流失的影響:兩個布農族的家庭個案研究〉,收錄於張學謙、楊允言、謝昌運編《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東:臺東大學。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臺北:麥田出版社。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

臺北:文鶴出版社。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

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詹瑋1992《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

臺北:自立晚報社。

羅肇錦1990《語言與文化》臺北:國文天地。

四、論文史穎君1994〈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

臺北市: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志村雅久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

臺北市: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李良熙1982〈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敏2000〈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文義1972〈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金英1994〈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宏賓2001〈解嚴以來(1987~)臺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鄭惠美1999〈臺灣光復後語言政策之分析─以原住民為例〉。

臺北市: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文教育之研究〉。

臺北市: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黃嘉政2002〈戰後以來臺灣臺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慧珍1996〈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

臺北: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描述: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981580021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002資料類型: thesis DC欄位 名稱 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戴寶村zh_TWdc.contributor.author陳南君zh_TWdc.creator(作者)陳南君zh_TWdc.date(日期)2012en_USdc.date.accessioned2014-09-0113:48:03(UTC+8)-dc.date.available2014-09-0113:48:03(UTC+8)-dc.date.issued(上傳時間)2014-09-0113:48:03(UTC+8)-dc.identifier(其他Identifiers)G0098158002en_USdc.identifier.uri(URI)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455-dc.description(描述)碩士zh_TWdc.description(描述)國立政治大學zh_TWdc.description(描述)台灣史研究所zh_TWdc.description(描述)98158002zh_TWdc.description(描述)101zh_TWdc.description.abstract(摘要)臺灣的歷史從荷西、明鄭統治、清領、日治到戰後國民黨政府的接收,經歷過不同政權的更迭。

然而這些統治者與臺灣人民之間分屬不同族群,如何有效且快速地達成統治,全面性的施行統治者的語言是必要手段。

這也是為何在日治與戰後時期下的臺灣,歷經兩次「國語運動」之因。

本篇論文所要探討的焦點在於:透過政府公報、具官方色彩報章資料,推敲出戰後國語政策的推動背景與推行步驟。

其次,臺灣屬於多元族群,筆者於研究中發現政府在推動國語政策上,對於原住民族所採用的策略與漢人不同,如頒布與施行山地推行國語辦法。

而為使國語政策在部落中推展順利,另外為原住民族特別設立「山地鄉國語推行小組」組織,除負責指揮、監督山地國語推展外,同時亦對國語學習成果進行嚴格考核。

在國語師資的培育上,山地國語師資與平地師資相較取得較為困難,素質亦顯得參差不齊。

再者透過學校教育、地區與全國性的國語文競賽、普設山地民教班與運用各項媒體如《山光週刊》發行或專為山地製播的廣播節目的推動下,山地國語政策自1950年代開始,而在1960~1970年代初進入推展加強時期,在嚴厲與毫不尊重族群獨特性的政策施行下,帶給原住民族或者台灣其他族群莫大的傷害。

透過各項訪談紀錄與研究調查得知,國語政策對於原住民族影響極深,除了形成在社會環境均以國語為主要使用之語言的氛圍,更為嚴重是使得原住民族對自己身分與族語感到自卑感,於是造成目前原住民族所面臨各族世代間不再運用自己母語進行溝通的情況。

同時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對原住民族而言戰後的國語政策使得族群認同漸而流失,而部落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均用口語相傳,並無文字可做記載,於是在失去語言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文化。

因此,筆者亦關注於原住民族語言復振的問題,目前所遇的困境在於學校與家庭間無法持續提供母語學習環境,也因此筆者從國家政府、學校體系以及部落家庭三方面提出建議,希望藉此對於原住民族族語復振給於幫助。

zh_TW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第二節研究回顧4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10第二章 國語政策推動背景與進行13第一節戰前原住民族語言概況13第二節戰後臺灣語言政策推展24第三章原住民地區國語政策推動33第一節國語推行組織與辦法34第二節國語的師資培育55第三節多方國語推動60第四章政策影響與未來展望69第一節國語政策影響70第二節族語政策之未來展望86第五章 結論103參考書目108附錄一研究訪談紀錄114zh_TWdc.format.extent2483755bytes-dc.format.mimetypeapplication/pdf-dc.language.isoen_US-dc.source.uri(資料來源)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8002en_USdc.subject(關鍵詞)國語政策zh_TWdc.subject(關鍵詞)原住民族母語zh_TWdc.subject(關鍵詞)族群認同zh_TWdc.subject(關鍵詞)語言復振zh_TWdc.title(題名)臺灣戰後國語政策—以原住民為中心探討zh_TWdc.title(題名)PolicyofOfficialLanguageinPost-WarTaiwan-FocusingonIndigenousPeoplesen_USdc.type(資料類型)thesisendc.relation.reference(參考文獻)一、基本史料內政部統計處編1996《臺灣地區都市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臺北:內政部統計處。

方師鐸1969《五十年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王蜀桂1995《讓我們說母語》。

臺中:晨星出版社。

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編輯小組編輯1996《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實錄》。

臺北:行政院教育部。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82《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

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輯,夷將‧拔路兒發行2007《原住民法規彙編》。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張博宇編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中下)。

臺中:臺灣省教育廳。

教育部編印1992《發展與改進山胞教育五年計畫綱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編纂1946《臺灣省單行法令彙編第一編》。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春字、秋字、冬字)。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輯1950《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51期》─1957《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71期》。

臺北: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輯1970《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17期》─1975《臺灣省政府公報春字58期》。

南投:臺灣省政府秘書處。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82《國語教育法令彙編》。

臺北:國語出版社。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印1948《山地行政概要》。

南投:臺灣省政府。

1971《山胞社會的建設發展》。

南投: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7《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藤井志津枝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期刊與論文集王雅萍2005〈臺北市原住民族語言巢〉《原教界─原住民教育情報誌》(4期)。

瓦歷斯‧尤幹1990〈語言政策該解嚴了─反思原住民語言文化重建的方向〉《臺灣春秋》(23期)。

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臺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雙月刊》(4期)。

李西勳1995〈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3卷1期)。

汪明輝、浦忠勇1995〈鄒語使用現況之初步調查分析〉《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教育部,。

林金泡1981〈山地教育研究〉《今日教育》(40期)。

1995〈母語與文化傳承〉《臺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教育部。

林英津2008〈原住民族語言政策的觀察:從「國語政策」到原民會的「族語認證」〉《中研院民族所「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洪惟仁1987〈消失的客家方言島─現在開始拯救還不遲〉《客家風雲》(3期)。

1989〈臺語文化的命運與前途〉《臺灣春秋》(14期)。

1990〈臺語教育的文化問題〉《臺灣春秋》(23期)。

許雪姬1993〈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史聯雜誌》(19期)。

曹逢甫、韓世芬、陳淑美1997〈臺灣原住民語言能力及語言使用調查研究〉《臺灣學研究通訊》。

黃宣範1990〈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春秋》第16期。

1996〈近五十年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

森田健嗣2009〈反共抗俄下臺灣之「國語教育」:排斥「方言」與意識形態的灌輸〉《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硏究續集》。

臺北:政大臺史所。

羅肇錦1987〈客家話會消失嗎?─客家話在臺灣的命運〉《客家風雲》創刊號。

1988〈請善待方言〉《國文天地》(4卷2期)。

1989〈為何要雙語教育?─兼談「還我客家話」之後〉《客家風雲》(16期)。

三、專書王炬1951《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國語日報社。

何容、齊鐵恨1948《臺灣之國語運動》。

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

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0《珍惜臺灣南島語言》。

臺北:前衛出版社。

祁致賢1973《國語教育》。

臺灣:國語日報社。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臺北市:正中書局。

1996〈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若林正丈,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1991《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

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洪惟仁1992《臺灣語言危機》。

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莊佩芬2004〈母語流失的影響:兩個布農族的家庭個案研究〉,收錄於張學謙、楊允言、謝昌運編《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東:臺東大學。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

臺北:麥田出版社。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

臺北:文鶴出版社。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臺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

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詹瑋1992《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

臺北:自立晚報社。

羅肇錦1990《語言與文化》臺北:國文天地。

四、論文史穎君1994〈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

臺北市: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志村雅久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

臺北市: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李良熙1982〈臺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敏2000〈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學〉。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文義1972〈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金英1994〈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宏賓2001〈解嚴以來(1987~)臺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鄭惠美1999〈臺灣光復後語言政策之分析─以原住民為例〉。

臺北市: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文教育之研究〉。

臺北市: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黃嘉政2002〈戰後以來臺灣臺語教育發展之研究(1945-2002)〉。

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慧珍1996〈屏東縣泰武鄉排灣族母語流失之調查〉。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

臺北: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zh_TW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