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政治菁英與台灣憲政發展(1945~2008)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長久以來,臺灣第二大族群客家族群,不論是語言、文化、族群等權益,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關照, ... 戰後臺灣憲政發展歷程中所採取之族群政策對臺灣客家發展之影響.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59.65.137.222)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317:3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謝欣如研究生(外文):Hsin-JuHsien論文名稱:客家政治菁英與台灣憲政發展(1945~2008)論文名稱(外文):TheHakkaPoliticalElitesandthe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inTaiwan(1945∼2008)指導教授:邱榮舉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9畢業學年度:97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75中文關鍵詞:客家、政治菁英、憲政發展外文關鍵詞:KeywHakka、PoliticalElites、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604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4 長久以來,臺灣第二大族群客家族群,不論是語言、文化、族群等權益,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關照,客家族群與臺灣政治發展之關連,經常被忽視,甚至遭受曲解。

事實上,客家族群不但是辛勤的開墾先鋒者,客家政治菁英對臺灣憲政發展更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因此,本文以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為研究途徑,運用文獻分析法、觀察法,關切憲政發展過程與具體的時空脈絡性,探討範圍為1945至2008年期間的戰後臺灣,以臺灣客家政治菁英為研究對象,以憲政發展為研究重心與分析縱軸,預設臺灣客家政治菁英在憲政發展過程中,有其一定的政治角色與政治行動。

主要研究問題有三:1.戰後臺灣採同化政策或多元文化政策,對臺灣客家發展有何重大影響?2.戰後臺灣憲政發展過程中,客家政治菁英扮演的角色、主張及行動為何?獲得何種成果?3.客家政治菁英參與戰後臺灣憲政發展過程中,可供後人取法者為何?經過對憲政發展過程的詳實檢視,並藉由客家政治菁英與憲政發展相關檔案、資料之耙梳與分析後,本文主要研究發現為:1.戰後臺灣憲政發展受到歷史結構與既有制度制約。

2.制度變遷的結構性壓力∼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影響政治精英之改革行動。

3.客家政治菁英在戰後臺灣憲政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4.戰後臺灣憲政發展歷程中所採取之族群政策對臺灣客家發展之影響深遠。

5.客家政治菁英跨黨派合作爭取客家主體性之建立,可供後人取法。

Foralongtime,thesecondgreatestracialgroup,Hakkaethnicgroup,hasnotearnedmuchconcernandrespectinhistoryintermsoflanguage,cultureandethnicism.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HakkaethnicgroupandthepoliticaldevelopmentinTaiwanhasbeenignoredordistorted.Actually,HakkapoliticaleliteshavebeendiligentandinfluentialpioneersinpersuadingGovernmenttoenactconstitution.TheyhavehadgreatimpactonTaiwan’s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Thisstudyadopts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asresearchapproach.Thisstudyinvestigatesthepoliticalsituationsandchangesduring1945and2008bywayofanalyzingdocuments,observing,tighterwithattendingtotheprocessesandthetimetables.ThesubjectsofthisstudyincludealltheHakkapoliticalelitesduringtheabovedesignatedperiodoftime.Itisassumedthatthoseelitesplayimportantrolesinthepoliticalmovements.Threeresearchquestionsaretobeaddressed:(1)Whatinfluencehasthepolicyofassimilationorthepolicyofmulti-culturecoexistencehadonthedevelopmentofHakkaclanandculture?(2)Whatrole,assertionandactionhavetheHakkaelitesplayed,challengedandtaken?(3)AmongthoseHakkaelites,whohashadcontributedthemosttothe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ofTaiwan?Afterscrutinizingthedevelopmentalprocessesofconstitution,analyzingtherelateddocumentsandreferences,thisstudyillustratesthat(1)The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wasrestrainedbythehistoricalstructuresandexistingpolicies.(2)Theconstitutionalreconstructionwasaffectedbythestructuralpressureofsystemchangesandnationalan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s.(3)Hakkapoliticalelitesplayedimportantrolesonconstitutionaldevelopment.(4)TheethnicpolicyinfluencedsignificantlyonthedevelopmentofHakkaculture.(5)ThewayHakkapoliticalelitesnegotiatedwiththeotherpoliticalpartiesforinitiatingHakkaasagroupsetagoodexampleforyoungergenerationtofollow. 客家政治菁英與戰後臺灣憲政發展目錄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問題………………………………2第二節文獻回顧……………………………………………….11第三節研究途徑、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26第四節論文結構重點說明.……………………………………31第二章客家相關理念………..…………………………………35第一節客家定義…………………………………..…………….35第二節臺灣客家…………………………………………………48第三節客家政治菁英………………………………………….59第三章客家政治菁英與中國國民黨執政期間(1945∼1987)的憲政發展….65第一節外在環境………………………………………………….65壹、兩極對峙國際局勢之影響…………………………………….65貳、威權體制形成與鞏固………………………………………….68一、採黨國體制全面掌控黨、政、軍、警、特...............69二、宣佈戒嚴確保政權存續……………………………………….69三、運用侍從主義發展政治社會的威權結構…………………….72第二節制度規範與運作:制定動員戡亂法制與同化政策…….74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部分憲法條文之凍結…………….75一、形成以總統為中心、以黨領政的集權總統制………...78二、國民大會逐漸擴權……………………………………...79三、戡亂時期相關法規命令斵喪人權……………………….80貳、實施同化政策以臺制臺並進行中原正統文化移植工程……83第三節客家政治菁英之因應…………………………………….87壹、臺灣客家族群身份認同隱而不顯…………………………….87一、清廷對臺政策遺續影響………………………………….87二、威權體制與同化政策的壓抑……………………………88貳、在朝的客家政治菁英多被視為以臺制臺工具………………89參、在野的客家政治菁英挑戰威權體制………………………..92一、戰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與客家有關之政治案件………92二、政治穩定表象之突破………………………………..…95(一)許信良之主要行動:中壢、橋頭及美麗島事件96(二)許信良對制度變遷產生的影響…………………100第四章客家政治菁英與中國國民黨執政期間(1987∼2000)的憲政發展.....103第一節外在環境……………………………………………..103壹、「經濟力」培植「社會力」…………………………….103一、以「成長優先」經濟發展策略淡化國際政治孤立之衝擊…103二、民間社會力茁壯蓬勃發展……………………………….104貳、威權體制衰退與自由化民主化的開展………………………107一、反對運動茁壯與本土化之提倡……………………………..107二、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110第二節制度規範與運作………………………………………..116壹、民主化與六次憲政改革…………………………………….116一、六次修憲主軸…………………………………116(一)第一∼三次憲政改革:統治正當性與代表性的強化……116(二)第四次憲政改革:大幅調整憲政體制結構………………119(三)第五、六次的憲政改革:代表性機制的合理化…………121二、變革與影響…………………………………………….122(一)臺灣省省府虛級化、省自治體制之破棄……………122(二)採行「修正式雙首長制」憲政體制…………………128(三)立法院「準單一國會」之建制………………………133貳、採多元文化主義,實施多元文化政策……………………136第三節客家政治菁英之因應…………………………………140壹、客家意識覺醒推動臺灣客家運動…………………………140一、客家研究議題的轉向:從客家歷史書寫到當代議題關懷…141二、客家菁英與臺灣客家運動………………………………142貳、客家政治菁英在憲政改革過程之行動………………………147一、在朝的客家政治菁英李登輝發動並主導憲政改革……….148(一)李登輝的行動策略………………………………………150(二)李登輝對憲政體制的破與立………………………………154二、在野的客家政治菁英許信良兼具政黨折衝與合作角色…..159(一)政黨為主導修憲的重要行動者…………159(二)許信良之實際行動……………………………162第五章客家政治菁英與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2000∼2008)的憲政發展….167第一節外在環境……………………………………………..167壹、「朝小野大」政局下憲政改造之啟動與困局……168貳、國會改革之再議……………………………………………171一、行政、立法衝突加劇醞釀「國會席次減半」氛圍………171二、選制與任期變革倡議…………………………………….174第二節制度規範與運作………………………………………175壹、第七次修憲過程與重大影響………………………………176一、終結國民大會………………………………………………181二、憲法修正案及領土變更案改為公民投票複決………….186三、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190(一)第一次修憲引入混合選舉制度之政治效果……..190(二)第七次修憲「單一選區兩票制」變革之影響……195貳、多元文化政策之落實…………………………………..203一、制定客家政策成立客家委員會……………………203二、客家研究學術機構之建制…………………………205第三節客家政治菁英之因應………………………………207壹、在朝的客家政治菁英之行動......................207一、客家政見成為重要競選策略.政治力由地方漸提升至中央層級207二、游錫堃與公民投票法之推動…………………………………212三、葉菊蘭與第七次修憲…………………………………………215貳、在野的客家政治菁英之行動…………………………………218一、李登輝與臺灣團結聯盟…………………………………218二、催生客家基本法致力建立臺灣客家主體性.…………220第六章結論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227第二節研究建議…………………………………………….231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233 233參考文獻及相關書目一、中文書目(一)文獻資料三民書局編,《大法官會議解釋彙編》,臺北:三民書局,2005。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製作,《歷屆國民大會歷次會議實錄》(光碟),臺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出版年代未列出。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製作,《國民大會出版品選輯》(光碟),臺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出版年代未列出。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第二屆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代表簡歷冊》,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1995。

────,《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簡歷冊》,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2000。

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秘書處編,〈國是會議憲政改革議題各項方案評估〉,臺北: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秘書處編,1990。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臺北:商務,1984。

繆全吉編著,《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臺北:國史館,1989。

(二)專書上坂冬子著、駱文森等譯,《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臺北:先覺,2001。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王東,《客家學導論》,上海:人民,1996。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

王振寰,《誰統治臺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1996。

丘權政,《客家與香港崇正總會》,北京:中國華僑,1997。

────,《客家的源流與文化研究》,北京:中國華僑,1999。

234────,《客家與近代中國》,臺北:武陵,2001。

丘宏達,《中美關係論集》,臺北:時報,1979。

田弘茂等編、SamuelP.Huntington著,《鞏固第三波民主》,臺北:業強,1997。

田弘茂,《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1989。

石元康等著,《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臺北:桂冠,1998。

包斯文編著,《黨外人士何去何從?》,臺北:四季,197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實錄》,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

朱真一,《絕望的少數?(一)海外客家臺灣人的心與情》,臺北:客家雜誌企劃,陳康宏出版,2003。

朱雲漢、包宗和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臺北:桂冠,2000。

朱諶,《憲政分權理論及其制度》,臺北:五南圖書,1997。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

江運貴著,徐漢彬譯,《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1996。

────,《臺灣族群誌∼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文化,1998。

江文瑜,《人文社會主動出擊》,臺北:前衛,1995。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1979。

────,《政治發展與民主》,臺北:五南,1986。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2000。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臺北:永然,1992。

────,《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臺北:月旦,1994。

────,《第一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臺北:揚智,1997。

────,《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臺北:揚智,1998。

────,《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的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科235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9。

────,《九七修憲記實》,臺北:世新大學,2000。

────,《第五、六次修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

李炳南主編,《二OO五臺灣憲改》,臺北:海峽學術,2008。

李炳南、顏明聖,《國會改革方案之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1999。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

臺北:自立,1987。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下)》,臺北:玉山社,1999。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

台北:元照,2001。

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現代國家與憲法》,臺北:月旦,1997。

李登輝,《「慈悲寬容與政治改革」演講實錄(一)-李登輝總統91年12月20日政大演講》,臺北:人文學報雜誌社,2003。

李登輝,蕭志強譯,《武士道解題》,臺北:前衛,2004。

李禎祥等編撰,《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玉山社,2002。

沈中元,《立法機關組織之研究》,花蓮:財團法人華興文教基金會,1997。

何鴻榮,《再造效能政府—行政重組、國會控制與改造》,臺北:時英,1996。

邱榮舉,《臺灣客家研究》,臺北:南天,2002。

周道濟、孫震等著,《三民主義研究》,臺北:中央文物,1984。

周陽山,《民權理念與憲政改革》,臺北:東大,1993。

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臺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臺北:五南,1993。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五版,臺北:三民書局,1999。

吳庚主編,《選舉與政治參與》,台北:正中書局,頁81。

吳重禮、吳玉山主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臺北:五南圖書,2006。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金耀基等著,《民主-轉型?台灣現象》,臺北:桂冠,1998。

雨青,《客家人尋根》,臺北:武陵,1996。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1992。

236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大中國,1984。

────,《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一)∼(三)》,臺北:三民,1982。

────,《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臺北:三民,1984。

林子儀,《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臺北:月旦,1993。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等編著,《憲法—權力分力》,臺北:學林文化,。

林山田,《抗爭-○○》,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林文程主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臺灣憲政經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6。

林濁水,《文化、種族、世界與國家》,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梅州:廣東高等教育,1994。

房學嘉、宋德劍等著,《客家文化導論》,廣州:花城,2002。

洪泉湖等著,《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臺北:幼獅,1995。

────,《憲法新論》,臺北:幼獅,2000。

洪泉湖等主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東大,2002。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二版一刷。

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1995。

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及編輯委員會主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臺北:三民,1998。

施正鋒,《台灣憲政主義》,臺北:前衛,1995。

────,《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1996。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2000。

────,《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04。

施能傑,《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美國經驗之研究並兼論我國的發展》,臺北:商務,1987。

范振乾,《存在才有希望∼台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2002。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四)政治變遷與民主化》,臺北:三民,1998。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1998。

237紀俊臣,《精省與新地方制度∼始末、設計、發展系論》,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1999年。

徐正光,《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高永光主編,《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2001。

徐宗懋,《關於李登輝同志的若干歷史問題》,臺北:時英,2004。

高宗熹,《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臺北:武陵,1993。

高木桂藏,《客家》,臺北:關屋牧,1992。

涂懷瑩,《各國國會制度論》,臺北:作者自版,1974。

────,《現代憲法原理》,臺北:正中,1993。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1989。

夏珍,《許信良的政治世界》,臺北:天下遠見,1998。

莊輝濤,《重建民主理論》,臺北:韋伯,1998。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東門,1988。

────,《台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92。

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1998。

陳文俊,《臺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社,1997。

陳文俊主編,《臺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1996。

陳春生,《國父政權思想研究》,臺北:五南,1981。

────,《台灣憲政與民主發展》,臺北:月旦,1996。

────,《中華民國憲法原理》,臺北:明文,1998。

────,《台灣社會與國家政策》,臺北:翰蘆,1999。

────,《台灣主權與兩岸》,臺北:翰蘆,1999。

────,《台灣政黨與政治文化》,臺北:翰蘆,2001。

238陳新民,《法治國家論》,臺北:學林,2001。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2002。

────,《1990-2000年臺灣修憲紀實—十年憲政發展之見證》,臺北:學林,2002。

陳滄海,《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改之例證》,臺北:五南,1999。

────,《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臺北:五南,2002。

陳隆志,《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臺北:前衛,1996。

陳淞山,《國會制度解讀∼國會權力遊戲手冊》,臺北:月旦,1994。

陳儀深、劉阿榮合編,《孫文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參考資料選輯》,臺北:弘文館,1988。

陳陽德、衛芷言,《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臺北:五南,2001。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臺北:翰蘆,1997。

陳敦源,《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2002。

陳昭如,《歷史迷霧中的族群》,臺北:前衛,1995。

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詮,《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2001。

隋杜卿,《中華民國的憲政工程:以雙首長制為中心的探討》,臺北:韋伯,2001。

許介麟譯、左藤功著,《比較政治制度》,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979。

許志雄,《憲法之基礎理論》,臺北:稻禾,1993。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1999。

────,《法與國家權力》,臺北:元照,1999。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1996。

許漢,《解讀「李登輝」》,臺北:國際村,1995。

黃河,《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黃年,《李登輝的憲法變奏曲》,臺北:聯經,1998。

黃綠清主編,《客家研究輯刊》,梅州: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1995。

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1994。

黃秋芳,《台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臺原,1993。

239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1994。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臺北:時英,1992。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臺北:三民,1998。

彭懷恩,《精英民主理論評介》,臺北:正中,1983。

────,《台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自立,1988。

────,《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1990。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臺北:風雲論壇,1998。

────,《中華民國政治體系》,臺北:風雲論壇,2003。

────,《臺灣政治發展》,臺北:風雲論壇,2003。

曾逸昌,《客家研究》,苗栗:作者自版,2003。

隋杜卿,《中華民國的憲政工程∼以雙首長制為中心的探討》,臺北:韋伯,2001。

張維安等著,《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8。

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1。

張炎憲等編,《「邁向21世紀的臺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

────,《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臺北市:玉山社,2004。

張文貞,〈公民複決修憲在當代憲政主義上的意涵〉,收錄於林文程主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臺灣憲政經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6),39-70。

新臺灣研究文化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的黨名: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文化,1999。

新臺灣研究文化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臺北:時報文化,1999。

楊國鑫,《台灣客家》,臺北:唐山,1993。

楊青矗編,《許信良風暴》,臺北:敦理,1989。

240游盈隆,《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臺北:月旦,1997。

葉振輝,《美麗島事件──民間資料彙編》,高雄:高雄縣文獻委員會,1999。

葉俊榮,《珍惜憲法時刻》,臺北:元照,2000。

────,《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臺北:元照,2003。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臺北:正中,1991。

────,《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臺北:三民,2000。

────,《大法官解釋文與我的不同意見書》,臺北:三民,2000。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臺北:揚智,1996。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務∼兼論台灣省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臺北:翰蘆,1997。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個客家人》,臺北:臺原,1993。

────,《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與美麗島事件》,臺北: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1999。

鄭哲民主編,《美國國會之制度與運作》,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2。

鄭赤琰主編,《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4。

澄社主編,《臺灣民主自由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蔡淑鈴,《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20,1988。

蔡石山著、曾士榮等譯,《李登輝與臺灣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2007。

蔡玲、馬若孟著,羅珞珈譯,《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臺北:三民,1998。

劉還月總編輯,《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劉阿榮、王天佑、謝登旺,《桃園縣原住民族群文化發展規劃》,桃園縣文化局委託研究,2002。

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241賴澤涵主持、黃富三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五○∼七○年代文獻專輯╱美麗島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鍾國允,《憲政體制之建構與發展》,臺北:翰蘆,2006。

薛月順等主編,《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

薛化元,《臺灣全志政治志—民主憲政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自由化民主化—臺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臺北:日創社,2006。

薛化元等撰,《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謝政道,《中華民國修憲史》,臺北:揚智,2007。

謝瑞智,《憲政改革》,臺北:文笙,1998。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集,1950。

────,《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崇文,1975。

────,《客家史料匯篇》,臺北:南天,1992。

蕭新煌,《社會力∼台灣向前看》,臺北:自立,1989。

────,《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臺北:立緒文化,2002。

蕭新煌主編,《考驗臺灣命運》,臺北:允晨,1995。

蕭新煌等編撰,《臺灣新典範》,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

蕭高彥,《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析》,臺北:中研院,1996。

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國策中心,1990。

蕭全政主編,《民間國建會特輯改革憲政》,臺北:國策中心,1990。

蕭全政,《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臺北:時英,1995。

蘇永欽,《走向憲政主義》,臺北:聯經,1994。

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蘇永欽主編,《國會改革╱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臺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

薩孟武,《中國憲法新論》,臺北:三民,1983。

242蘆部信喜,《憲法議會》,東京,1971。

任德厚譯,DavidM.Olson著,《國會與立法》,臺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1985。

李美華譯、Earl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1998。

吳重禮、陳慧玟譯、DavidR.Mayhew原著,《分立政府DivdedWeGovern/1946∼1990年間之政黨控制、立法與調查》,臺北,五南,2001。

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O.Hirschman)著、吳介民譯,《反動的修辭》,臺北:新新聞,2002。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DavidMarshandGerryStoker著,《政治學方法論(TheoryandMethodsinpoliticalScience)》,臺北:韋伯,1998。

雷飛龍譯GiovanniSartori著,《比較憲政工程∼結構、動機、後果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鄧紅風譯.、Kymlicka,W.(威爾•金�堨d),(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臺北:左岸文化。

蔡熊山等譯,ArendLijphart•CarlosH.Waisman著,《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臺北:韋伯,1999。

劉軍寧譯,SamuelP.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1995。

龔文祥譯、G..AlmondandG.B.Powell著,《當代比較政府》,臺北:風雲論壇,1991。

(三)期刊文章尹章義,〈台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輔仁歷史學報》,期2,1980,頁77-94。

────,〈六堆黨和義民黨的啟示∼客家組黨今不如昔〉,《客家雜誌》,期84,1997,頁23-25。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頁53-100。

243────,〈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頁129-209。

────,〈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政治的衝突〉,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北:月旦,1997,頁133-156。

────,〈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期131,1998,頁30-40。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期2,1998,頁1-45。

王振寰,〈台灣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春季號),1989,頁71-116。

王業立,〈由集體選擇理論探討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政治學報》,17期,1989。

────,〈我國現行中央選舉制度的理論與實際〉,《政治科學論叢》,2期,1991。

────,〈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

王泰升,〈自由民主憲政在台灣的法律規範與政治實踐:立憲思想、威權統治與族群結構的多重糾葛〉,收錄於胡建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4),頁37-98。

申雨慧、邱榮舉,〈台灣客家運動的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中心探討〉,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台灣客家運動與社會發展研討會」,台北: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2004年12月18日。

朱雲漢,〈從法國第五共和「行政權雙軌制」看現階段國會結構與功能調整問題∼國大定位、立監兩院職權修憲方案評估〉,國民大會憲政改革委員會編,────,《常務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第二輯》,1998,頁1-46。

────,《民主化與憲政變遷:台灣經驗的國際比較》,國科會人文處政治學門主動規劃研究計劃,1997-1998。

朱志宏,〈國會制度改革之研究〉,國民大會憲政改革委員會編,《常務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第二輯》,1998,頁113-168。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臺灣研究基金會編,《壟斷與剝削》244(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1989),頁139-160。

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期25,1997,頁83-121。

────,〈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7。

────,〈台灣民主意識的變遷與挑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1998。

何新興,〈客家運動的反思∼兼談客家雜誌〉,《客家風雲》,期13,1991,頁64。

何來美,〈客家宗族派系與選舉〉,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1994。

宋楚瑜,〈宋楚瑜客家政策白皮書〉,《客家雜誌》,期117,2000,頁19-20。

呂亞力主持研究,〈民主理論之本土化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1999。

李永熾,〈客家人與台灣政治∼客家人未來在台灣的角色扮演〉,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客家人與台灣政治〉,收錄於江文瑜編,《人文社會主動出擊》,臺北:前衛,1995。

李炳南、顏韶儀,〈國民大會定位問題之研究∼憲法本文、增修條文與孫中山國民大會學說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等主辦「第三屆海峽兩岸孫中山思想之研究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1。

李炳南、顏韶儀、曾建元,〈第五、六次修憲國會改革過程中政治力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憲法與政治發展組主辦,《第五、六次修憲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初稿評論會》,2001。

李炳南主持,何輝慶、曾建元協同主持,〈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研究—臺灣憲政體制變遷的環境動力、政治過程與制度後果〉,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4-H-002-010),2003,李登輝,〈就任第八任總統後舉行中外記者會問答〉,1990年5月22日,收錄於許漢,《解讀「李登輝」》,(臺北:國際村,1995),頁215-236。

李喬,〈自大的鶴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台灣新文化》,期15,1987,頁5-12。

245────,〈客家人在台灣社會的發展〉,收錄於《新的客家人》,臺北:臺原,1991。

────,〈台灣「命運列車」的邊緣角色〉,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臺灣客家人的政治態度〉,收錄於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

────,〈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政治中的「客家問題」意識〉,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1994。

李逢蕊,〈客家人界定初論〉,收錄於吳澤主編,《客家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人民,1990,頁11-16。

李國雄,〈我國歷次憲改的內容及其影響〉,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87-96。

────,〈總統制、議會內閣制及雙首長制的探討〉,收錄於高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

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

李允傑,〈邁向整合的新制度學派研究途徑:評論政策過程研究的相關模型〉,《空大行政學報》,第5卷,1996年5月,頁301-326。

李鴻禧,〈雷震之憲法學者像素描〉,收錄於澄社主編,《台灣民直主自由的曲折歷程》(臺北:自由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頁1-27。

李憲榮,〈制定臺灣新憲法的必要性〉,《臺灣民主季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3。

李欣芳,〈許信良流亡海外常被國民黨跟監〉,《自由時報》,2007.10.15,A3焦點新聞。

────,〈許信良大事紀〉,《自由時報》,2007.10.15A3焦點新聞。

何輝慶,〈民主進步黨的修憲策略分析∼以第二階段憲政改革為例證〉,《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三期,1995,頁229-319。

何輝慶、楊智傑,〈第七次修憲與中央政府體制的發展〉,收錄於李炳南主編,《二OO五臺灣憲改》(臺北:海峽學術,2008),頁241-271。

呂炳寬,〈憲政結構:系統的分析途徑〉,《空大行政學報》,第5卷,1996.5,頁211-232。

246余桂霖,〈當代政治理論的發展:研究主題與內容之分析(上)〉,《復興崗學報》,第67卷,1999.9,頁95-112。

────,〈當代政治理論的發展:研究主題與內容之分析(中)〉,《復興崗學報》,第68卷,1999.12,頁21-40。

────,〈當代政治理論的發展:研究主題與內容之分析(下)〉,《復興崗學報》,第69卷,2000.6,頁211-233。

周陽山,〈民權主義的當代國際意義—兼論中山思想與國際現代化〉,革命實踐研究會主辦,《中山先生學術研討會》,1995。

周陽山,〈制度化與民主化概念的省思〉收錄於陳文俊主編,《臺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6)頁3-13。

周育仁,〈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定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

────,〈憲政體制何去何從?∼建構總統制與向內閣制換軌機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周良黛,〈建構我國行政∼立法決策衝突之制度化調解途徑〉,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2001。

邱榮舉,〈孫逸仙五權憲法思想的形成過程〉,《中山學術論叢》,第五期,1985,頁251-272。

────,〈孫中山的政府論〉,《中山學術論叢》,第八期,1988,頁53-78。

邱榮舉,〈光復後臺灣的社會運動〉,收錄於李國祈總纂,《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頁355-384。

────,〈孫中山與國家發展—析論中央政府體制〉,《第三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00。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收錄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2000,頁155-156。

────,〈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客家雜誌》,期45,1994,頁38-42。

────,〈光復後臺灣的社會運動〉,收錄於李國祈總纂,《臺灣近代史社會篇》,247第14章,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客家風雲雜誌》的創辦與發展〉,《客家雜誌》,期77,1996,頁21-22。

────,〈論臺灣客家委員會的角色與定位〉,《客家雜誌》,期141,2002,頁50-55。

────,〈二二八事件與臺灣政治發展〉,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補助專案之研究成果報告書,2002。

────,主持研究,〈臺灣客家菁英與美麗島事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討會計畫,2004。

邱榮舉、謝欣如,〈論臺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錄於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系、馨築文教基金會主辦,《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2003,頁223-242。

────,〈臺灣大學院校推動客家研究發展之分析⎯析論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之發展〉,廣東嘉應學院主辦,「客家文化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12。

────,〈論臺灣政府體制之憲政改造〉,臺北:臺灣大學主辦,「憲政改造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05.6.18。

────,〈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收錄於張秀雄等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文化,2006,頁127-162。

────,〈論客家研究與國際客家學術文化交流〉,臺北:世界客屬總會主辦「第二十一屆懇親大會客家文化研討會」,2006.10.29。

────,〈美麗島事件之政治解析〉,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臺灣人權與政治事件學術研討會」,2006.12.8。

────,〈戰後臺灣政治事件補償爭議之政治解析〉,收錄於:《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之受裁判者家屬身份認定》(研究叢書5),臺北: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7,頁99-114。

────,〈戰後臺灣客家政治菁英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解析許信良與三個重要政治事件之關係〉,臺北:臺灣省諮議會主辦、國立中興大學等協辦「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第二屆學術研討會-人與事件,2007.10.25、26。

────,〈戰後臺灣人權發展與政治事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248律學院暨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臺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探討」,2007.11.24、25。

────,〈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其民主憲政思想與兩岸民主發展之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中國政治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5.31。

────,〈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2007.12.8。

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8。

頁95-132。

邱榮舉、王保鍵、謝欣如,〈論臺灣客家族群與政治代表性問題〉,臺北:台大客家研究中心主辦「2006國際客家學研討會」,2006.10.29。

邱榮裕,〈臺灣客家典型的白色恐怖政治事件──1950年代桃園縣的「客家中壢事件」〉,《客家》雜誌,第174期,(臺北:客家雜誌社,2004年12月),頁51-53。

林火旺,〈公民身分:認同與差異〉,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

林忠正、林鶴玲,〈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3。

林信華,〈台灣族群的秩序與重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我國族群政策與法制之設計」學術研討會》,2002。

林銘德,〈國民大會的定位及有關問題之研究∼以國家發展會議有關國大的憲改「共同意見」為立論中心〉,國民大會憲政改革委員會編,《常務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第二輯》,1998,頁47-60。

林水波,〈總統、立法與行政三角關係在內閣制下的定位〉,新國民黨連線主辦,《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研討會》,1990。

────,〈第一次不信案的政治分析〉,《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七卷九期,1999,頁47-71。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89,春249季號,頁17-144。

────,〈台灣半總統制的缺失與改革∼論總統、閣揆與國會的三角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林濁水,〈國會改革急迫,重點不在席次〉,中國時報,2001.12.13,15版。

吳澤,〈群策群力開創客家研究的新局面〉,收錄於吳澤主編,《客家史與客家人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頁1-3。

────,〈建立客家學當議〉,《客家學研究》第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頁1-10。

吳乃德,〈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期74,1992,頁33-61。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1994。

────,〈社會分歧和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期78,1994,頁101-130。

────,〈自由主義與民族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996,頁5-39。

────,〈國家認同與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臺北:月旦,1997。

吳錦勳,〈客家-作為一種運動的理論性嘗試〉,《客家雜誌》,期18期,1991,頁35-38。

────,〈客家文化的兩面性格〉,收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客家人》,臺北:臺原,1993。

吳文程,〈總統、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關係〉,新國民黨連線主辦,《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研討會》,1990。

吳玉山,〈歐洲共產社會的政治制度變遷〉,《美歐季刊》,第12卷第4期,1997冬季號,頁89-145。

────,〈合作還是對立?辦總統制府會分立下的憲政運作〉,國立台灣大學政治250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制度、非正式制度與結構對政治穩定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治學會九十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

────,〈政權合法性與憲改模式:比較臺灣與歐洲後共新興民主國家〉收錄於吳重禮、吳玉山主編,《憲政改革—背景、運作與影響》(臺北:五南圖書,2006),頁8、29-62。

吳重禮,〈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制運作之比較與評析〉,《政治科學論叢》,9卷,臺北:臺灣大學吳燕玲,〈立法院新生態大解析〉,收錄於《新新聞周報》613期,1998.12.12。

南方朔,〈國民黨逆轉頹勢、民進黨面臨瓶頸、新黨成邊緣少數〉,收錄於《新新聞周報》613期,1998.12.12。

施正鋒,〈客家族群組黨的政治分析〉,《客家雜誌》,期84,1997,頁18-20。

────,〈台灣族群結構及政治權力之分配〉,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1998。

施明德,(台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黨外人士為余登發遊行抗議紀實),收錄於陳世宏、張建隆等編詮,《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三)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2001),頁315。

客家雜誌,〈「政治參與」客家人的政治參與座談會〉,《客家雜誌》,期4,1990,頁36-65。

────,〈「如何公平分配廣播頻道,促進族群和諧」座談會側記〉,《客家雜誌》,期59,1995,頁12-23。

────,〈公元二千年的客家人〉,《客家雜誌》,期84,1997,頁1-3。

────,〈建設臺灣成為傳揚客家語言文化的堅強堡壘∼「還我母語」運動十週年的回顧與展望〉,《客家雜誌》,期102,1998,頁1-3。

────,〈臺灣客家人不宜說什麼,應該作什麼〉,《客家雜誌》,期126,2000,頁1-4。

范振乾,〈「客家現身」現出了哪些問題?∼與「還我母語」大遊行的對照思考〉,251《客家雜誌》,期110,1999,頁61-63。

────,〈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二)〉,《客家雜誌》,期112,1999,頁61。

────,〈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四)〉,《客家雜誌》,期114,1999,頁63-65。

────,〈從臺灣發展史看客裔之未來──從客家運動20年說起〉,發表於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2007.12.8-9。

姚立明,〈從憲政主義論憲政改革〉,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55-63。

姚嘉文,〈從法政制度看白色恐怖〉,收錄於陳志龍、林明德總規劃,倪子修總編輯《戒嚴時期政治事件之法律與歷史探討》(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1),頁21-22。

胡佛主持研究,〈政治文化的模式與變遷: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1998。

胡佛,〈臺北市民政治參與行為的比較分析〉收錄於中國論壇主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聯經,1985),頁107-131。

胡佛,〈臺北市民政治參與行為的比較分析〉收錄於中國論壇主編,《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聯經,1985),頁107-131。

洪志清譯,ArendLijphart原著、〈選舉法的政治影響:1945-85〉,《憲政思潮》,93期,1991年。

高朗,〈憲政改革方向∼內閣制與總統制之比較〉,新國民黨連線主辦,《中華民國憲政改革學術研討會》,1990。

高永光,〈憲改火車開到哪兒?∼八十六年憲法修改後我國政治制度之發展〉,《法律與你雜誌》,第四十七期,1997,頁22-29。

────,〈從博奕理論分析聯合政府〉,收錄於蘇永欽主編,《聯合政府╱台灣民主體制的新選擇》,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2001,頁33-56。

高怡萍,〈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社區在原鄉與移民地之比較〉,《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3期,2000.7,頁50-72。

涂春景,〈臺灣客家期刊的過去與未來〉,收錄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252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1994。

涂懷瑩,〈憲法增修條文對我國憲政發展的析解及展望(上)〉,《法學叢刊》,第150期,1993,頁1-20。

────,〈憲法增修條文對我國憲政發展的析解及展望(下)〉,《法學叢刊》,第151期,1993,頁1-20。

────,〈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政史上之發展與評價〉,《憲政時代》,第十八卷四期,1993,頁46-74。

────,〈憲法增修條文之制定、修正與我國憲政發展之檢討〉,《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七卷八期,1999,頁31-59。

耿雲卿,〈憲法增修條文之性質及結構內容總評述〉,《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三期,1993,頁49-58。

徐正光,〈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風雲雜誌》,期12期,1988,頁80-84。

────,〈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的實驗室∼台灣」一文的重探〉,《中國社會學刊》,期15,1991,頁29-43。

────,〈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1994。

────,〈台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頁30-33。

徐正光、蕭新煌,〈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期10期,1993,頁1-40。

徐新宏,〈世界台灣客家聯合會成立之意義及其歷史任務〉,《客家雜誌》,期93期,1998,頁17-19。

許信良,〈縱然「違紀」但未背叛〉,收錄於楊青矗編,《許信良風暴》,(臺北:敦理,1989),頁5-10。

────,〈許信良的客家政策〉,《客家雜誌》,期117,2002,頁13-14。

許聖梅,〈刺許王羽暗指幕後有主使者〉,《自由時報》,2007.10.17,A3焦點新聞。

253徐正戎,〈「左右共治」憲政體制之初探∼兼論法、我兩國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三十卷,第一期,2001,頁1-43。

許志雄,〈憲法保障與違憲的憲法規範∼司法院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一期,2000,頁21-34。

────,〈總統直選的民主效用∼兼論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與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十二期,1996,頁16-22。

許宗力,〈廢除國大.重建合理政制∼國民大會制度的憲法規範分析與憲法政策建議〉,國民大會憲政改革委員會編,《常務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第二輯》,1998,頁61-111。

許信良,〈縱然「違紀」但未背叛〉,收錄於楊青矗編,《許信良風暴》,(臺北:敦理,1989),頁5-10。

莊英章,〈客家研究的人類學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10,頁22-29。

────,〈客家族群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區域性比較研究—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4期,2001.12,頁17-22。

────,〈客家社會與文化:臺灣、大陸與東南亞地區的區域比較研究〉,國科會規劃案計劃書(NSC89-2419-H-001-001-B9001),2001。

連戰,〈連戰的客家政策主張〉,《客家雜誌》,期117,2000,頁27-29。

陳顯武等著,〈戒嚴時期刑事審判案件與判決核覆制度之法律政治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暨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臺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探討」,2007.11.24、25,頁27-42。

陳支平,〈大陸客家研究的功利與學術趨向〉,《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2期,1999.6,頁108-116。

陳運棟,〈義民乎?不義民乎?〉,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客家人》,臺北:臺原,1991。

────,〈客家學研究導論〉,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254────,〈客家族群來源之探討〉,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個客家人》,臺北:臺原,1993,頁86-91。

────,〈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1994。

────,〈五十年來的台灣客家研究〉,《台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頁171-189。

陳文和,〈客家人運動的觀察〉,《客家風雲雜誌》,期16,1989,頁53-57。

────,〈客家人台灣認同〉,《客家風雲雜誌》,期21,1989,頁36-38。

陳水扁,〈陳水扁客家政策白皮書〉,《客家雜誌》,期117,2000,頁23。

陳昭如,〈重建台灣族群關係〉,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陳康宏,〈「一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客家雜誌》,期102,1998,頁16。

陳石山,〈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1994。

陳秋鴻,〈新客家人的條件∼引領客家族群走向新方向〉,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陳德禹主持研究,〈選舉與台灣民主化—六次立委選舉研究資料分析〉。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1999。

陳德禹,〈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

收錄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2000,頁182。

陳陽德,〈中華民國憲政在台灣的變遷與發展〉,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29-54。

陳儀深,〈偶然或必然?∼1997年台灣修憲過程中的政黨合作路線檢討〉,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97-108。

陳愛娥,〈憲政體制下政黨與政府組成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552000。

陳敦源,〈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興大《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卷,2001.8,頁129-184。

────,〈政黨輪替與公共管理—從新制度觀點看台灣〉,《考銓》,第26卷,2001.4,頁17-35。

陳耀祥,〈論總統彈劾案由司法院大法官審理之憲政意義〉,收錄於林文程主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臺灣憲政經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6),頁163-180。

梁榮茂,〈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從客家內質反省客家未來〉,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客家與政黨〉,《客家雜誌》,期84,1997,頁26-27。

黃榮洛,〈客家人的台灣史〉,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頁8-23黃松森,〈客家政治人物性格與臺灣政治發展—以戒嚴時期地方民選公職人物為例的初步探討〉,收錄於梁榮茂主編,《看見台北客家—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1998,頁7-23。

黃秀政,《台灣史研究》,臺北:台灣學生,1992。

黃光國,〈台灣社會變遷與倫理重建〉,《中國論壇》,期344,1990,頁79。

黃子堯,〈再創客家運動的宏圖∼臺灣客協二週年的展望〉,《客家雜誌》,期33,1993,頁42-43。

────,〈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灣客家運動史的研究與論述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院客家委員會獎助,2003。

黃娟,〈客家子弟與客家運動∼講於北加臺灣客家同鄉會〉,《客家雜誌》,期89,1997,頁54-57。

黃秀端,〈臺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收錄於陳文俊主編,《臺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中山大學,1996),頁63-93。

────,〈立法院之改革與未來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兩岸立法制度學術研討會」,2000.7。

256黃松森,〈客家政治人物性格與臺灣政治發展—以戒嚴時期地方民選公職人物為例的初步探討〉,收錄於梁榮茂主編,《看見台北客家—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1998),頁7-23黃昭元,〈未來憲改的幾個方向〉,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181-190。

────,〈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評估〉,台大法律學系主辦,「九七憲改之檢討」學術研討會,1997。

黃錦堂,〈由「精省」看九七憲改〉,台大法律學系主辦,「九七憲改之檢討」學術研討會》,1997。

────,〈台灣雙首長制的內涵∼向總統制或向內閣制傾斜?〉,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台灣雙首長制之內涵〉,《政策月刊》,第59期,2000.6,頁17-20。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係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五卷一期,1990────,〈少數政府與責任政治:台灣「半總統制」之下的政黨競爭〉,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黃啟禛,〈臺灣解嚴後法治發展之觀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暨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主辦,「臺灣解嚴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權與政治探討」,2007.11.24、25。

賀凌虛,〈孫中山先生政治思想的特色〉,《中山學術論叢》,第五期,1985年,頁31-52。

葛永光,〈憲法變遷與憲政發展:趨勢與展望〉,國民大會編印,《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1998,頁169-180。

────,〈總統否決權與覆議制度之研究:美、法、中之經驗比較〉。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年,頁9-10。

257────,〈菁英抉擇與制度選擇:總統制、內閣制、抑或雙首長制〉,《政策月刊》,第59期,2000.6,頁13-16。

游清鑫,〈國會中的政黨競爭:限制、策略與結果〉,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2001。

游日正,〈自立是客家族群的特質∼立法委員游日正民意調查報告〉,《客家雜誌》,5期8,1995,頁6-14。

彭錦鵬,〈總統制是可取的制度嗎?〉,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的新走向研討會」》,2000。

彭欽清,〈落實客家運動∼從落實客家導向教育著手〉,《客家雜誌》,期102,1998,頁19-24。

彭瑞金,〈從族群特色看客家文學的發展〉,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臺原,1991。

────,〈當客家不再客家∼當代客家運動的反省〉,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張文貞,〈公民複決修憲在當代憲政主義上的意涵〉,收錄於林文程主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臺灣憲政經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6),頁39-70。

張維安,〈客家研究與客家學〉,台灣客家研究學會成立大會引言人論文,2004.2.14,頁20-22。

────,〈臺灣客家與多元文化社會的發展〉,收錄於張秀雄等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文化,2006,頁162-187。

張忠棟,〈雷震與反對黨〉,收錄於澄社主編,《台灣民直主自由的曲折歷程》(臺北:自由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頁55-72。

張福建、劉義周,〈「代表」的理論與實際:規範與經驗的對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2001。

張世賢,〈試論台灣地區客家人的自卑感〉,《客家風雲雜誌》,期21期,1989,頁23-27。

────,〈《客家雜誌》與寶島客家電台∼寄望於臺灣歷史轉類階段的兩大媒體〉,258《客家雜誌》,期77,1996,頁23-25。

張茂桂,〈「省籍」類屬的社會意義〉,《中國論壇》,期266,1986,頁334-39。

────,〈語言、族群意識與政治傾向-「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比較〉,《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報告》,1995,頁111-132。

────,〈以「多元融合」重組健康的族群關係〉,收錄於蕭新煌主編,《考驗臺灣命運》(臺北:允晨文化,1995),頁558-564。

────,〈台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1997。

────,〈談「身分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1997。

────,〈台灣族群關係與台灣主體性問題〉,台灣日報1997.9.16七版。

────,〈族群多元新典範的浮現:從認同的歷史形成到「後多元文化主義」的催生〉,收錄於蕭新煌等編撰,《臺灣新典範》(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頁90-135。

張嘉尹,〈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收錄於林文程主編,林文程主編,《憲政改革與國家發展—2005年臺灣憲政經驗》(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06),頁3-38。

曾建元,〈第五、六次修憲國會制度改革相關修憲議題的政治邏輯與法理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憲法與政治發展組主辦,《第五、六次修憲研究計畫期末報告初稿評論會》,2001。

雷飛龍主持研究,《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之區位研究》,國科會專題報告,1989。

董翔飛,〈對監察院的展望—兼談憲法增修條文有關監察委員產生方式之規定〉,《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實錄》,1992。

楊長鎮,〈重建和諧的語言生態〉,《客家風雲雜誌》,期13,1988,頁28-30。

────,〈族群運動的理念重建∼從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成立談起〉,《客家雜誌》,期13,1991,頁58-63。

────,〈憲改方案是否應納入族群條款〉,《客家雜誌》,期17,1991,頁40-43。

────,〈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259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羅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台灣客家論述的一個起點〉,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1993。

────,〈讓我們跨越阿里山∼從客家運動立場看省事長大選〉,《客家雜誌》,期53,1994,頁13-17。

────,〈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運動中的「客家問題」意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1994。

────,〈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1997,頁17-35。

楊國樞,〈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何其多〉,收錄於立法院圖書館編,《請願與自立救濟》,臺北:立法院圖書館,1987。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1996。

楊日青,〈六次修憲及政黨生態變遷對政府體制的影響〉,《政策月刊》,59期,2000,頁21-25。

────,〈立法院常會仍應改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主辦,《台灣新政局下的立法院/憲法研究成果發表會》,2001。

────,〈從憲政走向探討立法院常委會之再改革〉,《憲政思潮》,復刊第一期,2001,頁138-157。

楊日旭、廖達琪,〈臺灣地方精英政治文化及決策影響力之研究〉,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 2. 中壢事件對桃園客家族群政治發展之研究   1. 江運貴著,徐漢彬譯,《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1996。

2. 江運貴著,徐漢彬譯,《客家與台灣》,臺北:常民文化,1996。

3. 徐正光,《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4. 徐正光,《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1991。

5. 申雨慧、邱榮舉,〈台灣客家運動的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中心探 6. 申雨慧、邱榮舉,〈台灣客家運動的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中心探 7. 何新興,〈客家運動的反思∼兼談客家雜誌〉,《客家風雲》,期13,1991,頁 8. 何新興,〈客家運動的反思∼兼談客家雜誌〉,《客家風雲》,期13,1991,頁 9. 范振乾,〈「客家現身」現出了哪些問題?∼與「還我母語」大遊行的對照思考〉, 10. 范振乾,〈「客家現身」現出了哪些問題?∼與「還我母語」大遊行的對照思考〉, 11. 耿雲卿,〈憲法增修條文之性質及結構內容總評述〉,《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 12. 耿雲卿,〈憲法增修條文之性質及結構內容總評述〉,《憲政時代》,第十八卷第 13. 徐正光,〈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風雲雜誌》,期12期,1988,頁 14. 徐正光,〈變局中客家人應有的認識〉,《客家風雲雜誌》,期12期,1988,頁 15. 莊英章,〈客家研究的人類學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10,   1. 戰後臺灣客家政治案件之研究-胡海基案之個案分析 2. 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 3. 客家與近代中國革命之關係─以太平天國與辛亥革命為例 4. 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 5. 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1987-2012) 6. 民進黨客家政策的政治果效 7. 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 8. 我國客家族群政策之研究-當代自由主義正義論觀點 9. 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 10. 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 11. 法治國原則與臺灣的轉型正義─兼評非常法制並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12. 臺灣憲政改革對國會制度之影響研究-從廢除國民大會角度分析 13. 台灣客家族群政治態度跨時序分析 14. 我國總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決定權運作之變革(1967-2009) 15. 從北閩南客政治輪替看桃園縣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