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道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道家中的「無為」一般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
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 ...
無為(道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9年11月11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
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無為法。
關於與「無為(道家)」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無為」。
道家系列條目
道家思想
道德無為齊物逍遙
道家人物
黃帝三皇五帝廣成子伊尹姜尚老子關尹子文子莊子列子環淵楊朱黃石公張良劉安
道家典籍
《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淮南子》《黃帝書》
相關條目
諸子百家兵家儒家墨家法家黃老玄學中醫學道教佛教禪宗新儒家新道家
道家主題首頁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是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
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於修心養性。
目次
1思想內涵
2與儒家的區別
3現代發展
4參考文獻
思想內涵[編輯]
道家中的「無為」一般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
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範),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
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一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係方面,提倡應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儘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範以保持民間民風單純樸實。
因此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
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與儒家的區別[編輯]
儒家所講的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為儒家的「德治」主張,其是漢代道家結合了老莊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經世致用」結合起來的政治理念,該思想強調的是社會的和諧與自然、與民休養生息而不擾民、從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
因此與道家的「道」所倡導的「無為而治」實不相同。
[1]
現代發展[編輯]
道家要求人們學習大自然的純樸和諧,讓一切事物都回復到其原始的自然狀態,讓事物顯示其本來的面目,人與自然不應視為一種對立、緊張的關係,人的文化創造不應無視自然之理,而是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客觀規律,人類應該通過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消除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回歸到人與自然融合無間的和諧狀態,故為「道法自然」。
[2]
到了現代,由於其思想與關心地球環境的環保主義相通而得到認同。
另一方面,現代物質的膨脹,使得現代人自我喪失,從而陷入迷茫與痛苦,道家的「返璞歸真」、重視清淨與個人修養思想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3]
參考文獻[編輯]
^评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人民網.2006-03-16[2009-09-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5)(簡體中文).
^王,剛;明,宗超;曹,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現代教育論壇.2020-08-06,3(5).ISSN 2630-5178.doi:10.32629/mef.v3i5.941.
^承续与断裂:分家单里外的养老――一个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视角.RuralChina.2012,9(1):83–111.ISSN 2213-6738.doi:10.1163/22136746-00901003.
閱論編中國哲學學派
農家
儒家
道家
漢學
黃老道
法家
墨家
宋明理學
玄學
新儒家
新道家
縱橫家
名家
陰陽家
楊朱學派
諸子百家
三教合流
哲學家
孔子
孫子
墨子
楊朱
老子
莊子
孟子
告子
許行
公孫龍
鄒衍
荀子
韓非子
邵雍
朱熹
陸九淵
王守仁
黃宗羲
王夫之
概念
道
德
法(英語:Fa(philosophy))
兼愛
敬(英語:Jing(philosophy))
靜坐
禮(英語:Li(Confucianism))
理
天命
氣
情
仁
神
思(英語:Si(philosophy))
體(英語:Ti(philosophy))
天
無為
孝
心(英語:Xin(philosophy))
性(英語:Nature(philosophy))
義
陰陽
用(英語:Ti(philosophy))
正名
自然
思辨
天人之辨(天道、人道)
義利之辨
人禽之辨
夷夏之辨(華夷秩序)
王霸之辨(王道、霸道)
儒法之辨
儒墨之辨
名實之辨
本末之辨
有無之辨
才性之辨
言意之辨
古今之辨
中外之辨(國學、西學)
體用之辨
內聖外王之辨(內聖外王)
主題
美學
認識論
倫理學
邏輯學
形上學
政治哲學
社會哲學
無為inEurope.AStudyofEurasianEconomicThough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ChristianGerlach,LondonSchoolofEconomics–March2005(PDF-Datei;406kB)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无为_(道家)&oldid=69235082」
分類:道家隱藏分類:自2019年11月可能帶有原創研究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需要專業人士關注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한국어LatviešuNederlands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有为”与“无为” ——中新网
“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也是古代精神哲学、价值 ... 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
- 2道教的一種思想: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 - 華人百科
道家思想
- 3《老子》「無為思想」的義蘊 - 南華大學
「無為」是源自於道家創始人老子的一個概念。它在《老子》一書中出現多處,如《三. 章》中有云「為無為,則無不為」;《二章》中則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4“有为”与“无为” - 中国孔子网
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 可以从《易经》找到 ...
- 5無.無為?無.無不為? — 析莊子的「無為」思想 - 哲學新媒體
無為而無不為」3,向被視作道家的核心思想,尤於人生及政治上被廣為引用。但筆者卻認為「無為而無不為」僅為道家思想的中途站,其發展應尚有莊子的「無『無為』無『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