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抬不高、轉腰會痛,椎間盤突出有2 種症狀 - Heho健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好不容易把腰伸直了,感覺好了一點,只有左半邊傳來輕微的刺痛,稍微動 ... 轉腰,如果會有臀部、腰部、腿部的疼痛、麻痹,表示很可能有椎間盤突出。

Skiptocontent 在公司打電腦打久了,想要站起來伸伸懶腰,卻沒想到腰間傳來一陣刺痛。

好不容易把腰伸直了,感覺好了一點,只有左半邊傳來輕微的刺痛,稍微動動腳,站起來走了一下,感覺沒事了又坐回去。

但這時候其實就是椎間盤已經開始突出的警訊,如果沒有趕緊就醫治療,等到椎間盤突出的更厲害,完全壓迫到神經,就會演變成俗稱的「長骨刺」,導致下肢無力、無法走路,甚至無法活動;而神經磨損的很嚴重的話,更會導致下肢萎縮、癱瘓無力。

早期的椎間盤突出警訊:腳抬不高、後仰無法扭腰 為了要能彎曲、自由活動,脊椎跟脊椎之間會有「椎間盤」這一塊軟骨組織來負責緩衝,不過脊椎周圍也有很多的神經,所以如果這塊椎間盤破裂、滑脫,就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如果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椎間盤 顧名思義是指脊椎間、某個像盤子一樣的軟組織,椎間盤的功能就像是彈簧,讓脊椎可以轉動、彎曲,而且保持彈性、隨時可以回到原位。

而椎間盤之所以會滑脫,通常是因為受力太大而歪斜,或是被壓扁,像是長期久坐的人,就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險群;所以椎間盤突出容易發生在20~40歲左右的年輕人身上,就是因為長期久坐讀書、工作而造成的。

很多人會認為腰椎在坐著的時候是休息的姿勢,或是覺得只要加上靠墊、靠背或扶手就可以緩解腰部的壓力,但其實坐姿幾乎要承受身體重量的3倍。

平躺:如果床墊支撐性足夠,腰椎幾乎不受力,或是受力在10~20公斤左右。

側躺: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的負荷會比平躺增加2倍,達到40公斤左右。

站姿:腰椎的負荷是身體重量的2倍,以60公斤的人來說,大約要承受100~120公斤。

坐姿:腰椎的負荷是身體重量的3倍,以60公斤的人來說,大約要承受150~180公斤。

坐姿上身前傾:等於讓腰椎當成負重的支點,負荷會超過200公斤。

不過在椎間盤只滑脫一點點的時候,不一定會對神經造成很大的壓迫,甚至會感覺不出有什麼症狀,但對於這些高危險族群來說,還是有幾個警訊可以自我檢查。

抬腿測試:平躺,單側腿緩慢平直抬高到90度的位置,如果無法抬高超過70度,或是測試過程中,大、小腿後側會刺麻、疼痛,一直延伸到腳跟,就表示很可能有椎間盤突出。

後仰扭腰測試:站直,讓上半身微微向後仰約30度,緩慢地左右轉腰,如果會有臀部、腰部、腿部的疼痛、麻痹,表示很可能有椎間盤突出。

發現自己可能有椎間盤突出,這幾種動作千萬別做! 雖然椎間盤突出痛起來真的是要人命,但9成以上都可以在臥床休息、復健之後4~6週以上,開始慢慢好轉,大約在半年到一年內會恢復;所以如果有椎間盤突出,或是懷疑自己可能有椎間盤突出,千萬不能逞強,一定要好好休息,尤其是下列幾種動作千萬不能做。

搬重物 彎腰(前彎或後彎都不行) 久坐超過1小時 坐著或站著時,上身前傾 而在慢慢好轉之後,可以開始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利用大量的肌肉來保護脊椎、椎間盤,同時也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避免再度復發。

文/盧映慈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睡覺時總是腰痠背痛?你可能有這2種問題! 腰痛要看哪科?許嘉麟醫師教你坐骨神經痛的判斷方式 屁股酸、腰痛腿麻,可能是梨狀肌症候群! Heho熱門文章 1.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Omicron變異株更像感冒2022-04-302.居家隔離整理包/3+4、0+7差在哪?能不能出門工作?常見Q&A一次懂2022-05-163.整理包/我確診了怎麼辦?還沒收到通知前必知的六大步驟2022-05-244.身邊有朋友、家人確診該怎麼辦?該怎麼篩檢及自主應變2022-05-165.COVID-19/同樣是居家,一張圖了解居家檢疫、居家隔離、居家照護2022-05-07 影音健康 沒確診可以喝清冠一號?清冠一號怎麼喝?醫師大揭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2022-05-27【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陽明研究:發現小孢子靈芝免疫調節蛋白質GMI有望降低新冠感染機會2022-05-23 更多影音 熱門關鍵字 標籤不節食減肥 乳酸菌 伸展操 優格 免疫力 可可 味噌 咖啡 咖啡因 基礎代謝 奇異果 家庭主婦 循環 心血管 懶人瘦身 打掃 抗發炎 按摩 掰掰袖 核心運動 淋巴 深蹲 清洗 清潔 清潔劑 減肥 減重 瘦小腹 瘦腿 瘦身 瘦身操 發酵食品 納豆 肌肉鍛鍊 肝病 肝硬化 肥胖 膳食纖維 膽固醇 運動 醋 降血壓 非酒精性脂肪肝 食慾 黑巧克力 關注Heho 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親子站▸新冠專區 新冠肺炎專區 兒童防疫專區 新冠疫苗指南 防疫生活對策 圖解疫情 百年大疫專題 疾病症狀 人體地圖 人體地圖 腦神經 心血管 骨骼、關節 腸胃 腎臟、泌尿系統 症狀查詢 常見症狀 新冠症狀 過敏 咳嗽 頭痛 便祕 健康百科 科研新知 用藥安全 營養衛教 中醫養生 運動健身 心理健康 育兒親子 罕見疾病 醫學故事 傳染疾病 請問專家 醫生說 中醫師說 牙醫說 藥師說 護理師說 營養師說 治療師說 科學家說 專家側寫 輔大專家說 醫學專區 醫學健康 打擊失眠大作戰 心血管專區 視力保健診療室 小手術大困擾 流感疫苗專區 急診室直擊 未來醫學專區 飲食營養 糖尿病專區 上班族營養補充指南 查營養 美豬開放爭議 更多醫學專區▸ 更多醫學專區 圖解健康 圖解健康 居家保養 健康知識 穴道運動 食物營養 漫話健康 漫話科普 圖解疫情 癌症百科 治療癌症 認識癌症 協助資源 康復調理 抗癌新知 預防癌症 抗癌故事 影音健康 健康生活 醫療新知 吃出營養 運動教室 Heho服務 健康管理工具 健康小幫手 健康檢查 自我檢測 討論版 Heho服務 HehoApp Heho健康主題特刊 活動特區 蔬暢高纖青汁免費索取 親子 Heho親子 健康成長 親子生活 孕前到產後 教育學習 新冠肺炎專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