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 一有了我,這個我裡面就有兩樣東西:無明、薩迦耶見就有了。
然後呢,有了我,就自他分別,對我的執著,對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第六十一卷A面
上日下常法師
由於看不見世情的真相,那麼發生什麼情況呢?平常對我們最親切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呢,於是看不清楚,以為這上面有一個我。
所以這個兩點;第一個呢,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這是無明,然後這個看不清楚,對我們這個五蘊身體上面,執著一個我,這個是薩迦耶見。
因為執著一個我,那其他的東西。
我的嘛,當然,跟我相應,我就歡喜,我不相應,我就去貪(瞋)。
所以一切的煩惱,從這上面根本產生。
所以這地方我執或有身見、無明,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本。
那當然下面會再來說明,到另外一個地方,從十二緣起門當中,他會更進一步地來講這個對治,那這裡就不細說。
另外一種,
p.171(-4)
【如許彼二為一,】
說這兩個東西就是一樣。
那是什麼呢,
【即薩迦耶見為煩惱根本。
此復由其薩迦耶見,執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
薩迦耶見就是有身見,執著「我」,然後呢,於是,既然有我就有他了,「我」是從「他」上面判別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那個很明顯,不管你怎麼起心動念,這個是平常我們真正要去觀察的。
講道理容易,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要研討,對境的時候,自己細細得去觀察一下。
這個要下真功夫才觀察得到,而且要很努力地去皈依、去祈求。
開頭要想全部精神放在這個上面,不可能的,所以注意,也許有人說,我一開頭就有,那是諸位的善根,已經修習了多少世了,所以為什麼我們真正進去的時候,先把這個所緣的心,緣我,緣什麼的,就去皈依三寶。
了解三寶的功德,那是共下士的部分已講,這裡不細說。
說判自他,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
如是便於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諦、三寶等法,邪見謂無,或復生疑︰為有、為無?是耶、非耶?】
既然一有了這個東西以後,那自然而然,就說我、你分開來了,那麼對自己的,貪著,會難捨,那就是貪。
然後,別的,違背自己的,就起瞋,這兩樣東西。
然後因為有我,所以我嘛,自然高。
這個就是慢。
然後從我上面,講這個我是常啊,是斷啊,那就是前面的邊執見。
然後呢,「於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為第一」,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見取」跟「戒禁取」。
同樣的,由於這個錯誤,所以對於佛開示,沒有實際上真我這個道理,以及所說的,那麼既然沒有我,那到底我們現在的法身的這種事情是什麼呢?原來這個就是前面造了業,感得果,業、果,這個因果相應地、輾轉地流轉的狀態,所以這個流轉的狀態,我們稱它為,前面流轉的苦、集諦,如果你了解了道理,能夠解決這問題的話,還滅諦,是四諦,唯一的能夠告訴我們如法地告訴我們的大師,正確的方法,修行的僧,這就是四諦三寶。
然後呢,這是正確的,我們偏偏因為他告訴我們的是無我,我們去執著這個我,跟我們不相應,所以我們就否定它,這個是邪見。
或者對它生疑。
所以因此這麼一來的話,只要這個無明、薩迦耶見,兩個生起了,這個無明、薩迦耶見生起了,這個根本,或者兩個是許為一,許為異,所有其他的貪、瞋、癡、慢,種種煩惱,生起來,這就是它生起的次第。
因此我們了解,為什麼說,佛真正的最重要的中心講的什麼?空。
空就是,並不是沒有哦,是性空緣起,它真正指出來的道理就是講無我。
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這是最精要的部分,我們必須應該認識的。
現在這個時候末法,大家都忽視了這個,這是對我們,可以說學佛最最遺憾,也可以最荒唐、可惜的一件事情。
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除了這個說明以外;
【如《釋量》云:】
大師解釋以後,還要引證,從另外一本論上面,《釋量論》另外有一個,因為它是不同的派別,不同的詮釋的方法。
也就是說,不管是你從哪一個傳承來說,它一定都是說的內涵是一樣的。
這樣,使得我們所了解的所有的,不管是什麼宗派,沒關係,但是所講的內容,一定是一樣。
因此你走到的結果,當然也是一樣。
看,
【「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
一有了我,這個我裡面就有兩樣東西:無明、薩迦耶見就有了。
然後呢,有了我,就自他分別,對我的執著,對別人就瞋,貪瞋就就生起來了。
貪瞋、癡,無明,這些。
與此係屬的所有的前面,這個就是生起的它的次第。
對煩惱的特徵了解了,怎麼生起知道了,那麼再下面,生起的原因。
這裡有一個問題,前面不是說生起的根本是我嗎?那不是個原因嗎?他為什麼還要說生起的原因?這裡我們要知道,這個有粗、細兩個,最細的根本是無明,但是我們眼前真要對治的,就是這地方,翻到172頁上面,也就是說,不是無明是根本嗎?那為什麼會有無明呢?對於這個無明,或者薩迦耶見,那為什麼有薩迦耶見?我們現在從我們眼前的行相上面去了解了,然後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反推回去,那我們就能夠找到。
這個也就是《廣論》最殊勝的地方,我們並不是一口氣能夠把最徹底、究竟的了解,所以我們了解了正確的,那麼跟我們相應的地方,只要我們一步一步慢慢地照著這個次第反索回去,那自然它根本可以解決。
現在我們看,
p.172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
所緣者,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
】
他那個能生煩惱,這地方分六點,當然這個也是不同的分法,有的地方,比如說《瑜伽師地論》曾經說,分三個原因:所依、所緣、助伴。
說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相關的、相應的,列在助伴當中。
《華嚴經》上面說,所依、所緣、串習、思惟,分四種。
這地方分得更詳細一點,這下面一個一個來解釋一下。
「所依」,煩惱從哪裡,根本從哪裡開始的?就煩惱之隨眠,這隨眠我們有的時候稱它為種子;這東西像個種子一樣,它以後,自然而然,到時候會生起的。
這個煩惱,是由以前的煩惱,我們造了煩惱以後,這個煩惱有一個勢力,留下來。
留下來會以後,一到這個境界的話,它像種子一樣,生起來。
所以這個隨眠有的時候稱它為種子,有的時候稱它為業、習氣,這個東西不經過對治是無法解決的。
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任何一個人,我們生活當中,一定有我們相應的,這種習氣去看待事情,從小天生來,這個小孩子剛剛出娘胎,他就會知道吃奶,他沒人教他啊!這樣,很多事情,這個緣因就是這裡,其實我們仔細去觀察,有很多東西,同樣的,我們說,同樣一個家庭,同樣一個父母,可是個性不太一樣。
同樣受教育,為什麼?因為他這個隨眠不一樣。
然後單單這個隨眠,不是,還要一樣東西:「所緣」,當那個心對境的時候,我們說,對那個境,順生煩惱的境界現前起,這兩樣東西最主要的緣起之法因。
其他的,後面,或者像《瑜伽師地論》上助伴,還有像觀的,關於助伴部分,下面分成功這個四點。
【猥雜者,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
】
你心對境的時候,有的時候直接了當對境,但是一般來,真正的整體來說,你這一生從小長大,有一個環境,周圍的人是對你有絕對影響。
所以這個就是所親近之人,從我們家庭當中,父母、兄弟姐妹開始,到學校、社會,這些人有意、無意之間,他的行為,以及他告訴我們的那個,我們所學的,所以這地方就分這個,猥雜、言教。
在這裡要注意,我們真正修學佛法,這個隨眠是宿生帶來的,完全莫可奈何,也無從改變;因為它是個種子嘛。
還有呢,第二,所緣順生煩惱的境界,這是宿業感得的,我們也無從動起。
真正重要的就是下面這兩樣東西,下面這兩樣,應該說四樣;就是我們親近的人、他告訴我們的這些道理,我們真正能夠選擇的,這是一部分,這個是一部分,外面來的,
【言教者,謂聽聞邪法。
】
當然,現在這個「猥雜」是親近的人是糟糕的。
反過來說,我們親近的人好的呢?那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親近善知識、善友,如果親近善知識、善友的話,那不是生煩惱的因,是生對治煩惱的因,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所以平常我們修學佛道的同學,對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跟人,那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基本要則。
以及從他那裡聽到些什麼,順生煩惱,聽到的邪法,我們要了解了,對治煩惱,聽見的應該是正法。
下面,第五、第六;
【串習者,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
作意者,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
這五、六屬於裡邊的,串習就指自己的習慣。
現在這地方生煩惱是串習什麼?串習煩惱!這個也是莫可奈何,以前習慣了。
可是來得及,我們如果現在努力的話,現在的努力,不斷地串習的話,將來就產生這個如理思惟正法的串習力量,那就不是生煩惱,而是對治煩惱。
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一切的講學、研討、論辯,所做的事情,都是從這上面,要串習這好的。
「作意」的話,就是我們思惟,我們要如理去思惟,而不是去妄增益。
道理想比較簡單,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就把我們現在這上面所學的,一些周圍的一些,平常除了這研討之外,還有些什麼,平常有些同學歡喜看書,這裡真正重要的,看閒書也是一個習慣,我們要懂得,對我們真正有幫助的,看了,停下來好好地去思惟去觀察,觀察了以後,要去皈依、懺悔。
那我們雖然看得少,但是對我們有絕對的好處;要不然看得很多的書的話,那個壞習慣是越來越多,對我們沒什麼價值。
這個,最後一個,指煩惱過患。
【◎第四、過患者。
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
】
這個東西一生起來,它第一件事情,「令心雜染」,這個心,我們心,就是識,或者是識體,認識作用,它本身就有一種力量,這是一種能力,這無所謂好壞,通常我們說,它有自性分別的能力。
這個心識這樣。
這沒什麼好壞的。
可是我們這種思惟、分別的能力,這個所思維分別的能力,所觀察的,出來的量,我們稱這個量叫做「現量」,這是正確的。
我們平常在煩惱當中,這個生起來的是什麼行相呢?那就是雜染,所以這個一生起來,那心就跟著,糟糕,染污掉。
那麼這個雜染,實際上前面就說,不寂靜相,那兩個都是連在一塊兒的。
這個心所觀察的對象,所緣對象,錯了,看錯了。
因為不但如此,不但看錯,為什麼會看錯,因為我們以前有錯誤的習氣,由於這個習氣,使我們看錯,現在看錯了,又把我們的習氣又再增長,「堅固隨眠」,它這個輾轉是惡性循環,永無了期。
這個才是我們最需要認知而努力對治的。
因此對這個同類的煩惱不間斷,我們不知不覺當中,都在這裡邊,這個是煩惱。
【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
】
由於這樣煩惱,那麻煩來了,什麼煩惱呢?對自己,對他,「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或者傷害自己,或者傷害別人,或者兩方面都傷害,這個對現在廣的來說;然後對前後呢,「於現於後於俱生罪」,現在有罪、後來有罪,現在後來有罪。
這個罪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領受苦憂感生等苦」,身上感受到的苦,心裡面的憂惱,還有更糟糕的是,會感得生生相續,永遠繼續下去。
這個苦、憂本身屬於苦苦壞苦的,感生等苦,這未來,這是行苦相關的。
就會這樣的輾轉地增上。
我們真正希望得到的什麼呢?能夠息滅這些,這個熄滅這些另外一個名字叫涅槃,但是煩惱一生就是什麼?遠離涅槃,我們真正好東西,越來越遠,一個生起來,退失善法;這是從另外一面看,前面由於這個煩惱壞東西不斷增長,下來呢,好的東西,不是遠離,就是損害。
所以
【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
平常我們內心當中,常常怕這個、怕這個,真正的原因,為什麼?還是這個,這是最最主要的根本。
這樣,這個文字容易懂,我們也不必細說。
下面引經論,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
這《莊嚴經論》這文,就是上面說明這個。
「失得未得」,就是已經得到的會失去,沒有得到的得不到,然後呢,這是對外面的物質,而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憂苦。
下面,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
那個「瞋愛等」,那就是煩惱,煩惱,這個是真正的怨敵,平常我們看見的冤家都是人,現在這個冤家,既沒手又沒有足,這個都是傷害我們的,這些,它什麼都沒有,它也談不到勇敢,也談不到智慧,可是它能夠使得我們像一個下賤的佣人一樣,這個下賤的佣人在外面,現在煩惱在哪裡?
【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
】
這幾句話,我們應該要注意,這個煩惱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我們一天到晚為它忙,結果它反而損害我們;我們自己為了要這個、要這個,是不是為這個東西?結果它在損害我們。
想到了這裡,我們願意不願意為了我們自己的,要增長貪心,要愛名,要愛利,就不要了。
平常我們遇見小小的境界,就不能忍耐,心裡面就,噢,晚上睡不著,要這樣。
這是錯了。
我們真正不能忍的,是不能忍這個。
這是為什麼經論上面,一定要開示無我的根本原則,為什麼要講這些道理,我們真正了解了以後,沒關係,別人來罵我,我根本不在乎。
我真正要對治的,無法忍受的,就是我內心的煩惱,這是修學佛道的人,跟別人根本不一樣的。
世間的人,人家來對我稍稍一點損害,或一件什麼東西,我們就跟它嘀嘀咕咕鬧是非,這是我們弄錯了。
弄錯了,所以它下面告訴我,「忍非處應呵」。
而這個內心當中的煩惱,我們才是應該跟它憤恨,要跟它鬥!所以後面對治煩惱的時候,特別強調與煩惱鬥,現在我們人世間往往互相鬥爭、互相是非,這是一個絕端顛倒的行為。
下面說,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
】
世間就算是有敵人,如果我們了解了業以後,世間哪有敵人?你的業嘛!就算我們不了解,那就算有敵人,他來傷害我,可他絕對不可能把我送到無間地獄去。
最多把我弄死。
現在呢,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
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
這個煩惱,惑敵,具有非常大的力量,拿我們世間來說,最大的像須彌山,這個煩惱敵,遇見須彌山,它可以把它須彌山都毀掉,不留一點點,何況其他的?所以對我來說,能夠很短的時候之內,能夠就把我毀掉。
而這個煩惱的敵人,不但這麼厲害,而且時間,無始無終地,這是所有其他的敵人所不能比的。
所以外面就算我們不了解業感,就是拿敵人的大小來比的話,那最大的敵人我們不去管,只管那些無關緊要的敵,所以後面精進一度上面告訴我們,跟外面的東西,就像什麼?像殺死屍,我去跟敵人鬥,真正的勇士要鬥的是真正的煩惱!然後你宰一個死屍,這一點用場都沒有。
這同樣的道理。
所以下面說,普通一般這個世間的敵人,如果你真正的隨順、承事他,他多少還給我們有一點好處;然後我們親近那個煩惱敵的話,反而作苦惱。
這個是用不同的地方來說。
不同的地方,一個就說煩惱的這厲害,這樣。
然後說它時間長短,還有呢,比較起來,世間的我們看得見的外在的敵人,我們內在的,兩個比較,這不同的角度,我們去觀察思惟,然後使得我們真正地認識真正的煩惱,認識它的過患。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
上面用不同的方法,說這個煩惱的過患,我們應該了解,現在理論上了解了,我們進一步去,要把這個理論,對境的時候認清楚,認清楚了以後,要努力去思惟、要去懺悔。
為什麼要這樣做,下面有一個祖師說,
【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
】
祖師告訴我們,我們不是現在知道了苦,要斷掉苦的因嗎?那必須要了解這苦的因就是煩惱,煩惱有什麼害處,然後因為曉得這煩惱要對治它,它什麼樣子,所以煩惱的體相,曉得它怎麼生起,然後去對治的方法。
那麼這對治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思惟它的過患,所以下面說,
【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
因為曉得它的害處,它的種種的過失,所以內心當中真正地要去對治它。
譬如我們平常,假定說某人對我做了一個不利,或者說了我什麼壞話,或者損害了我,我會感覺得這個人是我的冤家,然後我心裡老放不下。
現在呢,我們去思惟這個煩惱,對我們這麼多傷害,然後我們心裡面放不下對治,那就對了!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真正地能對這個煩惱放不下,一天到晚想要對治它,那就對了。
這個才是我們學佛弟子,最最重要的基本。
反過來,
【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
如果不知為怨敵,那我不想對治它,不知對治它,儘管講些道理也沒有用。
譬如說,有的時候我們在這裡聽見說,啊,哪一個地方發生了一些災禍,我們聽起來蠻高興的,因為跟我們並沒有損害啊!這個道理是一樣。
假定我們發現了,鳳山寺我們廚房裡面大火了,那我們馬上去救,因為對我們有損害,等一下如果不去救的話,中午就得餓肚子。
所以我們必定要對這東西,生起對我們非常強烈的過患,這是它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我們就會努力地,願意去找種種的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它。
【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
那這就是祖師阿蘭若師告訴我們的,要照著前面的這些道理。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
你真正要想了解它,必須要聽《對法》就是論,論就是詳細地說明,解釋佛經上的很多道理,那最起碼應該聽什麼?《五蘊差別論》,五蘊最主要的就是特別地講明《五蘊論》、《廣五蘊論》。
我們現在這個色、受、想、行、事,這到底是什麼?這東西到怎麼來的,有什麼害處,主要的就是這樣。
那麼學了這個論以後,能夠幫忙我們得到些什麼?這個論主要的是解決這些問題。
現在我們不但是要學《五蘊論》,而且很認真的想學《菩提道次第廣論》。
【完】
前一頁(60b)[61a]下一頁(61b)
延伸文章資訊
- 1全球廣論I 20131120-21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因為有了我,那麼即同樣的,就找到他。因為有我、他,我嘛就貪著,他嘛就 ...
- 2【17秋231】20200418課程總結【你做得了主嗎?】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因為有了我,那麼即同樣的,就找到他。因為有我、他,我嘛就貪著,他嘛就排斥,瞋恚生起, ...
- 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二輪
【「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一有了我,這個我裡面就有兩樣東西:無明、薩迦耶見就有了。然後呢,有了我,就自他分別,對我的執著,對 ...
- 42019/03/07與03/09 ***廣論進度***16秋
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 ... 【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
- 5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首先說明煩惱生起的根本,這又有承許「薩迦耶見」和「無明」不同及相同 ... 耶,如《釋量》云,「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係屬,生一切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