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什麼是「無為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佛弟子大多知道「諸法」畢竟空,請問,這諸法範圍包括無為法嗎? ... 三)不論是聲聞「解脫道」或大乘「菩薩道」,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功德必是「功不 ... Skiptomaincontent Skiptosearch LoginlinksLogin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Mainmenu 聞思隨筆網路讀書會導師著作答客問佛法討論區法海涓滴 Secondarymenu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YouarehereHome»討論區»佛法討論區»請問什麼是「無為法」?DR 請問什麼是「無為法」? SubmittedbymienonSun,2014-11-0908:33 討論區:佛法討論區姓名或匿稱: mien各位法友大家好,不好意思,請教一些問題,1.請問什麼是「無為法」?佛菩薩的功德算不算是無為法?涅槃算不算是無為法?2.曾聽有人說,學中觀不要學到最後連佛菩薩的功德都空掉了,修了三大阿僧劫的佛菩薩的功德怎麼可能只是空無?什麼都沒有了?反之,如果佛菩薩的功德不能算是「無」或「虛無」,那麼算不算是一種「勝義有」?3.同樣的,入涅槃的聖者,生死永息,不再輪迴,入涅槃若不能算是「無」或「虛無」,那麼算不算是一種「勝義有」?4.佛弟子大多知道「諸法」畢竟空,請問,這諸法範圍包括無為法嗎?包括涅槃嗎?還是說,「諸法」只包括有為法呢?謝謝!                           ~~~~努力學佛的佛弟子 TweetWidget ShareonFacebook FacebookLike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31344reads 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一切無為也如夢幻泡影嗎? mien-Sun,2014-11-0908:44 還有,佛弟子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請問,一切無為法也如夢幻泡影嗎?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個人淺見:還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一切無為也如夢幻泡影嗎? 初學者(notverified)-Wed,2018-07-2508:53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問:那麼一切無為也如夢幻泡影嗎? 個人淺見:離開「有為法」,「無為法」也不可得。

《金剛經》:「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心經》:「無苦集滅道」。

 舉例:「苦集滅道」就像九九乘法表。

還不會背,就乖乖的拿著「九九乘法表」來算算術。

「無苦集滅道」表示己經遠遠的超越了「九九乘法表」的程度了。

 己經遠遠的超越了「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一切都只是「法」。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那麼一切無為也如夢幻泡影嗎? chuhp-Fri,2018-07-2707:15 菩薩證得“根本智--我空”後證“後得智--法空”,到了五地菩薩“二智並觀”同時升起,到了七地菩薩“空有無礙”隨順"二智並觀"....以菩薩的角度看,是不是夢幻泡影呢?不言而喻!!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25_03_02_02_01_02_06_02_05  人生目標--千諾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勝義有】是什麼玩意? 夏湖蓝-Sun,2014-11-0911:17 閱讀經論這麼久,第一次看見有這麼個東西?現在的學佛者好厲害,自己就能創作出一個新東西來給佛法添磚加瓦。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回應「無為法」 如實(notverified)-Sun,2014-11-0912:09 摘自導師《中觀論頌講記》提供參考!1.《中觀論頌講記》:「不知道佛說無為,是不離有為的,待有為而說無為的。

指出有為法的如幻不實,生無所來,滅無所至;以此實生實住實滅的不可得,從否定邊,稱之為不生不住不滅。

或是指他的本來性空;或是指體悟不生(擇滅);這是開顯緣起空義的,何嘗以為有真實的不生不滅的無為呢?」(Y5p169~170) 2.《中觀論頌講記》:「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5_24_02_02_03_03_03_0...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5_24_02_02_03_03_03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5_24_02_02_03_03_03_0...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5_24_02_02_03_03_03_0... 3.《中觀論頌講記》:「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4.《中觀論頌講記》:「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05_18_02_02_03_01_02_02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回應「什麼是無為法?佛菩薩的功德算不算是無為法?涅槃算不算是無為法?」 lushch-Wed,2014-11-2616:09 (一)「無為法」在南北傳經典中所指的都是「涅槃」(部派佛教對於「無為法」定義的範圍更廣,如「虛空無為」等三種無為,在此不加以討論)。

如《雜阿含293經》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

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

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

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890經》說(南傳相應部:43相應12經/無為經,亦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說無為法及無為道跡。

諦聽,善思。

云何無為法?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無為法。

   如無為,如是難見,不動,不屈,不死,無漏,覆蔭,洲渚,濟渡,依止,擁護,不流轉,離熾焰,離燒然,流通,清涼,微妙,安隱,無病,無所有,涅槃,亦如是說。

(二)菩薩的功德,應仍是屬於「有為法」;而佛之身語意「三不護」清淨行(或阿羅漢的身語意清淨行),導師表示佛教界中也有「佛之無漏戒定慧果,也是有為法」之看法(「無漏」的有為法)。

南傳論書則稱為:(佛及阿羅漢)「不會再生未來果報」的「唯作心(行)」。

無為法者,則一切法空性也。

即佛之四智菩提為種子所生者,仍是有為。

無漏法中亦仍有有為法。

另一界說:有為為煩惱業所為,換言之,生死雜染,皆是有為。

如是解說,則無漏業果,應是無為。

此二種界說,在『阿含經』中即有。

但約前一種界說,則有為範圍廣,即佛無漏戒定慧果,亦為有為法。

(<>p.394~p.395) (三)不論是聲聞「解脫道」或大乘「菩薩道」,在修行過程中的一切功德必是「功不唐捐」,此為因果鐵則(此有故彼有)。

這如中阿含《七車經》(即南傳《傳車經》)所示「依戒淨得心[定]淨,依心淨得見淨,這樣相依而直到解脫」,而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18〈1序品〉也說:「觀真空人,先有無量布施、持戒、禪定,其心柔軟,諸結使薄,然後得真空;邪見中無此事,但欲以憶想分別,邪心取空。

……無智人聞空解脫門,不行諸功德,但欲得空,是為邪見,斷諸善根。

」(印順導師將以上論文收攝為「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

 (四)依阿含經,針對「涅槃」說有說無,均是釋尊教誡之「十四無記」戲論,如導師以下之論釋:「十四置難」,是釋尊時代,一般宗教界所歡喜論究的十四個問題。

這些難問,釋尊一概置而不答,以不加答覆來答覆他們。

「十四置難」中,就有如去,如不去,如亦去亦不去,如非去非不去──四問。

十四置難,即十四無記,在『阿含經』中,是一再見到的。

(<>p.14) 世界的來源,個體生命的來源,還有未來的歸宿,『雜阿含經』總合這些問題為「十四無記」。

在著重身心修證的,於佛法有所悟入的,這些當然沒有戲論的必要。

(<>p.264) (五)正確的「涅槃觀」,可參考:(1)《雜阿含72經》云何為智?調伏貪欲,斷貪欲,越貪欲,是名為智。

云何智者?阿羅漢是。

阿羅漢者,非有他世死,非無他世死,非有無他世死,非非有無他世死;廣說無量,諸數永滅。

是名說所知法、智及智者。

(2)《瑜伽師地論》對上列《雜阿含72經》之解說:《瑜伽師地論》卷87:「若於涅槃,涅槃唯是無行所顯,絕諸戲論,自內所證。

絕戲論故,施設為有,不應道理;亦復不應施設非有,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

又此涅槃極難知故,最微細故,說名甚深。

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說名廣大。

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說名無量。

」(CBETA,T30,no.1579,p.790,c26-p.791,a3) (3)導師【《學佛三要》/十一、佛教之涅槃觀/四涅槃之深究】:凡夫心境,距離聖境太遠了,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

但世人愚癡,總是要作多餘的詰問。

所以,佛曾因弟子所問而說過譬喻。

佛拿著一個火,手一揮動,火就息滅了。

佛問弟子:火到那裡去呢?這不能說火是什麼情形,也不能說火到那裡去了。

生死滅了,證入涅槃,要問是什麼樣子,到什麼地方去,也與火滅了一樣的不可說明。

再說一個經中常說的譬喻吧!因冷氣而結水成冰,有大冰山,小冰塊,什麼情形都有,各各差別。

這像眾生從無始以來,各有煩惱,各各業感,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別不一。

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為水而歸於大海。

這如發心修行的,斷煩惱,解脫生死苦果而入涅槃一樣。

這時候,如問:冰到那裡去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餘的戲論。

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過去的個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

解脫生死而證入涅槃,也是這樣,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像他。

有些人,總覺得入涅槃以後,還是一個個的,還是會跑會說的,不過奇妙得很而已。

這只是把小我的個體去推想涅槃,根本不對!如說某人入涅槃,是可以的;以為入涅槃後,仍是一個個的,便成大錯。

如說黃河的水,長江的水,流到海裡,是可以這樣的。

但在流入大海以後,如還想分別:那是黃河水,那是長江水,這豈非笑話。

眾生為什麼在生死海中,不能徹底解脫?就因為以我為中心,執著一個個的個體為自我,總是畏懼沒有我,總要有個我才好。

因此,永遠成為個體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來了。

得了涅槃的,如大小冰塊的溶入於大海,豈可再分別是什麼樣子!到達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

經上說:「滅者即是不可量」。

涅槃(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的,無時量與空量的。

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間事物:一個個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

(<>p.229~p.230) (4)導師表示「勝義」是無法加以言說(離言法性)的在如來如實證──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離言法性,沒有世俗所見那樣的我與法、有與無,連佛、滅、勝義,也都是無可說的。

(<>p.67) (5)部派佛教以後,大小乘論書對於「勝義有」之討論,在此不予討論。

 (六)論理來說,「諸法」或「一切法」是可以包括有為法及無為法,因為兩者是相待而有的。

例如大乘唯識學將「萬有一切法」,分類為「五位百法」;而《俱舍論》則安立為「五位七十五法」,它們同樣將「無為法」包含其中,均立在第五類(前四類是:有為法)。

至於南傳赤銅鍱部的『攝阿毘達磨義論』則歸納一切法為四類:涅槃是無為法;有為法是心,心所,色──三類。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請問這些也都是有為生滅變化的嗎? mien-Thu,2014-11-2710:05 版主,您好! 本來以為大概沒有人會再理會這問題了,沒想到您會回覆,有點小感動。

 不過,我還是有點不太懂,您寫到:「菩薩的功德,應仍是屬於「有為法」」。

又寫到:「佛之四智菩提為種子所生者,仍是有為。

無漏法中亦仍有有為法。

」依我的認知,有為法不就是生滅法嗎?「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請問這些功德也都是有為生滅變化的嗎?我實在很難想像觀世音菩薩所修得的清淨功德或功德力,會生滅變化而消失?而且導師不是說:「既然生死苦滅去了,一切清淨功德都不失,那何必哭呢」! 謝謝您的解答                             ~~三寶弟子 合什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回應「佛陀(及阿羅漢)之功德是有為生滅變化的嗎?」 lushch-Fri,2014-11-2816:34 「諸行無常」在佛法中是「法印」,「無常生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自然法則,凡夫與聖者相同,但是「梵行已立,不受後有」的聖者如「佛陀(及阿羅漢)」與凡夫不同,他們「色(生)身」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仍是「諸行無常」的生滅法,但其中沒有主宰欲(我慢)的「無我」,沒有「貪、瞋、痴」的「涅槃寂靜」。

而其功德也是「生滅」的,就因為是生滅流動的,佛陀才能將其法輪轉至聖弟子心中【註】,並且是「無漏地」開展出「生滅但卻永續」利益眾生的大用(大作空中佛事)。

這「永續的大用」就是「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的真義! 【註】法輪與轉法輪    「法」,是聖道──般若的現證;這是佛所自證的,也是方便開示,而引導弟子來同樣證入的名詞。

然而,法是印度舊有的名詞,佛為什麼選用這個「法」字,來代表現等正覺的內容?佛說法而阿若憍陳如悟入了,諸天稱譽為「轉法輪」;法為什麼比喻為輪,而形容為如輪的轉動呢?這是值得思考的事!    《雜阿毘曇心論》(卷一○),擇取《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二)的要義說:「牟尼說見道,疾故名法輪。

或說學八支,轉至於他心」。

見道是最初悟入,是非常迅疾的(後代禪者,稱為直入、頓入)。

妙音解說為「轉至於他心」。

本為佛陀的自證,因佛的引導,而從弟子心中頓然顯現,被形容為「如新疊易染」。

那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正是慧光朗徹的現覺(我從禪宗東山門下的「以心傳心」,而理會轉法輪的本義)。

聖道的悟入,佛沒有闡述(所邊)悟的是什麼,而約(能邊)智慧現前說。

「得法眼淨」,《轉法輪經》更廣說為「生眼、(生)智、(生)明、(生)覺」。

以慧為主的現證內容,稱之為「法」,譬喻為輪那樣的迅疾,轉至於他心,是極為明確的。

   平常說:法是「持」義,有不變不失的意思,那怎麼比喻為輪,如輪那樣的疾轉呢?與釋尊同時發揚而完成的耆那教,立「法」與「非法」;「法」是運動的原理,「非法」是靜止的原理。

以法為運動的原理,與佛說不合,但印度固有的「法」這個名詞,有運動的意味,不正是佛說「法輪」、「轉法輪」的有力旁證嗎?(<>p.123~p.124)   以下請參考印順導師對於「(五分)法身不滅」之解說:   「諸行是壞法,精進莫放逸,此是如來最後之說」(南傳『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

北傳『長阿含經』(二)『遊行經』)。

諸行是無常的,必然要滅壞的,佛的色身也沒有例外。

最要緊的,是依佛所說而精進修行,所以說:「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p.16)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故鄉入涅槃了。

舍利弗的弟子純陀沙彌(或譯作均提、均頭),處理好了後事,帶著舍利弗的舍利(遺骨)、衣缽,來王舍城見佛。

阿難聽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裡非常苦惱。

那時,佛安慰阿難說:「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蘊」。

眾生的有漏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是必朽的,終於要無常滅去的。

聖者所有的無漏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並不因涅槃而就消滅了,這是無漏身,也名「五分法身」。

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繫念這五分法身,這才是真正的佛。

沒有成佛以前,有三十二相好的色身,但並沒有稱之為佛。

所以不應該在色相上說佛,而要在究竟的無漏五蘊功德上說(不過,五分法身是通於阿羅漢的)。

如歸依佛,佛雖已入涅槃,仍舊是眾生的歸依處,就是約究竟無漏功德說的。

(<>p.161~p.162)   證見法性空寂,稱為見佛、禮佛,意義是深刻的!佛之所以為佛,是由於證得了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

……法身是自覺的境地。

「法身常在而不滅」,是由於弟子們的修行。

有修行的,就會有證得的;有證得的,法身就呈現弟子的自覺中,也就是出現於人間。

有多數人修證,那法身就常在人間而不滅了。

(<>p.163~p.164)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畫黃線 Jichian匿名法友(notverified)-Fri,2018-07-1311:16 請不要畫黃線,或改變字的顏色,有時候多畫一些,會造成誤導,只要把原文貼出即可,謝謝你!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畫線很好啊 KMan(notverified)-Fri,2018-07-1315:14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沒有畫線或塗色以標明重點,其他人可能看不出回答者的重點在哪裡,只憑自己的猜想,也許和回答者的重點不同。

怕被畫線誤導的話,其實可以自行把原文複製下來,貼在筆記本中,就看不到任何的顏色了。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諸法不能說畢竟空,因為業力還在 無·明-Tue,2018-09-1113:00 正觀五蘊只看到無常生滅法,沒錯,但執取滅了嗎?光在有意識時不執取思想、觀念是沒用的,潛意識正在拼命起反應!光看身體就知道,癢會去抓(瞋,排斥癢),不舒服會不自覺不斷的移動身體,想換個舒服的姿勢(潛意識貪著樂受)。

有幾個人能“清醒的”往生?清楚的觀察死亡的過程而不起執著?死亡來時會起反應的除了意識裡的貪瞋癡,最主要的是潛意識,那個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毫無察覺,只能偶爾在夢裡現形的潛意識…那個才是修行的目的,佛說來觀五蘊,要有正定和正思惟做為前導才能起觀。

若執著五蘊是空,那就直接輪迴了?涅槃是“完全滅除苦”的狀態,要有正信,要實修四念住,要有禪定。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說空或有必需是自己的身心體驗 無·明-Tue,2018-09-1117:54 在沒體驗五蘊,沒依識、依四念住察覺什麼是什麼之前,思想只會把心引導至錯誤的方向!思想或思考(行蘊或心所)非識非色身,透明有質礙,常在虛空劃圈圈,以流體、波動的方式在虛空中移動,在識蘊想蘊分離後,能察覺思想並非依附色身,卻依識與色身境界相應,在虛空中是一種無意識的存在。

思想不是業力能是什麼?修行不是靠思想,而是心有定力後,依心意識去觀察五蘊。

屎臭不臭?若說五蘊皆空,人人都能吃屎了。

有或空,勝義諦或非勝義諦,只是別的思想說,覺知者(心識)是不會說話的。

要分離名色去觀,然後再分離識蘊和思想,要把五蘊誰是誰,認識清楚了,內心對正法就沒有疑惑了,只有淨信,若確知五蘊是無常、苦、無我,就知道涅槃是心的一種狀態,不會思考的覺知者們!精進再精進!正念正知,願虛空法界眾生都能脫離苦海!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有關心識和意識 無·明-Tue,2018-09-1118:22 覺知意識就是那個不動的空間,在依眼識,眼前所能見的這個框框,和依身識所感知的這個空間。

而心識是跑來跑去的那個,前一秒去覺知聽(耳識),後一秒去覺知看(眼睛),然後晃到思想那裡,因思想入迷而渾然忘我。

有很多很多的“覺知者”,心識的壽命極短。

那個有我在聽或我在看的想法,是錯誤的。

因為思想什麼也看不見、聽不到,而覺知這一切的沒有任何想法,也不會說話。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讓可憐的思想在無數的心裡,問了好幾個世紀:「我是誰?我從哪來?死後會去哪裡?」……如果有能力讓它們看見家在虛空中,察覺自己是被聽見的,不住色身裡,知道思想是不可能會死的,思想就不會再這麼害怕了,影響心的煩惱也會減弱許多。

Loginorregistertopostcomments Navigation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2017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Online版)[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Recentcomments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捨」之界說等 5days23hoursago 外色=色塵  外色法=法塵 1week1dayago 回應:此「四力」的經論出處為何? 1month2daysago 如何修才能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2months4daysago 如何修才能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2months4daysago 從導師書中文字的敘述,似乎看不出滅諦之「實線—有為法 2months1weekago 不得不隨緣 2months2weeksago (補充說明)《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2months1weekago 回應:《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3months1weekago 隨緣自在 3months2weeksago 導師著作答客問 請問「非迦旃延子比也」之真義? 大乘廣五蘊論 能修於四力,精進不為難 佛法概論聖道支性通滅為何虛線表示 復問有關緣起支性與聖道支性實虛二線之意喻 經部的「滅尚非真」,不以滅諦為勝義?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之文意為何? 般若經的「自性空」,是勝義自性空?是有? 導師對月稱論師的讚揚與評語,或有未明真義之處,請師指點。

「印度主意論」是指何而言? 關於導師的著作「中觀論頌講記」的問題‧‧‧‧‧ 「三重因緣」是否即為深入緣起空性的觀行過程? 「有依空立」等與「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的含意,是否相當? 請問,導師所說「觀無常等十五事而後入空」是指何而言? 導師說「經說:『無分別無影像處』」,這『經說』是指《楞伽經》所說? 佛說:業從惑起,所以斷除了惑,生死就解脫了。

這是指哪部經論? 佛為彌勒菩薩開示止觀所定的界說云云是指? 請問「三車義」是指何而言? 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問題 建少林寺者似為北魏孝文帝? 龍樹之學派分流即是1.毘曇門是說一切有2.空門是分別說3.鞞勒門是大眾系? 請問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是指何而言? 天台學者引宗密之得髓說,何以會遭致天童寺禪師之控告?不知其詳情為何? 流傳日本之《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導師如何得悉? 請問導師論定「眾生『個體』之因」有無經證?   1of13 下一頁› more Newforumtopics defloration.gq 要如何參禪參至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末學對“印順導師認為大乘是非佛說嗎?”的補充 阿含經是有[補特伽羅]這一詞語的(新加入不知如何回應[補特伽羅、阿特曼、薩迦耶見等均是我見]?) 導師對傳道法師師徒的開示。

佛法是現生現世的身心淨化,得現前樂。

More 法海涓滴 六家七宗之再格義 學術訓練 大孝終身念師恩 「更重菩薩大行」 重省師徒之間 「印順學派」的範圍 旅行作為一種修行 「身苦心不苦」之二諦 身體無關垢淨 素食與否之大小論爭   1of84 下一頁› more 聞思隨筆 福嚴課堂一隅 曲解印順導師思想回應集錄 「惑、業、苦」與十二因緣 重建阿含的地位與價值 孤峰獨拔的人菩薩行宗師—印順導師 我所認識的傳道法師 獨釣寒江雪的比丘菩薩—我所認識的仁公長老 我研讀唯識的報告 克里希那穆提之宗風與佛法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1of3 下一頁› more Userlogin Username* Password* Createnewaccount Requestnewpassword CAPTCHAThisquestionisfortestingwhetheryouareahumanvisitorandtopreventautomatedspamsubmissions. Mainmenu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導師著作答客問 佛法討論區 法海涓滴 【學尚自由,不強人從己】 Languages 繁體中文 Englis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